20余位科學家鄭重發聲:新冠病毒“不可能是人為製造”
編輯: 左妍冰 | 時間: 2021-07-16 19:22:18 | 來源: 新華社 |
21位中國科學家和1位在中國工作的英國學者16日聯名發表文章,運用經典進化理論,有力論證了為何新冠病毒只可能來源於自然,而不可能是人為製造。
這篇題為《關於SARS-CoV-2起源——盲眼鐘錶匠的論證》的觀點文章,當天發表在學術期刊《中國科學:生命科學》上。該期刊由中國科學院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共同主辦。
論文第一作者兼通訊作者、中山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吳仲義介紹,進化論中有一個被廣泛接受的觀點:物種演化並沒有特殊目的,如果把大自然比作一個鐘錶匠的話,那它只能是一個盲眼鐘錶匠。一個完美適應環境的物種,不會一下子被製造出來,需要在漫長歲月裏、大量隨機突變中,一步步積累著微小但可以提高適應度的改變。
“新冠病毒作為一種‘完美’的病毒,必然是自然演化的産物。因為哪怕是最頂尖的人類科學家,也無法‘製造’一個完美適應人群的病毒。”吳仲義説,這就好比最具技術和經驗的手機廠商,也不可能一次性設計出一款全球最受歡迎的手機——最“完美”的産品一定脫胎于市場檢驗和反復打磨。
現有部分研究工作也從側面證明了這一點:小鼠原本不能感染新冠病毒,但科學家用人工選擇的方法找到了能夠感染小鼠的新冠毒株;即便如此,這些人為篩選的毒株也無法在小鼠種群中引發如此大規模的疫情。
“我們推論,在新冠疫情暴發前,相關病毒已經在野生動物和人群中經歷了反復的互相感染,並在這個過程中逐步積累了適應人體的突變。在入侵人群的過程中,病毒屢敗屢戰並留下‘痕跡’,直到演化成今天這種極其適應人群傳播的狀態。”吳仲義説。
此前,吳仲義團隊曾提出新冠病毒的漸進式演化模型,認為病毒的原發地(PL0)應當人跡稀少,是動物宿主的棲息地,病毒得以在此處與其動物宿主展開競賽。隨後,病毒偶然擴散到沒有群體免疫的人群中間,後者成為第一個疫情暴發地(PL1)。新華社北京7月16日電
相關新聞
- 2021-05-19新研究揭示新冠病毒“致命弱點”
- 2021-05-13接種疫苗易致病毒變異?又一波新冠疫苗接種謠言來了
- 2021-02-08科普:新冠病毒如何“變身”逃避免疫系統“攻擊”
- 2021-07-16重磅!關於新冠病毒起源,22位科學家聯名撰寫觀點文章(全文)
新聞推薦
- 關稅衝擊之下,如何辦好自己的事?2025-04-11
- 晶片國産化率超九成 全國首個“四算合一”算力網絡調度平臺建成2025-04-11
- 一館連兩岸 家書續情緣2025-04-11
- 臺青施品卉榮獲“南昌市三八紅旗手”表彰2025-04-11
- 台灣科技館首秀電博會 助推兩岸高新科技融合2025-04-11
- “逐夢浙裏·創享未來”2025兩岸青年微短劇網絡大賽啟動2025-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