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Observe

“改個名還能改掉你DNA裏刻印的中國人烙印嗎?”

台灣《中國時報》11月15日刊登台灣退休大學教授林保淳的文章《台灣臺語名不正》。文章指出,島內部分政客意圖推行用“台灣臺語”代稱閩南語,這實為民進黨及其黨羽“假借語言名稱操弄意識形態”之舉。

 

此前有報道説,台灣地區有人提議應該將島內通行的閩南語改稱為“台灣臺語”。對此,台灣地區文化部門負責人李永得承諾將在1個月之內“檢討改正”,還説要協調各部門調整,包括教科書也要改。於是,台灣教育部門的審查委員一次就退回了三家出版社編寫的小學教科書,要求重新編寫。可見,民進黨當局“去中國化”的“屠刀”已經從公務員考試、高中課本伸向了小學教材,試圖用“台獨”史觀塑造出“天然獨”。

 

“改個名還能改掉你DNA裏刻印的中國人烙印嗎?”

 

針對民進黨當局意圖用“台灣臺語”代稱閩南語,台灣時政評論員黎建南指出,兩岸同根同源無法切斷,民進黨當局的做法只不過是“反中”“去中”的進一步推演。

 

在台灣文化界,民進黨當局“去中國化”的做法無處不在,比如今年9月公示的台北故宮博物院修復設計圖,著實令台灣民眾深深嘆息,説這個設計“形同毀容”。大家普遍認為,修復故宮主體建築的工作重點應該是檢查漏水、修復管線、加強結構,而民進黨當局提出的修復計劃明顯破壞了原有的中式古建築群的完整性,準備在舊建築中挖地板、使用大量的玻璃材料等,以修復之名對原有建築外觀“去中國化”。退休教授林保淳在媒體發表文章説,民進黨自執掌政權以來,無時不刻不以“去中國化”為首要目標,他們對象徵著中國傳統文化精神堡壘的台北故宮博物院,竟然也是欲去之、移之、轉之,卻又不敢過於明目張膽,只敢偷偷摸摸地進行著。

 

在日前舉行的第八屆中華文化論壇上,參會的專家學者均表示,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祖先一代代傳承給我們的、刻印在我們血脈中的精華。兩岸中國人血管裏流淌著相同的血脈,基因裏有著共同的文化傳承,這是任何政治操弄都無法抹去的。中評智庫基金會董事長、中國評論通訊社社長郭偉峰表示,文化認同與民族認同、國家認同密切關聯,缺一不可。一旦文化認同被拋棄,民族與國家的認同就會被撕裂,這是禍及子孫、遺害兩岸的。

 

“改個名還能改掉你DNA裏刻印的中國人烙印嗎?”

 

本月16日,國臺辦發言人馬曉光在例行新聞發佈會上指出,無論是閩南語還是客家話,都是中國的地方方言,也是中華文化的一部分。就像很多台灣青年第一次到廈門、漳州、泉州,發現當地人説的話和自己一樣,這充分説明兩岸同根同源。民進黨當局搞所謂“正名”,不過是其處心積慮推行“去中國化”的又一鬧劇,改變不了深植于台灣社會的中華文化認同和中華民族認同。正如台灣網友所説,“改個名還能改掉你DNA裏刻印的中國人烙印嗎?”

 

台灣地區縣市長地方選舉即將舉行,民進黨當局領導人蔡英文此時再打“抗中保臺”“去中國化”牌,無非是為拉選票而已,台灣民眾早就看膩了。越來越多的台灣民眾也已經認識到,“抗中”的結果就是“害臺”,“去中國化”的目的就是為了企圖走向“台獨”。為了打破民進黨當局的圖謀,兩岸中華兒女應該越來越緊密地攜手共促中華文化繁榮發展,推進中華文化自信自強,在推動祖國實現完全統一的進程中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作者:左鎮)

 

 

台灣傳統建築的“大陸印記”

2022-11-16

清代嘉慶元年(1796年),台灣淡水,工匠們正修建一座主祀媽祖的福佑宮。工程已近尾聲,一旦落成,工匠散去,人們很難再得知建築出自誰人之手。然而,一位來自福建惠安的石匠打破慣例,在前殿牌樓石垛的頂垛上悄悄留下落款。

 

1996年,台灣傳統建築研究專家李乾朗在淡水福佑宮實測時,發現了這個罕見的落款:“惠邑石匠陳柄檨”。這個有籍貫、姓名、職業的落款,成為追蹤台灣工藝發展史的重要線索,也證實兩岸傳統建築技藝不可分割的聯繫。

 

“古建築表達了人的生存生活之道,牽動歷史、社會、藝術與人的情感,涉及文化極龐雜。”李乾朗説。

 

如今,福佑宮依然立於淡水老街,緊臨淡水河,遠眺觀音山。這座泉州風格的古建築,格局為兩殿(正殿、三川殿)兩廊式,三川殿後設有一亭。大量繁複精彩的石雕、磚雕是整座廟宇的精華,兩塊“尺二磚”雕出當時人們期盼的生活目標,是福佑宮最具特色的磚雕。

 

根據李乾朗的研究,清朝時期,台灣各地新建宅第或寺廟,主人或倡建者會派人回閩粵故鄉聘請良匠。因此,清朝留存至今的台灣傳統建築可見明顯閩粵風格。

 

台灣著名建築學家夏鑄九告訴記者,台灣建築深受大陸影響,清朝時建造民居或寺廟,除從大陸延請工匠,主要建材如石頭、杉木、紅磚、瓦片及漆料也多用船從閩南或粵東運來,當時這樣的運輸方式叫“壓艙”,形成台灣建築的移植現象。

 

始建於清乾隆年間的台北艋舺龍山寺印證了建築學家的説法。這座中國古典三進四合院的宮殿式建築,是台灣第一座出現轎頂式鐘鼓樓與銅鑄龍柱的廟宇。它是台北城市歷史發展的見證,最初的捐贈者以泉州移民為主,經多次改建,現貌仍出自清末民初泉州惠安名匠王益順的設計。

 

艋舺龍山寺由前殿、正殿、後殿及左右護龍構成。前殿為11開間,分為三川殿、龍門廳、虎門廳。三川殿前有一對島內僅見的銅鑄蟠龍柱,正面墻堵由花崗石與青鬥石組構而成,墻上故事多出自《三國演義》和《封神演義》。正殿屋頂採歇山重檐式,四面走馬廊由42根柱子構成,殿內螺旋藻井全由鬥拱相嵌築構。後殿屋頂也為歇山重檐式。左右護龍配鐘樓、鼓樓,轎頂式扁六角形屋頂造型獨特。全寺屋頂脊帶和飛檐由龍鳳、麒麟等吉祥物造型裝點,飾以剪黏和交趾陶,色彩瑰麗,堪稱台灣剪黏藝術的精華。

 

夏鑄九説,台灣眾多廟宇都有明顯的中華文化印記。“這些建築,只看一眼,就很容易勾起兩岸共同記憶”。

 

李乾朗介紹,清朝閩粵匠師來臺,使台灣建築承接了與唐宋一脈相承的建築傳統木結構技術,許多細節、手法與宋李明仲《營造法式》所載相同。規模較大的宅第與寺廟採用木梁柱,利用榫卯結合,特別是瓜筒、吊筒及鬥拱技巧,有效強化木構造建築。這些建築因匠派不同呈現多元風格,泉州匠派梁架疏朗,以鹿港龍山寺、艋舺龍山寺為代表;漳州匠派棟架飽滿,如台北保安宮;潮州匠派雕琢細緻,可見於台南三山國王廟。

 

台灣傳統民居源於大陸的風格更明顯。清代以來,大量大陸先民來臺,俗稱“唐山過台灣”,尤以來自閩粵的族群為多。這些族群在台灣落地生根,修建宅院也延續了聘請大陸工匠的傳統。

 

位於台灣新北的蘆洲李家是一座三進三落四合院,興建於清末。不忘本源的李氏先祖聘請山西名建築師來臺,按中原合院建築模式,融合在地風情,修建了這座祖宅,當地人稱之為“中原厝”。院門匾額上寫著三個大字“隴西堂”,道出李氏家族的淵源。

 

據台灣文化學者林谷芳考證,過去移民到台灣的閩粵族群,建房總強調“起祖厝”,祖厝總須立“堂號”。林姓,一般叫“西河堂”;陳姓,叫“潁川堂”;鄭姓,叫“滎陽堂”。堂號追溯的祖居地,往往都遠在隋唐之前。

 

“‘家國天下’是中國文明發展的一個基點,家族或宗族成為生命認同的重要標記。”林谷芳説,對歷史的追溯,在文化凝聚、家族發展乃至個人認同上,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這些遍佈于寶島的傳統建築,深深烙上中國傳統文化印記,也印證了兩岸割捨不斷的情緣。正如夏鑄九所言:“兩岸的文化共鳴是歷史積澱而成,消除不掉!”(新華社台北11月16日電 記者齊湘輝、黃揚 參與采寫:楊丁淼、陸華東)

展開全文

堅持和平共處、合作共贏是大勢所趨

2022-11-11

美國近期不斷炮製損害中國主權的涉臺政策法案,變本加厲搞“以臺制華”,特別是有的條款意在強化美臺軍事聯繫,支持所謂台灣“自我防衛”。這些行徑不僅嚴重干涉中國內政,嚴重違背美方在台灣問題上對中方的嚴肅政治承諾,而且嚴重踐踏國際法和國際關係基本準則。

 

美方在處理中美關係中,始終充斥著冷戰思維和零和博弈觀念,刻意渲染中國“挑戰”、地緣衝突和大國競爭,以意識形態劃線惡意製造陣營對抗,質疑中國正常軍力發展,這是對中美關係的誤判和中國發展的誤讀,與和平發展的時代主題和國際社會的普遍期待背道而馳。

 

堅持和平共處、合作共贏是大勢所趨

 

2022年11月10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表示,堅持一個中國原則是國際大義、大勢所趨、人心所向,任何勢力都無法阻擋(圖片來源:外交部官網)

 

10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應約同美國國務卿布林肯通電話時就強調,中國將堅持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的外交政策宗旨,繼續奉行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以中國式現代化推動人類整體進步,以中國的新發展為世界帶來新機遇,這是中國為動蕩不安的國際形勢提供的最大穩定性。中國的內外政策公開透明,戰略意圖光明磊落。美方不要再戴著有色眼鏡主觀臆測,更不要讓意識形態偏見蒙蔽雙眼。

 

台灣地區許多學者也認為,美國的一系列做法是對緊繃的臺海情勢火上澆油,美國的政治算計卻要由台灣付出代價,還可能讓台灣淪為美國附庸。台灣絕不應該成為美國等“以臺制華”勢力的犧牲品。

 

日前,有島內媒體發表署名文章説,中國這些年在各方面的進步是有目共睹的,是中國人民用勤勞和智慧所創造出來的,而不是靠著掠奪、殖民或戰爭手段所取得的。中國共産黨所展示的不同於西方的發展道路已經對非西方的發展中國家産生巨大的吸引力,而中國所展示的經濟生産力和巨大的市場也對各個發達國家産生很難割捨的吸引力。中國先後提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共建“一帶一路”、全球發展倡議和全球安全倡議等一系列具有世界性意義的理念和倡議,始終堅持在互利共贏基礎上同各國友好相處、共同發展,這難道不比對抗和脫鉤的政策好嗎?

 

堅持和平共處、合作共贏是大勢所趨

 

2022年8月5日,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在金邊出席東亞合作系列外長會後,面向中外媒體舉行記者會時表示,美國應該在台灣問題上履行尊重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的承諾,不要再干涉中國內政,不要再縱容和支持“台獨”勢力。(圖片來源:外交部官網)

 

堅持一個中國原則是國際大義、大勢所趨、人心所向。中美之間應相互尊重、和平共處、合作共贏,這是中國同美國發展關係的最根本遵循。作為兩個大國,中美誰也改變不了誰,美方不要再試圖從實力地位出發同中國打交道,不要總想著打壓遏制中國的發展。美國“以臺制華”也只是空想,絲毫阻遏不了台灣回歸祖國的歷史大勢,絲毫阻擋不了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作者:左鎮)

 

 

 

 

 

 

展開全文

外交部:亞太不是大國博弈的棋盤

2022-11-14

外交部:亞太不是大國博弈的棋盤

 

據報道,13日,美日韓領導人在柬埔寨舉行會談,併發布了共同聲明,聲明中反對單方面試圖改變“印太”現狀,並重新確認了“維護臺海的和平穩定”。在今天(14日)舉行的中國外交部例行記者會上,發言人毛寧表示,國與國之間開展交流合作,應當有助於增進地區國家的相互理解和信任,有助於維護世界和地區的和平穩定,不應針對第三方或損害第三方利益。亞太是合作發展的熱土,不是大國博弈的棋盤,有關國家應該適應時代潮流,摒棄冷戰思維,停止搞小圈子,防止影響亞太的和平與穩定。如果有關國家真心希望維護臺海和平穩定,那就應該恪守一個中國原則,與中方一道明確反對“台獨”。

 

(總臺央視記者 黃惠馨)

展開全文

外交部:美方“以臺制華”行徑 破壞臺海和平穩定

2022-11-11

11月11日,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主持例行記者會。有記者提問,美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沙利文稱,美將向台灣通報美中元首會晤情況,相信臺方將對美方支持臺海和平穩定的立場感到“安全和舒適”,美遵守“與台灣關係法”,將為臺防衛提供支持。中方對此有何評論?

 

趙立堅表示,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當前臺海局勢緊張,根源是台灣當局一再企圖“倚美謀獨”,而美方一些人有意搞“以臺制華”。這種行徑才是對臺海和平穩定的破壞。

 

趙立堅説,美臺官方往來違反美方作出的僅同台灣保持非官方關係的承諾。所謂美將向台灣通報中美元首會晤情況更是嚴重違反一個中國原則和中美三個聯合公報規定,性質十分惡劣。中方對此堅決反對。

 

趙立堅指出,美方單方面炮製的所謂“與台灣關係法”與中美三個聯合公報原則和國際關係基本準則背道而馳,中方從一開始就堅決反對。美方無權將國內法淩駕於國際法之上,更不得借此干涉中國內政。在台灣問題上,美方應該遵守的是一個中國原則和中美三個聯合公報規定,而不是所謂“與台灣關係法”。

 

趙立堅強調,中方敦促美方恪守一個中國原則和中美三個聯合公報規定,停止美臺官方往來和軍事聯繫,停止售臺武器,以實際行動落實不支持“台獨”的承諾,不要將中美關係引向危險境地。

 

(總臺央視記者 申楊 孔祿淵)

展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