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觀察|Observe
78年前的今日是台灣光復,我們不能忘卻
編輯: 馬曉葉 | 時間: 2023-10-25 16:31:03 | 來源: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海峽飛虹專稿 |
1945年10月25日,中國戰區台灣省受降儀式在台北市公會堂(今中山堂)舉行。
1945年10月25日,中國戰區台灣省受降典禮在台北中山堂舉行。自此,台灣光復,重回祖國懷抱。當天,全臺民眾唱起《台灣光復紀念歌》,大街小巷回蕩著“張燈結綵喜洋洋,勝利歌兒大家唱,唱遍城市和村莊,台灣光復不能忘。不能忘,常思量,不能忘,常思量……”的歌聲。為了紀念這一歷史時刻,在台北中山堂的廣場上矗立起了全臺唯一一座“抗日戰爭勝利暨台灣光復紀念碑”。78年後,筆者站在台北中山堂前感慨萬千。
台灣光復
台灣光復意味著台灣同胞終於脫離日本長達五十年的殖民統治,重回祖國的懷抱,終於能以身為堂堂正正的中國人為榮。但是,自1987年台灣地區解除長達38年的“戒嚴令”以來,伴隨所謂的“民主化”,無形中衍生出“台灣主體意識”並夾帶著“去中國化”下的“台獨”史觀,加之在“台獨”勢力的操作之下的選舉,如今又有多少台灣年輕人知道台灣光復的歷史意義呢?
台灣嘉義大學應用歷史系教授吳昆財對於“去中國化”教育下的台灣青年一代有非常大的感觸。特別是在談到台灣光復78週年這個具有歷史意義的重要日子時,他語重心長地表示,這個重要的日子關係到台灣同胞的命運和台灣的歷史。過去多年來,台灣光復的歷史被島內一些政治勢力刻意淡化、抹去。民進黨等“台獨”分裂分子為了否定中國對台灣擁有主權的事實,將日本戰敗改稱為“終戰”。許多台灣青年和學生受到這些刻意操弄和“去中國化”教育的影響,對台灣光復有著錯誤的認知和陌生的疏離感。
吳昆財教授談到,如今,台灣中小學生很少有人知道台灣光復是哪一天,更沒有學生答得出台灣光復與台灣的歷史有何關係。因此,也幾乎遺忘了先賢先烈為台灣光復所作出的犧牲,以及在日據時期,有多少台灣同胞期待能夠脫離日本殖民統治,重回祖國的懷抱。吳昆財教授認為,兩岸同胞是血濃于水的一家人。78年前,台灣回歸祖國,是包括台灣同胞在內的全體中華兒女贏得抗日戰爭勝利的結果,這是鐵一般的事實,絕對不容抹滅和篡改。他深信未來有朝一日,重構台灣光復的正確歷史認知,讓當年台灣光復紀念歌再度傳唱於台灣的大街小巷之內。
吳昆財教授跟筆者談到,歷史教育是傳遞教導民族與家國的生存法則,讓學生知曉先民如何求其生存,更是文化與民族賴以永續存在發展的根本。作為一名台灣同胞,在台灣光復78週年這個重要日子裏,筆者期盼兩岸同胞都能永遠銘記這段歷史。(作者:吳勝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