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東雲長,天下關公

河東雲長,天下關公

 

▲常平村關羽家廟夜景俯瞰圖。 金玉敏攝

 

9月的河東大地,秋雖至,天未涼。關公故里,信眾遊客,熙熙攘攘。

 

《三國志·關羽傳》記載:關羽,字雲長,本字長生,河東解人也。關羽的籍貫,就是今日的山西省運城市解州鎮常平村。這裡,將“忠義仁勇”的傳奇故事講得擲地有聲,廣為流傳。

 

關羽在故鄉

 

出運城市區,往西南方向十來公里,就來到常平村。這裡南依氣勢蒼茫的中條山,北臨煙波浩渺的古鹽池,山明水秀,環境宜人。關羽家廟就坐落在此。

 

相傳,這座廟宇原是關羽的故宅,關羽從出生到避禍出逃之前一直生活於此。他歿後,當地人及後裔為紀念關羽及他的祖輩三代,便在此建造了一座祠堂,作為奉祀他的場所。這是當今紀念關羽最早的祠堂,距今約1800年。

 

隨著歷代封建帝王對關羽逐級追封,世人對他更加崇拜和敬仰,廟堂也隨之擴建,到明清時期形成現今的規模,廟內現存建築亦多為清代遺構。2006年,常平關帝廟(關羽家廟)被列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這樣記述,關公稱“因本處勢豪倚勢淩人,被吾殺了,逃難江湖,五六年矣。今聞此處招軍破賊,特來應募”,與陳壽在《三國志》所載的關公“亡命奔涿郡”基本吻合。

 

關於這一事件,流傳較廣並趨於一致認同的版本是:中條山一帶的山水與泉水,長年不斷流下山來,滋養鹽池南邊田地,並供人用水。當地一姓呂名熊的鹽商,橫行不法,在炎熱夏天,派人將百姓家中水井一一填掉,並文告四下:凡需用水者,只許未成年女子到其家中挑水,其他人眾不得取水。

 

百姓被害得流離失所,天怒人怨。關羽終被義憤所使,殺除惡霸,回告父母,父母勸兒子逃走,但關羽堅持一起走。父母為免除兒子後顧之憂,投井自盡,夫人也攜孩子遠去族人家裏,關羽只得草草推墻掩井,走上逃亡之路。

 

記者尋訪多時,難覓關羽在故鄉時期的史料記載。常年研究關公文化的孟海生曾撰文,他出生於解州,又較早(20世紀60年代)關注關羽,與當地諸多文化老者深談得知,在家鄉人眼中,關羽殺除惡霸前,十分本分,沒有什麼特別驚天動地的壯舉,倒是認真半工半讀,被老師看中,將女兒嫁與他,關羽育兒養家,盡享天倫。

 

步入關羽家廟,只見白色石坊矗立,四門三柱,橫額為“關王故里”四字,外柱雕有明嘉靖二年(1523年)七月巡按檢察御史王秀立。石坊兩側兩座木坊,分別鐫刻“秀毓條山”和“靈鐘鹺海”,指南北側的中條山和鹽湖。

 

提到“關王”,不得不説他的稱謂之變。翻開古籍史料,關羽、關雲長、關將軍、關公、關老爺、關夫子、關聖人、關王、關聖帝君、協天大帝、伽藍菩薩……依舊不能完全羅列歷朝歷代對其的推崇敬仰。

 

人們常説,關羽家廟有六奇觀:廟中塔、廟中廟、五世桑、龍虎柏、彩雲柏、神鳳柏。所謂“廟中塔”,塔本為保存與埋葬佛教中舍利的建築,而在關羽家廟,據碑載,塔下為井,是關羽父母當年自盡之處。後人為紀念關羽雙親,便在井上修建了這座八角七層密檐式磚塔。塔建於東漢中平元年(184年),金、明、清曾修繕加固,還經受了嘉靖年間大地震考驗,至今屹立不倒。

 

在關羽家廟聖祖殿,中間位置是關龍逄塑像,相傳為關羽始祖,牌位上書“關聖始祖夏大夫忠諫公之神位”。關龍逄是夏朝大夫,因夏桀荒淫無道,為民請命進諫,卻遭受“炮烙之刑”。

 

“武廟之冠”

 

從關羽家廟西行12公里,高大莊重的解州關帝廟映入眼簾。解州關帝廟文物保護所所長、關公文化研究院院長傅文元説,解州關帝廟始建於陳末隋初,歷朝歷代均有擴建修葺,現存建築多為明清時期重修之物,總佔地面積22萬平方米,是一處保存完整、規模宏大的古建群,被譽為“武廟之冠”。

 

解州關帝廟建築佈局為中國傳統的“前朝後寢”及中軸對稱的宮殿式佈局,在中軸線上依次排列著端門、雉門、午門、御書樓、崇寧殿、春秋樓。

 

令人印象深刻的還數春秋樓,也稱麟經閣,因關羽生前喜愛讀《春秋》而得名。樓高約30米,建於明萬曆年間(1573年-1590年),清同治九年(1870年)重建。這座兩層宮殿式樓宇上層回廊外罕見的懸梁吊柱結構,是我國建築中的孤例。

 

二層暖閣內,塑有關公側身夜讀《春秋》坐像,左手撫膝,右手捋髯,神態逼真,相傳為關羽等身像。暖閣周圍的木板墻上,工工整整用楷書刻有《春秋》。

 

在關帝廟主殿崇寧殿外的石板上,有一處形似腳印的巨大痕跡,同樣留下了一個精彩的傳説。相傳解州關帝廟全部竣工後,各路神仙前來祝賀,正值解州一帶久旱無雨,關帝心急如焚,拜謝雷公雨婆兩位神仙後,急忙出門相送。此時關帝一腳踏在殿外石板上,一步跨出幾十里,另一隻腳踏在中條山之巔。

 

關公始封為“帝”,源於明萬曆四十二年(1614年),明朝第十三位皇帝明神宗朱翊鈞賜封關公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鎮天尊關聖帝君”,並派司禮監太監李恩恭捧九旒珍珠冠一頂、玉帶一根、四蟠龍袍服一套、上書十六字封號黃金牌一面,至北京正陽門忠武廟供奉祭奠,頒旨封號。

 

這次追封使得關公不僅得到了“帝王”稱號,成為武廟之主神,其衣著也改為“帝王”裝束,並與孔子並稱為“文武二聖”。“忠武廟”也因此改為“關帝廟”。

 

關公文化傳播

 

運城市關公文化學會會長關新剛認為,關公崇拜之所以能世代相傳,主要取決於關公的品格和精神,概括來講就是“忠義仁勇”,即對國以忠、待人以義、處世以仁、作戰以勇。

 

多年來,關公文化在世界範圍內更加廣泛地傳播開來。據不完全統計,全球168個國家和地區有傳播關公文化,幾乎有華人的地方就有關帝廟或關公會館。從2019年開始,由解州關帝祖廟和關公文化研究院發起,面向全球開展“關公文化交流基地”共建活動。目前,已在全球範圍內共建“關公文化交流基地”35家,其中國外有6家。

 

作為關公故里,運城已舉辦33年關公文化旅遊節,以關公文化團結海內外中華兒女,維繫共同的精神家園。運城市委常委、宣傳部長王志峰説,今年的關公文化旅遊節于9月21日至9月23日舉行,來自法國、泰國等十余個國家和地區的320余家團體組織、1500余名社會各界人士,帶著一大批地域特色鮮明的非遺節目,在關公文化廣場集中展演。

 

“關公文化蘊含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道德觀念、價值理念、思想精髓,在新時代傳承弘揚關公文化,推動關公文化研究持續走向深入,需要不斷尋找關公文化起源、形成、發展的歷史脈絡。”王志峰説。(王皓)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