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觀察|Observe
新年專稿:兩岸關係的回顧與前瞻——險象環生,契機尚存
編輯: 何婧 | 時間: 2023-01-05 20:26:31 | 來源: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海峽飛虹專稿 |
2022年,兩岸關係深受國際格局變化特別是日益緊張的中美關係的影響,台灣成為美國制衡中國的重要工具和戰略支點。美國在調整地緣政治戰略的同時,聯合併鼓動日本、澳大利亞和歐洲一些國家,共同插手台灣事務。拜登政府上臺以來,為提高台灣所謂的自我“防衛能力”和“國際能見度”,以維持臺海不統、不“獨”的現狀,實現“以臺制華”的戰略目標,不斷加強對臺軍售的力度。2022年8月2日,美國眾議院議長佩洛西不顧中方強烈反對和嚴正交涉,竄訪中國台灣地區。這是美方違背在台灣問題上向中方做過的鄭重承諾,企圖“以臺制華”的危險挑釁,嚴重損害臺海和平穩定,不僅損害了中美關係的政治基礎,也給中美關係帶來了巨大挑戰和危害,導致臺海局勢更加緊張,險象環生。同時,在“科技戰”和“人權外交”上,美方也強化了與台灣關鍵産業和價值觀的聯結。
對俄烏軍事衝突的升級與美歐國家的應對策略,島內政治人物的解讀並不一樣。或擔心台島戰事突起,或寄希望美、日等西方國家進一步介入臺海事務。在中美新一輪政治博弈中,台灣可選擇的空間日益縮小,兩岸政治關係持續緊張。民進黨當局對所謂“台灣主權和安全”議題的炒作以及“倚美拒統”的舉措,影響了兩岸在經貿科技領域的合作和文化交流的開展。國民黨副主席夏立言在8月的大陸之行和民進黨在“九合一”選舉中的慘敗,意味著民進黨當局全面倒向美方的策略已經招致島內其他黨派和多數民眾的強烈反彈。在民進黨掌握行政和立法的豐沛資源、強行通過“反滲透法”,以及干擾對其不利的自由言論的情況下,執政版圖仍遭受極大衝擊,反映了島內“求和平、求穩定、要過好日子”的主流民意。
受到新冠疫情持續蔓延、美國對華貿易戰不斷“加碼”、全球經濟低迷和兩岸關係持續緊張等疊加因素的影響,2022年兩岸貿易的增長速度明顯放慢,兩岸人員正常交流受到影響。根據大陸海關的統計,2021年,兩岸貿易金額達到創紀錄的3283億美元;台灣地區對大陸出口總額達到2499.79億美元,較前一年成長24.7%;台灣地區自大陸進口總額則為783.64億美元,成長30.4%。2022年前三季度兩岸貿易額為2460億美元,其中台灣地區對大陸出口總額為1829.2億美元,同比增長0.8%;台灣地區自大陸進口總額為630.8億美元,同比增長10.6%。島內經濟發展的前景並不樂觀,特別是臺積電在美方的壓力下赴美設廠,引起了島內有識之士的批評和憂慮。
2023年,兩岸關係依然面臨困難和挑戰,但也意味著機遇和發展。中國政府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向美方強調“台灣問題是中國核心利益中的核心,是中美關係政治基礎中的基礎,是美國不能也不應逾越的紅線”。對於中美來説,當務之急是把兩國元首的共識轉化為實際政策和具體行動,這也是下階段穩定和發展中美關係的主軸主線。而在島內的政治博弈中,如何緩和兩岸關係、發展經濟和造福民生,是島內政治人物必須認真面對的問題。國家統一、民族復興的歷史大勢浩浩蕩蕩、不可阻擋,兩岸同胞共同發展的歷史機遇千載難逢、不容錯過。兩岸同胞要秉持民族大義,擔負歷史責任,共護臺海和平穩定,共用祖國強盛榮光。我們堅信,只要兩岸同胞和衷共濟、同心同行,就一定能夠共創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美好未來,完成祖國統一大業。(作者:林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