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觀察|Observe
臺青天府遊手記:點讚川西牧民美好新生活
編輯: 何婧 | 時間: 2023-10-19 16:17:59 | 來源: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海峽飛虹專稿 |
我是台灣青年,現在在復旦大學讀博士研究生。金秋十月,在川西最美的季節裏,我榮幸地參加了兩岸媒體人交流參訪活動,走進了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和甘孜藏族自治州。在為期一週的川西參訪活動中,多彩的民族文化、壯美的自然風光、“巴適”的天府生活、日新月異的牧區發展……都讓我沉浸其中,流連忘返。
行程的第三天,我們來到阿壩州若爾蓋縣唐克鎮邏花村,走進藏族同胞州付甲的家中。剛到大門外,就看見州付甲早已迎候在門前。他嘴裏説著“扎西德勒”,手上為我們獻上了哈達,以示對朋友們的歡迎與祝福。州付甲把大家迎進客廳入座,請大家品嘗藏餅、喝藏茶,我們立刻感受到了濃厚的藏族文化氛圍。
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若爾蓋縣唐克鎮邏花村(攝影:盧春陽)
我是研讀社會學專業的,走訪入戶、調查研究是我的老本行。進屋後,我習慣地東看看西瞧瞧:客廳大不大、房屋裝修如何、家裏有沒有電視、網絡、洗衣機、自來水,廚房是使用燃煤還是燃氣,家裏的房間配置有幾間、裏邊佈置如何,屋子外邊有沒有自家的車等等。轉了一圈下來,我發現州付甲家裏的現代化生活設施一應俱全,跟我概念裏的遊牧生活很不一樣,呈現在我面前的完全是比較美好的牧民新生活。
通過與州付甲的交談,我了解到邏花村是牧民定居村,全村有780多人。當地政府從2008年開始實施遊牧民定居工程,使這裡的藏族同胞從傳統的遊牧生活轉變成定居式牧區生活。“我們是2010年搬到這裡定居。搬過來後,生活條件變好很多,小孩上學、老人去醫院都更方便。”州付甲向我們介紹,村裏每家都有車,平均每戶養著100頭左右的牦牛。因為考慮到草畜平衡問題,所以要把控餵養牦牛的數量。為了不讓大家的收入減少,政府實行了減畜補貼政策。牧民們都積極配合響應,收入並沒有因減畜而降低。
州付甲向兩岸青年和媒體人介紹定居後的新生活(攝影:王亦屾)
通過這次入戶走訪我感受到,保證生態與生産平衡,並不是要限制生産與發展,而是要保障畜牧生産能夠持續健康地發展。減畜補貼措施就是要在保證牧民生活水準不會受到影響的前提下,保護好大家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
邏花村坐落在“黃河九曲第一灣”景區,村民們可以在景區上班,景區每年的旅遊收入都有分紅,村民成為旅遊産業發展的實質受益者。州付甲對我們説,他當時搬到這裡的新房子定居時,政府補貼了8萬多元,自己出4.5萬元就可以進駐新房定居,他們很感謝政府的政策,讓他們一改過去惡劣的生活條件,擁有了更好的生活環境。
“黃河九曲第一灣”風光(攝影:王毅)
今年八月,我去過一趟甘肅省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縣,走進抓喜秀龍鎮炭窯溝村與當地居民交流。透過對甘肅、四川兩地藏族同胞生活的走訪和調研,我看到了大陸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取得的實實在在的成果。眼見為憑,我的感觸非常深刻。
這次走訪川西地區,我有很多收穫和感動。經由家訪入戶,在藏族同胞的家中,我看見藏區人民生活水準的真實提升,也為大陸在鄉村振興方面所做的努力和成果點讚。我建議台灣的朋友們可以在旅遊行程單裏列上川西,因為在川西,有著和我們印象中的四川不同的風光和多彩的民族文化。希望大家有機會都能來看看,一定不虛此行。(作者:蔡孟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