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Observe

“臺青黃河遊記”手記:我在仰韶文化博物館客串講解員

我是來自台灣的青年,今年跟隨“臺青黃河遊記”活動沿黃河一路溯源,在六月底抵達河南省三門峽市,參加視頻節目《兩岸新發現》關於仰韶文化的錄製拍攝,我在節目裏客串講解員。

 

“臺青黃河遊記”手記:我在仰韶文化博物館客串講解員

 

作者謝建鋐在“兩岸新發現”節目裏客串講解員

 

當年在台灣讀初中學習中國史時,記得教科書講到史前文明的起源論證有這樣一句話:“黃河流域發現帶有彩紋陶片的仰韶文化,長江流域發現帶有黑色陶片的河姆渡文化”。為了幫助學生們考試記憶,老師用生硬的粉筆在黑板上寫下口訣:“仰韶彩陶在黃河,河姆渡黑陶在長江”。我記住了這句口訣,但是一直不明其中深意。那時的我想不到將來有一天我會沿黃河溯源,近距離接近仰韶文化。

 

1921年10月,經中國政府批准,受聘為中國政府農商部礦政顧問的瑞典地質學家安特生、中國地質學家袁復禮等人,在三門峽市澠池縣仰韶村探勘泥質地層,發現土層橫切面中夾雜著帶有花紋的陶片。經過對陶片所屬時期的深入研究,中國歷史長河中的一段新石器時代遺存文化——仰韶文化橫空出世。根據碳14法測定的年代,仰韶文化距今大約7000~5000年,經歷了大約2000年左右的發展歷程。這在史學界堪稱是一個重大的考古發現。因為在發現仰韶文化遺址之前,國際學術界都持“中國文化西來説”,仰韶文化的發現改變了學術界這一錯誤認識,破除了“中國無石器時代”的謬論。在中國考古史上,仰韶文化成為第一個被正式命名的遠古文化體系。仰韶文化的發現也標誌著中國現代考古學的誕生。

 

“臺青黃河遊記”手記:我在仰韶文化博物館客串講解員

 

仰韶文化博物館

 

仰韶文化遺址的發現將中國歷史從夏商周時期向前推進了大約兩千年。現代考古學家蘇秉琦曾經總結説,仰韶文化是中國國家起源史和中華民族起源史這座大廈中的一根擎梁柱。我最喜歡的作家余秋雨先生到三門峽市舉辦文化講座時曾説:“仰韶文化的發現,就是我們民族童年的歌聲,使一個壯士重新站立在地球上。”

 

在參加此次拍攝活動之前,我研讀了相關的學術論文,對仰韶文化做了功課。節目組拜會了仰韶文化博物館的張館長,徵得同意之後,決定將拍攝場景放在仰韶文化博物館的主展廳。我作為節目的客串講解員,主要是向觀眾介紹兩個鎮館之寶——小口尖底瓶和月牙紋彩陶罐。小口尖底瓶,口小底尖、瓶身修長。據學者推斷,它主要有四個作用:汲水、釀酒、祭祀、儲存。美國斯坦福大學的研究團隊在該瓶底部發現了酒曲殘留物,所以,它的釀酒功能之説最被人們認可。我向觀眾介紹的另一個器物是月牙紋彩陶罐,它是仰韶文化中期的器物。該罐口徑14.2釐米,腹徑15.1釐米,底徑7釐米,高11.5釐米。侈口、寬沿,圓唇,束徑,折腹,平底,細泥紅陶,表面打磨光滑,説明在仰韶文化中期,先民們已經掌握了磨光工藝。這個彩陶的圓形罐身有14個正反月相的陰晴圓缺圖案,説明仰韶先民們在農業生産過程中,經過長期觀察,發現了月亮的週期運動,並把他們的認識想像成形象的圖案繪製到使用的陶器上,反映出原始人類已有對於四季變化、天文地理的關注,萌發了將自己與周圍自然現象聯繫的意識。

 

“臺青黃河遊記”手記:我在仰韶文化博物館客串講解員

 

仰韶文化博物館陳列的文物

 

作為客串講解員,我還向觀眾詳細介紹了仰韶文化特殊的祭祀習俗——甕棺葬。這是七千年前的先民們在葬殮夭折的孩子時採用了與葬殮成年人不同的方法。當時,若有孩子不幸離世,人們會將其裝在大甕中,再蓋上留有孔洞的盆或缽。甕中的孩子呈蜷曲姿勢,好象回到了母親的懷抱。據説,古人相信孩子的靈魂會從預留的孔洞游離出來與母親相會。這種墓葬方式説明七千年前的古人已經對身後事有了初步的思考,對於死亡也有了樸素的哲學思考。我以為,這種來自思想深處的樸素的哲學思辨,恰恰成為了中華文化得以代代延續的光輝火種。在講解的過程中,望著眼前那長長延伸的灰土墻,我仿佛看到了一代又一代仰韶古人的背影匯入了滄桑的時間洪流,我的耳邊隱約聽到了先祖們原始的呢喃聲音……

 

台灣的考古文化與仰韶文化其實是有密切聯繫的。在台灣屏東的恒春古城附近,考古人員曾經挖掘出大量帶有連續菱形花紋的彩陶片。經過系統性比對,確認了這些彩陶片是黃河流域仰韶文化的一個分支。這個重要的考古發現,充分論證了在七千年前,台灣島與祖國大陸是相連在一起的。那時,先民們在這片相連的陸地上可以自由遷徙。後來因為地殼變動生成了海峽,台灣島才與祖國大陸隔海相望。

 

“臺青黃河遊記”手記:我在仰韶文化博物館客串講解員

 

台灣青年在仰韶文化博物館參觀

 

仰韶文化遺址豐碩的科研成果推進了我們對中國歷史時間點及厚度的認知。仰韶文化的發現在精神層面上強化了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其對中國歷史的連接與中國人精神文明傳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讓我們循著先祖傳唱的渺渺之音,深入到古老中國的歷史時間軸中,在文明的傳遞和繼承裏尋找自身的精神站位。我始終認定,文化的延續就是將內核的精神價值轉化為外在的長久習慣;我始終認定,看中國精神要看千家炊煙、萬家燈火,更要看根植于每位國民心中強大而又令人自豪的文化自信。(作者:謝建鋐   攝影:張陽、霍建陽、王毅)

“九二共識”30週年:歷史事實不容歪曲否認

2022-07-28

“九二共識”30週年:歷史事實不容歪曲否認

 

圖片來源:新華網

 

今年是“九二共識”30週年。在昨天舉行的“九二共識”30週年紀念座談會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汪洋發表講話,再次回顧和闡釋“九二共識”的歷史經緯和重大意義。在這個具有紀念意義的時間節點,此次座談會的召開,對島內一些質疑、否認“九二共識”的雜音,對美西方勢力打“台灣牌”、企圖干預中國內政的行為是一次堅決的回擊;更對我們清楚認識當前臺海和國際形勢,牢牢把握歷史大勢,堅定推進祖國統一進程,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本月18日至25日,國臺辦連續8天在媒體發佈《“九二共識”系列微講座》影片,馬曉光、朱鳳蓮兩位國臺辦發言人,從歷史和事實層面將“九二共識”如何達成、核心要義、以及對於兩岸關係的作用、以此為基礎取得的成果講得很清楚,起到了澄清事實、正本清源的作用。

 

“九二共識”的存在不容否認。無論是存檔的歷史文件,還是親歷談判的參與者,均能證明“九二共識”存在的客觀性,不是島內某些人和勢力想否認就能否認得了的。它的達成過程、重要意義和在兩岸關係中發揮的重要作用證明:兩岸中國人完全有能力、有智慧解決好自己的問題。

 

然而,民進黨當局昨天晚間卻再次發佈新聞稿,妄稱“過去以來,兩岸在政治主張上從未達成任何共識”。可見民進黨當局和“台獨”勢力為了一黨一己之私,不惜顛倒黑白、歪曲真相,一直在污名化和否認“九二共識”。他們罔顧大陸台灣同屬一個中國的事實,勾連外部勢力、挾洋自重,妄圖把台灣同胞裹挾到“謀獨”的絕路上,不僅是破壞兩岸關係的罪魁禍首,更是破壞台灣民眾福祉的歷史罪人。民進黨當局的所作所為,必將遭到包括台灣民眾在內的全體中國人的唾棄和反對,也註定會遭到失敗的命運。

展開全文

台灣消費者信心指數連續6個月下滑

2022-07-28

台灣地區27日公佈的一項調查顯示,7月份消費者信心指數(CCI)為63.05點,較上個月下降1.09點,連續六個月下降。

 

臺“中央大學”台灣經濟發展研究中心調查發現,CCI的六項分項指標中,五項指標走跌。“未來半年台灣物價水準”指標上揚0.25點至26.9點,中心執行長吳大任指出,調查中發現,多數人仍然認為未來半年台灣物價會繼續上漲。

 

分項指標中,下降幅度最大的是“未來半年購買持久性財貨時機”,7月份調查結果為109點,月減2.9點,為去年7月以來新低。其次是“未來半年台灣經濟景氣”,調查結果為79.55點,月減1.4點,為2020年6月以來新低。

 

下降幅度第三的指標是“未來半年家庭經濟狀況”,月減1.05點至74.35點,是2014年1月以來新低。吳大任指出,近期股市表現震蕩,加上通脹、升息等因素,都可能影響到家庭支出。

 

7月“未來半年台灣就業機會”調查結果為63.7點,月減0.75點,是去年2月以來新低;下降幅度最小的指標是“未來半年投資股票時機”,月減0.7點至24.8點,但整體水準創2001年調查以來新低。

 

據了解,CCI分項指標大於100代表偏向樂觀,低於100則為偏向悲觀,7月CCI中有五項指標偏向悲觀。新華社台北7月27日電(記者岳夕彤、齊湘輝)

展開全文

海峽兩岸(聊城)青年夢想家驛站成立 促兩岸青年交流合作

2022-07-28

海峽兩岸(聊城)青年夢想家驛站系列活動23-26日在山東聊城舉辦。該活動標誌著海峽兩岸(聊城)青年夢想家驛站正式成立。驛站將為台灣青年在聊城發展搭建新載體、構建新機制、注入新活力,建立專屬聊城的兩岸青年交流合作品牌。

 

台灣中國文化大學教授、著名評論家邱毅在視頻致辭中表示,大陸為台灣青年提供了實現夢想的舞臺。“海峽兩岸(聊城)青年夢想家驛站的成立,將為兩岸青年成長成才提供便利、創造機遇、搭建平臺,希望更多海峽兩岸(台灣)有志青年來大陸追夢、築夢、圓夢。”

 

聊城市委常委柳慶發在致辭中號召台灣青年多來聊城參訪交流,多向島內同學和親朋好友介紹聊城經濟社會發展的真實情況,多分享在大陸成長打拼的故事和生活中的點滴。“做兩岸融合發展的‘溝通者’,在兩岸之間發出更多好聲音、傳遞更多正能量。”

 

活動中,兩岸青年在陽谷縣郭屯鎮梨園村、獅子樓等地,圍繞當地特色産業規劃、生態環境建設、文旅産業發展開展調研,探尋鄉村旅遊與鄉村振興的結合點。此外,還前往傅斯年陳列館、山陜會館考察參觀,加深對聊城人文底蘊、風土人情、城市發展以及聊臺淵源的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兩岸青年共同身著漢服遊覽古城,民族自豪感、文化自信心油然而生。”台灣青年、中南財經政法大學講師賴彥君説。

 

據了解,本次海峽兩岸(聊城)青年夢想家驛站系列活動以“激揚青春,攜手逐夢”為主題,活動分為“中華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揚”“兩岸青年人才培養與引進”“鄉村振興路徑探索”三大板塊。活動中還舉辦了海峽兩岸(聊城)青年夢想家驛站揭牌儀式暨兩岸青年人才座談會。(中新網聊城7月27日電  李明芮 王新娟)

展開全文

推動文化創新 賦能美好生活

2022-07-28

央視網消息(焦點訪談):北京是千年古都,從1153年金朝正式建都于燕京,稱為中都,已經快900年的建都史。北京城裏的一磚一瓦、一條衚同、一個地名都藏著故事。除了有眾多歷史文化古跡,北京還有眾多的博物館、藝術館和一流的文藝團體。怎樣更好地利用豐富的人文資源,推動北京全國文化中心建設呢?首屆北京文化論壇7月25日在京開幕,論壇以“傳承·創新·互鑒”為永久主題,以“推動文化創新 賦能美好生活”為年度主題,廣邀各方嘉賓,集思廣益,建言文化發展、推動文化創新。

 

推動文化創新 賦能美好生活

 

這是你所知道的北京嗎?恢弘而精微,滄桑而豐盈,開放而包容,這裡古老與現代交匯,本土和國際交融。有誰印象中的北京不與文化相關呢?

 

推動文化創新 賦能美好生活

 

推動文化創新 賦能美好生活

 

為切實做好首都文化這篇大文章,按下全國文化中心建設“快進鍵”,7月25日,首屆北京文化論壇拉開帷幕。

 

推動文化創新 賦能美好生活

 

這些年,北京立足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科技創新中心“四個中心”功能定位,城市文明風尚日益濃郁,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取得重大進展,長城文化帶、大運河文化帶、西山永定河文化帶“三條文化帶”建設成績斐然,文藝精品力作迭出,文化産業提質升級,這座歷史文化名城正在煥發新的時代光彩。在此背景下,北京力爭把北京文化論壇打造成文化領域的全國性品牌論壇。論壇以“傳承·創新·互鑒”為永久主題,“推動文化創新 賦能美好生活”為年度主題。

 

推動文化創新 賦能美好生活

 

北京市委宣傳部分管日常工作的副部長趙衛東説:“我們國家已經建成了全面小康社會,現在正在向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目標,也就是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邁進,推動文化創新,創作生産出更多高品質的文化産品,滿足人們多層次多樣化的精神文化需求,是我們面臨的重要任務。北京作為全國文化中心,應該在這方面發揮標杆作用,所以我們把這個年度主題確定為‘推動文化創新,賦能美好生活’。”

 

“推動文化創新 賦能美好生活”是論壇的出發點也是落腳點,論壇上的很多交流與討論都是圍繞增強人民群眾的文化獲得感展開。

 

推動文化創新 賦能美好生活

 

推動文化創新 賦能美好生活

 

發佈“全國文化中心建設2021年度十件大事”,是今年北京文化論壇中備受關注的一個環節。建黨百年文藝演出《偉大征程》在國家體育場盛大舉行,中國共産黨歷史展覽館、北大紅樓成為首都紅色新地標等十件大事入選。這十件大事的評選由網絡投票和專家評議相結合産生。在網絡投票中,琉璃河遺址考古有著很高的呼聲。

 

推動文化創新 賦能美好生活

 

北京市房山區琉璃河鎮董家林村,當熱鬧的論壇會場裏人們正為琉璃河遺址考古入選“全國文化中心建設2021年度十件大事”傾力鼓掌時,這裡的挖掘工作仍在安靜有序地繼續。1962年以來,琉璃河遺址的考古工作已經過了整整一個甲子。不斷探索的歲月中,它向人們回答了北京最早的城市源頭在哪這一關鍵問題,也因此獲得“北京城之源”的稱譽。雖然近些年有所沉寂,但人們相信琉璃河遺址對歷史的回答還不止於此。2019年,隨著最新理念和技術的就位,大遺址考古工作再次重啟,並在2021年取得重要收穫:新出土的青銅卣等青銅器銘文記載了召公建燕的歷史,是西周時期分封制、禮樂制的見證。

 

推動文化創新 賦能美好生活

 

為北京地區三千年建城史提供最早的文物證據,夯實“北京城之源”,琉璃河遺址考古重新點燃了人們對北京悠久歷史的自豪感。考古離人們的生活很遠也很近,一次次揭開神秘面紗,讓普通大眾穿透歷史的迷霧,尋根文化也找尋自己。通過考古了解到的古代思想文化精髓,不斷滋養著城市的歷史根基,豐富著人們的認知,幫助他們樹立文化自信。除了精神的滋養,如何讓文化遺産回歸大眾,為大眾的美好生活服務,項目負責人已經有了構想。

 

推動文化創新 賦能美好生活

 

悠久歷史文化與現代化的融合與碰撞,讓很多生活在北京的人們在審美鑒賞力方面有著很好的歷史積澱,同時他們又有著寬闊的國際視野,從而對精神文化生活有著更高的需求。

 

本次論壇期間除了主論壇,還設置了主題為歷史文化傳承與發展、文化與科技融合發展、文藝精品與傳播、文化交流與合作四個分論壇的交流與討論。

 

推動文化創新 賦能美好生活

 

推動文化創新 賦能美好生活

 

推動文化創新 賦能美好生活

 

大運河文化帶、西山永定河文化帶、長城文化帶這三條文化帶的建設是北京近幾年文化建設的主要成果,也是分論壇北京歷史文化傳承與發展中重點討論交流的內容之一。在北京市推進全國文化中心建設的過程中,“三條文化帶”建設亮點頻現。

 

推動文化創新 賦能美好生活

 

推動文化創新 賦能美好生活

 

西海濕地公園是大運河文化帶的重點建設內容之一,從元代開始這裡就叫積水潭,是京杭大運河的北端點,有著豐富的大運河文化遺存。可在2018年之前,西海濕地公園周邊不少違章建築圈佔河岸,水質惡化。為了讓這片水域重煥生機,打造有歷史溫度的景觀,2018年5月,北京市西城區對這裡的違法建築進行拆除,把環湖道路全部打通,修建1300米的環湖觀景棧道。

 

這些年,隨著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深入實施,科技創新已經成為傳統文化的重要推力。

 

推動文化創新 賦能美好生活

 

這個遊客正在欣賞國家一級文物唐三彩駱駝載樂俑,雖然他在螢幕前一步未動,一聲沒出,但螢幕上文物的圖案卻一直在變化,這些變化其實是由參觀者的意念來控制的,這聽起來有些不可思議,但腦波文物交互系統讓這變成了現實。

 

推動文化創新 賦能美好生活

 

除了讓文物變換位置,駱駝載樂俑中多個手持各種樂器的樂舞俑在交互中也可以實現分離,讓觀眾以自己的意願和興趣完成和文物的親密互動,這在博物館裏參觀時是無法實現的。

 

推動文化創新 賦能美好生活

 

推動文化創新 賦能美好生活

 

目前,園區已經成為北京文化産業高品質發展的主要承載地。這家文化科技公司所在的E9區創新工場內超過88%的企業都是文化科技類企業,這裡呈現出産業發展的聚集效益。

 

文化讓生活更美好,科技則能讓文化插上翅膀。在分論壇文化與科技融合發展會場裏,嘉賓們圍繞“創新·賦能·發展”的主題展開交流。

 

推動文化創新 賦能美好生活

 

推動文化創新 賦能美好生活

 

推動文化創新 賦能美好生活

 

在這次北京文化論壇上,來自政府部門和文化單位負責人、專家學者、知名作家、演藝人士以及基層文化工作者圍繞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譜寫文旅融合新篇章、加強全國文化中心建設等議題展開交流。這些成果將為北京更好建設全國文化中心提供重要參考。

 

北京獨樹一幟的古都文化、紅色文化、京味文化和創新文化,融入到城市發展和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成就了北京獨特的城市魅力,也讓北京建設全國文化中心有了紮實的根基。文化是城市的靈魂,它既需要保護和傳承,也需要活化和創新。就像北京文化論壇的永久主題“傳承·創新·互鑒”,其中,傳承是根脈、創新是路徑、互鑒是方法,用這樣的態度來對待文化發展,固本培元、守正創新,才能講好北京故事,講好中國故事,煥發中華文化的時代光彩。

展開全文

“九二共識”三十週年 “兩岸一中”堅如磐石

2022-07-27

7月26日,“九二共識”30週年座談會在京舉行。體現一個中國原則的“九二共識”明確界定了兩岸關係的根本性質,是確保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關鍵,30年來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積極作用。當前,民進黨當局拒不承認“九二共識”,妄稱“1992年兩岸會談最終未達成任何共識”,並大肆勾連外部勢力不斷進行謀“獨”挑釁,導致臺海形勢緊張動蕩;就連國民黨高層也附和稱“‘九二共識’是‘沒有共識的共識’”。在此背景下,我們正本清源、隆重紀念“九二共識”,具有重要的歷史和現實意義。

 

回望30年前,海協會與台灣海基會獲得兩岸雙方授權後,經過充分協商,達成了雙方各自以口頭方式錶述“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共識。這一共識後來被稱為“九二共識”,其核心要義是“海峽兩岸同屬一個中國,共同努力謀求國家統一”。雙方函電往來中都清晰表明瞭堅持一個中國原則、追求國家統一的立場和態度,白紙黑字清清楚楚。任何曲解、否定和污衊“九二共識”及其核心要義的言行,都是昧於事實、法理且不負責任的。

 

從歷史角度看,台灣自古即屬於中國。三國孫吳政權和隋朝政府都曾先後派萬餘人去臺。宋朝政府派兵駐守澎湖,將澎湖地區劃歸福建泉州晉江縣管轄。元朝政府在澎湖設置行政管理機構“巡檢司”。清政府設“分巡臺廈兵備道”及“台灣府”,1885年正式劃台灣為單一行省。至1893年,大陸赴臺開拓者已達254萬餘人。這充分顯示,“海峽兩岸同屬一個中國”具有無可辯駁的歷史根據。

 

從法理角度看,“一中”原則是國際社會普遍共識。1943年,《開羅宣言》明確規定,日本應將竊取的台灣、澎湖列島等歸還中國。1945年,《波茨坦公告》重申“開羅宣言之條件必將實施”,同年中國政府收復台灣、澎湖列島,重新恢復行使主權。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完全享有和行使包括台灣在內的全中國主權。1971年,第26屆聯合國大會通過2758號決議,恢復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和一切合法權利。目前,181個國家在一個中國原則基礎上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了外交關係。這雄辯地證明,“海峽兩岸同屬一個中國”具有不可動搖的法理基礎。

 

由此可見,儘管海峽兩岸尚未完全統一,但中國主權和領土從未分割,大陸和台灣同屬一個中國的事實從未改變,也不可能改變。因此,一個中國原則是兩岸關係的政治基礎,是臺海和平穩定的基石。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兩岸關係就能改善和發展,台灣同胞就能受益。背離一個中國原則,就會導致兩岸關係緊張動蕩,損害台灣同胞切身利益。

 

“九二共識”體現了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歷史事實和法理基礎,是改善和發展兩岸關係的最大公約數。2008年,兩岸雙方在“九二共識”基礎上,開啟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新局面,為兩岸同胞創造了巨大福祉。2016年以來,民進黨當局拒不承認一中原則和“九二共識”,為一黨之私大搞政治操弄,製造兩岸對立對抗,日益把台灣推向危險的深淵,嚴重損害民族、國家、人民的根本利益。30年來兩岸關係發展的正反事實一再證明,“九二共識”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定海神針,沒有這個定海神針,和平發展之舟就會遭遇驚濤駭浪,甚至徹底傾覆。民進黨當局若繼續開歷史倒車,頑固歪曲否認“九二共識”,必將付出慘痛代價;我們也希望國民黨在堅持“九二共識”等重大問題上保持頭腦清醒,站在歷史正確一邊。

 

展望未來,體現一個中國原則的“九二共識”,也是緩解當前緊張局勢、打破兩岸僵局的現實解決方案,是兩岸結束政治對立、謀求國家統一的重要基礎。習近平總書記在《告台灣同胞書》發表40週年紀念會上的講話鄭重倡議:“在堅持‘九二共識’,反對‘台獨’的共同政治基礎上,兩岸各政黨、各界別推舉代表性人士,就兩岸關係和民族未來開展廣泛深入的民主協商,就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達成制度性安排。”這必將鼓舞兩岸同胞在體現一個中國原則的“九二共識”基礎上,投身兩岸和平發展、祖國完全統一、民族偉大復興的光輝事業!(作者:劉世洋 中國社會科學院台灣研究所副研究員)

展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