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觀察|Observe
當我首次踏上內蒙古大地——台灣青年內蒙古之行實錄一
編輯: 何婧 | 時間: 2023-08-04 17:26:13 | 來源: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海峽飛虹專稿 |
作家席慕容在她的作品中這樣描繪大草原:草原像一塊巨大的碧綠磁石,用鬱鬱蒼蒼的吸引力,召喚著各地的人們前來瞻仰、膜拜、探尋……今年七月下旬,海峽飛虹中文網邀請我做節目,讓我終於有機會踏上內蒙古大地,見到了那片大地上碧綠磁石一般的大草原。
離開台灣到大陸讀書、工作,我都是待在南方的城市,珠三角、長三角那濕潤的空氣包裹著我,很少踏足北方。所以,對於北方的氣候我是相當敏感的。這次內蒙古之行,我從廣州飛向呼和浩特。在三個半小時的航程裏,眼見著地表植被從枝繁葉茂過度到細枝針葉。飛機平穩降落,機艙門打開,北方乾燥的風立刻撲面而來,令我回過神兒來——我已然跨越了大半個中國!從白塔機場取了行李,搭乘地鐵坐了三站便到達呼和浩特東站,再乘動車前往烏蘭察布市。一路輾轉,我覺得特別有意思的是,我所看到的標識牌都是用漢字和蒙文共同標注的。
呼和浩特白塔機場的地鐵一號線,用漢蒙雙語標注站點名稱。
經過查閱資料,我知道了我看見的蒙文叫“回鶻式蒙文”,以直行撰寫,每個文字均有一豎,伴隨著左側的或勾、或撇、或圈,表示著不同的音調與聲形。西元1204年,鐵木真征服了乃蠻部,乃蠻部的掌印官塔塔統阿攜帶著象徵王權的金印僥倖逃脫,可是後來又被鐵木真的大軍抓住。鐵木真非常欣賞塔塔統阿忠於職守的舉動,於是命他掌管蒙古國的文書印信。塔塔統阿不負鐵木真的信任,竭盡所能地幫助鐵木真。鋻於當時蒙古族人沒有自己的文字,塔塔統阿便以成熟的回鶻文字為基礎,創造出蒙古文字,後來被文字學界稱為回鶻式蒙古文。
讀著這些資料,我眼前演繹出了一幅精彩的電影畫面:八百多年前,一位心存鴻鵠之志的察哈爾部族領袖與被他征服的乃蠻部遺臣對望一笑,從此,兩位偉大的人物齊心成就了一條文化治理的康莊大道。領袖的微笑是愛惜人才的邀約,遺臣的回笑則是對領袖志向的認同。這相視一笑創造了不朽的回鶻式蒙古文,對外傳遞和延續蒙古文化,對內強化部族的向心力。在我看來,塔塔統阿造就的簡直就是一支文字雄兵,它幫助鐵木真橫掃天下所向披靡,掠過歷史長河流傳至今,就連元朝歷史上最偉大的國師八斯巴創造的蒙古新字也沒能撼動它的地位。
內蒙古的美食手抓羊肉
到了內蒙古不吃羊肉就太遺憾了。大草原的飲食文化頗具豪情,這豪情的基因融入掌勺人上下翻飛的大勺中,最具特色的當屬手抓羊肉。將蒸熟的羊肉大塊現切,沾著韭菜花醬或者蒜蓉辣醬,一口進去,滿滿的羊肉清香混合著醬料的味道在舌尖盤旋。後來我才明白“手抓”的意思,就是能夠呈現食物原有風味的烹飪方法,不做任何過度的調味,這讓我聯想起了嶺南的清蒸魚,簡直是異曲同工。最高檔的食材往往只需要最樸素的烹調方式便是一道美味佳肴。除了上好的肉品,內蒙古作為中國北方乃至全國最大的乳製品生産基地,牛乳的品質也是一絕。由牛奶衍生出來的酸奶、冰棍、奶片等,飽含著只有草原上才能呈現出來的濃郁口感。
站在一望無際的內蒙古大草原上遠眺,地平線與天際線重合,久違的空曠感讓我暢快淋漓地吐盡胸中濁氣。看著高低起伏、道路略微崎嶇的大草原,我的腦海中竟然開始模擬起元朝大軍草原鐵騎的行軍動線:一匹匹駿馬在草原上狂奔,將偉大的東方民族的聲威帶出了亞洲,直至歐洲、非洲。我猜想,或許成吉思汗也沒有料到他的子孫會如此驍勇善戰,竟然勾勒出了中國歷朝歷代最大的疆域版圖——橫跨歐亞非三個大陸!
地平線與天際線重合的大草原
初到內蒙古,我感覺處處可見遊牧文化的影子,縱然逐水草而居者已經不多,但民族文化交融的結果讓內蒙古獨樹一幟。2018年,內蒙古包頭市舉辦了第二十六屆全國圖書交易博覽會,余秋雨先生到會並致辭説,草原文化是內蒙古向文化強區跨越的一個立足點,草原文明代表著中華軍事文化曾經的峰值。在全新的時代背景下,草原文化不僅給中華文化的審美帶來新的元素,也將會煥發出自身新的生機,在生活習俗、在工商百態、在民間傳唱的藝術創作中,向現代人持續傳達輝煌的烙印。(作者並配圖:謝建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