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Observe

癸卯兔年,我在古田體驗濃厚的年味

我叫林彥辰,來自台灣,是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的一名學生。今年的癸卯兔年春節,我在福建省寧德市古田縣體驗了濃厚的年味。親戚朋友一起觀看春晚、與在台灣的父母視頻送祝福、和小夥伴們戶外“走春”、去電影院看春節檔大片等等,都是我今年過年的關鍵詞。

 

癸卯兔年,我在古田體驗濃厚的年味

 

對中國人來説,春節是非常重要的節日,是中華文化的一種傳承。大家除舊布新、祭祀祖先、闔家團圓。今年春節未到的時候,許多同學、老師、親朋好友就開始陸續給我發來祝福,而且這樣的祝福貫穿了整個節日假期,讓我感到非常溫暖,也表達了大家對新一年的熱切期盼。除夕夜,通過互聯網視頻,我和台北的家人們圍爐而坐,共享年夜飯。大家互相祝福,充滿了溫暖和陪伴。晚飯後,每年春節最具儀式感的保留節目——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的春節聯歡晚會開始了。對台灣青年來説,觀看大陸的春晚可以增長見識、豐富心靈、了解社會。今年晚會給我印象最深的節目是《百鳥歸巢》和小品《坑》。《百鳥歸巢》呈現的是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産“南音”。南音是閩南地區的傳統音樂,是台灣同胞特別熟悉的口音。《百鳥歸巢》將傳統音樂與現代流行音樂巧妙地結合在一起,具有多元音樂文化融合的特色。加上來自台灣的藝人參加表演,真是一幅兩岸文化文藝交流的美好畫面。小品《坑》得到了觀眾的廣泛好評。我認為這説明老百姓期待有好幹部,期待美好的生活,嚮往國家向前發展,當然也表現了民眾相信國家紀檢監察機關能夠嚴懲那些“躺平式幹部”,嚴肅執紀問責制度,為百姓營造風清氣正的氛圍。

 

癸卯兔年,我在古田體驗濃厚的年味

 

宋代大家王安石有一首著名的《元日》,描繪了春節辭舊迎新的情景。“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大年初一,人們開始“走春”。走春是傳統農業社會人們在農曆新年的風俗,在大年初一這天選良辰吉時與吉利的方位出去走走討個吉利、迎接財神進門。現代社會裏則是到親戚朋友們家裏互相拜年,或是到廟裏祈求一年平安順利。在台灣地區,走春的人每到一家,彼此都説些吉利話,主人會拿出裝滿糖果的朱紅色木盒或九龍盤,端上甜茶,熱情招待。今年大年初一,我和朋友們一起暢遊了福建省的風景名勝區——古田縣的翠屏湖。翠屏湖景區群山環抱,層巒疊嶂,空氣清新,四季如春。湖面煙波浩淼,水質碧澄,有著“福建太湖”“福建千島湖”的美譽。看到大批遊客絡繹不絕,商家攤販忙得不亦樂乎,我內心由衷地感到人們生活的美好,也感受到了國家經濟的韌性、發展前景光明。

 

對年輕人來説,去電影院觀看春節檔大片是必不可少的。我去看了科幻大片《流浪地球2》和張藝謀導演的《滿江紅》。電影院裏人頭攢動,完全沒有了疫情嚴重時期的冷冷清清,難怪春節檔的中國電影票房重攀高峰。跟外國的科幻片不同,《流浪地球2》表現了中國人的親情觀念、奉獻精神和與國際合作的理念。影片告訴人們,促進發展、合作共贏才是全世界人民最優的選擇。影片演到老一輩宇航員為了保護年輕後輩而毅然犧牲自己的一幕時,觀眾們都在低聲啜泣。《滿江紅》很好地結合了懸疑、家國與喜劇的元素,劇情反轉讓人懸念不斷,劇情推進特別抓人。影片結束前,謎題揭曉,主題昇華,也給了我極大的啟示:無論在哪個時期,當人們闔家團圓、歲月靜好、歡度春節的時候,都有許多英雄在默默地奉獻、甚至有人會獻出寶貴的生命。我們每個中國人都應該永遠銘記這些民族英雄。

 

新的一年開始了,我將繼續不負時代、不負韶華,做好兩岸同胞往來交流的橋梁,共同為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奮鬥。(作者:林彥辰  圖片均為作者本人提供)

台灣駐點筆記|聽!台灣各界期盼兩岸交流“春暖花開”

2023-02-01

新華社台北2月1日電(記者趙博、黃揚)“我想去北京吃烤鴨、去東北看雪,還想在台北請大陸小夥伴吃麻油雞、看海……”新春伊始,一位島內友人興致勃勃地向記者説起今年的願望。

 

這位友人的期盼,反映了島內多數民眾的心聲。連日來,台灣各界人士和輿論紛紛發聲,呼籲早日恢復兩岸人員往來正常化、兩岸各領域交流合作常態化。

 

台灣駐點筆記|聽!台灣各界期盼兩岸交流“春暖花開”

 

廈金“小三通”客運航線復航。1月7日,由金門出發的“金瑞龍”客輪駛入廈門五通客運碼頭水域。新華社記者 顏之宏 攝

 

“疫情趨緩,兩岸交流的外在大環境較先前更好。”台灣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特聘教授王信賢接受台灣《中國時報》採訪時表示,期待民進黨當局對兩岸間的各式交流能樂觀看待。

 

台灣大學政治係教授左正東認為,民間交流及兩岸之間的相互認識、累積彼此善意,非常重要。兩岸交流不只是人員往來,而是為兩岸對話創造條件,更是兩岸和平穩定所需要的社會環境。

 

“請給臺海和平一個機會、給台灣未來一條生路。”中國國民黨前主席洪秀柱在社交媒體個人賬號上説,疫情寒冬已逐漸走遠,兩岸僵局也該冰消雪融,希望民進黨當局不要再不擇手段阻礙兩岸交流。

 

此間輿論也一針見血指出,民進黨當局如不在政策思維上改弦更張,很難在兩岸交流上有所突破。

 

《聯合報》刊發“重磅快評”指出,過去三年,民進黨有意借疫情割裂兩岸人民之間多年築起的感情,刻意製造鄙夷、憎惡甚至是歧視大陸的情緒。快評指出,如何真正回到疫情前,甚至回到2008年至2016年時期那一個風平浪靜的臺海,每個台灣人都該深自思考!

 

民間之所盼,能否成為施政之所向?據記者觀察,進入新年,與兩岸相關的新聞備受島內關注,折射出民心向背。

 

國臺辦日前宣佈,經有關主管部門審核,對金門酒廠等符合要求的63家台灣企業予以註冊或更新註冊信息。發言人馬曉光答問表示,對部分台灣食品企業註冊信息不完整、不規範的問題,我們願意繼續予以協助解決,為台灣食品輸入大陸提供便利。

 

對此,台灣各家主流媒體均進行了較為詳細的報道。據“聯合新聞網”報道,臺立法機構國民黨團總召曾銘宗認為,這有助於兩岸經貿文化交流往來。他呼籲兩岸強化溝通交流,“有交流溝通才能建立互信,讓兩岸關係朝正向良性發展”。

 

台灣工業總會呼籲,當局應重視大陸的經濟地位,進而力求經濟穩定、社會安定、兩岸和平發展。台灣商業總會理事長賴正鎰則表示,期待兩岸短期內可增加直航航點,提振島內消費市場。

 

正在台灣休假的旺旺集團北京首席代表林天良直言,多數臺商都反映目前兩岸直航航點太少,希望能恢復到疫情前的數量,方便臺商來往兩岸,也希望儘早重啟兩岸旅遊,振興觀光産業。

 

冬去春來,島內期盼兩岸交流“春暖花開”的呼聲日漸高漲,普遍要求民進黨當局別再以疫情為藉口阻擋兩岸交流,儘快撤除對兩岸人員往來和交流合作設置的障礙。

 

耐人尋味的是,臺當局交通主管部門負責人日前透露,今年的目標是600萬人次旅客來臺觀光,“其中100萬是陸客”。但問題是,臺當局如何才能爭取百萬陸客放心、舒心赴臺?

展開全文

“兩岸一家親,越走越親”

2023-02-01

“過去,我們每年都會組織數千名媽祖信眾到湄洲媽祖祖廟進香,這已經成為我們的慣例。”時隔3年,台灣媽祖信眾楊詩萱率20多位臺胞再赴福建省莆田市湄洲島,參加湄洲祖廟媽祖金身回上林故居省親布福活動。

 

這批台灣媽祖信眾1月28日從台灣桃園機場直飛廈門,再坐車前往湄洲島。這是疫情防控政策優化調整後,湄洲媽祖祖廟迎來的首個從台灣島內出發的進香團。

 

鑼鼓震天,禮炮紛響,1月29日,由湄洲媽祖祖廟董事會主辦的“媽祖賜福,歡慶元宵”——湄洲祖廟媽祖金身回上林故居省親布福活動在湄洲島舉行,兩岸媽祖信眾再次聚首“媽祖故里”。

 

活動中,媽祖金身起駕出巡。巡安隊伍前方,千里眼、順風耳神偶與鎮前天后宮打鐵球、東嶽觀舞獅隊開路;隊伍中心,36位提燈湄洲女與花擔童男童女拱衛在媽祖金身兩側,湄洲媽祖祖廟董事會董事長林金讚偕楊詩萱等臺胞及眾多媽祖信眾緊隨其後“護駕”;後方是手持巡安橫幅的湄洲女與儀仗隊、儀衛隊等陣頭,現場氣氛熱烈。

 

儀式後,林金讚邀請楊詩萱等臺胞在媽祖書院準備平安家宴,共煮媽祖平安面。家宴上,兩岸媽祖信眾話媽祖、慶團圓、享美食、聊家常,場面溫馨和睦。楊詩萱表示,兩岸一家親,新的一年將繼續為兩岸媽祖信眾提供更多服務,為兩岸民間文化交流添設更加牢固的聯繫紐帶。

 

“真誠歡迎台灣地區的老朋友、新朋友常來湄洲島走一走、看一看,兩岸一家親,越走越親!”林金讚表示,當前,由兩岸同胞共同開發的媽祖平安裏成為湄洲島“兩岸文旅融合示範點”;湄洲島正在建設成為媽祖信眾全面了解媽祖生平、了解媽祖文化、體驗媽祖非遺信俗和兩岸融合的重要窗口。

展開全文

一樣是年味,一樣是家的溫暖

2023-01-31

觀花燈、看春晚、與台灣家人一起“雲團圓”、利用假期空閒準備新學期課題……兔年春節期間,不少臺胞臺屬選擇留在大陸過年。不論他們身處何地,是在家圍爐還是出門旅行,都感受到海峽兩岸同根同源,春節的年味一樣足,也同樣講究親情和團圓、注重家的溫暖。

 

賞煙花 包餃子

 

“福”字、笑臉、彩虹橋、和平鴿……大年初一晚上,廈門、金門兩地的海面上煙花燦爛,在空中呈現出種種富有寓意的造型。絢麗焰火照亮海峽兩岸,營造出濃濃的年味。來自金廈兩地的民眾和在廈過年的臺胞一同觀看了這場煙花表演,分享新年喜悅、互道新春祝福。

 

春節期間,在大陸的臺胞們過節方式各有不同,但都能感受到熱鬧、喜慶的氛圍。

 

在江蘇蘇州,由蘇州市臺屬聯誼會、兩岸婚姻家庭協會聯合舉辦的“大年初二回娘家·我在蘇州過大年”活動日前舉行。在蘇過年的臺胞臺屬和兩岸婚姻家庭一起包餃子、寫春聯、吹糖人,並品嘗了烤香腸、鹽酥雞、煎年糕等台灣美食,體味團圓的幸福和久違的鄉音鄉情。

 

“與台灣的燈會相比,四川自貢的燈會規模更大、主題感更強。現場的綵燈造型、工藝雖傳統,卻有不少都運用了新材料、融合了新技術,科技感十足。”在四川過年的創業臺青李偉國表示,今年過年除了看花燈,自己還和朋友逛老街、欣賞非遺文化表演、到露營基地喝茶聊天。“天府之國,巴適得板(方言,舒服愜意的意思)!”李偉國用四川話回應道。

 

話團圓 敘親情

 

薛穎穜是一名在湖北武漢創業的臺胞,前些年一直在武漢過年的他今年選擇到福建龍岩的朋友家“守歲”,感受不一樣的“客家年”。“閩臺兩地淵源深厚,鄉土近、鄉音熟、鄉情濃。兩岸的客家人更是講究節慶的儀式感和習俗的傳承,過年的味道就更突出了。”作為媒體人,薛穎穜用視頻展示了龍岩的客家土樓、客家人準備年夜飯的場景,並特別拍到土樓中間的一口井。薛穎穜表示,看到這口井他想到一句老話:飲水思源。兩岸中國人同根同源,過年時更應該要慎終追遠,思考文化的根和魂在哪。

 

在浙江湖州,臺籍教師鄭琬鈴和丈夫一起就地過年。兩人除了吃年夜飯、看春晚、賞煙花之外,還和遠在台灣高雄的娘家一起視頻連線,互道新年祝福,並“雲祭拜”祖先牌位。“和大陸不少地方一樣,台灣人準備好年夜飯後,會先把菜品擺到祖先牌位前,祭拜後再一起分享。兩岸同胞同屬中華民族,共為炎黃子孫,所以都講究崇敬祖先、闔家團圓。”

 

作為大陸觀眾喜愛的節目,總臺央視春晚同樣引起了在陸過年臺胞的關注,尤其今年春晚的一首歌曲《百鳥歸巢》讓臺胞們很有共鳴。節目融合了南音元素,閩南語的唱腔和傳統樂器的演奏讓大家仿佛置身大陸閩南地區和台灣的街頭巷尾。參演的台灣南音演員賴多俐表示,這個節目的表演形式優雅且富有內涵,希望自己能夠多在台灣推廣南音藝術,讓島內年輕一代更多更好了解中華傳統文化。

 

抓機遇 謀發展

 

龍岩、廈門、漳州……過完大年初一,薛穎穜馬不停蹄地踏上路途,開始他的考察之旅。在大陸的這幾年,薛穎穜獲得了不少機遇,讓事業從零起步,變得小有規模。“在湖北省臺辦和武漢市臺辦的關心幫助下,我的網絡電影拍攝、傳媒活動推廣等方面進展順利。就我個人而言,大陸相關同等待遇細則的落實也讓我感到生活、工作變得更便利,和當地人有著相同的待遇。”

 

同樣在福建,臺胞陳人澤大年初一就到廈門曾厝垵考察,為尋找新店舖做準備。平時在福州經營小吃“蚵仔煎”的他,希望新的一年能夠擴展事業版圖,繼續推廣台灣美食,讓生意更加紅火。

 

“在大陸工作以來,我感受到湖州當地和學校的親切和善意,因為同等待遇的落實就發生在我的身邊。”鄭琬鈴告訴記者,和其他大陸老師一樣,自己在學校可以擔任班主任、可以參加各種教師培訓,去年她還入了社保,看病就醫也變得更方便更省錢了。節日裏,她除了偶爾出門逛街,大部分時間都在看論文、研究材料,希望新的一年可以申請到科研項目,讓自己的履歷變得更豐富。“既然留在大陸打拼,我就不想因為臺胞身份被‘特殊對待’。只有融入當地,才會有真正想紮根下來的感覺。”

 

“新年新氣象,兔年當然要大展鴻‘兔’、‘兔’飛猛進。”李偉國笑著表示,希望今年事業能夠更上一層樓,川臺交流更加熱絡,兩岸融合發展更加深入。

展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