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Observe

台灣青年來看晉:山西不能太低調!

我是台灣青年,現在在復旦大學讀博士研究生。今年八月,我參加了兩次走進山西的活動,第一次是“兩岸青年促融合 華夏文明看山西”,第二次是2023年“臺商臺青走晉來”。一個月時間內兩次看晉,讓我內心震撼又感慨:山西不能太低調!

 

台灣青年來看晉:山西不能太低調!

 

本文作者(左)參加“臺商臺青走晉來”活動,接受媒體採訪時留影

 

山西擁有極其厚重的歷史文化資源,但是在我看來,它卻是一個低調的旅遊大省。俗話説“地下文物看陜西,地上文物看山西;三千年文明看陜西,五千年文明看山西”。據不完全統計,全國範圍內保存完好的宋、金以前的地面古建築物70%以上在山西省境內,説它是“中國古代建築藝術博物館”一點不為過。在省會太原的晉陽湖,我欣賞了《如夢晉陽》大型水上實景表演。整場表演突出水和火的元素,給人的視覺以極大的衝擊。在晉中,參觀了平遙古城。平遙古城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的世界文化遺産,整座城池尤如一隻向南爬行的烏龜,因此又有“龜城”之稱。在平遙古城,我們參觀了日升昌票號,這是晉商憑藉聰明才智在清朝時就開創的第一家民間金融機構,號稱“匯通天下”,現在是中國票號博物館。在關公故里運城,有一尊世界上最大的關公銅像,總高61米,象徵關公享年61歲;底座高19米,寓意關公在家鄉生活了19年。在朔州,我見到了“中華第一關”的雁門關。回想當年,王昭君就是經過雁門關踏上了出塞和親的漫漫征程。在朔州的應縣,那座與比薩斜塔、艾菲爾鐵塔並稱“世界三大奇塔”的應縣木塔,僅以榫卯連接而無一根鐵釘,是世界上現存最高大、最古老的純木閣樓建築。在北嶽恒山,我立刻聯想到金庸小説裏的“恒山派劍法”。那座開鑿于懸崖峭壁上的懸空寺,竟然屹立千年不倒,堪稱奇跡!怪不得李太白到此揮毫寫下“壯觀”之後,仍覺意猶未盡,又在“壯”字上加了一“點”,以表“極為壯觀”之感慨!大同古城,那是古代北方軍事建築史上的一座名城,自古被譽為“巍然重鎮”“北方鎖鑰”。在大同古城的城墻上行走,你能體驗到古代守城將士的胸中豪情。當然,遊覽古城裏的兩條文化街區——鼓樓東街、鼓樓西街,你同樣能夠慢慢品味到歷史的厚重。山西的古建築和古文化遺跡數不勝數,看晉不能不看大同的雲岡石窟。雲岡石窟開鑿于北魏時期,2001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産。雲岡石窟既有印度、中亞西亞的藝術元素,也有希臘、羅馬的建築造型、裝飾紋樣和像貌特徵等等,反映出中華文明與世界其它文明交織相融的聯繫。

 

台灣青年來看晉:山西不能太低調!

 

恒山懸空寺

 

台灣青年來看晉:山西不能太低調!

 

中國票號博物館裏陳設的早期銀票

 

坦白地説,沒有看晉之前,我對山西的認知嚴重不足。印象中,我只是從小學的地理課本中知道山西,能記住的詞句就是“黃土高原”“煤礦”等等,猜想著山西的空氣也是灰濛濛的,因為採煤嘛,有點臟臟的……估計不少台灣朋友跟我的認知差不多,即便到大陸旅遊,也不會首選山西。但是2023年的8月,兩次看晉的見識與經歷徹底顛覆了我舊有的認知,眼見為實的山西甚至讓我感覺自己以前的想法是那麼幼稚和天真。看看地圖上的山西省形狀,分明與台灣島很相似;再説説關公和關公文化,台灣人一定不陌生吧?但是你們知道麼,關公是山西人!山西刀削麵是台灣島內的民眾喜愛的麵食,那是山西老兵隨著1949年前後入島的大潮帶到台灣的家鄉刀削麵。還有,山西的醋,特別是洪秀柱為之代言的中華老字號東湖牌保健醋,讓我們感到多麼親切!

 

台灣青年來看晉:山西不能太低調!

 

位於朔州市的應縣木塔

 

台灣青年來看晉:山西不能太低調!

 

本文作者拍攝的《如夢晉陽》大型水上實景表演

 

台灣青年來看晉:山西不能太低調!

 

晉中市設立的多個兩岸交流基地

 

兩次看晉,同樣的感動。除了血脈中自帶的中華傳統文化的浸潤,在新時代發展中的山西,我還看到了與兩岸交流內容密切相關的實體:山西省晉中職業技術學院與台灣青年聯合會合作,成立了多個中心,設立兩岸關公文化交流研究基地、兩岸電子商務培訓基地、兩岸農業良種繁育合作基地、兩岸無人機人才培育基地。這些基地經常組織各種有意義的活動,促進山西和台灣之間的深入交流與廣泛合作,讓兩岸同胞能夠各自發揮特長,培養出了許多優秀的人才。將臺商臺青帶晉來,講山西故事、講中國故事;臺商臺青看晉之後,通過自己的傳播方式讓更多的台灣朋友認識山西、想到山西走一走。山西,真的不是一碗刀削麵那麼簡單!山西太有料!山西一定不能太低調!(作者及供圖:蔡孟軒)

 

 

 

兩岸同胞共奮鬥,同創中華民族美好未來

2023-09-05

近年來,大陸多個部門先後出臺了一系列“惠臺”政策措施,支持臺胞臺企融入新發展格局,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參與國家區域重大戰略和區域協調發展戰略,讓廣大臺胞分享到更多的發展機遇。廣大臺胞臺商臺企也在“惠臺”政策以及大陸經濟蓬勃發展趨勢的鼓舞下,積極參與兩岸經濟合作與融合發展,在大陸實現了更好的自我發展。

 

兩岸同胞共奮鬥,同創中華民族美好未來

 

2023年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國家會議中心展區外景(攝影 母曼曄)

 

9月2日,2023年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在北京開幕。以“服務融合發展,共享民族末來”為主題的台灣形象展在服貿會上閃亮登場,共有6個行業、28家企業參展。台灣形象展的環抱式設計象徵“張開的懷抱,騰飛的翅膀”,寓意兩岸融合發展,共同展翅騰飛;懸挂著傳統式燈籠又象徵著“民族大團圓,兩岸一家親”。走進服貿會台灣形象展的現場,記者看到的是人頭攢動,熙熙攘攘,兩岸同胞交流的熱情高漲,台灣參展商也盡可能地多方面展示著自己企業的特色風采。

 

兩岸同胞共奮鬥,同創中華民族美好未來

 

嵐臺傳統燈籠第三代傳承人康桂箖(攝影 左妍冰)

 

來自台灣南投的康桂箖是嵐臺傳統燈籠的第三代傳承人。她説,嵐臺傳統燈籠的技藝來源於福建閩侯油傘和泉州燈籠的結合,從福州流傳到台灣。這次有機會在服貿會上展示傳統的燈籠文化是令她非常驕傲的一件事。2018年,康桂箖受邀從台灣來到福建平潭,把嵐臺傳統燈籠製作工藝帶到大陸,讓全國各地乃至世界各地的友人都能有機會感受傳統燈籠的技藝之美。2019年,“嵐臺傳統燈籠”入選平潭第一批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名錄。康桂箖自豪地對記者説,她手里正在粘貼的貝雕燈籠就是她自己設計的,融合了嵐臺兩地的非遺文化元素,體現了海峽兩岸文化的同根同源,更有著兩岸相連、福澤連綿之意。“我的祖籍是福建。這次到天安門看升旗儀式,國歌唱起來的時候我感受到的是團結的力量與自豪的榮譽感。一剎那,我掉下了眼淚。我是有民族情懷的人,我更是中國人。”康桂箖希望無論時代如何變遷,燈籠帶給人們的美好寓意都不會改變。

 

兩岸同胞共奮鬥,同創中華民族美好未來

 

台灣青年林家萱(中)接受記者採訪(攝影 左妍冰)

 

身著台灣地區少數民族服裝的台灣女孩林家萱,在台灣形象展上表演了台灣少數民族舞蹈。她開心地對記者説,在服貿會上看到這麼多的臺商臺企來參展,感覺兩岸之間的交流真是越來越多了,祝願在大陸發展的所有台資企業都能夠越來越順利。林家萱説,生活在大陸,她這個臺青感覺自己很開心,同時希望那些仍在台灣的青年朋友能夠親身來大陸走走看看,因為在大陸這裡可以交到更多的真心朋友,大陸也有很多發展機會,可以讓台灣青年成就更好的自己。

 

兩岸同胞共奮鬥,同創中華民族美好未來

 

南僑食品集團首席代表錢天爵在服貿會現場(攝影 左妍冰)

 

1997年就來到祖國大陸生活的台灣老先生錢天爵是南僑食品集團的首席代表。講到在大陸生活多年的感受,他説:“大陸進步的速度太快了,生活在這裡很幸福。我應該算是見證了大陸的成長髮展。現在的中國是讓我們驕傲的中國。”他對記者説,服貿會是一個很好的溝通平臺,兩岸的同胞需要這樣的交流平臺。我們兩岸同胞是血濃于水的一家人,未來也一定會一直在一起。

 

兩岸同胞共奮鬥,同創中華民族美好未來

 

呷哺集團副總裁張艷梅(攝影 左妍冰)

 

參加展覽的臺企呷哺集團的副總裁張艷梅是北京人。她説,公司的創業經歷也是她的創業經歷。雖然這是一家台資企業,但在很早之前就樹立了兩岸一家親的理念。張艷梅希望未來能夠有更多的像服貿會這樣的開放平臺,給兩岸企業和兩岸青年提供更大的交流交往空間。兩岸同胞只有真正的融合了,兩岸才能有更好的未來。

 

歷史不能選擇,但是現在可以把握,未來可以開創。新時代是中華民族大發展大作為的時代,也是兩岸同胞大發展大作為的時代。儘管前進的道路不會一帆風順,但是只要兩岸同胞共同奮鬥,就一定能夠同創中華民族美好的末來。(左妍冰采寫)

展開全文

兩岸同胞攜手同行,乘著兩岸經濟融合發展的大船奮勇向前

2023-08-25

從1987年至今,海峽兩岸開啟交流已經36年了。天津市作為臺商投資的重要聚集地之一,截至今年6月,已經累計批准設立台資企業2602家,臺商投資的總額超過181.98億美元。今年8月22日,第十四屆津臺投資合作洽談會(簡稱“津臺會”)開幕。期間,有19個重點項目進行集中簽約,臺商投資總額達49.2億元人民幣,真正體現了海峽兩岸是血脈相連的命運共同體,深化兩岸融合發展、實現同胞心靈契合,是兩岸人民的共同追求。

 

兩岸同胞攜手同行,乘著兩岸經濟融合發展的大船奮勇向前

 

第十四屆津臺投資合作洽談會開幕式現場(簡稱“津臺會”)

 

在促進津臺融合發展的道路上,天津市一直堅持走深走實,出臺了一系列惠臺措施,為臺胞臺企分享更多大陸發展機遇、享受更多同等待遇提供了有力的支撐。從2008年開始舉辦津臺會,天津市始終秉持兩岸一家親理念,順利舉辦了十四屆。僅前十三屆的津臺會就吸引了台灣2600多位政界、商界的重要人士參會,使津臺會成為兩岸同胞經貿交流融合、溝通親情的重要紐帶。

 

兩岸同胞攜手同行,乘著兩岸經濟融合發展的大船奮勇向前

 

天津臺協棒球隊的隊長蘇哲銳

 

來大陸13年的台灣青年蘇哲銳是在天津工作的白領,在他的帶領下,天津臺協隊的棒壘球比賽成績一直是華北地區的冠軍。在今年的津臺會臺企新品採購洽談會的臺青創業區,他向大家展示了與棒壘球運動相關的展品。在談到兩岸交流時他説,最重要的是要能夠吸引台灣更多的人才和商品到天津來,並通過津臺會這樣的平臺幫助在天津發展的臺商和就讀的台灣學生落地生根。聊起棒壘球運動,蘇哲銳説自己就是天津臺協棒球隊的隊長,經常組織青年臺商與當地的青年打比賽,讓兩岸青年人以球會友,促進商業交流。

 

兩岸同胞攜手同行,乘著兩岸經濟融合發展的大船奮勇向前

 

王銘寬(左)在津臺會展臺前

 

來自台灣的王銘寬先生到天津將近20年的時間了,這是他首次參加津臺會。他開心地對記者説:“我是天津姑爺,在這裡定居了,也買了房。非常感謝能給我機會參加交流,讓我們公司有機會面向更多的消費者。“他還對記者説,不管是兩岸經濟還是兩岸交流,都離不開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就像我常年在大陸生活,也希望吃到一些台灣的農特産品。兩岸關係好一點,兩岸貿易就可以多一點。希望借助這個展會,我的品牌在京津冀甚至華北地區都可以做一個全新的推廣,為公司增加更多的發展機遇。

 

兩岸同胞攜手同行,乘著兩岸經濟融合發展的大船奮勇向前

 

鐘文軒(左)在津臺會現場

 

來自台北的80後青年鐘文軒是大陸咖啡某品牌的研發總監。他對記者説,他來大陸從事這個行業的初心就是想讓更多的大陸人認識咖啡、了解咖啡,他相信未來大陸的咖啡市場一定會越來越大。他説:“我大多數的同學都在做金融或者科技相關的工作,在這裡,他們感覺今後能有更多的發展機會。我的父母也認為,我在大陸工作或者生活,他們很放心,而且會常來這裡旅遊。”

 

兩岸同胞攜手同行,乘著兩岸經濟融合發展的大船奮勇向前

 

楊泊舟(右)參加津臺會

 

在大陸奮鬥了十年的楊泊舟先生對記者説: “來到祖國大陸的第一感覺,就發現自己特別喜歡這裡。我爸爸在我小時候就一直説,你要記得你是中國人,要記得我們祖籍是福建,要記得身上流的血。我想把我的品牌往大陸這邊引進,就是希望把台灣的産品介紹給大陸同胞認識。大陸對台灣人的政策是很好的,為我們提供了很優厚的條件。搭上大陸發展的順風車,我相信能一步一步向著更好的方向走下去。”

 

兩岸同胞攜手同行,乘著兩岸經濟融合發展的大船奮勇向前

 

臺青王怡雯(左)和她創業團隊裏的年輕人

 

在天津做鄉村振興工作的台灣青年王怡雯,她的成長經歷讓記者的內心非常震撼。王怡雯經營的是第一個在大陸做落地運營鄉村振興産業的台資企業,也是天津市目前唯一一家把鄉村振興與黨建教育結合在一起的台資企業。多年來,她一個村一個村地挖掘,努力讓黨建教育的表達形式呈現得更活潑、更有趣。她著力打造的文旅主題就是 “紅色經典、綠色鄉村”,希望以此為鄉村振興賦能添翼。除了讓企業發展與黨建內容緊密結合,王怡雯還開動腦筋,努力讓她的助力鄉村振興的臺企與當地村集體合作社的發展結合起來,天津小辛馬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就是這樣的産物。在小辛馬文化發展有限公司,王怡雯持有50%的股份,其餘的股份是當地村民的。她認為,這樣做的好處就是自己的企業能夠真正助力鄉村振興,也能了解村民們真正需要的是什麼。正因為村集體合作社持有一半的股份,所以集體的利益永遠擺在第一位,不管是在村裏面發展文旅産業,還是帶著村裏面的農特産品走出來,都要給集體創造收益,給村民帶來好處。到目前為止,王怡雯的合作模式已經複製了三個,而且發展得都很順利。王怡雯説:“台灣這麼小,大陸這麼大,不光是我這個小企業,就是再放大説兩岸的經濟或者兩岸關係,未來肯定是要走向統一的,這是不容置疑的一件事情。兩岸青年一定要多交流,只有交流多了,了解了,才能談認同;有了認同才能談融合;有了融合,兩岸經濟才能更好地發展。所以,兩岸的交流真的不能停也不能斷。”

 

兩岸同根一家親。只要兩岸産業融合發展,兩岸同胞和衷共濟,攜手同行,乘著兩岸經濟融合發展的大船奮勇向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道路就一定能夠越走越寬廣。(作者:左妍冰)

 

展開全文

關公故里尋根祖 萬廟朝拜美名揚

2022-07-25

關公故里尋根祖 萬廟朝拜美名揚

 

關公名揚海內外,與“文聖”孔夫子齊名,並稱“文武二聖”。每年農曆六月二十四是關帝的誕辰日。為了表現對關帝的尊崇和敬仰,全國各地的關帝廟會舉辦相關巡遊暨祭奠活動。

 

關公故里尋根祖 萬廟朝拜美名揚

 

7月22日,正值賀關帝誕辰(1862週年)。當日下午,伴著綿綿細雨“臺青黃河遊記”主題採訪活動山西行記者團來到坐落在解州鎮常平村有著關公文化發源地和集散地之説的常平關帝(家)廟,與台灣同胞一起追尋中華民族根脈之一的關公文化,感受海峽兩岸間血脈同源的民間信仰。

 

關公故里尋根祖 萬廟朝拜美名揚

 

關帝祖祠,南依巍峨秀麗的中條山,北臨碧波萬頃的天然鹽湖,依山傍水、風景秀麗。關公作為各行各業信奉的神靈,因此在關帝誕辰當天,信奉關公的善男信女們,無論健康、平安、財運、事業、姻緣、學業都會請關公進行庇護,許願祈福。多年來,海內外遊子千里迢迢前來尋根問祖,觀光朝聖,四面八方的遊客也來旅遊采風,流連忘返。

 

關公故里尋根祖 萬廟朝拜美名揚

 

“從歷史、地理、民俗的視角看,台灣與大陸的關公文化同根同源,一脈相承。隨著社會的發展,台灣地區關公已不僅僅是一方保護神,其‘忠、義、仁、勇’的精神內核與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高度契合,關公文化這一精神紐帶始終將兩岸緊密相連。”北京聯合大學旅遊規劃與發展研究院副教授王建軍説。

 

關公故里尋根祖 萬廟朝拜美名揚

 

關公不僅在台灣地區有著極高的地位和重要的影響,在海外也受到世界華人共同供奉。臺青朱天奇告訴記者,關公最被人強調的品質就是“義”,在華人的觀念裏,這種“義”應是植根于一個人價值觀核心,最應該被踐行和發揚的品行。正是關羽所代表的“義”,所以被世界各地華人一直所推崇。

 

如今,在海外,有華人聚居的地方,都能尋覓到關公文化的蹤跡。據不完全統計,世界上共有一百多個國家和地區建有關帝廟一萬餘座。

展開全文

2023北京文化論壇開幕 “打卡”北京中軸線

2023-09-14

2023北京文化論壇開幕 “打卡”北京中軸線

 

9月14日,北京鼓樓,嘉賓及記者觀看北京鐘鼓樓模型。中國日報記者 王壯飛 攝

 

2023北京文化論壇開幕 “打卡”北京中軸線

 

9月14日,北京鼓樓,嘉賓及記者觀看擊鼓表演。中國日報記者 王壯飛 攝

 

2023北京文化論壇開幕 “打卡”北京中軸線

 

9月14日,北京鼓樓,嘉賓在數字互動體驗展上體驗敲鐘。中國日報記者 王壯飛 攝

 

2023年9月14日,2023北京文化論壇開幕。當日,北京文化論壇組織嘉賓及記者沿北京中軸線開展“覽閱壯美中軸 品味古都風韻”參觀採訪活動。在活動中,嘉賓及記者實地感受晨鐘暮鼓,探尋太廟古建,體驗非遺傳承,感悟北京中軸線的魅力。(王壯飛)

 

2023北京文化論壇開幕 “打卡”北京中軸線

 

9月14日,北京鼓樓,媒體記者參觀採訪。中國日報記者 王壯飛 攝

 

2023北京文化論壇開幕 “打卡”北京中軸線

 

9月14日,從北京鼓樓上拍攝的北京中軸線。中國日報記者 王壯飛 攝

 

2023北京文化論壇開幕 “打卡”北京中軸線

 

9月14日,嘉賓及記者在太廟參觀採訪。中國日報記者 王壯飛 攝

 

2023北京文化論壇開幕 “打卡”北京中軸線

 

9月14日,嘉賓及記者在太廟參觀採訪。中國日報記者 王壯飛 攝

展開全文

九曲黃河萬里情——文化自信的“黃河大合唱”

2023-09-15

九曲黃河萬里情——文化自信的“黃河大合唱”

 

九曲黃河,奔騰向前,以百折不撓的磅薄氣勢,塑造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民族品格,是中華民族堅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根基。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推進黃河文化遺産的系統保護,守好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産。要深入挖掘黃河文化蘊含的時代價值,講好“黃河故事”,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凝聚精神力量。

 

以此為遵循,黃河兒女譜寫著新時代的“黃河大合唱”。

 

九曲黃河萬里情——文化自信的“黃河大合唱”

 

大河文明:黃河之水天上來

 

通過舞蹈語言,講述河湟變遷,展現哺育“多元共生、融合共建”中華文化的母親河。9月5日,原創舞蹈詩《河湟》演出季在青海大劇院圓滿收官。

 

“演出十場,場場爆滿。”《河湟》出品人史紅剛説。10月中下旬《河湟》將爭取在沿黃河九省區開展巡演。

 

九曲黃河萬里情——文化自信的“黃河大合唱”

 

這是在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若爾蓋縣唐克鎮拍攝的黃河九曲第一灣落日(無人機照片,8月21日攝)。新華社記者 邢廣利 攝

 

千百年來,奔騰不息。黃河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國5000多年文明史上,黃河流域有3000多年是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孕育了河湟文化、河洛文化、關中文化、齊魯文化等,分佈有鄭州、西安、洛陽、開封等古都,誕生了“四大發明”和《詩經》《老子》《史記》等經典著作。

 

2023年,有多個黃河文化史上的重要“100年”:

 

8月在水洞溝遺址發現100週年國際學術會議上,著名考古學家高星説,這是中國舊石器時代考古的開篇,糾正了“中國沒有舊石器時代文化”論斷。

 

8月在內蒙古鄂爾多斯市烏審旗召開的“河套人”發現100週年國際論壇指出,這裡是人類發展史中的遠古驛站、人類文明的重要根脈。

 

今年是“青銅時代的絕唱”蓮鶴方壺出土100週年。8月25日,李家樓鄭公大墓青銅文物出土百年揭碑儀式在河南新鄭舉行。“蓮鶴方壺展現了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對堅定文化自信、傳承中華文脈具有重要意義。”河南省文物局局長任偉説。

 

國家文物局局長李群説,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項目表明,中華文明歷經時間、空間、王朝、社會性質等變化,但文明形態沒有斷裂、文明底蘊歷久彌豐。農業、玉器、都城營建等文明要素均呈現出清晰的繼承關係。

 

九曲黃河萬里情——文化自信的“黃河大合唱”

 

遊人在位於河南省安陽市的殷墟遺址遊覽(6月26日攝)。新華社記者 魯鵬 攝

 

初秋,洹河南岸,殷墟遺址迎接著八方遊客。100多年前,這裡發現甲骨文,中國信史前推千年。

 

甲骨蘊文脈。甲骨文奠定了漢字造字方法、方塊形態和發展框架,歷3000多年演變而不改其形,成為中華兒女血脈相通的精神紐帶。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宋鎮豪説,甲骨文“證經補史”,是中華民族共同的文化記憶。

 

“在‘殷契文淵’甲骨文大數據平臺、‘了不起的甲骨文’互動小程式之外,我們在研究通過人工智能實現甲骨自動綴合和輔助考釋。”安陽師範學院甲骨文信息處理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劉永革説。

 

任風雲際會,仍舊生機勃勃,黃河古老而常青。

 

9月8日,“河和之契:2023黃河流域、大運河沿線非物質文化遺産交流展示周”在山東濰坊啟動。沿黃九省區183個非遺項目、280名非遺傳承人參展。

 

“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

 

熱情奔放的鍋莊舞、鏗鏘有力的蘭州太平鼓、豪放暢快的寧夏回族山花兒、古韻悠悠的格薩(斯)爾、激越高亢的綏米嗩吶……同一條黃河,處處都能感受到大河的脈搏。

 

九曲黃河萬里情——文化自信的“黃河大合唱”

 

大河精神:黃河萬里觸山動

 

保衛黃河、保衛華北、保衛全中國!9月6日,來自廣州的老年合唱愛好者在壺口瀑布旁唱響《黃河大合唱》。濤聲伴奏,歌聲激蕩,謳歌著中華民族堅貞不屈的英雄氣概。

 

九曲黃河萬里情——文化自信的“黃河大合唱”

 

遊客在黃河壺口瀑布景區遊覽(無人機照片,9月7日攝)。新華社發(呂桂明攝)

 

黃河文化,在革命傳統中轉換再生。

 

“兩彈一星”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呂梁精神、太行精神、紅旗渠精神、焦裕祿精神、沂蒙精神……一條大河,見證著中國共産黨星火燎原的磅薄力量。

 

“派出崑崙五色流,一支黃濁貫中州”。國土不可分、國家不可亂、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斷,這是我們的共同信念。

 

黃河九曲十八彎,將入海前最後一道彎揮灑在河南蘭考。

 

九曲黃河萬里情——文化自信的“黃河大合唱”

 

村民和音樂愛好者在河南省蘭考縣堌陽鎮徐場村廣場準備演奏(無人機照片,9月23日攝)。新華社記者 郝源 攝

 

走進蘭考縣堌陽鎮徐場村,入眼便是醒目的村標:一把磚瓦砌成的巨型琵琶。曾經的國家級貧困村,已成為遠近聞名的樂器村。

 

蘭考泡桐木質疏鬆、不易變形,是製作民族樂器的好材料。“20世紀80年代起,村民就地取材,開始做樂器、開樂坊。”村幹部徐永順説,目前全村年産古箏、琵琶、古琴等樂器超過10萬台把。

 

九曲黃河萬里情——文化自信的“黃河大合唱”

 

在蘭考縣堌陽鎮徐場村的一處民族樂器家庭作坊裏,村民在製作古琴(2月16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安 攝

 

2022年,蘭考被評為“中國民族樂器之鄉”,全縣民族樂器産業産值達30億元,數萬人吃上“樂器飯”。

 

泡桐無聲,琴韻繞梁。焦裕祿親手種下的“焦桐”已亭亭如蓋。這是蘭考“幸福曲”,是以兼濟天下的黃河文化奏鳴曲。

 

九曲黃河萬里情——文化自信的“黃河大合唱”

 

在河南省蘭考縣焦裕祿幹部學院門口,人們在“焦桐”下參觀(2022年8月15日攝)。新華社記者 郝源 攝

 

黃河流域蘊藏著豐富的文化資源。據統計,黃河流域9省區有不可移動文物30余萬處,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約900項,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0多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7300多處。

 

長期以來,這些文化遺産相對分散獨立,跨地區、多部門參與體制機制不健全,黃河文化統一闡釋難、系統保護難、綜合利用難,迫切需要一張“大藍圖”。

 

我們只有一條黃河,各地黃河文化保護“單打獨鬥”的局面正在發生根本改變。

 

“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建設長城、大運河、長征、黃河等國家文化公園。

 

《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規劃綱要》提出系統保護黃河文化遺産、深入傳承黃河文化基因、講好新時代黃河故事、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黃河文化旅遊帶、謀劃建設黃河國家文化公園。

 

近日,《黃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保護規劃》正式印發。這是繼長城、大運河、長征國家文化公園之後,為進一步保護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而提出的重大工程,是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的重大舉措。

 

4月1日,黃河保護法正式施行,中國首次將弘揚和傳承水域文化編入流域立法,將文化屬性納入流域內涵,彰顯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華傳統文化根脈。

 

“一片關河月,能牽萬里情。”文化自信的“黃河大合唱”正嘹亮唱響。

 

九曲黃河萬里情——文化自信的“黃河大合唱”

 

大河胸懷:黃河入海流

 

9月6日,50多個國家和地區千余名代表匯聚敦煌。以“溝通世界:文化交流與文明互鑒”為主題,第六屆絲綢之路(敦煌)國際文化博覽會在敦煌市開幕。

 

“中華文明數千年生生不息,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不斷與外來文化交流,吸收優長、為我所用。”敦煌研究院黨委書記趙聲良説。

 

九曲黃河萬里情——文化自信的“黃河大合唱”

 

觀眾在第六屆絲綢之路(敦煌)國際文化博覽會上參觀敦煌文化主題展(9月7日攝)。新華社記者 馬希平 攝

 

從“洛陽家家學胡樂”到“萬里羌人盡漢歌”;從邊疆民族習用“上衣下裳”“雅歌儒服”,到中原盛行“上衣下褲”、胡衣胡帽……中華文明兼收並蓄,歷久彌新。

 

從“箕子赴朝”“徐福東渡”,到客家人、河洛郎漂洋出海;從張騫、甘英出使西域,到鳩摩羅什等高僧來華。胡風漢韻,海納百川。黃河文化不斷汲取營養,開放、包容,為文明交流互鑒提供了歷史範本。

 

8月15日,甘肅演藝集團歌舞劇院《絲路花雨》驚艷青島,為城市巡演畫上圓滿句號。一個月裏,這部經典舞劇在深圳、海南、福州、南京、杭州、上海、濟南、青島等沿海城市留下飛天曼妙的身姿。

 

九曲黃河萬里情——文化自信的“黃河大合唱”

 

演員在甘肅蘭州黃河劇院表演《絲路花雨》(8月23日攝)。新華社記者 馬希平 攝

 

首演40多年來,《絲路花雨》在40多個國家和地區演出3800余場,觀眾達500多萬人次,創造了舞劇吉尼斯世界紀錄。

 

音樂舞蹈是人類共通語言。聯合國發行反映殘疾人藝術的郵票,中國殘疾人藝術團舞蹈“千手觀音”入選其中。從《絲路花雨》到《千手觀音》,靈感來自敦煌、雲岡、龍門。源自天竺的石窟藝術,在中國發揚光大,越太行,下中原,過長江。

 

“石窟背後是具有鮮明開放包容氣質的文化。”大同市古城保護和修復研究會秘書長宋志強説。

 

在龍門石窟,看到盧舍那大佛含笑凝視,馬來西亞駐華大使館臨時代辦尚慕甘不禁感嘆:“這是東方的蒙娜麗莎!”

 

九曲黃河萬里情——文化自信的“黃河大合唱”

 

遊客在洛陽龍門石窟景區遊覽(9月10日攝)。新華社記者 吳剛 攝

 

這是鐫刻在石頭上的史書,寄託著“天下大同”美好期盼。

 

9月26日,第九屆尼山世界文明論壇將在曲阜尼山舉辦,主題是“全人類共同價值與人類命運共同體——加強文明交流互鑒共同應對全球挑戰”。6月,世界互聯網大會數字文明尼山對話,就以人工智能為主題,探討破解人類面臨挑戰的中國解決方案。

 

九曲黃河萬里情——文化自信的“黃河大合唱”

 

這是世界互聯網大會數字文明尼山對話會場外景(6月26日攝)。新華社記者 郭緒雷 攝

 

親仁善鄰、協和萬邦。從堯舜禹禪讓制,到夏商周甲骨、金石銘“和”,再到春秋戰國時期“和而不同”“化干戈為玉帛”理念,黃河文化以突出的和平性,塑造著中國,影響著世界。

 

今夏,沿黃9省區聯動駐外機構舉辦2023“黃河主題旅遊海外推廣季”,通過微信、臉書、照片墻等社交媒體平臺,線上瀏覽量逾1.5億人次,其中海外瀏覽量1.2億人次。

 

和而不同、美美與共……黃河文化不斷走向世界。

 

九曲黃河萬里情——文化自信的“黃河大合唱”

 

文字記者:王立彬、姜偉超、袁月明、張昕怡

 

海報設計:趙丹陽

 

編輯:郝靜、馬寧、王浩程、鄔金夫

 

統籌:黃小希、郜新鑫

展開全文

《武聖關公》八大亮點 “燃”起孩子們的英雄夢

2020-01-10
《武聖關公》八大亮點 “燃”起孩子們的英雄夢
倒計時1天海報

1905電影網訊 由國漫大師蔡志忠擔任總導演的三國題材動畫電影《武聖關公》將於1月11日正式全國公映。作為近年來首部三國題材國漫電影,影片結合歷史講述了大英雄關羽追隨兄長、匡扶漢室、威震華夏的傳奇一生,並結合民間關公戰蚩尤解救蒼生的傳説,增添了奇幻元素,完整呈現了關羽成為“武聖”之路。

 

《武聖關公》是導演蔡志忠歷時五年時間誠意打造出的作品。作為國學、漫畫界享有盛譽的大師,導演蔡志忠在近十年來一直致力於將中華傳統文化與動畫結合,希望吸引下一代的小朋友來多多關注和學習,《武聖關公》則正是其匠心打造下的最新力作。

 

在影片正式公映之際,蔡志忠導演還專門獻上手寫信與手繪關公漫像給全國觀眾,贈言中提到“每個孩子都是天才,只是媽媽不知道!每個人都能厲害100倍,只是自己不相信!”以此來鼓勵親子們莫要忽視“少年英雄夢”。

《武聖關公》八大亮點 “燃”起孩子們的英雄夢
蔡志忠手寫信

在蔡志忠領銜的專業創作團隊精心的奉獻下,影片匯集了值得期待的“八大亮點”。

 

其一,本片是全球首部由關帝廟出品的關公動畫電影,在劇本上進行了嚴謹的歷史考證,力求打造出最正統的關公傳奇。

 

其二,蔡志忠導演掌舵全片,經歷了很長的製作週期全力打磨,在分鏡、場面、人物動作及表情上,加入了很多有創造力的設計,使得影片具有很強的感染力。

 

其三,在中國的動畫電影市場中,本片是近年來難得一見三國歷史題材動畫,彌補了題材、類型方面的稀缺性,將會成為2020年眾多動畫電影中的一個珍貴、特別的選擇。

 

其四,除了古籍上記載的三國正史外,本片也同時吸收了經過考證的一些民間傳説中的精華部分,加入了一定的奇幻神話元素,從而更能完整地展現出關公在後世心中逐漸被封為“武聖”的完整歷程,也可以為小朋友們增添很多新鮮過癮的觀影體驗。

《武聖關公》八大亮點 “燃”起孩子們的英雄夢
桃園三結義海報

其五,在蔡志忠的大師功力加持下,影片展現了濃厚的中國風,桃園結義、過五關斬六將等經典三國歷史典故得以一一具象還原,頗有意境。

 

其六,此前曾為大熱劇集《陳情令》配樂的著名音樂家林海此次也傾情加盟,為影片奉獻了以中國風為主、雜糅多種情感基調的唯美配樂,無論是熱血的戰鬥場面還是感人的煽情時刻,音樂都令影片情感表達上更有增色。

 

其七,《武聖關公》具有很強的教育意義,在之前的點映場,這一點也得到了小朋友家長們的褒獎,家長們紛紛表示這是一次“很有價值的歷史知識科普”,能夠令廣大小朋友學到很多三國歷史的內容。

 

其八,本片寓教于樂的性質非常突出,武打、戰爭場面體現出的熱血感能夠滿足小朋友們的“少年英雄夢”,在這樣的感染下激勵孩子們完成精神上的一次成長,將會是2020年開年最適合親子去影院觀看的不二選擇。

展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