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觀察|Observe
癸卯兔年,我在古田體驗濃厚的年味
編輯: 馬曉葉 | 時間: 2023-02-03 10:54:20 | 來源: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海峽飛虹專稿 |
我叫林彥辰,來自台灣,是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的一名學生。今年的癸卯兔年春節,我在福建省寧德市古田縣體驗了濃厚的年味。親戚朋友一起觀看春晚、與在台灣的父母視頻送祝福、和小夥伴們戶外“走春”、去電影院看春節檔大片等等,都是我今年過年的關鍵詞。
對中國人來説,春節是非常重要的節日,是中華文化的一種傳承。大家除舊布新、祭祀祖先、闔家團圓。今年春節未到的時候,許多同學、老師、親朋好友就開始陸續給我發來祝福,而且這樣的祝福貫穿了整個節日假期,讓我感到非常溫暖,也表達了大家對新一年的熱切期盼。除夕夜,通過互聯網視頻,我和台北的家人們圍爐而坐,共享年夜飯。大家互相祝福,充滿了溫暖和陪伴。晚飯後,每年春節最具儀式感的保留節目——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的春節聯歡晚會開始了。對台灣青年來説,觀看大陸的春晚可以增長見識、豐富心靈、了解社會。今年晚會給我印象最深的節目是《百鳥歸巢》和小品《坑》。《百鳥歸巢》呈現的是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産“南音”。南音是閩南地區的傳統音樂,是台灣同胞特別熟悉的口音。《百鳥歸巢》將傳統音樂與現代流行音樂巧妙地結合在一起,具有多元音樂文化融合的特色。加上來自台灣的藝人參加表演,真是一幅兩岸文化文藝交流的美好畫面。小品《坑》得到了觀眾的廣泛好評。我認為這説明老百姓期待有好幹部,期待美好的生活,嚮往國家向前發展,當然也表現了民眾相信國家紀檢監察機關能夠嚴懲那些“躺平式幹部”,嚴肅執紀問責制度,為百姓營造風清氣正的氛圍。
宋代大家王安石有一首著名的《元日》,描繪了春節辭舊迎新的情景。“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大年初一,人們開始“走春”。走春是傳統農業社會人們在農曆新年的風俗,在大年初一這天選良辰吉時與吉利的方位出去走走討個吉利、迎接財神進門。現代社會裏則是到親戚朋友們家裏互相拜年,或是到廟裏祈求一年平安順利。在台灣地區,走春的人每到一家,彼此都説些吉利話,主人會拿出裝滿糖果的朱紅色木盒或九龍盤,端上甜茶,熱情招待。今年大年初一,我和朋友們一起暢遊了福建省的風景名勝區——古田縣的翠屏湖。翠屏湖景區群山環抱,層巒疊嶂,空氣清新,四季如春。湖面煙波浩淼,水質碧澄,有著“福建太湖”“福建千島湖”的美譽。看到大批遊客絡繹不絕,商家攤販忙得不亦樂乎,我內心由衷地感到人們生活的美好,也感受到了國家經濟的韌性、發展前景光明。
對年輕人來説,去電影院觀看春節檔大片是必不可少的。我去看了科幻大片《流浪地球2》和張藝謀導演的《滿江紅》。電影院裏人頭攢動,完全沒有了疫情嚴重時期的冷冷清清,難怪春節檔的中國電影票房重攀高峰。跟外國的科幻片不同,《流浪地球2》表現了中國人的親情觀念、奉獻精神和與國際合作的理念。影片告訴人們,促進發展、合作共贏才是全世界人民最優的選擇。影片演到老一輩宇航員為了保護年輕後輩而毅然犧牲自己的一幕時,觀眾們都在低聲啜泣。《滿江紅》很好地結合了懸疑、家國與喜劇的元素,劇情反轉讓人懸念不斷,劇情推進特別抓人。影片結束前,謎題揭曉,主題昇華,也給了我極大的啟示:無論在哪個時期,當人們闔家團圓、歲月靜好、歡度春節的時候,都有許多英雄在默默地奉獻、甚至有人會獻出寶貴的生命。我們每個中國人都應該永遠銘記這些民族英雄。
新的一年開始了,我將繼續不負時代、不負韶華,做好兩岸同胞往來交流的橋梁,共同為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奮鬥。(作者:林彥辰 圖片均為作者本人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