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産量連續八年超一點三萬億斤——從豐收答卷看端牢飯碗底氣與實力
編輯: 王瑞穎 | 時間: 2022-12-23 11:36:18 | 來源: 經濟參考報 |
冬至時節,寒風瑟瑟。儘管皖北平原溫度已降至零攝氏度以下,安徽省渦陽縣宋來寶農作物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宋來寶卻並不擔心莊稼地裏的麥苗。“目前田裏的麥苗80%以上是壯苗,抗凍性強。”
宋來寶告訴記者,2022年他種植了約3000畝小麥,苗情長勢好得益於前期科學種植,“播種期裏,我對農田進行了兩次機器鎮壓,土壤上實下松,保溫性更好,確保麥苗能夠安全越冬。”
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今年,中國有力克服北方罕見秋汛導致冬小麥晚播、局部發生新冠肺炎疫情和南方持續高溫乾旱等不利因素影響,全年糧食實現增産豐收,糧食産量連續8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彰顯了端牢中國飯碗的底氣與實力。
耕地是糧食生産的命根子。去年底召開的2021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部署抓好糧食生産,明確要求“穩定糧食面積”。
今年,中央繼續提高小麥、稻穀最低收購價,穩定玉米、大豆生産者補貼和稻穀補貼政策,先後向實際種糧農民發放一次性補貼400億元,提高農民種糧積極性。各地強化耕地用途管制,通過退林還田、間套復種、農田連片整治等方式,挖掘面積潛力。全國糧食播種面積17.75億畝,比上年增加1051.9萬畝,增長0.6%。
耕地保護既要保數量,也要提品質。今年以來各地加緊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不斷改善農業基礎設施,為實現糧食高産穩産、農業高質高效奠定基礎。到2022年底,中國高標準農田將累計建成10億畝。
在河北省秦皇島市昌黎縣馬坨店村,老書記劉兆雲望著阡陌縱橫、路暢渠通的農田告訴記者,近年來村裏實施方格佈局、完善田間灌排設施、整修農田道路等工程措施,達到地平整、土肥沃、水暢流、路相通的標準,極大提高了土地品質和土地利用率。“現在1個小時就能澆完一畝地,不僅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增加了效益,還解放了勞動力,糧食産量和畝效益也大大提高。”劉兆雲説。
向良田要糧,也要向科技要糧。從智慧農機、植保無人機等新裝備的推廣,到保護性耕作、測土配方施肥、病蟲害綠色防控等新技術的運用,依靠農業科技不斷提升糧食單産水準,成為糧食連年豐收的關鍵密碼。
“作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小麥越冬保障上,現在我們更加注重因地因苗科學管理,針對弱苗,在溫度適宜時將增施葉面肥促進麥苗由弱轉壯。”宋來寶説。
在北大荒集團,無人種田、無人收割等智慧生産方式已大量應用,5G、北斗導航、移動互聯網等技術和服務團隊的加盟,形成了各方支撐糧食生産的合力。當前,黑龍江省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69.4%,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98%。中國整體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已突破61%,農業科技研發實力進入世界前列。
著眼未來,中國穩定糧食生産仍然面臨一些風險挑戰,要始終繃緊糧食安全這根弦,抓緊抓牢糧食生産,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黨的二十大報告要求,“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近日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實施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産能提升行動”。
“要實現糧食穩産增産,必須要不斷完善糧食生産支持政策,強化現代農業基礎支撐,確保三大穀物面積穩定在14億畝以上,口糧面積穩定在8億畝以上,糧食産能要持續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國家糧食安全戰略研究院院長程國強説。
新聞推薦
- 兩岸産業交流對接系列活動在江蘇舉辦2024-11-22
- 事關中國和東盟 這個論壇首次“亮相”世界互聯網大會烏鎮峰會2024-11-22
- 中國同巴西、南非、非盟共同發起開放科學國際合作倡議2024-11-22
- 【圖解】從多個“首次”看中國經濟企穩回升2024-11-21
- 中共中央臺辦、國務院臺辦在蘇州舉辦臺商座談會2024-11-21
- 台北多輛公交車登出大幅廣告 要求廢除2019版課綱2024-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