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基建 新生活 智慧交通駛入快車道

央視網消息(焦點訪談):信息時代的生産生活越來越便捷。這種變化,其實跟身邊的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密切相關。從今天開始,《焦點訪談》將推出“新基建 新生活“系列報道。在新基建中,智慧交通是重要領域之一。道路通,百業興。縱橫交錯的交通基礎設施,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強勁動脈。那麼,大力發展的智慧交通新在哪?會有哪些傳統交通所不具有的獨特智慧?

 

在四川成都到宜賓路段的成宜高速,正在進行基於智慧高速系統的高精度導航測試。不僅介面呈現從二維變成更加直觀的三維,區別於目前大多數的普通導航只能做到本車模糊定位,無法提供周邊車輛動態等信息,這個新的導航系統可以達到車道釐米級的精度,並且可以精準感知周邊乃至遠端車輛信息。

 

導航和感知更精準,基於智慧化的新基建賦能。作為國家交通運輸領域新型基礎設施重點工程之一,2021年,成宜高速開始智慧化改造,在中間隔離帶,每隔800米就設立著一根智慧桿柱,除了集合了各種攝像機等傳統視覺監控設備,還專門安裝毫米波雷達這種新型設備作為核心感測器,實現對道路24小時實時精準感知。不僅是感知,所有這些數據信息都接入這個高速整體監控中心繫統的大數據處理單元,通過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人工智能、雷視融合等新一代信息技術,這些數據被迅速處理分析後,生成一條條的服務信息返回到車裏。

 

精準感知、精確分析,在新基建賦能下,人、車、路正在實現協同,讓行駛在智慧高速上的車有了“千里眼“,路也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路。

 

交通運輸部規劃研究院副院長徐洪磊説:“新基建的交通基礎設施是把大數據、互聯網、人工智能,這樣的先進技術引入了傳統的交通基礎設施當中。傳統的交通基礎設施更多的是實現人和貨物移動的物理通道,通過新基建的賦能,可以使這樣的物理通道增加了信息通道的功能。”

 

人、車、路的協同,不僅讓開車的人更方便,更重要的是,還大大助力了路段通行效率,同時也為下一步在真實道路上大規模實現無人駕駛提供了基礎。

 

近年來,中國綜合立體交通網加速成型,已建成了全球最大的高速鐵路網、高速公路網、世界級港口群,航空海運通達全球。與此同時,以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為基礎的信息技術發展迅速,新基建賦能正成為促進交通設施提質增效、交通運輸事業高品質發展的重要抓手。

 

徐洪磊説:“通過新基建的賦能賦智,可以用較少的資源投入和資金投入實現現有基礎設施能力和效率的提升,這也是進一步提升交通運輸行業,服務國家經濟發展,服務人民出行的重要機遇。”

 

新基建賦能,讓百姓出行更美好。現在,自助值機、自助行李托運、刷臉安檢、刷臉登機、智慧問詢等便民“黑科技”,在越來越多的機場被運用,獲得了不少旅客點讚。

 

除了服務更精心,新基建賦能還讓機場的管理更精細。

 

怎麼樣讓飛機更準點,是機場管理的重點之一。旅客、行李、機務、航食、航油等都是保障的關鍵節點,這些環節有沒有做好準備?飛機是不是可以準點起飛?此前此類信息大部分依賴人工上報,不僅容易有誤差,即時性差,溯源追蹤也很麻煩。現在,基於大數據處理、人工智能的新基建,讓管理人員足不出戶也能做到一目了然。

 

在青島膠東國際機場,這套智慧管理系統,將所有可能導致航班延誤的因素和環節都納入其中。

 

監測是基礎,通過智慧視頻分析技術,對異常事件還可以自動預警,比如作業人員未正確穿戴反光服、反光錐桶違規擺放、異常時段人員入侵等等情況,系統都能迅速精準識別並且做出提示。

 

不僅助力某個具體任務,隨著民航新基建的推進,基於室內高精度定位和數字孿生三維建模等領先技術的支撐,有些機場已經實現了全場景、全流程的數字化。

 

北京首都國際機場是一個三座航站樓、三條跑道、雙塔臺同時運營的超大型國際機場,年旅客吞吐量多次破億。通過智慧機場建設,每天1000多萬條航空器位置數據、2000多萬條的車輛位置數據,23000余個感測器採集的近億條環境監測數據等等,都匯集在這個實體機場的數字孿生世界,成為了機場智慧管理和智慧決策的底座。

 

長江作為貨運量位居全球內河第一的黃金水道,是連接中國東、中、西部的重要紐帶。2754公里的長江幹線航道,流經沿江七省二市。52歲的葉志軍,15歲開始就在長江上跑船,從普通水手幹起,磨練了18年之後,才當上了船長。

 

葉志軍告訴記者,因為有豐水期和枯水期,長江的航道也是隨時在變化。看得見的是水漲水落,看不見的是水面下的河床。以前在長江上行船,只能靠航行圖作參考,但這種紙製版的航行圖三五年才更新一次,跟不上航道的變化。行船最重要的是要安全,船走哪條路,裝載量多少,大多要船長憑經驗判斷。而現在這一切隨著數字航道的建設,發生了不小的改變。

 

長江電子航道圖app,被船員們稱為水上導航,是國內內河航道首個高精度、標準化“一張圖”。作為中國交通新基建重點工程之一,2019年長江幹線數字航道全面聯通運行。從宜賓到長江入海口共2754公里的長江幹線航道上,總共有5200多套航標遙測遙控終端、155座自動水位站、219艘航道維護工作船舶、34個通行信號臺,這些設施都是數字航道數據的重要來源。

 

長江航道測量中心副主任楊保岑説:“在上面加裝航標遙測遙控,加裝水位遙測遙報以及一系列自動化信息採集系統,通過這些系統,再加上北斗、5G、物聯網等技術,把數據實時傳輸到數據中心。”

 

數據進入到動態監測系統之後,通過數據中心的處理,從水面到水底,長江幹線航道清晰立體地展現在人們面前。這些精準及時的信息,不僅讓行船安全更有保障,運營效率也更高。過去,由於無法及時了解水深變化,為了安全就要少裝貨。現在,基於長江數字航道新基建,航道深度和寬度每3天更新一次,並且還可以預測未來一週水深和船舶通航情況,載量也就可以最大化。

 

新基建促進新增長,在數字航道的助力下,2021年長江幹線港口完成貨物吞吐量超35億噸,同比增長6%以上,創歷史新高。

 

創新驅動,賦能增效,以高品質發展為主題,統籌推進交通新基建,2020年以來,交通運輸部先後出臺了《推動交通運輸領域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指導意見》、五年行動方案等政策文件,以數字化、網絡化、智慧化為主線,推進智慧公路、智慧航道、智慧民航等建設行動。

 

交通運輸部綜合規劃司副司長蘇傑説:“總的來説,交通新基建發展仍處於起步探索階段。下一步將結合有關規劃政策實施,營造創新發展環境,激發市場活力,積極推進重點工程落地見效,打造有影響力的交通新基建樣板,持續推動建設交通運輸領域新型基礎設施,為加快交通強國建設提供有力支撐。”

 

目前,由國家層面主導的交通産業智慧升級已經全面開啟。智慧交通走上快車道,水陸空齊頭並進,不僅有助於解決傳統交通領域存在的諸多難題,而且讓交通向著發展綠色化、運行自動化、出行人性化前行,出行圖景更加豐富生動,也為交通強國建設提供戰略支撐。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