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Observe

臺青天府遊手記:點讚川西牧民美好新生活

我是台灣青年,現在在復旦大學讀博士研究生。金秋十月,在川西最美的季節裏,我榮幸地參加了兩岸媒體人交流參訪活動,走進了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和甘孜藏族自治州。在為期一週的川西參訪活動中,多彩的民族文化、壯美的自然風光、“巴適”的天府生活、日新月異的牧區發展……都讓我沉浸其中,流連忘返。

 

行程的第三天,我們來到阿壩州若爾蓋縣唐克鎮邏花村,走進藏族同胞州付甲的家中。剛到大門外,就看見州付甲早已迎候在門前。他嘴裏説著“扎西德勒”,手上為我們獻上了哈達,以示對朋友們的歡迎與祝福。州付甲把大家迎進客廳入座,請大家品嘗藏餅、喝藏茶,我們立刻感受到了濃厚的藏族文化氛圍。 

 

臺青天府遊手記:點讚川西牧民美好新生活

 

                                                                         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若爾蓋縣唐克鎮邏花村(攝影:盧春陽) 

 

我是研讀社會學專業的,走訪入戶、調查研究是我的老本行。進屋後,我習慣地東看看西瞧瞧:客廳大不大、房屋裝修如何、家裏有沒有電視、網絡、洗衣機、自來水,廚房是使用燃煤還是燃氣,家裏的房間配置有幾間、裏邊佈置如何,屋子外邊有沒有自家的車等等。轉了一圈下來,我發現州付甲家裏的現代化生活設施一應俱全,跟我概念裏的遊牧生活很不一樣,呈現在我面前的完全是比較美好的牧民新生活。

 

通過與州付甲的交談,我了解到邏花村是牧民定居村,全村有780多人。當地政府從2008年開始實施遊牧民定居工程,使這裡的藏族同胞從傳統的遊牧生活轉變成定居式牧區生活。“我們是2010年搬到這裡定居。搬過來後,生活條件變好很多,小孩上學、老人去醫院都更方便。”州付甲向我們介紹,村裏每家都有車,平均每戶養著100頭左右的牦牛。因為考慮到草畜平衡問題,所以要把控餵養牦牛的數量。為了不讓大家的收入減少,政府實行了減畜補貼政策。牧民們都積極配合響應,收入並沒有因減畜而降低。

 

臺青天府遊手記:點讚川西牧民美好新生活

 

州付甲向兩岸青年和媒體人介紹定居後的新生活(攝影:王亦屾)  

 

通過這次入戶走訪我感受到,保證生態與生産平衡,並不是要限制生産與發展,而是要保障畜牧生産能夠持續健康地發展。減畜補貼措施就是要在保證牧民生活水準不會受到影響的前提下,保護好大家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

 

邏花村坐落在“黃河九曲第一灣”景區,村民們可以在景區上班,景區每年的旅遊收入都有分紅,村民成為旅遊産業發展的實質受益者。州付甲對我們説,他當時搬到這裡的新房子定居時,政府補貼了8萬多元,自己出4.5萬元就可以進駐新房定居,他們很感謝政府的政策,讓他們一改過去惡劣的生活條件,擁有了更好的生活環境。

 

臺青天府遊手記:點讚川西牧民美好新生活

 

“黃河九曲第一灣”風光(攝影:王毅)

 

今年八月,我去過一趟甘肅省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縣,走進抓喜秀龍鎮炭窯溝村與當地居民交流。透過對甘肅、四川兩地藏族同胞生活的走訪和調研,我看到了大陸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取得的實實在在的成果。眼見為憑,我的感觸非常深刻。

 

這次走訪川西地區,我有很多收穫和感動。經由家訪入戶,在藏族同胞的家中,我看見藏區人民生活水準的真實提升,也為大陸在鄉村振興方面所做的努力和成果點讚。我建議台灣的朋友們可以在旅遊行程單裏列上川西,因為在川西,有著和我們印象中的四川不同的風光和多彩的民族文化。希望大家有機會都能來看看,一定不虛此行。(作者:蔡孟軒)

“這是我們的音樂,我們彼此都懂”

2023-05-25

“年少不知詞中意,聽懂已是曲中人。和青春永遠不説再見……”前幾天,我的一位北京好友專程坐高鐵去上海觀看劉若英的演唱會,對我發出這樣的感慨。

 

多少年來,兩岸數不清的流行音樂留存在人們的腦海中,回蕩在人們的心中,因為那是許多人的青春記憶。三年疫情限制了人們的活動空間,隨著大陸優化疫情防控措施的實施,線下演唱會陸續恢復,五月天、任賢齊、伍佰、張信哲等台灣歌手會陸續登“陸”舉辦演唱會。有消息報道説,五月天將於5月底至6月初在北京鳥巢舉辦的6場演唱會近30萬張門票開票數秒便售罄,附近酒店的預訂數量也增加了九成。

 

“這是我們的音樂,我們彼此都懂”

 

今年一月,中國文化和旅遊部宣佈自2月16日起恢復對涉港澳臺營業性演出的受理和審批。對此,台北演藝經紀文化交流協會創會理事長王祥基認為,大陸恢復受理營業性演出,對於港澳臺演藝相關從業人員“絕對是一大利多”。台灣歌手張惠妹的經紀人也對大陸開放營業性演出抱持正面看法,同時透露已經收到大陸主辦單位的邀約參加巡演,下半年有望赴大陸舉辦演唱會。

 

兩岸同胞同根同源、同文同種,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是兩岸同胞心靈的根脈和歸屬,是兩岸同胞共同的寶貴財富和精神紐帶。音樂是文化傳播的載體之一,好的音樂作品深受兩岸同胞的喜愛。深化兩岸的音樂文化交流是兩岸同胞共同的心願。隨著大陸經濟和社會生活快速全面恢復正常,兩岸同胞相互交流交往的熱情高漲,來大陸參加線下交流活動的臺胞越來越多,來舉辦演出的台灣藝人也會越來越多。

 

《牽手》《沒那麼簡單》《夢醒時分》《讓我歡喜讓我憂》《不能説的秘密》《當愛已成往事》《言不由衷》《天黑黑》《水手》……一首首讓大陸同胞耳熟能詳的寶島金曲在兩岸音樂文化交流節目《聲生不息·寶島季》上呈現時,引發了無數人的共鳴和感動。“愛音樂的人都是自己人”,主持人何炅這句開場白表達了無數觀眾的心聲。有網友説:“節目用心講台灣音樂故事,歌手們用情唱寶島金曲。即使隔著千山萬水,也能清晰地感受到這是我們的音樂,我們彼此都懂” “再次感受華語樂壇曾經的模樣讓人淚目,(這)是在真正地促進兩岸音樂文化的交流”。該節目深入人心,在海內外的視頻播放量已經超過52億。

 

“這是我們的音樂,我們彼此都懂”

 

台灣記者葉君遠在《聯合報》上撰文稱,台灣歌曲因版權問題早已出現斷層,在台灣綜藝節目上幾乎不會再聽到那些過去傳唱多年的好歌。自己聽12歲的侄女哼《張三的歌》(1986年發行)感到非常吃驚,詢問了才知道小侄女熟悉的《天天想你》《橄欖樹》等不同年代的好歌,竟然來自大陸的綜藝節目《聲生不息·寶島季》。

 

文化“共振”現象無時不在提醒著同胞們:兩岸同根。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推動兩岸共同弘揚中華文化,促進兩岸同胞心靈契合”。大陸方面一直以此為努力的方向,積極搭建形式多樣的兩岸文化交流平臺,致力推動兩岸同胞攜手弘揚中華文化。這些努力在兩岸産生了廣泛積極的影響,對深化兩岸融合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兩岸文化交流出現了音樂強音,但絕不止于音樂。兩岸歌手之間的音樂交流令兩岸同胞産生的音樂共鳴,也不僅是懷舊,更是望向未來。正如台灣音樂人胡德夫所説:“橋面會越來越寬的,浪聲會越來越大的。我們就是洶湧的海洋,生生不息。”(作者:左鎮)

展開全文

“遇見唐卡”——台灣青年對話非遺傳承人交巴加布

2023-08-19

“遇見唐卡”——台灣青年對話非遺傳承人交巴加布

 

藏族唐卡(甘南藏族唐卡)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交巴加布和台灣青年交流(攝影:王毅)

 

海峽飛虹消息(記者何婧、霍建陽、王奇英):8月18日,“説如意甘肅——兩岸媒體人走進黃河第一灣”採訪團一行來到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縣,在藏族唐卡(甘南藏族唐卡)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交巴加布的家中,台灣青年詳細了解了唐卡的製作過程,認真學習了唐卡以及它所代表的藏族文化。

 

唐卡是藏族文化中一種獨具特色的繪畫藝術形式。交巴加布所創作的唐卡作品在畫風畫技上有很強的地域特點,尤其在著色、暈染、勾線和上色方面有極深的造詣。“唐卡不是我的工作,也不是我的愛好,而是我生活的一部分。每一晚,我都在反復思考如何將唐卡畫得最好,畫到完美。可能今天畫的唐卡,到明天又會覺得有瑕疵,於是又開始重新畫。唐卡就是這樣,可以一直促使你進步,讓你變得更‘高’。”談及四十多年來唐卡製作的歷程,交巴加布始終保持敬畏之心。

 

在了解了唐卡藝術和交巴加布製作唐卡的經歷後,台灣青年邱慶齡説:“從一個學徒到可能成為教授唐卡的老師,大概需要5到7年的時間!然而我們很多現代的年輕人可能並沒有這麼長的時間靜下心來去學習一件事,但是交巴加布堅持了四十多年。對於這種精神,我非常欽佩,這也是為什麼這次我一定要來拜訪交巴加布老師的原因。唐卡是藏族同胞很重要的文化,也是中華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未來,我想將唐卡藝術和文化講給我的台灣朋友們聽,讓他們也更加了解我們國家的非物質文化遺産以及唐卡製作背後的精神。”

 

唐卡作品極具民族特色,且有極高的民族文化傳承研究價值。台灣青年黃曉亭曾學習過6年繪畫,在與交巴加布交流前,她查閱了很多資料,對唐卡的繪製和藏族文化有著強烈的興趣。“唐卡是藏族文化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我們在台灣對這部分是完全陌生的,很難去接觸和了解。這一次很榮幸有機會來到這邊,詳細地去和唐卡非遺傳承人請教,這次跟唐卡這麼近距離地接觸,也給我帶來很多的震撼和感動。”黃曉亭對記者説。

 

能讓台灣青年對唐卡以及它所代表的藏族文化有所了解,交巴加布感到非常開心。他説,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産的傳承人,自己有責任和義務讓大家了解唐卡,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送到千家萬戶,為維護民族團結、社會和諧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藏族唐卡(甘南藏族唐卡)構圖別致,畫面不受真實時空的限制,即使在很小的畫幅中也能表現境域廣闊的意境。它巧妙地利用變形的山石、祥雲、花卉等圖案,將複雜的情節內容自然分割開來,形成既獨立又連貫的傳奇故事畫面,新穎別致,生動有趣。

 

飛虹沙龍:行腳母親河 説如意甘肅_fororder_800x200

 

進入“行腳母親河 説如意甘肅”專題,收看更多精彩內容

展開全文

“雙向奔赴”的兩岸交流是兩岸同胞共同的期待

2023-03-14

“一條大河波浪寬,風吹稻花香兩岸……”日前,台灣地區少數民族交流參訪團成員和大陸同胞手拉手歌唱《我的祖國》,熱烈的場面感人至深。來自台灣新竹縣、花蓮縣、嘉義縣、苗栗縣、新北市、台東縣、台北市等縣市的少數民族交流團一行38人近日到雲南省開展為期一週的參訪交流活動。這是疫情常態化管理後首個赴雲南的台灣地區交流參訪團。團長孔文吉對記者説,很榮幸率隊到雲南開展“破冰”之旅。大陸的發展變化很大,唯一沒有變的是把臺胞當成同胞和家人的那顆善良的心。孔文吉表示希望兩岸關係真正能“破冰”,能實現和平發展。

 

“雙向奔赴”的兩岸交流是兩岸同胞共同的期待

 

台灣地區少數民族交流參訪團成員在雲南民族村合影留念(中國台灣網 葉春祿 攝)

 

要和平、要發展,要交流、要合作,是兩岸同胞共同的心聲。今年2月1日,大陸航空主管部門通過《海峽兩岸空運協議》聯繫渠道,促請台灣方面優先恢復16個臺胞反映較為集中的兩岸直航航點,這16個航點是廣州、深圳、南京、無錫、杭州、寧波、武漢、福州、合肥、重慶、長沙、鄭州、海口、西安、瀋陽、哈爾濱。3月9日,台灣陸委會公佈“恢復兩岸空運客運航點之規劃”,宣佈自10日起開放兩岸10個航點定期航班直航、另在清明假期前開放“小三通”的“客運中轉”。對此,國臺辦發言人馬曉光表示,這符合全面恢復兩岸空運客運直航的需要。馬曉光説,兩岸直航航點復航有利於兩岸人員往來、促進交流交往。希望台灣方面順應民意,儘快推動兩岸空中直航、海上直航及“小三通”全面正常化,增進兩岸同胞福祉。

 

恢復開放兩岸10個航點定期航班直航的消息在台灣社會引起積極反響。台灣工商時報的報道説《兩岸直航捎喜訊 航空股先漲》。文章説,在陸委會的消息發佈會後,台灣的華航、長榮航等公司股價應聲上漲了3.21%、1.59%。兩家公司還宣佈要增加航班數量:華航自本月26日起增加兩岸航線大約73%的航班,達到每週45個航班;長榮航董事長林寶水説,恢復兩岸直飛,長榮航今年的營運目標可以大幅提升了。

 

“雙向奔赴”的兩岸交流是兩岸同胞共同的期待

 

由此可見,兩岸經濟、文化和社會全方位的交流是兩岸社會經濟發展、民眾感情聯絡的客觀需求。全國政協委員、全國臺聯副會長鄭平對媒體説,我們能感受到疫情常態化管理後,兩岸雙向交流的春天在臨近。鄭平還表示相信在符合兩岸民意的前提下,在兩岸同胞的共同努力下,兩岸人員往來的正常化、兩岸各領域交流合作的常態化一定會實現,這樣的“雙向奔赴”值得期待。

 

有臺媒報道説,根據台灣陸委會公佈的最新民調顯示,有82.9%的民眾支持台灣當局在考慮兩岸情勢發展及兼顧經濟與防疫的情況下,逐步調整兩岸交流與人員往來數量。另有臺媒報道説,台灣當局已經明確表示,未來會在航點開放、申請包機和“小三通”客運中轉的基礎上,繼續提出更好且方便民眾交流的管道,同時也希望兩岸關係能透過這樣的路徑,達到健康、有效的交流。

 

“雙向奔赴”的兩岸交流是兩岸同胞共同的期待

 

本月13日,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強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出席記者會並回答了中外記者提問。在回答台灣記者關於推動兩岸交流的提問時,李強總理深情地説,兩岸同胞是一家人,我們常説血濃于水,打斷骨頭連著筋。我們將在一個中國原則和“九二共識”的基礎上繼續推進兩岸的經濟、文化交流和合作,要讓更多的臺胞、臺企到大陸來,不僅是讓他們願意來,還要融得進,有更好的發展。李強總理還説,早日實現兩岸的正常往來、恢復常態化的合作是我們的共同期盼,更需要我們共同努力。

 

筆者衷心祝願兩岸同胞能夠相向而行、攜手並進,共創中華民族綿長福祉!(作者:常濱)

展開全文

臺青邱慶齡:行腳母親河深深震撼了我的心靈

2023-09-08

我是台灣青年邱慶齡,很榮幸受海峽飛虹《兩岸新發現》節目組的邀請,不久前參加了在甘肅省的採訪拍攝活動,活動的主題是“行腳母親河 説如意甘肅”。十年多來,作為記錄大陸生活的影視人,我一直在大陸各個城市旅遊,記錄所見所聞,再展放到海內外的網絡平臺上,希望通過鏡頭畫面和我的聲音解讀,讓在台灣的親朋好友和世界各地的朋友都能看到中國的美麗風光、社會的繁榮昌盛和人民美好生活的真實現狀。此次甘肅之行給我留下了深刻而難忘的印象。

 

臺青邱慶齡:行腳母親河深深震撼了我的心靈

 

我記憶深刻的是在蘭州市參觀《讀者》出版集團的總部。《讀者》這本雜誌,我在台灣就讀過,我還知道《讀者》在Facebook、YouTube等社交平臺都開設了賬號,全球的讀者粉絲很多。在《讀者》出版集團的晉林工作室(晉林工作室成立於2014年,是以《讀者》集團著名的編審徐晉林老師的名字命名的出版創新工作室),我學習了集團關於書籍裝幀設計、手工書的設計理念,也學習了在書籍設計中的多種工藝的應用方法,還觀摩了《蘭花花》《玩皮影》《我的票你的詩》《敦煌古韻》等手工原創圖書,它們創意新穎,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將紙質版、互動閱讀、新媒體閱讀巧妙地融為一體,打破了固有的閱讀方式,增強了書籍閱讀的趣味性,也延伸了讀者的閱讀空間,為我們兩岸媒體人提供了豐富的書籍設計創作思路。

 

臺青邱慶齡:行腳母親河深深震撼了我的心靈

 

作者(右二)與參與《兩岸新發現》節目拍攝的台灣青年在《讀者》出版集團參觀合影

 

要認識和探索一個地方,最好的方式就是深入當地的寶藏博物館。這次甘肅之行,我參觀的甘肅省博物館讓我大開眼界。憑著台灣居民來往大陸通行證,我直接預約入館。不到甘肅省博物館,你真的不知道甘肅省的歷史文化底蘊有多深,隴原大地上留下的文化遺存有多珍貴!博物館匯集了從遠古時期到近現代的大量珍貴文物和藝術珍寶,以佛教藝術瑰寶、新石器時代的甘肅彩陶、漢代簡牘文書、漢唐絲綢之路珍品等文物展品最為珍貴。我一路走一路看,史前文明展、絲路文明展、甘肅彩陶展……,內心不禁感嘆中華文明史的悠久:絲綢之路三千里,華夏文明八千年……作為台灣青年,我由衷地為中華璀璨的文明而心生驕傲。

 

臺青邱慶齡:行腳母親河深深震撼了我的心靈

 

作者邱慶齡在甘肅省博物館

 

臺青邱慶齡:行腳母親河深深震撼了我的心靈

 

甘肅省博物館裏的文創紀念品琳琅滿目

 

在甘南藏族自治州,我深度體驗了藏族同胞的生活方式,親身感受了那裏獨特的自然風光和人文環境。在日常生産勞動及社會生活中,藏族同胞創造了燦爛而獨特的節日文化、建築文化、服飾文化,以及繪畫、雕塑、戲劇、音樂、舞蹈等藝術。藏式建築,不論是寺廟建築還是民居建築,無不充分展示藏傳佛教的豐富內涵、悠久獨特的藏區風情和民俗特點,也映襯出藏族人民的思想感情、審美觀念和藝術情趣。藏族同胞順應地勢修建房屋,形成了與自然環境、社會背景、宗教信仰和民俗文化相協調的建築風格。

 

臺青邱慶齡:行腳母親河深深震撼了我的心靈

 

作者與藏族小朋友成了好朋友

 

臺青邱慶齡:行腳母親河深深震撼了我的心靈

 

作者在甘南藏族自治州瑪曲縣參加賽馬節活動

 

這次甘肅之行,來到中華民族偉大的母親河——黃河的身邊,我感覺好像躺進了母親的懷抱。我20歲時,母親去世了,這次見到母親河,我一下子就深深地愛上了她。黃河,日復一日滋潤著中華大地、養育著中國人民,她像愛護自己的孩子一樣不求回報。詩仙李白那句詩“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如雷貫耳,對我來説,在時間和空間上都有著不同的意境。十多年了,我在大陸就業創業,更有緣在大陸成家,時光就像黃河水一樣流逝不復回。但是細想想,雖然時光流逝了,我卻收穫了兩岸的親情、友情與愛情,這些情誼就像奔騰不息的黃河最終匯入大海一樣,將海峽兩岸的同胞融合為了一家人!在未來的日子裏,我會繼續我的拍攝、繼續我的生活,我要像愛家人一樣愛我在每個城市裏結交的朋友,更要為大家製作和展示更多更好看的大陸生活記錄,我還要建議沒有來過大陸的台灣朋友們一定要來親自看一看,那將使你們受益終生。(撰稿及供圖:邱慶齡)

 

 

 

展開全文

我們相信——迎接第十五屆海峽論壇隆重舉辦

2023-06-08

第十五屆海峽論壇即將於本月16日起在福建隆重舉辦。7日,海峽論壇主題歌徵集評選結果正式公佈,由余帆作詞、蔣舟作曲的《我們相信》被選定為海峽論壇主題歌。在第十五屆海峽論壇·論壇大會上,台灣歌手陳立農和大陸歌手單依純將共同演唱這首歌曲。

 

參加海峽論壇主題歌徵集活動的創作者來自大陸26個省市以及台灣地區、香港地區。他們中間,有海峽論壇的新老朋友,有期盼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各界人士;有90歲的大陸藝術家,有88歲的台灣老兵,也有“90後”“00後”的兩岸青年;還有兩岸婚姻家庭和兩岸音樂人。大家譜寫出一首首“兩岸一家親”的動人旋律,真切呼喚兩岸同胞情感共鳴。《我們相信》這首歌的歌名和主題,表達的正是兩岸同胞的共同心聲。

 

我們相信——迎接第十五屆海峽論壇隆重舉辦

 

第十四屆海峽論壇論壇大會資料圖片。(中國台灣網 尹賽楠 攝)

 

我們相信,兩岸擴大民間交流、促進融合發展、增進同胞心靈契合,符合兩岸民眾的共同利益和福祉,也是兩岸主流民意。1987年以來,兩岸同胞衝破歷史的隔絕藩籬走向交流合作,走向交融交心。創始於2009年的海峽論壇,一直堅持“民間性、草根性、廣泛性”的特色,在前十四屆的活動中,累計吸引了30多萬兩岸同胞共同參與,深受兩岸各界認可,成為兩岸規模最大、範圍最廣、影響最深的民間交流盛會,在促進兩岸交流合作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十四年來,無論兩岸關係發展中遇到什麼困難,海峽論壇都堅持每年舉辦一屆,幫助兩岸民眾越走越親。即將在廈門拉開帷幕的第十五屆海峽論壇,主辦單位是來自兩岸的84家機構,論壇主題仍然是“擴大民間交流、深化融合發展”,設置的四大板塊仍然是基層交流、青年交流、文化交流、經濟交流。本屆論壇將安排系列活動37場、有關設區市活動14場,共計51場活動。相信在盛夏中的鷺島,海峽兩岸的家人們將再次歡聚一堂,交流互鑒,洽談合作,譜寫出兩岸親情交匯、融合發展的新篇章。

 

我們相信,兩岸關係好,台灣才會好。台灣的前途在於國家統一,台灣同胞的福祉繫於民族復興。當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已進入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是大勢所趨、大義所在、民心所向,台灣同胞必然不會缺席。大陸持續完善保障台灣同胞福祉和在大陸享受同等待遇的制度和政策,持續出臺實施惠臺利民政策措施,持續支持臺商臺企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和國家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持續支持福建省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的新路、加快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建設……這些有力的舉措為深化兩岸融合發展提供了堅實保障。事實證明,祖國大陸始終是台灣最堅強的後盾;台灣正是有強大祖國做依靠,台灣同胞的民生福祉才會好,發展空間才會大。即將舉辦的第十五屆海峽論壇將面向台灣青年提供1200多個就業崗位、1000多個實習實訓崗位;兩岸有關單位和企業將簽訂多項協議,內容涵蓋鄉村振興、臺青創業、科技、教育、文化、金融合作等。

 

我們相信——迎接第十五屆海峽論壇隆重舉辦

 

第十五屆海峽論壇部分活動(圖片來源:海峽論壇官方網站)

 

我們相信,兩岸融合發展需要兩岸雙方相向而行。兩岸同胞對更加美好生活的共同追求、對兩岸關係走近走好的一致嚮往,是任何人任何勢力都阻擋不了的。在“台獨”勢力及外部干預影響下,臺海局勢呈現了複雜嚴峻的現狀。不過,這些都沒能阻止兩岸成為密不可分、休戚與共的命運共同體。“台獨”是絕路,外人靠不住。相信廣大台灣同胞能夠看清兩岸關係發展大勢,堅定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秉持做一個堂堂正正中國人的信念,堅決反對“台獨”分裂行徑,與大陸人民一起共擔民族復興責任,共享民族復興榮耀,把幸福和夢想牢牢抓在自己手中。

 

我們相信,兩岸同胞和衷共濟、同心同行,一定能共創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美好未來,一定能完成祖國統一大業。5月30日,第十五屆海峽百姓論壇正式發佈《海峽百姓宣言(廈門)》(以下簡稱《宣言》),呼籲兩岸同胞同心同德,和衷共濟,攜手推進兩岸和平統一進程。《宣言》指出,參天之木,必有其根;懷山之水,必有其源。閩南古諺稱:“吃果子,拜樹頭。”意為飲水思源,有樹才有果子吃。透過中華姓氏的生生不息,中華文化世代相傳。在台灣2300多萬人口中,95%以上都是從大陸遷徙去的漢族移民。5月31日,在第十五屆海峽論壇·海峽百姓論壇上,中國國民黨中央評議會主席團主席、前副秘書長張榮恭致辭表示,“兩岸同根,閩臺一家。”兩岸人民都姓中國姓、講中國話、寫中國字、過中國節,同屬中華民族,希望兩岸繼續加強文化交流和經貿合作,一起為推動兩岸融合發展,提速振興中華而努力。(作者:常濱)

展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