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Observe

《臺胞百問》手冊是深化兩岸融合發展的創新實踐

由北京市臺辦策劃、編寫、印刷的《臺胞百問》手冊8月25日正式發佈,與之配套的H5新媒體産品同步上線。問世一個月來,手冊受到越來越多臺胞的關注,起到了助力臺胞更好融入北京發展的良好效果。

 

《臺胞百問》手冊匯集了北京市近年來為臺胞服務工作遇到的熱點問題,涉及臺胞在北京生活、就學、實習、就業、投資、創業等等方面。黨的十八大以來,大陸秉持“兩岸一家親”理念,率先同台灣同胞分享發展機遇,積極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2018年至今,大陸陸續出臺實施了一系列惠臺措施,包括“31條措施”“26條措施”“11條措施”和“農林22條措施”等,為臺商臺企在大陸獲得更好的發展提供了更多的機會,為廣大臺胞在大陸學習、創業、就業、生活提供了更多的便利。所以説,《臺胞百問》手冊的推出,是大陸持續探索推動兩岸融合發展的縮影。

 

作為首都,北京市是大陸對臺交流合作的重要探索者和創新實踐者。在促進京臺經濟文化交流合作方面,北京市根據中央對臺精神,結合北京市對臺工作實際情況,于2018年10月出臺了《關於深化京臺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共55條(簡稱“55條措施”)。今年以來,北京市臺辦深入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在服務台胞方面推出“我為臺胞辦實事”工作品牌,重點圍繞政策服務、發展服務、生活服務、貼近服務、平臺服務五個方面展開25項具體工作。《臺胞百問》手冊的推出,就是落實“我為臺胞辦實事”工作的具體體現,展示了切實為臺胞辦實事、做好事、解難事的工作作風。

 

《臺胞百問》手冊是深化兩岸融合發展的創新實踐

 

《臺胞百問》助力臺胞融入北京生活(圖片來源:北京市臺辦)

 

對臺交流合作的具體方式需要根據形勢變化而不斷創新,在實踐中不斷豐富和發展,此次推出的《臺胞百問》手冊從形式到內容都有諸多創新。在形式上,紙質版手冊和與之配套的H5新媒體産品同時上線,為臺胞提供了極大的便利性。臺胞可通過H5連結閱讀電子版內容,點擊目錄便捷閱讀,輸入關鍵詞查詢相關問題。在內容上,手冊分為“臺胞在京生活”“臺胞在京就學”“臺胞在京實習就業”“臺胞在京投資創業”“其他”五大板塊,每個板塊分別又有61個、14個、32個、16個和3個具體問題,總共回答了126個問題。這些問題都是臺胞普遍關心的具有共性和代表性的問題,是從成百上千個問題中提煉出來的,其中有一些問題對於在其他省市居住生活工作學習的臺胞,同樣具有參考價值。

 

大陸經濟已經邁向高品質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的時期,對臺政策持續完善和對政策執行落實的機制以及督查實施效果的工作越來越重要,大陸對臺胞的吸引力、凝聚力也將隨之增強。幫助臺胞深度融入大陸經濟社會發展,于臺胞有利,于兩岸交流合作有利,于國家持續健康發展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有利,這是當前和今後對臺工作的重點方向之一。

 

《臺胞百問》手冊是幫助臺胞全面了解、深度融入大陸經濟社會發展的鑰匙和橋梁,臺胞又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融合發展的橋梁和紐帶。兩岸和則兩利、合則雙贏。圍繞如何更好地服務台胞,各地區各部門仍然在實踐中持續探索,不斷豐富政策工具,創新服務模式,提升廣大臺胞的參與感、獲得感和歸屬感,攜手臺胞共同為兩岸和平發展和融合發展創造條件、拓展空間,為實現祖國和平統一鋪設道路,共創、共享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美好未來。(作者:周小柯)

國臺辦:我們將持續為臺胞辦實事、做好事、解難事

2022-09-28

海峽飛虹消息(記者 馬曉葉):9月28日,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舉行例行新聞發佈會。發言人朱鳳蓮在回答記者提問時表示,我們將持續為廣大臺胞辦實事、做好事、解難事。

 

有記者提問:北京市臺辦近日推出《臺胞百問》手冊,並組織舉辦服務台胞系列活動。廣東省臺辦也于近日發佈《2022年廣東省惠臺政策措施辦事指南》。請發言人介紹有關情況。

 

朱鳳蓮説,《臺胞百問》是北京市臺辦常態化開展“我為臺胞辦實事”工作的成果之一。“我為臺胞辦實事”是北京市臺辦今年著力打造的一項品牌工作,這項工作包括五方面服務:

 

一是政策服務,為在京臺胞臺企提供各項政策法規指引。比如舉辦臺胞申請設立個體工商戶等系列政策講座,編寫印發《臺胞百問》手冊,同步上線H5電子版,在“京彩台灣”微信公眾號發佈《疫情防控期間勞動者權益保護》、最高法司法惠臺“36條”、涉臺典型案例等政策信息。

 

二是發展服務,助力臺胞臺企融入首都發展新格局。比如做好台資項目落地跟蹤,打造“網上青年會客廳”,舉辦台灣青年實習就業在線招聘分享會、推進臺生實習工作等。

 

三是生活服務,為在京臺胞提供各項生活諮詢及服務。比如做好臺胞子女入學、參加社保醫保等諮詢服務,推出面向臺胞的保租房配租計劃,組織開展“兩岸文化名師對話”等系列兩岸交流活動等。

 

四是貼近服務,深入開展走訪調研,為在京臺胞臺企提供精準服務。舉辦臺商服務日,開展“臺商面對面”座談活動,協助解決臺企急難愁困問題。協調北京銀行,為4家臺企解決生産經營貸款220萬元人民幣。

 

五是平臺服務,利用互聯網平臺暢通政策落實的“最後一公里”。通過“京彩台灣”、《臺胞百問》H5小程式等,搭建在京臺胞諮詢政策、反映問題、傾訴困難的渠道平臺。

 

朱鳳蓮介紹説,9月23日,廣東省發佈實施《2022廣東省惠臺政策措施辦事指南》。《辦事指南》一是覆蓋面廣,包括71個政策辦理事項,涉及臺企參與基礎設施建設、申請小額貸款、臺胞臺企農林用地、參與行業標準制定,以及臺胞普遍關注的參加醫保、職業技能考試和資格認定、個體工商經營等方面。二是便於操作,進一步明確政策事項的責任部門、政策依據、申請辦理的條件、需提交的材料等。臺胞臺企可以通過粵臺視窗網站、“印象粵臺”微信公眾號等查詢和辦理相關事項。

 

朱鳳蓮説,近年來,廣東先後制定出臺“粵臺48條”“粵臺農林34條”和擴大開放台灣居民在廣東申設個體工商戶政策辦法,編制發佈三批總共105項惠臺政策措施辦事指南。這些舉措對於完善保障台灣同胞福祉和在大陸享受同等待遇的制度和政策、支持臺胞臺企融入大陸新發展格局實現高品質發展具有積極作用。

 

朱鳳蓮説,我們將一如既往支持大陸各省市開展各項對臺經濟文化交流工作,持續為廣大臺胞辦實事、做好事、解難事。

展開全文

《臺胞百問》助力臺胞融入北京生活

2022-08-26

《臺胞百問》助力臺胞融入北京生活

 

《臺胞百問》助力臺胞融入北京生活(圖片來源:北京市臺辦)

 

8月25日,北京市臺辦策編印製的《臺胞百問》手冊正式發佈,配套H5新媒體産品同步上線。

 

《臺胞百問》聚焦民生,匯總了近年來臺胞服務工作中收集到的熱點問題,分為五個板塊共126個問題,涵蓋了臺胞在北京生活、就學、實習、就業、投資、創業等方面的內容。

 

臺胞通過閱讀《臺胞百問》,既可以了解辦理臺胞證、申領台灣居民居住證、婚姻登記、購房租房、社會保險等日常生活中較常遇到的問題如何解決,也可以了解子女在京就讀、在京實習求職、職業資格考試等學習就業領域的問題如何處理,還可以知曉臺胞在京註冊企業、從事個體經營等投資創業方面的辦理流程。臺胞還可通過H5連結閱讀電子版內容,利用關鍵詞查詢相關問題。(中國台灣網、北京市臺辦聯合報道)中國台灣網8月26日訊 

展開全文

做好“融合”“契合”大文章——書寫兩岸命運共同體時代新篇

2022-09-29

做好“融合”“契合”大文章——書寫兩岸命運共同體時代新篇

 

陳柏叡(左一)擁有一對可愛的子女,圖為他與家人在一起。新華社記者 林善傳 攝

 

完成問診工作,福州皮膚病防治院台灣醫師陳柏叡閒暇之餘喜歡帶著家人,走福道、泡溫泉、劃船賞花。來大陸整20年,他在這裡求學、工作、娶妻、生兒育女、落地生根,早已深深融入這片土地。

 

近年來,越來越多臺胞和陳柏叡一樣,在大陸享受到更多同等待遇,安心追夢築夢圓夢,與大陸同胞不斷走近走親。兩岸百姓跳同樣的健身操、追一樣的電視劇;兩岸婚姻家庭相親相愛,共建溫馨港灣;兩岸青年攜手打拼、互學互鑒,共創美好未來。

 

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融合發展是通向和平統一的重要途徑,是造福兩岸同胞的康莊大道。親望親好,大陸方面踐行“兩岸一家親”理念,不斷完善保障台灣同胞福祉的制度安排和政策措施,努力以通促融、以惠促融、以情促融。兩岸中國人共繪“融合發展”“心靈契合”美麗畫卷,共同書寫著兩岸命運共同體的時代新篇。

 

做好“融合”“契合”大文章——書寫兩岸命運共同體時代新篇

 

在福建廈門進行網紅經濟創業的臺青朱慧寧(左一),與她的主播們在直播後一起加油鼓勁。新華社記者 魏培全 攝

 

親望親好深化融合發展,臺胞紮根融入大陸熱土

 

“兩岸融合發展是民心所盼,更是大勢所趨,兩岸同胞越融合越幸福。”來自台灣南投的林大毅,2000年作為公司第一批台灣管理人員常駐大陸。20多年在大陸工作生活的經歷,讓他對兩岸融合發展感觸尤深。

 

林大毅坦言,初來大陸時沒打算待多長時間,但是日久生情,大陸各級政府高效週到的服務、大陸同胞的熱情關愛,讓他逐漸適應並喜歡上這裡的生活。

 

大陸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市場廣闊、機遇無限,公司不斷擴大投資,林大毅也下決心留在大陸,把家安在了江蘇昆山,買了房,兒女也來到大陸。三年前,他的小孫女出生,如今一家三代都常住昆山,其樂融融。

 

“身邊像我一樣紮根大陸的臺胞比比皆是。”他説,近年來大陸出臺一系列惠及臺胞的政策,讓臺胞比以往更容易融入大陸。他申領了台灣居民居住證,一證在手,出行、住宿、辦理各種業務都非常便捷。

 

做好“融合”“契合”大文章——書寫兩岸命運共同體時代新篇

 

台灣規劃師李佩珍在廈門市海滄區東孚街道赤土社和村民聊天。2014年,她隨團隊來到廈門海滄區,參與社區規劃、建設工作,在鄉村振興中見證兩岸融合。新華社記者 周義 攝

 

“在台灣你看不見世界,但在大陸能讓全世界看見你。”2009年“登陸”發展的臺青范姜鋒,常常與島內年輕朋友分享這句話。2016年,他和同伴創立廈門啟達海峽雙創基地,從臺青“追夢人”變為海峽“擺渡人”,至今已協助2萬多名臺青來大陸交流,幫助數百個臺青創業項目落地。

 

“臺青來大陸紮根逐夢已蔚為潮流,在各個領域都能看見他們嶄露頭角。”范姜鋒説,35年前,兩岸打破隔絕、開啟交流,臺胞前輩來大陸探親,寫下許多動人故事;如今,兩岸融合發展不斷深化,越來越多臺青在大陸書寫精彩的青春故事。

 

做好“融合”“契合”大文章——書寫兩岸命運共同體時代新篇

 

陳柏叡在福州市皮膚病防治院實驗室查看菌種培養情況。新華社記者 林善傳 攝

 

同等待遇創造廣闊舞臺,臺胞踏浪築夢神州大地

 

“我慶倖在最好的時代抓住機遇,成為祖國大陸建設者中的一員,見證這片土地的日新月異和無限可能。”陳柏叡説。

 

2002年,這位台灣青年來到北京大學求學。八年後,他隨所愛之人到福建發展,成為福州市事業單位聘用的首位具研究生學歷的臺胞。去年,他評上了副高職稱。陳柏叡説,大陸落實臺胞同等待遇給他帶來機遇,助他融入、安心紮根發展。

 

近年來,大陸方面持續出臺“31條措施”“26條措施”“11條措施”“農林22條措施”等一系列惠臺利民政策。制發台灣居民居住證,取消台灣居民就業許可證,保障臺胞在大陸參加社會保險,支持福建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幫助臺商臺企拓展大陸內需市場等具體措施,切中肯綮、細緻入微,為臺胞臺企提供更多同等待遇,讓他們分享更多大陸發展機遇。

 

做好“融合”“契合”大文章——書寫兩岸命運共同體時代新篇

 

在台灣專業人才就業創業廈門對接會上,臺青與用人單位招聘人員交流。新華社記者 姜克紅 攝

 

“北京是我第二個家。”臺青蘇雍竣今年從清華大學畢業,入職一家科技公司。“公司為我繳了五險一金,我也申請併入住公租房。這些落實同等待遇的政策措施,為我們留在大陸發展提供充足底氣。”他説。

 

如今,越來越多臺胞在大陸找到施展才能、成就夢想的舞臺。據了解,大陸累計設立了78家海峽兩岸青年就業創業基地和示範點;有2000多名台灣青年在大陸高校任教;每年有近3000名台灣學生在大陸高校獲得獎學金;近千名臺胞考取了大陸各類熱門行業職業資格;近300名臺胞獲得過地市級以上五一勞動獎章、青年五四獎章等榮譽稱號……

 

“大陸好、兩岸關係好,臺胞臺企才真正好。”全國臺企聯會長李政宏説,大陸惠臺利民政策措施越來越廣泛、深入、接地氣,讓臺商臺胞充分感受到同等待遇不是空話,帶來的是實實在在的好處。

 

做好“融合”“契合”大文章——書寫兩岸命運共同體時代新篇

 

2018年9月19日,上海為首批30位臺胞頒發台灣居民居住證。新華社記者 胥曉璇 攝

 

相知相守凝聚同行力量,兩岸同胞愈加心靈契合

 

“我找到祖先去台灣前的家鄉啦!”今年中秋,台灣女孩賴賴在社交媒體發帖説,在網友和宗親的幫助下,她憑藉三百多年前族譜上記載的地址,順利找到了祖籍。“對上名字的那一刻,真的好感動,斷了三百多年的線,瞬間再度連接了起來。”她直呼,這是一段神奇的故事。

 

多年來,每年有大量臺胞來大陸尋根問祖,影視、音樂、美術、非遺等兩岸文化交流蓬勃開展,大陸優秀影視劇等文化産品深受台灣民眾喜愛,台灣演藝人員廣泛參與大陸廣電視聽節目和影視製作……兩岸社會文化融合發展不斷深化,不斷增進兩岸同胞心靈契合。

 

惟以心相交,方成其久遠。許許多多兩岸同胞在同心同行、攜手打拼中增進相互了解和感情,共同燃燒青春、追逐夢想。“90後”臺青徐韜對此有著深深的體會。

 

做好“融合”“契合”大文章——書寫兩岸命運共同體時代新篇

 

2019年6月,兩岸青年在海峽論壇第二屆創意塗鴉巡迴賽上共同創作塗鴉作品《源園》。新華社記者 魏培全 攝

 

“不跨過這灣海峽,你永遠不知道世界有多大。”徐韜在2021年海峽論壇大會上的發言,道出眾多在大陸奮鬥的台灣年輕人的心聲。大學期間,他在島內創業3次都不溫不火。2017年,他與同桌的大陸交換生鮑冠羽合力在北京中關村創業,開設了一家網約工作平臺。

 

創業過程並非一帆風順,徐韜和創業夥伴同吃同住,摔倒後又毅然爬起,心手相連共克難關。如今,每天有1萬多名工作者和接近5000個商家在他們的平臺上靈活用工、就業。在疫情之下,平臺有效促進復工復産,多次獲得融資。

 

“來大陸,我發現可以大膽做夢是幸福的。”徐韜説,讓他感受最深的是,兩岸青年齊心協力迸發出強大能量。“夥伴們都和家人一樣,早已配合默契、心靈相通。公司的發展正是‘兩岸齊心、其利斷金’的最好體現!”

 

做好“融合”“契合”大文章——書寫兩岸命運共同體時代新篇

 

2020年9月19日,在第十八屆海峽青年論壇上,薛穎穜分享了自己在武漢的經歷。新華社記者 魏培全 攝

 

長期專注服務台胞工作的全國人大台灣省代表團代表梁志強説,在融合發展過程中,兩岸同胞的心越走越近。臺青導演薛穎穜就是一位推動兩岸同胞“心相融”的踐行者。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初期,他放棄搭包機回臺機會,留守武漢,創作歌曲為抗疫加油,用鏡頭記錄抗疫過程。“這段經歷,讓我看見兩岸同胞守望相助、攜手抗疫,感受到血濃于水的骨肉親情和兩岸同胞的心靈契合。”他説。

 

今年8月,薛穎穜導演的網絡電影《夢裏杜鵑花》上線。該片是兩岸攜手、同心創作的作品,講述一對老夫妻的愛情故事,融入了武漢和“臺式”元素。他認為,通過發揮中華文化的力量,有助於同胞的心靈契合。“借此影片我要告訴世界:兩岸就是一家人。”

 

做好“融合”“契合”大文章——書寫兩岸命運共同體時代新篇

 

2022年7月12日,以“青春同心創未來 攜手打拼謀復興”為主題的第二十屆海峽青年論壇開幕式在福建廈門舉行。 新華社記者 林善傳 攝

 

融入大陸發展,能擁有一份獲得感、成就感、幸福感,讓越來越多臺胞成為兩岸融合發展的支持者、推動者。陳柏叡説:“我要努力擔當兩岸融合的推動者,讓更多臺青真正感受到祖國大陸蓬勃發展的態勢、對臺胞真心實意的關懷愛護。”

 

“兩岸越融合、心靈越契合,對臺胞越有利。”北京聯合大學台灣研究院教授朱松嶺認為,兩岸融合發展取得豐碩成果,充分説明這條康莊大道能增進同胞親情福祉、拉近同胞心靈距離,是夯實和平統一基礎的重要途徑,有助於厚植祖國和平統一基礎。

 

同心創未來,攜手謀復興。“在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進程中,台灣同胞定然不會缺席。兩岸同胞一條心、一起拼,定能大有作為!”薛穎穜説。新華社記者石龍洪、許雪毅、陸華東

展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