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假期創新“不打烊” 為高品質發展提供澎湃動力

濟南孫村的智慧産業園,智慧車間忙碌又安靜,生産線“吐出”的,不只是高端伺服器,也是高品質發展新動能;

 

松江佘山的上海天文臺,科技人員目光炯炯,捕獲38萬公里之外太空信號的同時,持續拓展創新所能抵達的高度;

 

北京懷柔的中科院實驗室,科學團隊埋頭鑽研,每一次測試數據的小小提升,都在為加快實現高水準科技自立自強積攢力量……

 

企業創新不放鬆、重大科技工程不停步、原始創新不歇腳。春節假期,中華大地一處處創新“不打烊”的場景,為中國經濟發展生動做注:韌性強、潛力大、活力足,新動能持續成長,引領作用凸顯。這個新春的創新即景,也進一步堅定信心:更為充沛的發展動能,將推動新一年高品質發展揚帆前行。

 

——高品質發展,依靠激發內在活力的創新創造。

 

5G信號指引、人工智能調度,機器人8分鐘自動鎖定130顆螺絲,相當於1根頭髮直徑的定位精度絲毫不差……春節假期,忙碌在濟南孫村産業園浪潮智慧工廠裏的,不只是工人師傅,還有全自動機器人、智慧設備和“生産大腦”。

 

每年,從這裡出廠的近50萬台伺服器設備,被規模化部署于西部山區、戈壁的數據中心,支撐著遠程辦公、在線購物等新業態新消費的存儲運算需求,成為信息技術賦能實體經濟、推動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的縮影。

 

“我們也一度面臨嚴重的缺貨問題。”浪潮信息伺服器産品線總經理趙帥説。過去一年,全球電子信息産業供應鏈面臨整體不確定性,伺服器生産所需零部件、原材料不是一兩個,而是成千上萬個。

 

壓力面前,浪潮選擇用自主創新“對衝”風險。對於伺服器主板,浪潮最多會設計5個不同的備用物料組合版本,來應對供應的不確定性。同時積極利用數字化、智慧化手段,打通需求、研發、生産、交付全流程。

 

企業對發展新動能的渴望,得到政策支撐。2022年,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政策持續加力,科技獎勵和激勵機制不斷完善,有效激發了市場主體創新活力,企業研發投入仍保持兩位數增長,拉動全社會研發投入總量邁上新臺階。

 

拿浪潮來説,車間的人少了,但研發的人多了,僅從事伺服器設計研發的就有3000多人,一個技術細節對應一支研究團隊。浪潮智慧工廠自動化設計工程師劉彬發明瞭CPU彎針檢測設備,利用深度學習和大數據,30秒內就能完成主板上14588個針腳品質檢測,比人工效率提升92%。“劉彬CPU彎針檢測設備”“羅希望記憶體按壓工裝”“楊洪波光碟防護碗”……以一線發明者命名的創新設備,比比皆是。

 

“一支精幹的人才隊伍開闢了浪潮創新的廣闊空間,更支撐起我們推動高品質發展的信心。”趙帥説。

 

——高水準自立自強,比拼的是國家戰略科技力量。

 

1月22日,大年初一,從上海到新疆烏魯木齊,相隔3000多公里的數臺射電望遠鏡,跨越空間,組成一台無形的巨大望遠鏡,共同觀測遠在38萬公里外的“鵲橋”中繼衛星。

 

“‘鵲橋’是玉兔二號與地球保持正常通信的‘中轉站’。”上海天文臺射電天文科學與技術研究室主任鄭為民説,為了確保中繼星運行在預定軌道,整個春節假期,上海天文臺、烏魯木齊觀測站、北京密雲觀測站的科研人員都在堅守崗位。

 

嫦娥四號任務月球車——玉兔二號春節前夕在月晝中醒來。玉兔二號迄今已在月背工作超過4年,累計行駛近1500米,所獲的重要科學發現由全球科學家共享。“能和玉兔二號一起度過農曆新年,我們感到很光榮。”鄭為民説。

 

完備的國家創新體系,離不開廣大的市場創新主體,也需要體現國家意志、服務國家需求、代表國家水準的科技力量支撐。

 

回眸2022年,首架C919大飛機正式交付,神舟十三號、十四號、十五號接力騰飛,中國空間站全面建成……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強化,對中國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建設世界科技強國至關重要。

 

展望未來,近有月背採樣、月球南極陰影坑勘查,遠至火星採樣、木星系探測……一個個計劃更加激動人心。探月工程三期總設計師、嫦娥六號任務總設計師胡浩説:“新的一年,深空探測的步伐,將邁得更深更遠。”

 

——厚積薄發的基礎研究,為技術創新提供源頭支撐。

 

一早從北京市區開車,8點半前趕到位於北京懷柔的實驗室,開始一天緊張忙碌的工作,這是中科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研究員趙斌的春節日曆。

 

爭分奪秒,是為了完成空間行波管放大器的研製任務。

 

行波管放大器是衛星上用來放大信號的關鍵部件,研製難度極大,是一個國家在物理電子學領域基礎的能力象徵。為實現關鍵元器件國産化,研發團隊長期持續攻關。

 

“團隊面臨很多理論和技術挑戰。”作為行波管放大器高壓電源的設計師,趙斌通過對電路底層的研究,創造出新的電路形式,提高了放大器的效率。2022年,載人航天等重大科技工程取得歷史性成就,離不開這些實驗室裏的創新創造。

 

基礎研究是科技創新的“總開關”。破解關鍵技術問題,就要從根子上提升基礎理論研究,把源頭和底層的東西搞清楚。

 

國家基礎研究十年規劃出臺實施,企業投入基礎研究稅收優惠政策推出;基礎研究經費保持增長,佔研發經費比重連續4年保持6%以上……對基礎研究長期穩定的強力支持,成為2022年原始創新噴薄而出的“增壓器”,由此催生中國天眼FAST取得系列重要進展、發現玉米和水稻增産關鍵基因、二氧化碳人工合成葡萄糖和脂肪酸等一個個令人矚目的成果。

 

“基礎研究要奔著真問題去。”科技部部長王志剛説,要聚焦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産業發展中的關鍵瓶頸,強化應用導向的基礎研究,完善共性基礎技術供給體系。

 

高品質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産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開闢發展新領域新賽道,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展望2023年,隨著創新主體鉚足幹勁,創新政策落實落細,創新環境不斷優化,推動高品質發展的動力將更加澎湃強勁。(記者 馮華 吳月輝 谷業凱 余建斌)

標簽: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