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金攜手放流魚苗576萬尾

據台灣“中時新聞網”6月6日報道,金門縣水産試驗所與廈門市海洋發展局于6日上午10時30分,相約于金廈海域聯合舉辦放流魚苗活動,為金廈海域添入在地經濟魚苗共約576萬尾,通過魚苗放流增裕漁業資源,期使金廈海域資源得以永續發展。

 

報道稱,6日上午,金門縣水試所試驗船金門號、金門護漁號及晟豐號與廈方于金廈海域211航標會合,由副縣長李文良率領團隊與廈方會面。

 

據水試所介紹,6日金門方面放流孵育魚苗計35萬尾,包括黑棘鯛4萬尾、黃錫鯛(平鯛)3萬尾、黃鰭棘鯛3萬尾,岸際放流遠海梭子蟹25萬隻;廈門市海洋發展局則提供魚苗計541萬尾,包括黑鯛2萬尾、黃鰭棘鯛2萬尾、真鯛1萬尾及大黃魚536萬尾,總計576萬尾魚苗順著魚梯滑入海中,景象十分壯觀。

 

金門水試所表示,此次放流魚苗皆為本地常見的經濟物種,並經審慎評估挑選來源進行培育,避免在地原生魚群基因污染及基因窄化。另水試所也呼籲兩岸漁民,避免於放流處鄰近海域進行高強度捕撈,讓魚苗能有成長的時空間,使復育放流能如存款投資利息,形成外溢效應。

 

報道還説,近十年來,受到氣候變遷及海水暖化的影響,加上高強度捕撈、破壞性捕魚及海洋污染,造成台灣海峽沿近海的資源量總體趨勢逐年下降,為了減緩下降的趨勢,舉辦兩岸聯合魚苗放流活動,自2015年始已行之有年,惟2020、2021年受疫情影響暫停實施。

 

2022年疫情稍緩,金廈雙方即以隔海相望的形式恢復聯合放流活動,而今年疫情解禁,金門水試所更增加放流魚苗數量及種類,加強海域資源復育。除了增加放流魚苗總數,縣府也希望能辦理兩岸産、官、學研討會,增加漁政、保育等相關議題上的交流,以維護金廈海域的漁業資源永續,讓後代子孫能夠持續利用。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