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向癸卯新年 台灣作家楊渡冀兩岸以大歷史、更長遠視野看彼此
編輯: 左妍冰 | 時間: 2023-01-20 11:36:27 | 來源: 中新社 |
“如果從遙遠的衛星看下來,除夕之前有十幾億顆很溫暖的心在路途上緩緩流動,就為了回家鄉去團聚。過春節,這個交織在台灣、中國大陸、世界上很多華人聚居地方的事情,實在是很讓人感動。”
農曆癸卯年新春之前,台灣作家楊渡在台北接受中新社電話採訪時説,妹妹一家將從上海歸來,還有外甥從法國回到台中老家,能夠回來的都儘量回來了,過春節這個傳統帶著溫情,“很棒”。
西方有過聖誕的習俗,何以説中國人過春節有特別的意義?對此,楊渡説,現在,很多人離開家鄉到城裏去工作。這個城市化、現代化的歷程,西方走了400年,而我們用10倍速在追趕,人們在城市中會更加感受到疏離、辛苦。春節回鄉,是找一種情感上的皈依,有“人都平安歸來”的那種對於土地、對於家族與親人的濃厚情感。
生於1958年,台灣本省農家子弟出身,楊渡有一部記錄台灣轉型歷程的長篇紀實作品《水田裏的媽媽》(大陸三聯出版社以《一百年漂泊——台灣的故事》的書名出版),為兩岸乃至華人世界許多讀者所熟悉。
多年行走兩岸,擔任台灣“中華文化總會”秘書長期間,為文化往來推進多項重要基礎工作,他有深切的觀察:從農業文明轉向工業文明,台灣轉型過程大概用了30年,大陸也是一樣;對兩岸中國人來講,進入工業化、現代化城市生活的時間很短,太迅速了,還需要時間消化它所帶來的社會巨變。
過去一年臺海局勢繼續僵持乃至於惡化,楊渡説,台灣一定要避免被國際強權拿去作棋子,讓兩岸在現代化過程走到一半時就沒有辦法自我完善。
不憚于台灣內部的一些政治壓力,楊渡近年來一直透過報刊、演講、社交媒體等方式發表諍言,題目如《戰爭的面容,你看過嗎?》《台灣走在危險的鋼索上》,講述台灣當下一些民眾連“要和平過小日子”的心聲都要隱藏下來的現實,主張“重啟和平談判之門,是最好出路”。
去年在主流大報發表“台灣一定不要變成一個戰場”的言論後,他一面遭遇執政者“網軍”一波波“圍剿”,另一面是演講時遇到台灣的企業經營者、醫生悄悄來到身旁當面致敬,對他説“我們心裏這麼想,但是我們不敢講”。楊渡説,他們的生計並不依靠當局,但是連這個都不敢講,就知道這社會有某一種並不正常的壓力。
楊渡告訴記者,他要特別講出來,台灣老百姓有這樣的心聲,要讓兩岸人民彼此聽到;人民之間的心應該互相傳遞,台灣民眾不要只聽到上層在喊的那些政治口號,不要只有政客的聲音。
近百年來,兩岸社會辛苦地從農業時代轉型到工業時代。楊渡説:“我父親那一代乃至於我,是鄉下長大,到城裏工作,遭遇過一個漂泊的時代,現在慢慢安定下來。兩岸都應該努力維持和平的局面,讓自己在現代化的過程中完善起來。”他冀望兩岸人士,從一個大歷史的、更長遠的視野來看彼此,多一點從容、諒解。
常有一些極端的話語、激烈的口號攪動兩岸互動的氛圍。楊渡建議忽略這些聲音,天天爭執沒有意義。他特別提出對於民間、特別是年輕世代的觀察。譬如,身邊尚在大學唸書的台灣青年,在學習程式設計語言時會自然地找到有北京的清華大學、上海復旦大學師生的互聯網群組,他們學習時不去理會喊口號的那些人,而是走自己要走的路;譬如,大陸友人的小孩認得很多繁體字,説那有什麼困難?去KTV唱幾首台灣歌曲就會了,有繁體字字幕。在外界看來很複雜的青年問題,其實,年輕人之間早已潤物無聲地互相了解、學習。
癸卯新年,兩岸仍有機會從一些實際做法上表達善意。這位作家建議,台灣可以就“小三通”、航班航點等議題做更快、更好的開放,人員進出、文化交流等過去已經實現的可以重新開啟。
他説,可以先試著慢慢重新回到過去和平發展的常軌,慢慢把關掉的那些門陸續打開。中新社記者 劉舒淩
相關新聞
- 2023-01-20評論:關乎民眾福祉 兩岸正常交流亟待恢復
- 2023-01-20台灣是我家,大陸也是我的家
- 2023-01-19龍明彪看望慰問受傷台灣青年呂佳容:祖國大陸始終是台灣同胞堅強依靠
新聞推薦
- 多維度數據見證變化 中國經濟展現強大韌性和內生動力2025-01-10
- 災難無情,同胞有愛!這一刻,14億中華兒女的心始終相連2025-01-10
- 瀋陽市舉辦在沈臺港澳同胞迎新春聯誼活動2025-01-10
- 福建2024年一審審結涉外、涉港澳僑案件3419件 辦結涉臺案件1072件2025-01-10
- 大陸市場紅利助力首家兩岸合資壽險公司20年來業績斐然2025-01-10
- “蛇”來運轉·杭臺兩岸年貨節盛大啟幕2025-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