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讀中國這十年|十組數據見證新時代偉大成就
編輯: 王瑞穎 | 時間: 2023-12-12 10:39:40 | 來源: 新華社 |
讀懂新時代中國發展之變,數據最有説服力。
新時代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14億多中國人民團結奮鬥、銳意進取,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邁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
我們通過10組數據,記錄經濟社會前進步伐,展現新時代以來中國經濟發展的動力和成就,揭示中國道路成功的歷史必然。
超過120萬億元:經濟實力實現歷史性躍升
10年來,中國經濟總量翻了一番,發展站在新的更高歷史起點上:
2013年至2022年,國內生産總值(GDP)從59.3萬億元增長到121萬億元,年均增長6%以上,按年平均匯率折算,經濟總量達18萬億美元,穩居世界第二位。人均GDP從43497元增長到85698元。
2020年,中國是全球唯一實現經濟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最近三年,中國經濟年均增長達到4.5%,高於世界平均增速2.5個百分點左右,在主要經濟體中居於前列。
這是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張江片區(2023年9月10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方喆 攝
10年來,中國對世界經濟發揮的“穩定器”和“動力源”作用持續凸顯。中國經濟總量佔世界經濟的比重從12.3%上升到18%以上,對世界經濟增長的年平均貢獻率超過30%。
今年是中國經濟從疫情衝擊中恢復的第一年。中國經濟成功頂住外部壓力、克服內部困難,實現回升向好,前三季度GDP達913027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同比增長5.2%;全年預計能實現5%左右的經濟增長預期目標。
近期,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經合組織等諸多國際機構密集上調中國經濟增長預期。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駐華首席代表史蒂文·巴奈特指出,中國仍然是全球經濟增長最大引擎,貢獻全球增長量的三分之一。
國家發展改革委國民經濟綜合司負責人説,中國經濟韌性強、潛力足、迴旋餘地廣,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也不會變,我們有信心、更有能力實現長期穩定發展,並不斷以中國新發展為世界帶來新動力、新機遇。
超4億:世界上規模最大中等收入群體
10年間,中國如期打贏脫貧攻堅戰、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16500元增加到36883元,形成了超4億人的世界上規模最大、最具成長性的中等收入群體。
在浙江諸暨東白湖鎮的鐵皮石斛有機種植基地,東白湖鎮黨員志願者(右)和基地負責人一起直播銷售鐵皮石斛花茶、鐵皮石斛酒等産品(2023年6月8日攝)。近年來,東白湖鎮著力發展鐵皮石斛等特色農業産業,加快農業數字化轉型,推進農特産品交易服務中心、惠農綜合平臺以及直播經濟的發展。新華社記者 徐昱 攝
10年間,中國現行標準下9899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832個貧困縣全部摘帽,12.8萬個貧困村全部出列。平均每年減貧1000多萬人,相當於一個中等國家的人口數量,提前10年實現《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中的減貧目標,對全球減貧貢獻率超過了70%。
新時代以來,中國城鄉差距逐步縮小,人民生活進入相對殷實富足階段。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快於經濟增長。隨著脫貧攻堅各項政策落地和鄉村振興戰略向縱深推進,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持續快於城鎮居民,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由2.88:1降至2.45:1。
當前,超4億人的中等收入群體正引領中國消費市場實現“增量創新”。未來15年,中等收入群體預計超過8億,將進一步推動超大規模市場不斷發展。
44萬億元:消費“主引擎”動力強勁
大國經濟的特徵都是內需為主導、內部可循環。
2013年至2022年,中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從23.8萬億元增長至44萬億元,穩居全球第二大消費市場、第一大網絡零售市場和全球第二大進口市場。
中國經濟以自身發展的確定性對衝外部環境不確定性,著力鍛造強大而有韌性的國民經濟循環體系。近年來,內需對經濟增長貢獻率有7個年份超過100%。
2023年,電影暑期檔票房首次突破200億元,觀影人次5.05億;中秋國慶假期全國國內旅遊出遊人數8.26億人次,按可比口徑同比增長71.3%;快遞年業務量首次突破1200億件……今年前三季度,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貢獻率達到83.2%,其中三季度貢獻率升至94.8%,消費“主引擎”作用進一步凸顯。
擁有14億多人口、世界上最大規模的中等收入群體,立足國內、擴大內需、暢通循環,這是中國經濟在新征程上攻堅克難、闊步向前的底氣所在。
觀眾在2023粵港澳大灣區車展比亞迪展臺了解新能源汽車(2023年6月16日攝)。新華社記者 梁旭 攝
激發民間投資信心,提振汽車、電子産品、家居等大宗消費,提高“一老一小”個稅專項附加扣除標準,實施“縣域商業三年行動計劃”……堅持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一系列舉措助力增強國內大循環的內生動力。
“中國消費潛力較大,人口規模也較大,正處在消費結構升級的關鍵階段,隨著經濟持續恢復向好,中國總的消費趨勢將持續向好。”國家統計局副局長盛來運説。
1100萬人以上:城鎮新增就業連續保持穩定
就業是民生之本,關係著千家萬戶。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就業工作,切實把就業作為最大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近年來更是明確將就業作為保障民生的頭等大事,把穩就業提高到戰略高度通盤考慮,持續強化就業優先政策,推動就業工作取得歷史性成就。
求職者在深圳國際會展中心舉行的第二屆全國人力資源服務業發展大會現場與企業招聘人員交流(2023年11月22日攝)。新華社記者 梁旭 攝
城鎮新增就業規模顯著擴大。2012年以來,全國城鎮新增就業人數連續保持在1100萬人以上;截至2022年末,累計實現城鎮新增就業超1.4億人。今年1至10月,全國城鎮新增就業1109萬人。
把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擺上更加突出的位置,在推動社會保障事業高品質發展上持續用力,織密社會保障安全網,為人民生活安康托底。
目前全國基本實現社會保險法定人員全覆蓋,基本養老、失業、工傷保險參保人數分別達10.6億人、2.4億人、3億人,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社會保障體系。在連續多年上調基礎上,2023年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再漲3.8%,有力增進了人民福祉。
42萬億元:外貿規模不斷實現新突破
自2017年起連續6年保持貨物貿易第一大國地位、民營企業年度進出口規模所佔比重首超50%、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貨物貿易額年均增長8%……10年間,中國外貿不斷實現新突破,2022年進出口總值超42萬億元。今年前10個月,中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超34萬億元。
X8155次中歐班列在西安國際港站等待出發(2023年11月28日攝)。當日,滿載貨物的X8155次中歐班列從西安國際港站開往德國漢堡,標誌著中歐班列(西安)自2013年11月28日開行首趟以來,已累計開行十週年。新華社記者 鄒競一 攝
建設貿易強國,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要目標之一。
從加快創新驅動、培育貿易競爭新優勢,到優化外貿發展環境、不斷提高貿易便利化水準,再到推動貨物貿易優化升級、發展數字貿易……近年來,瞄準貿易強國目標,一系列政策措施紮實推進,對外貿易國際競爭力顯著提升。
2020年,貨物和服務貿易總額首次超過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大貿易國;2022年跨境電商進出口規模首次突破2萬億元,數字貿易總規模再創歷史新高;2022年出口國際市場份額進一步提升至14.7%,連續14年居全球首位……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經濟研究院執行院長莊芮表示,中國正從貿易大國向貿易強國縱深推進,為穩定宏觀經濟大盤提供了有力支撐。
20.4萬億元:財政“蛋糕”日益壯大
財政是國家治理的基礎和重要支柱。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經濟持續發展的基礎上,中國財政實力更加雄厚;適應經濟形勢和任務的變化,財政積極履行職能,分好用好財政“蛋糕”,有力促進了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財政“蛋糕”日益壯大。黨的十八大以來,財政收入保持較快增長,全國財政收入從2013年的約12.9萬億元增加到2022年的約20.4萬億元。今年前10個月,全國財政收入達187494億元,同比增長8.1%。
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財政研究室主任何代欣表示,10年來,中國經濟發展穩步推進、經濟規模不斷擴大,成為做大財政“蛋糕”的重要支撐。
在山東曹縣辰霏服飾有限公司,曹縣稅務局的工作人員上門走訪,介紹減稅降費助企發展相關優惠政策(2023年7月6日攝)。新華社記者 郭緒雷 攝
財政支出方面,全國財政支出從2013年的約14萬億元增加到2022年的約26.1萬億元,教育科技、基本民生、農業農村等重點領域支出有力有為。
連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提高政策的前瞻性、靈活性、針對性;連續實施大規模減稅降費,稅收收入佔中國GDP比重從2018年的17%左右已下降至2022年的13.8%;保持必要財政支出強度,較好保障國家重大戰略任務……10年來,財政宏觀調控不斷完善,財政保障更加精準有效。
“雄厚的財政實力、積極的財政政策,是複雜變局下推動經濟高品質發展的堅實支撐和重要抓手。”何代欣説。
1.3萬億斤以上:糧食産量連續9年穩産增産
克服黃淮罕見“爛場雨”、華北東北局地嚴重洪澇等不利因素影響,今年全國糧食再獲豐收,總産量13908.2億斤,比上年增加177.6億斤,連續9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
貴州省岑鞏縣水尾鎮新場村的農民將收穫的雜交水稻種子裝車(2023年8月26日攝)。新華社記者 楊文斌 攝
近年來,面對國際糧價劇烈波動、農資價格高企等形勢,中國糧食生産穩産增産、14億多中國人的飯碗端得牢,為穩預期、穩物價提供了重要支撐。
中國著力穩住面積、主攻單産、力爭多增産。農業農村部推動南方省份發展多熟制糧食生産,實施大豆玉米單産提升工程,加力擴種大豆油料。大食物觀逐步樹立,各地加快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
在措施上,強化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的物質基礎:嚴格耕地用途管控,堅決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加快高標準農田建設;推動農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深入實施種業振興行動。
在政策上,加快健全機制保障:健全種糧農民收益保障機制,完善農資保供穩價應對機制,加快健全主産區利益補償機制;嚴格省級黨委和政府耕地保護和糧食安全責任制考核。
糧穩天下安。全國糧食産量再創新高,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建設農業強國奠定了堅實基礎,為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著力推動高品質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3萬億元:科研經費創新高 創新驅動顯成效
中國全社會研發經費從2012年的1萬億元增加到2022年的3.09萬億元,研發投入強度從1.91%提升到2.55%;基礎研究投入佔全社會研發經費比重由4.8%提升至6.3%;研發人員總量穩居世界首位。
黨的十八大以來,面對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産業變革帶來的重大機遇與挑戰,中國堅持創新在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深入實施,經濟發展方式加快轉變,創新第一動力作用日益凸顯。
2022年中國創新指數達到155.7,比2021年增長5.9%;自2015年以來年均增長6.5%。全球創新指數排名大幅躍升,中國成為全球創新版圖中日益重要的一員。世界知識産權組織發佈的《2022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顯示,中國排名第11位,連續十年穩步提升,位居36個中高收入經濟體之首。
新經濟蓬勃發展,成為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2022年,新産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等“三新”經濟增加值為210084億元,相當於GDP的比重為17.36%,比2015年提高2.6個百分點。以“三新”為代表的新興經濟不斷發展,新質生産力加快形成,已成為帶動經濟轉型升級、增強經濟活力的重要力量。
10年間,中國科技創新實力從量的積累邁向質的飛躍,從點的突破邁向系統能力提升。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不斷加強,一些關鍵核心技術實現突破,戰略性新興産業發展壯大,載人航天、探月探火、深海深地探測、超級計算機、衛星導航、量子信息、核電技術、新能源技術、大飛機製造、生物醫藥等取得重大成果,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
58億噸:綠色低碳生産生活方式加快形成
10年間,中國以年均3%的能源消費增速支撐了平均6.6%的經濟增長,是全球能耗強度降低最快的國家之一。中國超額完成到2020年碳排放強度下降40%至45%的目標,累計減排二氧化碳58億噸,建成全球規模最大碳市場和清潔發電體系。
這是遼寧大連莊河海上風電項目(2023年9月13日攝)。新華社記者 楊青 攝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積極穩定經濟運行的同時,全國上下堅定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大力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綠色低碳生産生活方式加快形成。
節能降耗成效顯著。2021年,單位國內生産總值能耗比2012年累計降低26.4%,年均下降3.3%;在此基礎上,2022年,能耗比上年下降0.1%。
能源低碳轉型持續深入。截至2022年底,非化石能源發電裝機10年增長2.8倍、達到12.7億千瓦,佔全部裝機的49.5%;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提高7.8個百分點、達到17.5%。能源安全保障邁上新臺階,煤、油、氣、核、可再生能源多輪驅動的能源供應體系不斷完善。
創新發展走上新賽道,清潔能源産業形成全球領先優勢,高效光伏發電、大容量風電、“華龍一號”核電、新型儲能等新技術研發應用加快推進,能源發展新模式新業態不斷涌現。
污染治理成效繼續顯現。2022年,全國339個地級及以上城市細顆粒物(PM2.5)年平均濃度比上年下降3.3%。地表水環境繼續改善。3641個國家地表水考核斷面中,水質優良(Ⅰ至Ⅲ類)斷面比例為87.9%,上升3個百分點。
生態安全屏障繼續鞏固。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性治理,加強生態系統保護修復,推進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10年來,全國累計完成造林10.2億畝,人工林面積穩居世界第一。
超600萬公里:綜合交通網絡四通八達
全國綜合交通網絡的總里程超過600萬公里,其中鐵路運營里程15.5萬公里,公路通車里程535萬公里;港口擁有生産性碼頭泊位2.1萬個,民用頒證機場達到254個……
這是廣東鶴港高速高欄港樞紐(2023年12月8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劉大偉 攝
截至2022年底的數據,中國建成“全球最大高速鐵路網、高速公路網、世界級港口群”交通基礎設施網絡。
開通國際道路客貨運輸線路300余條,海運服務覆蓋“一帶一路”沿線所有沿海國家,國內航空公司經營國際定期航班通航62個國家的153個城市,郵政快遞通達全球220多個國家和地區……交通運輸高品質發展培育新優勢,助力實現“人享其行、物暢其流”。
補短板、鍛長板,傳統基建持續發力;促發展、增後勁,新基建提供強大支撐。
截至今年10月末,5G基站總數達321.5萬個;以工業互聯網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加速應用突破;5G由生産週邊向核心控制環節延伸……中國已建成全球最大光纖網絡,建成全球規模最大、技術領先的網絡基礎設施。
前所未有的“四橫三縱”國家水網主骨架和大動脈正在形成;全球電壓等級最高、裝機規模最大、資源配置能力最強的特大型電網已經建成……10年間,在重大交通樞紐工程、水利工程、信息基礎設施、國家戰略儲備等方面,中國取得了諸多世界領先成果,多個領域的基礎設施水準實現跨越式發展。(齊中熙、魏玉坤、申鋮、陳煒偉、姜琳、潘德鑫、鄒多為、葉昊鳴)
相關新聞
- 2023-12-11數説中國經濟——從穩與進看質與量
- 2023-12-11明年經濟工作怎麼幹 把握好這兩對辯證關係
- 2023-12-1111月中國中小企業發展指數止跌回升
新聞推薦
- 多維度數據見證變化 中國經濟展現強大韌性和內生動力2025-01-10
- 災難無情,同胞有愛!這一刻,14億中華兒女的心始終相連2025-01-10
- 瀋陽市舉辦在沈臺港澳同胞迎新春聯誼活動2025-01-10
- 福建2024年一審審結涉外、涉港澳僑案件3419件 辦結涉臺案件1072件2025-01-10
- 大陸市場紅利助力首家兩岸合資壽險公司20年來業績斐然2025-01-10
- “蛇”來運轉·杭臺兩岸年貨節盛大啟幕2025-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