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Observe

十六載雙向奔赴 未來可期共迎“繁花”

夏日的鷺島,鳳凰花開,海水澄澈。淺淺一灣海峽早已擋不住親人回家的腳步。第十六屆海峽論壇大會6月15日在福建廈門舉行。兩岸同胞就像走親戚一樣,和老朋友聊聊家常,和新朋友握手言歡。海峽論壇架起了兩岸同胞感情的橋梁,一屆比一屆更精彩,一年比一年更熱絡。

 

十六載雙向奔赴  未來可期共迎“繁花”

 

自2009年至今,海峽論壇已經連續舉辦了16屆,成為促進兩岸各界廣泛交往、推動兩岸民間交流合作的重要平臺。十六年來,論壇始終堅持民間性、草根性、廣泛性定位,讓兩岸各領域各界別同胞通過海峽論壇厚植情誼、增進福祉。(中國台灣網記者 尹賽楠 攝)

 

“作為海峽論壇的‘老朋友’,我幾乎每一屆都如期赴約。”全國臺企聯常務副會長吳家瑩説:“海峽論壇以大眾喜聞樂見的嘉年華形式舉行,不僅讓兩岸同胞坐下來、握著手暢敘鄉情,更推動了兩岸各領域深入交流融合,是我們每年都期待的‘約會’。”

 

林煜俊是2024年4月才成立的“閩臺聯合”棒球隊的隊長。他説,閩檯球員相處就像兄弟。有一次訓練時下起了暴雨,球員們在休息區休息。來自台灣台中的“00後”隊員張員菘打開音響放起音樂,隊員們一起合唱耳熟能詳的中文歌曲。那一刻,雖然外面狂風暴雨,但屋內卻是溫馨無比。

 

十六載雙向奔赴  未來可期共迎“繁花”

 

6月14日,出席海峽青年論壇的嘉賓共同啟動第二十二屆海峽青年論壇。新華社記者 魏培全 攝

 

一個溫馨的場景背後折射的是兩岸中國人共同的文化根脈、共同的情感共鳴。兩岸同胞有著千絲萬縷阻隔不斷的聯繫,兩岸一家人,常來常往、走近走親是骨肉同胞的樸素願望。

 

自2009年首次舉辦以來,海峽論壇始終堅持“民間性、草根性、廣泛性”定位,不斷豐富內涵、創新形式、提升實效,已成為規模最大、涉及範圍最廣的兩岸民間交流盛會。本屆論壇期間,台灣政黨代表、行業代表、社團負責人,以及工青婦、科教文衛、農漁水利、民間信仰等各界嘉賓約7000人踴躍參會。基層交流、青年交流、文化交流、經濟交流四大板塊精彩不斷,50場活動亮點紛呈。各分論壇深入基層社區、鄉村,聚焦經濟、文化、青年各個領域:從“同名村·心連心”聯誼到兩岸青年跨海歡聚,從基層交流治理到鄉村振興共同富裕……海峽論壇不斷加入新的元素,開拓新的領域,助推兩岸民間交融之路越走越寬。紅火熱絡的場景充分彰顯出兩岸要和平、要發展、要交流、要合作的主流民意,充分展現兩岸各領域交流合作蘊含的內在動力、累積的深厚基礎已經形成不可逆轉的歷史趨勢。

 

首次參加海峽論壇的中國國民黨副主席連勝文表示,台灣民眾普遍希望兩岸和平,互惠互利。“我們要為了兩岸多數人的福祉和未來,積極誠懇地推動和發展兩岸關係。”

 

十六載雙向奔赴  未來可期共迎“繁花”

 

 首次參加海峽論壇的中國國民黨副主席連勝文在論壇大會上表示,從我們先人歷史當中可以看到,作為一個道道地地的台灣人,也可以是一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中國台灣網記者 尹賽楠 攝)

 

從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31條措施”“26條措施”“11條措施”到“農林22條措施”,再到《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支持福建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 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的意見》,大陸持續推出“含金量”高、“含情量”深的政策舉措,不斷推動兩岸融合發展、兩岸交流合作提質增效。

 

與大陸方面堅持不懈擴交流、促融合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民進黨當局罔顧民意、變本加厲的“脫鉤斷鏈”。從2016年5月上臺以來,民進黨當局百般阻撓限制兩岸交流合作。今年5月20日賴清德就任台灣地區領導人,更是拋出極具挑釁意味的“台獨自白”。賴清德上任剛滿一月,據台灣最新民調顯示,支持賴清德的民眾比例不到一半。顯而易見,賴清德、民進黨代表不了島內主流民意,改變不了兩岸關係的基本格局和發展方向,阻擋不了兩岸同胞走近走親、越走越親的天然情感和強烈願望。

 

十六載雙向奔赴  未來可期共迎“繁花”

 

廈門啟達臺享創業服務有限公司總經理范姜鋒2014年來廈門創業,10年間見證了大陸各領域發展進步,實現了從“創業人”到“擺渡人”的轉變,帶領團隊推動4萬名台灣青年“登陸”交流。范姜鋒説 ,“親望親好,在兩岸交流大潮中逐夢前行,一顆種子可以變成參天大樹。”

 

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兩岸同胞在國家統一和民族復興的道路上有著共同的責任和期盼。我們相信,只要兩岸同胞共同把握歷史大勢,堅守民族大義,和衷共濟、同心同行,就一定能共創中華民族綿長福祉,迎來繁花似錦的美好未來。(作者:常濱)

台灣青年:海峽青年論壇增進了兩岸青年的相互了解與情誼

2024-06-16

6月14日,第二十二屆海峽青年論壇在廈門開幕,來自海峽兩岸的青年精英、專家學者以及各界人士共550余人參加論壇。主旨論壇分為三個篇章,分別是“一脈相承 共築家園”“融合發展 青年擔當”“攜手同心 共譜復興”。兩岸青年分享在大陸學習、就業和創業的經歷與感悟,觀察嘉賓對分享內容進行深入解讀,探討兩岸青年融合發展的啟示和未來趨勢。

 

參加論壇的台灣青年紛紛表示,海峽青年論壇是一個非常好的平臺,兩岸青年可以在這裡相互認識了解,也可以進行創意的碰撞和分享,大家優勢互補,可以做出更多的事情。

展開全文

台灣青年唱響《我們相信》 希冀兩岸同胞攜手 共迎美好未來

2024-06-19

參加第十六屆海峽論壇的台灣青年分享他們參與海峽論壇的感受,演唱海峽論壇主題歌曲《我們相信》閩南話版,表達對美好未來的期盼。

展開全文

“我們擁有共同的姓氏,兩岸同胞擁有共同的血脈”

2024-04-01

“歡迎遊子回家!”櫻花盛開的三月下旬,在武漢江夏黃氏大宗祠廣場上,江夏文化研究會執行會長黃海向前來祭祖的五位黃姓台灣同胞張開了歡迎的臂膀。

 

“天下黃姓出江夏,萬派朝宗江夏黃。”黃海介紹,據各地黃氏族譜記載,今天的黃姓可以追溯到上古時期黃帝的第七代孫陸終公因功勳卓越受封于河南信陽古光州一帶,建立古黃國,臣民以國為姓。春秋戰國時期,黃國被強大的楚國所滅,黃國臣民開始背井離鄉。一位名叫黃歇的人遷居楚國江夏。黃歇因才能卓越、博聞善辯,官拜楚國宰相,被封為春申君,也就是著名的戰國四公子之一。根據多地族譜記載,因黃歇賢能,吸引了許多黃姓族人都來投奔他,大量黃姓族人聚集在江夏。史料便將這裡的黃姓族人始稱為“江夏黃氏”,尊黃歇為江夏黃氏上始祖。江夏由此成為海內外黃姓兒女追根溯源、尋根拜祖的地方。

 

“我們擁有共同的姓氏,兩岸同胞擁有共同的血脈”

 

江夏文化研究會執行會長黃海向記者介紹相關情況

 

江夏黃氏大宗祠是三進式建築,融鄂南與安徽民居相結合的建築風格,粉墻黛瓦、古色古香,成為天下黃氏宗親拜謁先祖之地。黃姓是台灣的第三大姓氏,在台灣2300多萬人口中,就有150多萬黃姓。此次來參與祭祖的五位黃姓臺胞在祖宗畫像前上香、跪拜,在展室了解世界各地黃氏的歷史,都非常激動。

 

來自台南的黃鈺婷本科畢業于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目前就讀于武漢大學法學院。她第一次到江夏黃氏大宗祠祭祖,感觸很深:“我在台灣沒有去過宗祠這種地方。這次看見許多黃姓的人一起祭拜祖先,覺得很特別,有一種回家的感覺。我知道我的祖先是從江西去台灣的商人。我跟我爸媽一起去過江西,雖然不知道我們的老家在哪,但感覺大家都説著同樣的話,寫的也都是中國字,人人都很和善,就像一家人一樣。” 黃鈺婷説:“我拍了照片發給我的爸爸媽媽看,他們説下次來武漢的時候一定要來黃氏大宗祠祭拜。”

 

“我們擁有共同的姓氏,兩岸同胞擁有共同的血脈”

 

五位黃姓臺胞在江夏黃氏大宗祠與其它大陸黃姓同胞共同祭祀先祖

 

“之前聽説過江夏黃氏大宗祠,一直沒有機會來,今天很榮幸來到這裡祭拜祖先。”目前在武漢愛莎國際學校工作的黃圓晴是一位雙博士,深諳歷史學和教育學。她説:“黃姓同胞有一個共同的宗族祠堂,其精神內核和文化內核意義更大,我覺得這就是大家説的民心相通。姓氏文化是中華文化中比較特殊的一個部分,共同的姓氏和相關的活動會很好地把人心凝聚在一起。大家在一起就增加了交流和了解,也使歷史文化得到一代代傳承。很多問題只要找到溝通的辦法,都能迎刃而解。”

 

江夏黃氏大宗祠于2007年落成。2009年,宗祠祭祖的儀式“天下黃姓江夏祭”項目被成功申報為武漢市非物質文化遺産,目前正在積極申報湖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産。在漫長的生産、繁衍、演變、發展中,“江夏黃氏”孕育了“精忠報國、儒學立身、孝友傳家、開拓進取”等精神內核。

 

來自台灣省桃園市的黃大任目前是武漢大學計算機學院研究生。他説:“我家在台灣是有一本族譜的,記得小時候我父親拿出來給我看過,是非常厚的一本。我選擇在武漢這座城市讀書,剛好機緣巧合,我覺得這是一種緣分。”看到世界各地的黃姓人做出了許多豐功偉業,黃大任説:“身為黃氏後代我感到非常自豪,立志以後也要用開拓進取的精神努力為黃氏宗祠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我們擁有共同的姓氏,兩岸同胞擁有共同的血脈”

 

兩岸黃姓臺胞在江夏黃氏大宗祠前共同合影

 

武漢奧森智慧體育科技有限公司的黃緯紘在武漢普及冰球運動,同時也在武漢找到了自己心愛的姑娘,兩人愛的結晶也快誕生了。這是黃緯紘第二次來到江夏黃氏大宗祠。他説:“這次來我覺得更有歸屬感,更像回家一樣。這麼多黃姓的人在一起聊天感覺都特別親切。”黃緯紘説:“我台灣的族譜和我們家族的宗祠裏都有江夏的字眼。我們兩岸同胞的血脈是相通的,語言也是互通的。我到武漢這幾年,周圍的人很友好,把我當作家人一樣。”黃緯紘介紹説,寒假裏,他把他的一些台灣學生和武漢的學生一起組織到廈門打球。孩子們互相加了微信,交流彼此的生活點滴,相約到家裏去做客等等。黃緯紘説:“兩岸同胞要多交流、多走動。一走動起來,感情就好了。下個月我會回台灣,我想把我的爸爸媽媽、叔叔嬸嬸、堂弟堂妹約來武漢追根溯源。”

 

來自武漢力翰教育集團的黃奕豪告訴記者,自己的家在高雄,小時候清明節去掃墓,祖先的墓碑上就有“江夏”這樣的字眼。因為祖先是從福建漳州過去的,所以老人常常會猜測“江夏”是不是福建的某一個地名。幾年前自己到武漢來發展,才發現老人口中所説的“江夏”就是武漢市的江夏。黃奕豪説:“武漢市臺辦的主任送了我一本書,叫《江夏黃在台灣》,我爸看後才恍然大悟説,原來我們的祖先在江夏,我們的根就在這裡。這些白紙黑字寫得很清楚的東西就是歷史,它是不能夠磨滅的,也是不能遺忘的。民進黨當局一直講要去中國化,我和我爸爸都認為,兩岸同胞都是炎黃子孫,與生俱來的東西怎麼可能去得掉。”

 

飲水思源、薪火相傳。天下黃姓族人擁有共同的姓氏和信仰,而同為炎黃子孫的華夏同胞則有著共同的血緣和根脈。兩岸同胞同為一家,必能在復興中華民族復興偉業中共鑄輝煌。(作者:常濱 霍建陽   本活動及本文得到武漢市臺辦、武漢市江夏區融媒體中心大力支持,謹此鳴謝。)

展開全文

兩岸婚姻家庭包粽共團圓

2024-06-10

“你們家裏會包端午粽嗎?”“當然,奶奶親手包的粽子裏面有蛋黃、五花肉、香菇,甜鹹都有。”在海峽兩岸交流基地合肥包公園內,來自台灣的音樂製作人王畇琪一邊包著粽子,一邊回憶著小時候的情景。

 

端午假期,10余對兩岸婚姻家庭齊聚合肥包公園,開展包粽子、挂香包等端午民俗活動,用“小家”連接“大家”。

 

王畇琪來到合肥已有8年,因為音樂與丈夫李小漁結為連理,共同經營這一個“小家”。每年端午節,她都會親手包制台灣風味的粽子,與家人分享。她説,台灣的粽子裏餡料很多,咬一口就是滿滿的餡,而大陸的粽子口味更多,香味更濃郁。王畇琪説,兩種粽子,兩種風味,卻同樣承載著家的溫暖和文化的傳承。

 

除了包粽子,王畇琪一家每年都會欣賞盛大的龍舟賽。王畇琪説,她會常常和家人分享在大陸舉行的賽龍舟等端午活動,共同分享節日的喜悅。如今,王畇琪也是一名“芳療師”,她將香氛、香包與音樂相結合,為音樂創作提供靈感。

 

“希望兩岸同胞都能體會到端午節的文化內涵。”台灣國學教授朱榮智説,兩岸文化一脈相承,在端午節期間,台灣各地會舉行龍舟比賽。端午節在台灣也被定為“詩人節”,人們常常在這天朗誦詩文,以此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朱榮智出生在台灣新竹,自小家境貧寒的他刻苦學習,並對國學産生了濃厚的興趣。32歲時,朱榮智取得台灣師範大學文學博士學位,之後在台灣師範大學、台灣元培醫師科技大學擔任中文系教授。

 

退休後的朱榮智依舊癡情文化,醉心國學。他與太太在安徽結識,並在合肥定居已有11年。朱榮智成立了薪傳茶書房,堅持撰寫國學文章,時常走進校園給學生授課。

 

“包粽子,做香包,賽龍舟,兩岸同胞都有著相同的傳統。”朱榮智告訴記者,台灣南北粽子的風味也有所不同,粽子的口味從甜到鹹,從豆沙、芝麻到肉粽、海鮮粽。

 

朱榮智表示,粽子包裹得嚴嚴實實,象徵家庭和睦、團圓,也象徵著兩岸同胞不能分離的親情。端午節不僅是一個傳統節日,也是促進兩岸文化交流和增進情誼的重要契機,希望未來能夠邀請台灣龍舟隊伍多來大陸參賽。

 

來自台灣的黃彥昌是一名工程師,8年前來到合肥工作並定居。端午假期,他帶著孩子走進包公祠參觀,看到包括台灣海清宮捐贈香爐等展出物件。包公威嚴的塑像讓他想起了曾經在台灣熱播的電視連續劇《包青天》。黃彥昌表示,包公廉潔公正、鐵面無私的形象,時至今日依然讓他印象深刻。

 

在這次包粽子活動中,黃彥昌也帶著全家一起體驗,現場不時傳來陣陣歡笑。“我們兩岸同胞共同包粽子、吃粽子,有著相同的文化,合肥已是我們的第二‘故鄉’。”黃彥昌説,兩岸同胞就像這粽子一樣,唯有緊緊包在一起,才能夠團團圓圓。

 

中新網合肥電 張俊 寧珊

展開全文

促兩岸民間交流 繪兩岸融合藍圖

2024-06-17

延續“擴大民間交流 深化融合發展”主題的第十六屆海峽論壇再次在福建省廈門市拉開帷幕。這是中共中央、國務院發佈《關於支持福建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徑 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後的首屆論壇,也是自2009年以來連續舉辦的第十六屆,為新時代兩岸民間交流注入強心劑。

 

促兩岸民間交流   繪兩岸融合藍圖

 

6月15日,第十六屆海峽論壇論壇大會在福建省廈門市舉行。圖為大會現場。(中國台灣網記者 尹賽楠 攝)

 

本屆論壇由兩岸86家機構共同主辦,延續“民間性、草根性、廣泛性”定位,設置基層交流、青年交流、文化交流、經濟交流四大板塊,安排系列活動50場,為兩岸民間最大規模的交流盛會。

 

展現大陸堅定推進兩岸民間交流的戰略定力

 

大陸始終高度重視海峽論壇在推動兩岸交流中的重要作用。兩岸關係根植於民,新時代對臺工作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6月1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王滬寧出席論壇並致辭,再次強調兩岸同屬一個國家、兩岸同胞同屬一個民族的歷史事實和法理基礎不可能改變,強調國家粉碎任何“台獨”分裂圖謀的意志、信心與能力,表示將持續增進台灣同胞利益福祉,推進兩岸融合發展,希望兩岸青年多往來、多交流、多交心。

 

促兩岸民間交流   繪兩岸融合藍圖

 

第十六屆海峽論壇論壇大會上,由馬尾、馬祖兩地小學生組成的“兩馬”童聲合唱團現場演唱《同根謠》。(中國台灣網記者 尹賽楠 攝)

 

海峽論壇作為影響最深、範圍最廣、規模最大、規格最高的民間交流盛事,16年來不曾間斷,並始終堅持秉持“兩岸一家親”理念,深入基層,緊扣民需,貼近生活,切實從中華民族復興的整體發展考慮,從兩岸同胞的共同福祉考慮,精心、精準、精細籌劃一系列能夠推動兩岸互利共贏的交流及合作模式。如以“中華一家•兩岸共好”為主題的閩臺民族宗教交流活動,就設有“一家人•中華民族認同”“一家親•閩臺民族交融”“一家興•兩岸民族共好”三個板塊,有利於促進兩岸同胞各層次的情感融合。

 

促兩岸民間交流   繪兩岸融合藍圖

 

6月15日,第十二屆海峽兩岸婚姻家庭論壇開幕式在廈門舉行。(圖片來源:中國台灣網)

 

展現兩岸要和平、要發展、要交流、要合作的民意共識

 

海峽論壇深度契合兩岸民間交流的需要。當前,兩岸共謀“和平、發展、交流、合作”是島內主流民意。恢復兩岸交流正常化,是兩岸民心所向,也是兩岸同胞的共同心願。然而,民進黨當局拒不承認“九二共識”,並持續推動“倚美抗中“”拒統謀獨”,導致兩岸官方交流停擺,臺海緊張態勢升溫。特別是在新冠疫情防控平穩轉段後,恢復兩岸交流的呼聲呈現持續高漲態勢,民進黨當局依舊百般拖延、推諉、阻撓恢復兩岸交流。

 

促兩岸民間交流   繪兩岸融合藍圖

 

6月14日拍攝的第十六屆海峽論壇·第二屆廈金同城生活圈論壇現場。(新華社記者 魏培全 攝) 

 

此次海峽論壇在島內引發積極響應。中國國民黨副主席連勝文率團出席並致辭表示,中國國民黨始終堅持“九二共識”、反對“台獨”,在共同政治基礎上推動兩岸交流合作、和平雙贏。民眾黨參訪團代表張凱鈞表示,民眾黨始終堅持“兩岸一家親”,將繼續推動兩岸交流合作。台灣政黨代表、台灣主辦單位代表、行業代表、社團負責人,以及工青婦、科教文衛、農林水利、民間信仰各界別嘉賓7000余人參與盛會,這些都反映出島內民眾要和平、要發展、要交流、要合作的熱切期望。

 

展現兩岸融合走深走實的美好藍圖

 

本屆海峽論壇聚焦貫徹落實中央《意見》,充分展示兩岸在經濟、社會、文化及情感融合方面取得的亮眼成績,併為持續落實《意見》繪製“工程圖”;聚焦經濟發展,推動兩岸有關機構和企業簽訂多項合作協議,促成合作落地生根;聚焦青年群體,納入時代新元素,增進沉浸感與獲得感,提供1600多個就業崗位,助力台灣青年在大陸築夢、逐夢、圓夢;聚焦未來發展,注重發展新質生産力,激勵更多台灣同胞參與兩岸融合發展,分享中國式現代化發展機遇,共享中華民族復興榮耀。

 

促兩岸民間交流   繪兩岸融合藍圖

 

6月14日,第二十二屆海峽青年論壇在廈門開幕。活動現場,兩岸青年合唱歌曲《明天會更好》。(圖片來源:中國台灣網)

 

回望過往,每一屆海峽論壇都持續發揮著兩岸融合發展“助推器”的作用,不斷拓寬兩岸同胞交流的領域,加深兩岸同胞交流的層次,增進兩岸同胞利益與福祉。展望未來,兩岸融合走深走實、祖國統一和民族復興的美好藍圖終將實現。(作者:楊晶華)

展開全文

端午手繪:粽子一串串 歸家心切切

2024-06-10

 

端午手繪:粽子一串串  歸家心切切

 

在端午節來臨之際,台灣青年薛穎穜創作手繪作品《粽子一串串  歸家心切切》,祝願兩岸同胞端午安康!

 

作者描繪了大龍和小龍手牽手,遊走在長城上的溫馨場景,既可愛,又溫馨。周圍的粽子營造了濃郁的端午節日氛圍,體現了中華民族悠久深厚的傳統文化。

 

薛穎穜表示,端午節起源於古人對龍的崇拜,我們又是龍的傳人,因此用了龍的形象。兩岸同胞本就同根同源、同文同宗,有著骨肉親情,有著共同的歷史傳承和文化記憶。

 

薛穎穜希望這幅手繪作品能傳達一份溫馨和期盼,讓人們感受到端午節所承載的意義,讓兩岸同胞共同珍視這份情感和文化傳承。

 

展開全文

“這是我們的音樂,我們彼此都懂”

2023-05-25

“年少不知詞中意,聽懂已是曲中人。和青春永遠不説再見……”前幾天,我的一位北京好友專程坐高鐵去上海觀看劉若英的演唱會,對我發出這樣的感慨。

 

多少年來,兩岸數不清的流行音樂留存在人們的腦海中,回蕩在人們的心中,因為那是許多人的青春記憶。三年疫情限制了人們的活動空間,隨著大陸優化疫情防控措施的實施,線下演唱會陸續恢復,五月天、任賢齊、伍佰、張信哲等台灣歌手會陸續登“陸”舉辦演唱會。有消息報道説,五月天將於5月底至6月初在北京鳥巢舉辦的6場演唱會近30萬張門票開票數秒便售罄,附近酒店的預訂數量也增加了九成。

 

“這是我們的音樂,我們彼此都懂”

 

今年一月,中國文化和旅遊部宣佈自2月16日起恢復對涉港澳臺營業性演出的受理和審批。對此,台北演藝經紀文化交流協會創會理事長王祥基認為,大陸恢復受理營業性演出,對於港澳臺演藝相關從業人員“絕對是一大利多”。台灣歌手張惠妹的經紀人也對大陸開放營業性演出抱持正面看法,同時透露已經收到大陸主辦單位的邀約參加巡演,下半年有望赴大陸舉辦演唱會。

 

兩岸同胞同根同源、同文同種,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是兩岸同胞心靈的根脈和歸屬,是兩岸同胞共同的寶貴財富和精神紐帶。音樂是文化傳播的載體之一,好的音樂作品深受兩岸同胞的喜愛。深化兩岸的音樂文化交流是兩岸同胞共同的心願。隨著大陸經濟和社會生活快速全面恢復正常,兩岸同胞相互交流交往的熱情高漲,來大陸參加線下交流活動的臺胞越來越多,來舉辦演出的台灣藝人也會越來越多。

 

《牽手》《沒那麼簡單》《夢醒時分》《讓我歡喜讓我憂》《不能説的秘密》《當愛已成往事》《言不由衷》《天黑黑》《水手》……一首首讓大陸同胞耳熟能詳的寶島金曲在兩岸音樂文化交流節目《聲生不息·寶島季》上呈現時,引發了無數人的共鳴和感動。“愛音樂的人都是自己人”,主持人何炅這句開場白表達了無數觀眾的心聲。有網友説:“節目用心講台灣音樂故事,歌手們用情唱寶島金曲。即使隔著千山萬水,也能清晰地感受到這是我們的音樂,我們彼此都懂” “再次感受華語樂壇曾經的模樣讓人淚目,(這)是在真正地促進兩岸音樂文化的交流”。該節目深入人心,在海內外的視頻播放量已經超過52億。

 

“這是我們的音樂,我們彼此都懂”

 

台灣記者葉君遠在《聯合報》上撰文稱,台灣歌曲因版權問題早已出現斷層,在台灣綜藝節目上幾乎不會再聽到那些過去傳唱多年的好歌。自己聽12歲的侄女哼《張三的歌》(1986年發行)感到非常吃驚,詢問了才知道小侄女熟悉的《天天想你》《橄欖樹》等不同年代的好歌,竟然來自大陸的綜藝節目《聲生不息·寶島季》。

 

文化“共振”現象無時不在提醒著同胞們:兩岸同根。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推動兩岸共同弘揚中華文化,促進兩岸同胞心靈契合”。大陸方面一直以此為努力的方向,積極搭建形式多樣的兩岸文化交流平臺,致力推動兩岸同胞攜手弘揚中華文化。這些努力在兩岸産生了廣泛積極的影響,對深化兩岸融合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兩岸文化交流出現了音樂強音,但絕不止于音樂。兩岸歌手之間的音樂交流令兩岸同胞産生的音樂共鳴,也不僅是懷舊,更是望向未來。正如台灣音樂人胡德夫所説:“橋面會越來越寬的,浪聲會越來越大的。我們就是洶湧的海洋,生生不息。”(作者:左鎮)

展開全文

煽動兩岸經濟“脫鉤斷鏈”,只會損害台灣企業和民眾利益

2024-06-06

賴清德上任不足二十天,已經遭遇大陸強勢遏制“台獨”兩連擊:一是圍島軍演給予島內“台獨”分裂勢力當頭棒喝,充分顯示出大陸鐵腕遏制“台獨”的堅定決心與壓倒性實力,正如中國國防部長董軍所言,我們對待“台獨”武裝就像甕中捉鱉;二是5月30日,大陸在經濟領域出手,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發佈公告,決定自2024年6月15日起,對原産于台灣地區的134個稅目進口産品,中止適用《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協定稅率。

 

煽動兩岸經濟“脫鉤斷鏈”,只會損害台灣企業和民眾利益

 

ECFA是兩岸雙方在“九二共識”的共同政治基礎上簽署的,實施中如産生問題可通過兩岸協商予以妥善解決。但民進黨當局頑固堅持“台獨”立場,拒不承認“九二共識”,大肆宣揚“台獨”分裂謬論,煽動兩岸對立對抗和經濟“脫鉤斷鏈”,嚴重破壞兩岸協商和ECFA實施的基礎,是大陸有關部門不得不進一步中止ECFA部分産品關稅減讓的根本原因。搞“台獨”就沒有和平,就沒有發展,只會“禍臺”“害臺”,只會讓台灣企業、民眾利益受損。

 

中止ECFA部分項目關稅減讓震動島內,台灣在野政治人物和工商界都憂心忡忡,直言ECFA對台灣出口尤其是傳統産業出口極為重要,不及時處理將嚴重影響台灣經濟發展前景,要求民進黨當局必須及時釋出善意、減少挑釁,儘快與大陸對話協商。民進黨當局及其相關人士仍嘴硬聲稱影響有限,稱ECFA項目關稅減讓覆蓋面不大,佔台灣總體出口比重很小,強調以高科技産品為主的台灣出口不會受到太大影響。

 

事實上,台灣是一個典型的“外向型淺碟”經濟體,經濟增長高度依賴“境外凈需求”(出口減去進口)帶動。兩岸貿易至關重要,若台灣喪失了對大陸貿易的鉅額順差,將陷入貿易赤字、經濟發展停滯的巨大困境。

 

煽動兩岸經濟“脫鉤斷鏈”,只會損害台灣企業和民眾利益

 

而對台灣經濟更為緊迫的是,如果兩岸關係持續惡化,台灣傳統産業恐遭遇更大困境。一方面,沒有大陸的實質支持,台灣就難以參與區域經濟合作,就無法獲得最關鍵的關稅減免與市場準入。事實上,台灣無法參與《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已經對其傳統産業出口産生了嚴重影響,相當多中小企業面臨要麼丟失市場要麼外移的艱困局面。另一方面,相較于兩岸簽署ECFA的2010年,當前兩岸産業競爭力已發生巨大變化,台灣相當多傳統産業相較于大陸已無競爭力。若兩岸經濟無法深度融合,兩岸産業佈局不能按照市場規律與比較優勢原則進行優化佈局,台灣很多傳統産業將不得不面臨殘酷的擠壓甚至是替代。

 

但若民進黨當局置台灣傳統産業于不顧,並極力推動台灣部分高科技産業倒向歐美,那只會進一步加速台灣經濟産業的畸形化。畢竟台灣高科技産業就業惠及面太窄,島內絕大多數勞動者仍然集中在傳統産業及服務業。這種畸形的經濟産業結構不僅更為脆弱,也會使得島內貧富差距更大、社會矛盾更尖銳。島內多數學者反復強調,穩定兩岸關係是改善台灣投資環境、保持經濟發展的首要條件,台灣産業發展必須以兩岸和平為基礎,期待兩岸經貿關係回歸互利雙贏的正常狀態。

 

賴清德上臺伊始,拒不承認“九二共識”,大肆宣揚“台獨”分裂謬論,發出謀“獨”挑釁的危險信號。對此,我們決不容忍、決不姑息,決不聽之任之,必須反制,必須懲戒。挑釁愈甚,反制愈烈。但大陸始終尊重、關愛、造福台灣同胞,始終對促進兩岸經濟交流合作持積極態度。未來,大陸仍將繼續堅持強力遏制“台獨”,並與柔性“促融”相結合,一方面對“台獨”分裂勢力進行更精準更強力打擊,另一方面仍會加大力度促進兩岸經濟領域的融合發展,為臺胞臺企提供更多同等待遇,持續深化兩岸融合發展。(作者:李牧野)

展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