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鄉野烏托邦” 新時代“藝術鄉建”下的余杭實踐
編輯: 王瑞穎 | 時間: 2023-08-31 16:09:34 | 來源: 中國日報 |
盛夏時節,沿著蜿蜒的鄉村小道走進杭州余杭青山村,隨處可見未經雕琢的自然風光,還有撲面而來的藝術氣息。一群手工藝人、藝術家、策展人在這裡生活、創作;各具特色的藝術裝置點綴在大草坪和路邊,讓遊客享受一場在大自然看展的絕妙體驗;晚上,在石扶梯水庫還有一場《種籽之地》沉浸式藝術演出,與舞者互動,自然與生命的力量在一次次碰撞的肢體中展現。
青山村入口
這裡被稱為“未來鄉村模型”,也是遠近聞名的“藝術村”。近年來,余杭不斷探索藝術與鄉村的共生關係,用文藝方式激活鄉村資源,美化鄉村環境,賦能文化産業。自浙江省文聯在全國率先提出“藝術鄉建”工作,余杭積極加大實施力度,優化資源佈局,區文聯相繼印發《余杭區“藝術鄉建”文築共富指導意見》《“藝術鄉建”特色村(社)建設指南》,發揮“指揮棒”作用,以文藝力量破題鄉村振興,高品質打造新時代“藝術鄉建”下的余杭實踐,並逐步成為鄉村振興的“余杭樣板”,實現物質、精神的雙向富裕。
如今在余杭,用藝術因子浸潤的鄉間田野,呈現一派勃勃生機:一桿毛筆造就了南山村翰墨飄香的文化氣韻,一曲笛音鋪就了紫荊村非遺傳承的共富之路,一縷茶香潤澤了徑山鎮禪茶新村的藝術格局...... “藝術”與“鄉建”在這些村子雙向奔赴、無縫銜接,並以迥異的姿態屢屢“出圈”,向世人展示著新時代浙江鄉村的獨特藝術氣質。
截至目前,余杭已建有國家級特色之鄉2個,省級特色之鄉2個,省級書法村3個,省級詩詞之村(詩教單位)6個,省級藝術鄉建先進典型案例1個,省級藝術鄉建首批帶頭人1位,市級特色鎮(街)2個,市級特色村(社)9個,市級創作基地4個,引進藝術家80余位。“看得見文化、品得了藝術、留得住鄉愁、帶得動致富”的未來鄉村美好圖景也正在余杭一步步變為現實。
與山水對話
場景打造,新美學營造新體驗
在青山村,有一家融設計圖書館,吸引著不少遊客與設計師造訪。編制、刺繡、漆藝、雕版、草木染......在這裡,可以看到一件傳統手工藝品從開始到完成製作的各個工藝步驟,以及各種工藝品材料的實物展示,感受傳統手工藝的妙趣和美。
而它的前身,則是一個荒廢已久的鄉村禮堂。青山村裏有很多這樣的老舊建築,如何將這些老房子融合現代美學散發新魅力,於是,青山村邀請一些年輕的設計師,沿襲夯土、大木作等當地傳統工藝,融合現代設計,對村內禮堂、小學、廠房等閒置空間進行改造,引進藝術産業。
融設計圖書館
因地制宜,突出主體,依託余杭獨特的地理環境和人文環境,余杭把鄉村作為藝術空間,堅持場景塑造本土化,通過把傳統鄉村的生活方式與現代美學理念相結合,進行在地性的藝術內容創作,不斷豐富“藝術村落”文化外延,營造出了特色鮮明的地方文化空間和藝術場景。
徑山鎮創建了徑山畫院、培育藝術民宿、重現宋韻民居,打造了一批鄉村藝術場景;百丈鎮溪口村建立了先後引進了傳梭博物館、杭州農曆博物館,通過“傳習”與“造物”連接著城市與鄉村。紫荊村打造中泰竹笛博物館,展示了竹笛走出鄉村、進入太空的光輝歷程。瓶窯鎮打造非遺館群,包括紙傘館、風箏館、玉器館、陶瓷館,以及蠶桑館、瓶窯電影院,帶動了整個瓶窯老街及良渚古城遺址公園的旅遊産業。余杭持續培育有鄉土氣息和時代氣息的藝術空間,並通過藝術加持將物理空間轉化為精神空間,讓藝術與村莊融為一體並散發獨特魅力。
傳梭博物館
與名人群響,
群賢畢至,新村民帶動新風尚
在藝術賦能鄉村振興的過程中,余杭積極引進藝術創客、文化名人集聚村落,通過駐村、舉辦活動等形式,參與文化建設中去的同時,引領物質富裕與精神富裕兩手抓。
余杭中泰紫荊村是中國竹笛之鄉,如何讓竹笛插上“藝術鄉建”的翅膀,是紫荊村振興的破題之作。
作為村裏竹笛技藝傳承的帶頭人,竹笛大師黃衛東深知,一項優秀非遺的傳承與發展,絕不不僅僅專注于笛聲的悠揚與否,更要讓竹笛産業走出村莊,成為村裏帶動産業致富的文化根基。
於是,黃衛東和他女兒,通過“共富工坊”“紅色直播間”等平臺,利用電商銷售與網絡直播,幫助村民們一起售笛帶動160余家制笛企業一起走向共同富裕。此外,中泰街道還建立了竹笛展示館,年接待遊客3萬餘人次;黃衛東也利用自身資源,多次舉辦竹笛之作比賽、笛簫研討講座等優質文藝活動,吸引集聚了蔣國基等名家進駐眾泰文創集鎮,帶徒傳藝,壯大竹笛文化人才。目前,余杭區文聯聯合中泰街道正成立“杭州余杭區新竹民族交響樂團”
竹笛展示館
借助非遺資源,讓手工藝實現在地活化,很多鄉村的內生動力被激發出來,構建起一條城市與鄉村雙向激活與聯動的産業鏈,充分聚合在地居民、返鄉創客和手工藝人,主動參與到鄉村振興中來。
在青山村,來自德國的專業設計師將當地傳統的手工竹編技藝提升為金屬編織技藝,並免費教授給村民;村民編織的“水源保護”等主題的手工藝品在“中國文化展”“米蘭設計周”等國內外展覽展出,並進行市場銷售,獲得了兩倍于同類工藝品的利潤。
2023年,青山村入選浙江省“藝術鄉建”典型案例,融設計圖書館、西湖綢傘、1826攝影博物館、青山劇場、青山自然學校等20余家藝術産業項目入駐青山村,吸引培育近80多名藝術鄉建人才,形成以美學教育、非遺手工藝研學為代表的産業集群。“青山民藝社”和“青山共富工坊”幫助村民增收致富,村集體經濟近3年年均增長超60%。
與藝術感知
文化自覺,新思維觸發新動力
藝術是文化的一部分,它所要觸動的文化,既包括村裏本身的藝術資源和文化脈絡,也包括村民自身的精神狀態。
與苕溪相伴,南山為鄰,秀麗的自然風情,傳奇的南山摩崖石刻的傳説,加上流傳一千多年的盛氏文化,這就是瓶窯鎮南山村。浸潤在深厚歷史文化中的南山村裏有不少書法愛好者。為弘揚農村文化,豐富村民的娛樂生活,2015年,南山村成立書法協會,將書法愛好者們聚在一起,帶動其他村民一起學習書法、陶冶情操,今年還被評為浙江省書法村。
南山村
余杭區還積極圍繞“一鎮一品”開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活動,倉前羊鍋節、五常龍舟勝會、中泰竹笛節、百丈竹筍節、徑山茶聖節、鸕鳥蜜梨節等的相繼開展,讓村民出了家門就能參加文化活動,極大提高了村民的參與積極性。
此外,余杭還集聚國家級、世界級名人名家,參與到文化藝術建設中去,讓村民與藝術大師近距離接觸,碰撞出全新火花。在徑山鎮,著名的畫家高而頤、白仁海、秦大虎等,深入大徑山開展藝術創作,作品分別在杭州畫院美術館和徑山鎮文化禮堂巡迴展出;著名畫家何紅舟老師帶領學生和余杭美協年輕畫家在徑山小古城村為當地村民“眾人的事情眾人商量著辦”的議事場景創作繪畫。以文化藝人作為牽頭人,通過文藝活動促鄉建,讓余杭的鄉村旅遊發展注入文化靈魂,為余杭文化産業發展,增加人流量和文化氛圍。
百名畫家畫徑山油畫作品展
如今,余杭的“藝術鄉建”細胞已經延伸到鄉間田野的角角落落。藝術實踐與空間設計、藝術成果與産業共創、藝術思維與主體共生的多元轉化,也成為余杭共同富裕示範區打造的主引擎,隨之遍地開花。
(馬振寰)(圖片由杭州市余杭區文學藝術界聯合會)
相關新聞
- 2023-06-20沿途俱是風景!2022年“十大最美農村路”,哪條最讓你心動?
- 2023-06-15走一線,看“千萬工程”點“靚”中國鄉村
- 2023-03-20陜西榆林:趙家峁村好光景 農旅融合助振興
- 2023-08-23臺青“沉浸式”體驗貴州鄉村尋合作機遇
新聞推薦
- 習近平春節前夕赴遼寧看望慰問基層幹部群眾2025-01-26
- 讀懂中國經濟的韌性和底氣2025-01-26
- 澳門:金蛇賀歲喜迎春 節慶燈飾點亮街巷2025-01-26
- 兩岸同胞共迎新春系列活動在粵閩舉行2025-01-26
- 冰雪元素拉滿 第九屆亞冬會開幕式進行首次全要素綵排2025-01-26
- 中共中央臺辦、國務院臺辦赴廣東、福建看望慰問臺商臺胞2025-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