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村的新老鄉:我跨海峽“鄉”見,只為共同“興”願
編輯: 左妍冰 | 時間: 2021-12-09 16:11:49 | 來源: 新華社 |
海報照片:新華社記者 林善傳 攝
鄉村,是台灣女孩曾芝穎在大陸最愛的景色。三年多來,在福建從事鄉建鄉創的她,有過太多次美麗的邂逅。
近來,她最高興的是,自己擔任秘書長的福建省青年建築師協會,推出了“海峽鄉創獎”,“台灣在農業農村領域不乏專業人才,我希望帶動他們來到大陸發展。”
中國大地上,豐收季在大江南北鋪展開來。從田間地頭,到山鄉林野,各領域人才如同畫手,合力繪就了繽紛的鄉村圖景。
鄉村要振興,人才是關鍵。在大陸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開局之年,臺胞也正在成為鄉野間的活躍力量,在與台灣血緣相親、地緣相近的福建則更是如此。
家園
福州閩清梅城,水門古碼頭,一段舊城墻,照見問津故處。清朝時,每年會有士兵從此出發,駐守台灣。
那是2018年8月,這裡還是一條破敗的老街,曾芝穎卻愛上了其中的歷史。她發揮自己的文創才能,設計街區品牌、製作影像産品,助力老街成為遠近聞名的網紅地。
從那時起,這個生長在台北市區的女孩就與大陸鄉村結了緣。迄今,她已為六七個鄉村提供創意服務。
在福州閩清,臺青曾芝穎(前排左三)與兩岸工作夥伴在“梅城印記”鄉建項目內合影留念。(受訪者供圖)
在福建,從環境建設到農業生産,鄉村振興的各領域都活躍著臺胞力量:95支台灣建築文創團隊、300多名人才,為228個村莊提供陪護式服務;累計批辦台資農業項目超2800個,合同利用台資超42億美元……
鄉村因何要振興?投身其中的臺胞給出多種答案。
鄉村宜居宜業,才留得住人。臺籍教師馬彥彬和妻子林佳垔近年來為福州永泰多個村莊改善基礎設施、整治人居環境。他們説,村子環境好了、配套設施加強了,年輕人就不用離鄉謀生計,可以返鄉創造好生活。
在平潭島北港村,村民和遊客在臺青楊秉皓和夥伴開辦的文創民宿中舉辦活動。(受訪者供圖)
鄉村山明水秀,才看得到景。三明泰寧的際溪村地處丹霞地帶,景色奇絕,但曾是省定貧困村。自稱“福建農民”的台灣建築師張欣頤幫助村子設計景點路線,打造出“耕讀李家”文旅項目。疫情前的2019年,該村接待遊客8萬餘人次。
鄉村和諧興旺,才品得出情。鄉村,是自在生活、濃濃人情的象徵。追求於此,臺青楊秉皓和夥伴來到平潭島北港村,開了家文創民宿。他們每月舉辦義工市集,邀請村民和遊客參加,在志願服務中分享生活感悟。幾期下來,甚至會有市民慕名驅車前來。
鄉村文脈延續,才記得住根。在廈門海滄,對於“開臺王”顏思齊故里青礁村,台灣規劃師李佩珍的策劃之一,就是打造展現村史的開臺文化公園。公園建成後,她和團隊將村裏的孩子培訓成小小講解員,讓年輕的生命傳承古老的家鄉文化。
在廈門同安閩臺農業融合發展(種子種苗)産業園中,台灣農業專家曾明寶(左)與同事察看兩岸種苗的嫁接與培養情況。(受訪者供圖)
原鄉
鄉村的根,牽起的是海峽兩岸。一種文脈,兩處鄉愁。
因此,匯聚兩岸力量助推鄉村振興,更是一種必然。
台灣農技專家曾明寶形象地實踐著這一點。他所在的廈門同安閩臺農業融合發展(種子種苗)産業園裏,流水線上,工人們拿起兩株番茄苗,一株掐頭,一株去尾,將大陸品種的根和台灣品種的苗嫁接到一起。
“這樣的種苗既能適應大陸的氣候土壤,又融入了台灣品種清甜好吃的特點。”參與引進的曾明寶介紹,“苗本身就是兩岸的融合。”
在漳州長泰後坊村,登陸臺農三代曾冠穎在自家茶園中察看台灣茶種的長勢。新華社記者 郭圻 攝
曾冠穎,這位“85後”臺農三代,家族在漳州長泰有一片經營了約20年的茶園。600畝山地上,種的是金萱、軟腳烏龍等台灣茶種。
“台灣茶最早都是源於福建,我們只是把延展開的茶種再帶回來。”他説,“正如我們家族一樣。”
25年前,曾家選擇投資地點時,父親曾允傑堅定要求回到祖籍地漳州。“農業是需要長期經營的事業,”曾允傑説,“在血緣相親的地方更有安全感。”
福建省農業科學院助理研究員李晗林發現,在泉州等臺胞主要祖籍地,一些台灣鄉建人才在大陸鄉村找到了許多風俗的根源,加深了對於鄉村的認知,還激發出新的思考,帶回台灣。“這就形成了一種雙向的交流。”李晗林説,“‘根’也正是大陸鄉村對於台灣人才的吸引力所在。”
回溯歷史,在農業農村領域,閩臺融合發展早已起步:20世紀80年代初,福建沿海地區率先引進臺商在農業領域試探性投資;1981年第一家註冊的台資農業企業在漳州落戶;1997年福州、漳州在全國率先獲准設立海峽兩岸農業合作試驗區,並於2005年擴大到全省……
“臺農來得夠久、扎得夠深。”福建社科院現代台灣研究所所長蘇美祥介紹,福建建設臺胞臺企登陸第一家園,應發揮好臺農“以臺引臺”的作用。
在福州永泰,臺籍教師馬彥彬(右四)與村中工作人員商討美麗鄉村建設事宜。(受訪者供圖)
願景
紮根深久的臺農,在大陸土地種下的,不只是種子。
在廈門海滄青礁村,台灣規劃師李佩珍和團隊針對村裏的孩子們,打造出傳承古老家鄉文化的“培根計劃”。(受訪者供圖)
在福州閩侯,山間高地中,有一片800畝的朝陽休閒農場。這是臺商馬基莊十餘年經營的成果。在這裡,他從台灣帶來的除了種苗,還有休閒農業的理念。玲瓏的木屋、繁茂的林木……遊人來此可與自然親密接觸。
自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台灣就開始進行鄉村的活化與建設。福建省農科院研究員周瓊説,台灣在精緻農業、農業文創等領域仍有很多值得大陸學習的地方。
在泉州豐澤區,登陸30年的台灣農業專家周駿聲在他打造的武陵生態休閒農場中。新華社記者 郭圻 攝
另一方面,登陸30年的台灣農業專家周駿聲認為,大陸地大物博,各地環境差別很大,近年來農業農村的發展很快,也形成了不少值得台灣借鑒的經驗。
今年3月,“農林22條措施”出臺,鼓勵支持臺胞臺企參與鄉村振興戰略和農業林業高品質發展,目前福建、四川、浙江等多地已出臺相關落實舉措。
和許多臺胞一樣,曾冠穎對此感到振奮。他一直想在自家茶園中開辦文旅項目,今年來的諸多政策利好為他“掃除了障礙”。這幾個月,他跟大陸創業夥伴熱火朝天地策劃著,有時甚至能聊到深夜。
在位於丹霞地貌的三明泰寧際溪村,台灣建築師張欣頤(左二)向遊客介紹“耕讀李家”項目。(受訪者供圖)
專家指出,未來,進一步推動臺胞參與大陸鄉村振興,應從“融”上著力:“接地氣”的農業農村工作,需要兩岸青年共同組隊,解決臺胞“水土不服”的問題、促進工作更好展開,並在長期合作中促進融合發展。
曾芝穎深以為然。她在好幾個項目中,都邀請了大陸夥伴參與。在她看來,鄉建講求因地制宜,如何做好“一村一規劃”,往往需要大陸青年的聰明才智。
振興的田園夢,更是融合的發展夢。嚮往的生活,要靠我們攜手打拼。新華社福州12月9日電(記者褚萌萌、郭圻)
相關新聞
- 2021-11-25就業創業,臺青演繹成渝“雙城故事”
- 2021-12-01見證祖國江河大川 探秘海上絲路文化——第八屆台灣青年嶺南行在陽江閉營
- 2021-11-09最高30萬元!“創業擔保貸”助力來廈臺青創業夢
- 2021-11-01周庭盈:影像于我,超越創作本身, 更在於聯結兩岸間的你我
新聞推薦
- 多維度數據見證變化 中國經濟展現強大韌性和內生動力2025-01-10
- 災難無情,同胞有愛!這一刻,14億中華兒女的心始終相連2025-01-10
- 瀋陽市舉辦在沈臺港澳同胞迎新春聯誼活動2025-01-10
- 福建2024年一審審結涉外、涉港澳僑案件3419件 辦結涉臺案件1072件2025-01-10
- 大陸市場紅利助力首家兩岸合資壽險公司20年來業績斐然2025-01-10
- “蛇”來運轉·杭臺兩岸年貨節盛大啟幕2025-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