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兩岸家事:三代人跨越海峽74載的親情故事

編者按:2022年10月,中國共産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勝利召開,黨的二十大報告在兩岸同胞當中持續引發熱烈反響。為全面展現兩岸同胞期盼走近走親的強烈心聲,奏響“強國有我、統一有我”的時代強音,中國台灣網特發起“寫給海峽彼岸的一封信”活動,歡迎親歷、見證兩岸融合發展的兩岸同胞直抒胸臆、雲端對話,講述兩岸同胞心靈契合、鑄牢兩岸命運共同體的生動故事。

 

海峽彼岸的同胞們:

 

你們好!

 

我叫王省,祖籍浙江湖州,出生在上海,祖輩在江浙一帶經營絲綢,是一個普通的商人之家。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一個跨越海峽兩岸子孫三代的親情故事。

 

1945年,我的祖父王建中代表上海慶豐紡織廠赴臺考察,“基隆海峽的雄偉、台北風景的美麗、台灣同胞的誠樸”給祖父留下了深刻印象,讓祖父讚不絕口。這是我家族與寶島台灣的第一次相遇。

 

我的兩岸家事:三代人跨越海峽74載的親情故事

 

1948年,作者父親王德基(前排左四)代表復旦大學棒球隊在台灣台北參加比賽。(圖片由作者提供 中國台灣網發)

 

1948年,我父親王德基代表復旦大學棒球隊與台灣東吳大學棒球隊進行比賽,他坐船從上海出發幾天后到基隆再轉到台北,珍貴的照片記錄了這一時刻。這是我家族與寶島台灣的第二次相遇。

 

我的兩岸家事:三代人跨越海峽74載的親情故事

 

1949年,作者伯父王德元(右一)去台灣前與家人合影。(圖片由作者提供 中國台灣網發)

 

同年,伯父王德元從上海復旦大學經濟學系畢業,當時內戰還未結束,祖父正在為伯父未來的去向焦慮時,在台灣經商的舅伯來信説,“台灣經濟發展好且氣候宜人,如果伯父願意過去,會幫忙照應。”本著經商“不把雞蛋都放在一個籃子裏”的風險意識,祖父決定將伯父送至台灣。1949年3月,伯父坐船一路輾轉台北,順利來到舅伯介紹的台灣毛絨廠工作。這是我的家族與寶島台灣的第三次相遇,也是我的家族真正與台灣緊密相連的開始。

 

伯父在台灣工作生活都比較順利,他與祖父一直保持通信,知悉彼此的情況,祖父也一直想去台灣探望但最終也未成行。伯父去台灣工作本是當時的權宜之計,以為年底或近年內便可以返回上海。未曾想到伯父這一去,就未能再回來。在寄來的信件中,伯父多次提到自己對雙親和家鄉的想念:“無時無刻不在思念中,奈兩地遙隔,種種不便,致疏于請安,有違人子之道”。這種思念愈來愈強,每逢佳節更是倍思親,1952年新年,伯父來信説:

 

“正屆新年,不克向雙親叩賀為憾,回憶三年前家中過年時融融洽洽吃年夜飯呀,過春節呀,赴親戚長輩家賀年呀,雖然係舊禮,但一種歡樂團聚景象卻是旅居他鄉遊子所夢寐難求的。”

 

我的兩岸家事:三代人跨越海峽74載的親情故事

 

1952年,作者伯父王德元的來信。(圖片由作者提供 中國台灣網發)

 

1964年後,祖父再未收到伯父來信,祖父祖母憂心忡忡,多次寄信到台灣,也曾通過香港的朋友多方打聽,但都杳無音信。祖母去世前都在念叨伯父,囑咐我如果聯繫到伯父一定要到墳前告訴她。1987年,台灣當局開放台灣同胞赴大陸探親。祖父想到自己年事已高,希望生前能找到自己的兒子並見上一面。幾經輾轉,祖父終於通過朋友在美國聯繫上了孫女,才知道伯父已經在兩年前就去世了。祖父肝腸寸斷,老淚縱橫,對我説:“我再也見不到你伯父了,太后悔了!不應該讓他去台灣,白髮人送黑髮人啊!”

 

我的兩岸家事:三代人跨越海峽74載的親情故事

 

1989年,作者祖父與台灣的長孫在上海相見。(圖片由作者提供,中國台灣網發)

 

1989年,伯父的長子,也就是祖父的長孫來上海探親,堂弟一邊哭一邊拜:“爺爺,我代表爸爸來看你老人家了!”祖孫二人抱頭痛哭,一起回憶伯父生前種種,堂弟講述伯父在台灣一直經商,無時不刻思念雙親,魂牽夢繞想回上海……而此刻,距離伯父去台灣已經快半個世紀了。祖父看到自己血脈在台灣延續並認祖歸宗,又聽到孫子、孫女都生活安定,幾十年的離愁和憂思都在祖孫相擁相泣的那一刻釋懷了。幾個月後,祖父去世了。這是我家族與寶島台灣的第四次相遇。

 

2011年6月正式開放大陸居民赴台灣地區個人旅遊,我和父親立刻飛往台北與兩個堂弟團聚。父親此行一是去伯父墳前祭拜,二是去台北故宮博物院觀看《富春山居圖》合璧展覽。伯父的墳塋坐南朝北望著大陸的方向,碑上刻著:浙江吳興人。父親來到伯父墳前,拜了9個頭(其中6個是代替祖父祖母的)後靜靜坐在輪椅上。時光不語,卻回答了所有。父親不言,卻用眼角清淚和長達半小時的沉思深深祭奠著他至親的兄長。父親是此行中年紀最大的,台灣媒體聽到上海一位80多歲的老人坐輪椅來台北祭拜哥哥的故事後很受觸動,對父親此行做了報道。這是父親第二次來台北,與60多年前的心境完全不一樣了。他感嘆:“台北與上海變化都很大,可惜,哥哥再也看不到了!”這是我的家族與寶島台灣的第五次相遇。

 

1945年台灣光復不久,祖父就到訪台灣,祖父和父親見證了光復後台灣與祖國大陸的緊密相連;伯父1949年赴臺,他與台北的伯母喜結連理,是兩岸婚姻最早的代表;堂弟1989年到大陸探親,我和父親2011年到台灣自由行……在這些兩岸的重要時刻,我們是見證者和親歷者。

 

個體的悲歡,家族的故事,都是兩岸近代歷史的縮影。台灣的割離是因民族弱亂而生,70多年來,海峽的阻隔讓多少家庭嘗盡骨肉分離之苦。我在上海出生、長大、工作,親眼見證了上海逐漸發展為國際大都市;我也去過台灣幾次,台北的繁華和整潔讓我感覺仿佛置身於北上廣,台南淳樸的鄉土氣息讓我想起江南的蓮葉荷田田,台東的海風讓我想起福州肥美的海鮮……

 

我想用家族的故事告訴海峽彼岸的同胞:兩岸同胞同根同源、同文同種,我們是血脈相連的一家人,共同的民族和文化認同是我們與生俱來的基因。兩岸一家親!歡迎大家多來大陸走走看看,看看大陸的發展和變化,感受心靈根脈和歸屬感。(本文由湖州市臺屬王省口述,湖州市臺辦汪文麗代筆整理撰寫)

標簽:兩岸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