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觀察|Observe
中秋節:兩岸同胞的情感連結
編輯: 馬曉葉 | 時間: 2024-09-12 18:12:19 | 來源: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海峽飛虹專稿 |
八月十五中秋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之一。中秋節起源於人們對月亮的崇拜。中國是古老的農業國家,古人經長期觀察認為,月亮的運行同農業生産和季節變化有很大關係,因此祭月就成了祈禱國家長治久安的一項重要祭祀活動。周代《禮記》中記載“秋暮夕月”,夕月即祭拜月神。人們在庭院中設立香案,擺放月餅及蘋果、李子等應季水果,以此慶祝豐收、答謝月神。到了漢代,祭祀用的水果種類更加豐富,西瓜需切成蓮花形狀。在長期的歷史進程中,人們在祭月拜月的同時,又出現了賞月的習俗。晉代文獻中已有中秋賞月的記載。唐宋時期,中秋節成為固定且普遍的民俗節日。到了明清,中秋上升為與新年、清明、端午並重的民俗大節。時至今日,中秋節家庭聚會、品茗賞月、品嘗月餅等節日風俗仍被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傳承下來。
隨著經濟和文化的不斷發展,兩岸民眾在保留傳統節俗的基礎上,對月餅口味等進行了創新,除傳統風味外,還推出了冰激淩、鹹蛋黃、榴蓮等新奇口味,藉以吸引更多年輕人的青睞。台灣地區的民眾根據當地物産改良了中秋特色美食,除月餅外,還加入了美濃地區的客家人的水鴨公、宜蘭地區抹有黑糖的“菜餅”、台南地區中秋節則是習慣享用的麻糬和火鍋……
資料圖:台北市青年在中秋節烤肉。圖片來源:台灣“中時新聞網”
此外,台灣地區還出現了一種與眾不同的中秋節慶祝方式,也是最具代表性的活動——烤肉。那麼,為什麼每到中秋,台灣人會如此熱衷於烤肉呢?這可以追溯到1967年。當時,萬家香醬油推出了名為“一家烤肉、萬家香”的廣告。幾年後,金蘭醬油也推出了“金蘭烤肉醬”的廣告。在這兩家醬油公司的廣告攻勢下,加上大型賣場在中秋節前夕舉辦的烤肉相關商品促銷活動,使得烤肉逐漸成為台灣同胞中秋節的新“傳統”,甚至是節日的焦點。後來,每到中秋節前夕,台灣各大賣場和超市紛紛設立烤肉專區,各種烤肉用具一應俱全,豐富的懶人包使得烤肉這項活動變得更加便捷。近來,更有商家推出“到府代烤”服務,提供全套的爐具和食材,顧客無需動手就能享用美食,這對忙碌的公司員工和家庭聚會來説極具吸引力。因此,中秋節烤肉已成為台灣親友聯絡感情的最佳活動。
一年一度的廈門“博餅”活動。圖片來源:海峽導報
談到中秋節的地方節俗活動,就不得不提在廈門、金門兩地廣為流傳的中秋“博餅”。根據廈金兩地的民間傳説,這一活動與民族英雄鄭成功密切相關。由於鄭成功的士兵多來自福建和廣東,離鄉背井,征戰多年,中秋前後,他們特別容易思念家鄉。為了緩解士兵們的鄉愁,鄭成功手下大將洪旭發明瞭中秋“博餅”,寓教于樂,提升士氣,這一活動至今已經傳承了幾百年。近年來,這一民俗活動成為社區聯誼、人文旅遊和商業推廣的項目,還成立了廈門博餅民俗園,並製作成餡餅等知名糕點禮盒,成為遊客的熱門伴手禮,形成獨特的“博餅”經濟,其熱鬧程度被形容為“大中秋,小春節”。2008年,“中秋博餅民俗”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現在,不管是在金門還是廈門,中秋前夕都有各種中秋“博餅”活動。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中秋前夕,筆者跟著台灣好友們參加了廈門湖裏區臺胞聯誼會活動。每桌都有中秋‘博餅”,大家都希望能博到“狀元”,拿個好彩頭。中秋“博餅”文化是對傳統節日風俗的傳承,不僅促進了兩岸文化融合發展,更是兩岸同胞加深理解與認同的重要橋梁。通過,在共同的文化體驗中大家增進交流,分享彼此的故事與情感,兩岸同胞的情感連結與文化認同得以進一步深化。
今年中秋前夕,筆者跟著台灣好友參加廈門湖裏區臺胞聯誼會活動。(作者供圖)
我們看到中秋文化在兩岸民眾的傳承與創新中持續演變。無論是保留傳統節俗,還是融入現代潮流,不管是台灣的特色烤肉,還是廈金兩地的中秋“博餅”,都彰顯了中秋節作為連接兩岸同胞感情的重要紐帶。隨著兩岸文化交流的不斷加深,我們期待在中秋節這一傳統佳節更廣泛的層面上推動兩岸文化的融合與創新,使兩岸同胞在共享文化的同時,能夠共同傳承和弘揚中華文化的精神與價值。(作者:羅鼎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