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Observe

風景這邊獨好——川渝臺經貿合作譜寫新篇章

丹桂飄香,金秋送爽,川渝大地一片豐收景象。9月10日至15日,“走進雙城·見證成渝”兩岸媒體“雙城記”採訪活動在此間舉行,記者們走訪了成渝地區多家臺企,見證兩岸經貿融合發展新篇章。

 

風景這邊獨好——川渝臺經貿合作譜寫新篇章

 

“走進雙城·見證成渝”兩岸媒體“雙城記”採訪團成員合影(主辦方供圖)

 

作為西部人口大省、經濟大省,四川綜合交通暢達,市場前景廣闊,産業基礎雄厚,一直以來與台灣經貿合作良好。近年來,四川先後出臺落地“31條措施”“26條措施”和“川臺70條”相關惠臺政策措施,暢通川臺貿易往來,進一步堅定臺商在川發展的信心和決心。2023年,台灣成為四川第六大貿易夥伴,進出口總額達470多億元,四川省新增台資企業及投資總額創近5年新高。電子信息産業是四川省第一支柱産業,2023年四川省電子信息産業實現營業收入1.64萬億元,而台資電子信息企業産值約佔四川電子信息産業總産值近1/4。

 

臺嘉成都玻纖有限公司是西南地區最大的電子級玻璃纖維紗/布生産企業,為許多電子信息設備提供基材。臺嘉成都玻纖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林雲炎告訴來訪的採訪團成員,四川這邊的電、水、天然氣價格在中國內陸來講算最便宜的,勞動力成本也低。現在大陸推出以舊換新、擴大電子消費等一些政策利好,對企業來説就是極大的發展機遇。林雲炎説:“我們享受著跟大陸企業同等的待遇,對未來充滿信心和希望。”

 

風景這邊獨好——川渝臺經貿合作譜寫新篇章

 

臺嘉成都玻纖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林雲炎向記者們介紹公司情況和産品(攝影:何婧)

 

近年來渝臺經貿合作展現出強勁的增長勢頭。截至2024年6月,重慶市累計批准台資企業2205家,投資額1000萬美元以上企業達到225家,累計合同台資323.62億美元。中國台灣地區已成為繼美國、韓國、中國香港之後重慶的第四大貿易夥伴。

 

今年正值重慶台灣同胞投資企業協會成立30週年。重慶臺商協會會長黃光志告訴記者,他非常看好重慶的區位優勢和未來的發展。他説:“重慶不僅位於西部大開發、長江經濟帶和成渝經濟圈的重要節點,而且向西輻射一帶一路,向南可通達東南亞一帶,區位優勢明顯。再加上重慶作為直轄市具備充足的制度優勢,政策優惠,行政效率很高。”

 

重慶已經連續十年穩坐全球第一大筆記本電腦生産基地的寶座。位於重慶璧山區的精元電腦(重慶)有限公司主要生産筆記本電腦鍵盤,是全球知名的筆記本鍵盤及滑鼠生産商。該公司廠長吳清輝也來自台灣,如今已在重慶工作近五年。他告訴記者,對於人力成本和勞工的流動率來講,川渝這邊比華東那邊好太多了,這邊的工人都是本地的,比較穩定,生産成本相對更低。吳清輝還説,“璧山交通方便,輕軌、地鐵、高鐵方便了公司運貨和職工出行,而重慶正在建的第二機場也在璧山。同時重慶又是一個很宜居的地方,到處都是公園,綠化非常的漂亮。”

 

風景這邊獨好——川渝臺經貿合作譜寫新篇章

 

精元電腦(重慶)有限公司廠長吳清輝(左一)向採訪團成員介紹公司發展情況(攝影:何婧)

 

“走進雙城·見證成渝”兩岸媒體“雙城記”採訪團走進長城汽車全球研發中心、長安汽車重慶永川智慧工廠、重慶比亞迪弗迪電池生産廠,感受重慶大力推進汽車産業發展的新佈局。

 

位於重慶永川的台資企業新格有色金屬有限公司致力於鋁回收與再利用事業。1978年,來自台灣的年僅27歲的黃耀濱就已經看到再生金屬行業的發展潛力和前景,很快便萌生了要持續致力於資源回收、環境改善和人本化循環利用的想法。這位美國康奈爾大學畢業的高材生毅然選擇從事資源和環保産業,先後在台灣、上海、重慶、包頭等多地建廠,不斷進行技術創新,不斷搶抓市場機遇。該公司董事長黃耀濱告訴記者:“30多年來,我們見證了大陸經濟社會的高速發展並緊跟時代的步伐。現在大陸大力推行低碳經濟,重慶也在大力佈局新能源汽車産業。我們的再生鋁技術已經可以很好地替代傳統的一些汽車原材料,我們就是要搶佔這個市場。企業的策略發展能夠跟大陸的戰略佈局、城市的産業發展政策結合為一,對於我們來説就是最好的機遇。”

 

風景這邊獨好——川渝臺經貿合作譜寫新篇章

 

採訪團成員在重慶新格有色金屬有限公司採訪,右二為該公司董事長黃耀濱(攝影:何婧)

 

採訪團成員在重慶市永川區體驗了智慧網聯新能源無人駕駛汽車。從手機APP下單到到達目的地,駕駛室空無一人,但汽車完全能自行駕駛並能自主識別紅綠燈、自動避讓周邊車輛、行人,安全、平穩地到達目的地,且價格僅為正常有人駕駛計程車的一半左右。2023年,永川在全國率先開放全域1576平方公里自動駕駛測試示範,並帶動自動駕駛場景整車、車路雲一體化、智慧駕駛系統、智慧座艙系統和關鍵零部件等十多個産業,協議引資金額超過93億元。“智慧交通”為當地百姓帶來了切切實實的實惠和生活品質的提升。

 

風景這邊獨好——川渝臺經貿合作譜寫新篇章

 

採訪團成員在重慶市永川區採訪拍攝無人駕駛汽車項目(攝影:何婧)

 

逐浪而行,永立潮頭。敢想敢幹、勤奮樂觀的川渝人正用智慧和汗水描繪著新時代中國式現代化的藍圖。來自海峽對岸的臺商臺企臺胞們也看準了機遇,正在積極融入川渝新産業佈局。兩岸同胞攜手奮進,風景這邊獨好。(作者:常濱)

煽動兩岸經濟“脫鉤斷鏈”,只會損害台灣企業和民眾利益

2024-06-06

賴清德上任不足二十天,已經遭遇大陸強勢遏制“台獨”兩連擊:一是圍島軍演給予島內“台獨”分裂勢力當頭棒喝,充分顯示出大陸鐵腕遏制“台獨”的堅定決心與壓倒性實力,正如中國國防部長董軍所言,我們對待“台獨”武裝就像甕中捉鱉;二是5月30日,大陸在經濟領域出手,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發佈公告,決定自2024年6月15日起,對原産于台灣地區的134個稅目進口産品,中止適用《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協定稅率。

 

煽動兩岸經濟“脫鉤斷鏈”,只會損害台灣企業和民眾利益

 

ECFA是兩岸雙方在“九二共識”的共同政治基礎上簽署的,實施中如産生問題可通過兩岸協商予以妥善解決。但民進黨當局頑固堅持“台獨”立場,拒不承認“九二共識”,大肆宣揚“台獨”分裂謬論,煽動兩岸對立對抗和經濟“脫鉤斷鏈”,嚴重破壞兩岸協商和ECFA實施的基礎,是大陸有關部門不得不進一步中止ECFA部分産品關稅減讓的根本原因。搞“台獨”就沒有和平,就沒有發展,只會“禍臺”“害臺”,只會讓台灣企業、民眾利益受損。

 

中止ECFA部分項目關稅減讓震動島內,台灣在野政治人物和工商界都憂心忡忡,直言ECFA對台灣出口尤其是傳統産業出口極為重要,不及時處理將嚴重影響台灣經濟發展前景,要求民進黨當局必須及時釋出善意、減少挑釁,儘快與大陸對話協商。民進黨當局及其相關人士仍嘴硬聲稱影響有限,稱ECFA項目關稅減讓覆蓋面不大,佔台灣總體出口比重很小,強調以高科技産品為主的台灣出口不會受到太大影響。

 

事實上,台灣是一個典型的“外向型淺碟”經濟體,經濟增長高度依賴“境外凈需求”(出口減去進口)帶動。兩岸貿易至關重要,若台灣喪失了對大陸貿易的鉅額順差,將陷入貿易赤字、經濟發展停滯的巨大困境。

 

煽動兩岸經濟“脫鉤斷鏈”,只會損害台灣企業和民眾利益

 

而對台灣經濟更為緊迫的是,如果兩岸關係持續惡化,台灣傳統産業恐遭遇更大困境。一方面,沒有大陸的實質支持,台灣就難以參與區域經濟合作,就無法獲得最關鍵的關稅減免與市場準入。事實上,台灣無法參與《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已經對其傳統産業出口産生了嚴重影響,相當多中小企業面臨要麼丟失市場要麼外移的艱困局面。另一方面,相較于兩岸簽署ECFA的2010年,當前兩岸産業競爭力已發生巨大變化,台灣相當多傳統産業相較于大陸已無競爭力。若兩岸經濟無法深度融合,兩岸産業佈局不能按照市場規律與比較優勢原則進行優化佈局,台灣很多傳統産業將不得不面臨殘酷的擠壓甚至是替代。

 

但若民進黨當局置台灣傳統産業于不顧,並極力推動台灣部分高科技産業倒向歐美,那只會進一步加速台灣經濟産業的畸形化。畢竟台灣高科技産業就業惠及面太窄,島內絕大多數勞動者仍然集中在傳統産業及服務業。這種畸形的經濟産業結構不僅更為脆弱,也會使得島內貧富差距更大、社會矛盾更尖銳。島內多數學者反復強調,穩定兩岸關係是改善台灣投資環境、保持經濟發展的首要條件,台灣産業發展必須以兩岸和平為基礎,期待兩岸經貿關係回歸互利雙贏的正常狀態。

 

賴清德上臺伊始,拒不承認“九二共識”,大肆宣揚“台獨”分裂謬論,發出謀“獨”挑釁的危險信號。對此,我們決不容忍、決不姑息,決不聽之任之,必須反制,必須懲戒。挑釁愈甚,反制愈烈。但大陸始終尊重、關愛、造福台灣同胞,始終對促進兩岸經濟交流合作持積極態度。未來,大陸仍將繼續堅持強力遏制“台獨”,並與柔性“促融”相結合,一方面對“台獨”分裂勢力進行更精準更強力打擊,另一方面仍會加大力度促進兩岸經濟領域的融合發展,為臺胞臺企提供更多同等待遇,持續深化兩岸融合發展。(作者:李牧野)

展開全文

“共享新機遇 共創好未來”:第十六屆“重慶·台灣周”精彩啟程

2024-09-11

“共享新機遇 共創好未來”:第十六屆“重慶·台灣周”精彩啟程

 

9月10日,第十六屆“重慶•台灣周”在重慶開幕。(主辦單位供圖)

 

海峽飛虹消息(記者  何婧):由重慶市政府和國務院臺辦共同主辦、兩岸企業家峰會支持舉辦的第十六屆“重慶·台灣周”9月10日在重慶開幕。來自海峽兩岸的工商企業家、政要及知名人士、島內工商團體負責人、兩岸青年群體、基層代表等800余人參加了開幕式,其中近600人是從島內來渝。

 

“共享新機遇 共創好未來”:第十六屆“重慶·台灣周”精彩啟程

 

第十六屆“重慶•台灣周”開幕式現場(主辦單位供圖) 

 

開幕式上,重慶市委副書記、市長胡衡華在致辭中表示,重慶與台灣歷史淵源深厚,交流交往日益密切。面向未來,我們將圍繞“打造兩岸交流新高地、台資西移集聚地、臺胞築夢嚮往地”目標,進一步發揮“重慶•台灣周”紐帶作用,支持臺胞臺企更好融入新時代西部大開發、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西部陸海新通道、長江經濟帶高品質發展等國家戰略,培育共同市場,拉緊共同紐帶,打造共同家園,推動渝臺融合發展邁向更高水準、更寬領域、更深層次。歡迎廣大台灣同胞多到重慶走一走、看一看,在深化渝臺交流合作中攜手築夢前行,在實現民族復興偉業中共創美好未來。

 

中國國民黨副主席夏立言在致辭中説,台灣和重慶都充分發揚中華文化的多元性和包容性,無論在血緣、歷史、文化等各方面,都有非常深厚的淵源,兩岸同為炎黃子孫、同屬中華民族。重慶所提供的,正是一個兩岸攜手發展的舞臺和機會。

 

兩岸企業家峰會台灣方面秘書長尹啟銘在致辭中説,經濟發展強調的是長跑持續力,持續力存在於創新能力,求新求變,不斷優化産業結構。去年9月大陸提出新質生産力的概念。新質生産力的核心是基於信息科技的數字化、智慧化,以創新作為原動力,這些都是台灣産業目前競爭力的來源和發展重點,提供了當今兩岸企業創造另一波新的融合發展的機遇。大陸擁有龐大市場機會、完善工業體系,值得台灣企業家及青年朋友把握時代機遇,探索發展新路徑。期待兩岸攜手合作,共同為兩岸融合發展及高品質發展創造新局面。

 

兩岸企業家峰會大陸方面理事長郭金龍先生在致辭中説,剛剛結束的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彰顯了大陸的開放與自信,傳遞了信心與力量,也展示了國際社會對一個中國原則的普遍共識。未來,大陸將堅持改革開放的基本國策,持續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一流營商環境,不斷釋放發展活力,推動經濟高品質發展。這將給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強大動力和制度保障,也將為臺胞臺企參與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開闢更廣闊空間。郭金龍還與兩岸企業家朋友分享了三點想法:一是秉持大義、把握大勢,共同守護家園。二是堅定信心、開拓創新,共享發展機遇。三是勇擔重任、深化融合,共創美好未來。

 

本屆台灣周以“共享新機遇 共創好未來”為主題,以加強兩岸青年交流和促進同胞心靈契合為主軸主線,規模大、活動多、層級高、場景豐富,涵蓋了重要活動、經貿合作、文化交流、基層交往、青年交流5大板塊,18個分項活動。

 

“共享新機遇 共創好未來”:第十六屆“重慶·台灣周”精彩啟程

 

渝臺合作項目簽約儀式(主辦單位供圖)

 

開幕式上還進行了渝臺合作項目簽約儀式和重慶市及相關區縣招商推介活動,集中簽訂兩岸經貿合作重點項目9個,投資總額118.7億元,主要涉及新能源、創業服務、新材料等領域。

 

本屆台灣周還將舉辦重慶市臺協成立30週年慶典活動、2024台灣名品展、兩岸信息通信合作發展研討會、台資西移考察活動、第三屆“臺商匯山城”港澳暨海外臺商重慶行活動、第十二屆“尋找抗日足跡、共謀和平發展”交流活動、兩岸媒體“雙城記”採訪活動等。

展開全文

臺青追夢人 │ 新夢想 新發展 新責任

2024-05-02

編者按:兩岸同胞有共同的血脈、共同的文化、共同的歷史,更重要的是對民族有共同的責任、對未來有共同的期盼。本期“臺青追夢人”系列報道帶你走近在大陸創業的臺商,他們在大陸追夢、築夢、圓夢的同時,也在用行動踐行著自己的社會責任,在參與兩岸融合發展的進程中實現自身更大的價值。

 

臺青追夢人 │ 新夢想 新發展 新責任

 

范姜鋒:追逐新的夢想,承擔更多社會責任

 

范姜鋒參加完一個上午的會議,正在返回公司的途中。突然,手機響起。這是一位預約了採訪時間的記者朋友打來的電話。因為工作繁忙,他已經和記者變更了兩次採訪時間,但下午還要參加一個重要活動。他只能通過電話完成這次採訪,分享自己的創業初心和夢想。

 

臺青追夢人 │ 新夢想 新發展 新責任

 

廈門啟達臺享創業服務有限公司總經理范姜鋒(供圖:范姜鋒)

 

2009年,28歲的我懷著忐忑的心情,第一次跨過海峽,被公司指派到廈門工作。廈門和台灣的飲食、語言、文化相近,我很快適應了廈門的生活,感覺像是“從故鄉到另一個故鄉”。多年後,我常常思考自己能為這些已經在大陸或想來大陸創業、就業的台灣青年做什麼?2016年,我與大陸合夥人共同創立啟達海峽雙創基地。截至目前,已經服務台灣青年超4萬人,幫助超過500名臺青在大陸成功創業,成功孵化臺青企業項目超500個。

 

台灣青年創業大部分是小微企業,為了讓這些企業抱團取暖,我們把大家組織在一起,以聯盟的方式去洽談比較成熟或體量大的業務,既可以承接産品包,又可以參與頂層的城市規劃。目前,我們已經組建了鄉村振興産業聯盟、新媒體産業聯盟。

 

2024年,我把目光鎖定在體育産業,希望以此帶動更多台灣青年就業。第一,體育是一個兩岸交流交往障礙較小的平臺;第二,國家政策支持體育發展,從産業鏈來説,這屬於朝陽産業;第三,我覺得體育産業也是大多數台灣青年比較容易參與的行業。台灣有許多諸如運動管理、休閒、健康管理等科系。一些退役的運動員也可以到大陸參與體育産業的發展。

 

臺青追夢人 │ 新夢想 新發展 新責任

 

2019年,范姜鋒在第十一屆海峽論壇大會上作主題演講 (供圖:范姜鋒)

 

我們公司和華體(福建)體育發展有限公司合作,在廈門市體育中心打造的海峽兩岸(廈門)體育産業創新創業園正在施工中,有冰雪項目場館、水上運動場館、球類場館以及休閒營地等。園區建成後,將為兩岸體育人才的交流、就業、創業提供服務平臺和相關支持。

 

未來,我的新夢想是希望企業越做越有規模,成為行業標杆,幫助更多台灣創業青年在大陸圓夢。錢在哪都能掙,企業除了做大,還要承擔一些社會責任,這樣才有價值。就我個人而言,計劃攻讀管理方面的博士,進一步提高自己的專業能力。

 

蘇睿章:我們要讓"一加一大於二"

 

蘇睿章特意換上一身正裝,去參加“星星孩子 彩繪世界”2024首屆滬臺自閉症兒童書畫公益展。這次活動的主辦方是上海臺協徐匯工委會、青逸雅集兩岸青年藝術空間及愛星堡公益團隊。作為上海臺協徐匯工委會總幹事的蘇睿章,自然非常重視,也非常高興能為公益事業出力。在談到事業發展和社會責任時,蘇睿章有著自己的感悟:

 

臺青追夢人 │ 新夢想 新發展 新責任

 

蘇睿章參加“星星孩子 彩繪世界”2024首屆滬臺自閉症兒童書畫公益展(供圖:蘇睿章)

 

我來自台灣新竹,到大陸發展已經十多年了。目前,我就職于上海兆豐國際有限公司,主要從事人力資源顧問和培訓工作。以前,我的客戶大部分分佈在上海和台北。近年來,我們發現了新的藍海市場——武漢。今年三月下旬,我到武漢參加了招商活動,參觀了比亞迪展示中心,第一次嘗試了無人駕駛計程車。給我的最大感受就是震撼!武漢和台北等城市在生活便利性方面很像,很接地氣。我們不久前已經承接了武漢太平洋金融廣場的所有培訓業務。這個項目很大,而且將持續多年。我的新夢想是把武漢的新業務發展得更茁壯。

 

在工作之餘,我還參與臺商協會的一些工作和公益事業。每個禮拜,我都會拜訪兩家中小型的臺商企業,了解他們的困難,盡力幫他們和相關部門一起解決難題。臺商協會還經常組織公益活動,關心那些相對弱勢的群體,比如向城市農民工捐贈粽子、向環衛工人捐贈月餅。“星星孩子 彩繪世界”2024首屆滬臺自閉症兒童書畫公益展就是我們上海臺協徐匯工委會主辦的。活動展出了兩岸的自閉症兒童親手繪製的近80幅繪畫作品。這些作品充滿著純潔、善良、天真與可愛,打動了很多企業家。許多臺商紛紛拿出善款參與義賣活動。    

 

我認為,兩岸同胞追求過好日子的目標其實是一致的,我們要讓“一加一大於二”。

 

林星宇:希望台灣青年到大陸走一走、看一看

 

傍晚時分,林星宇和團隊裏的二十多個小夥伴圍坐在餐桌前進行著一場“頭腦風暴”,他們圍繞專業技術、行業新聞和公司走向展開討論。林星宇常開玩笑地説:“當一個人處於半饑餓狀態的時候,腦袋是最靈活的。我特別享受投入研究工作所得到的成就感和愉悅感。”作為一名創業前輩,他希望通過分享自己的經歷,能給更多年輕人帶來啟發。

 

我是台北人,專業領域是半導體光電。大學畢業後,我在美國工作過一段時間,後來回到台灣的公司。2000年,我被派到上海浦東籌建研發中心,研發了數碼相機、行車記錄儀、攝像頭等産品。此後,我發現虛擬技術和應用在大陸發展很快,而歐洲的老客戶們需求量也很大,於是在深圳創辦了自己的科技公司。電子産品的技術更新迭代特別快,科技公司不能墨守成規,要不斷創新,否則根本存活不下去。七八年前,我看到虛擬現實技術在大陸興起,國家還提出數字中國概念,各方面的政策支持力度也比較大。目前,我們做的虛擬人應用出口市場也很有前景。現在,國家提出發展新質生産力,加快數字經濟的發展。我們應該靜下心來仔細思考中小企業如何把握機遇。我的夢想就是帶領有著多年“革命感情”的小夥伴們,一起快樂地發展事業。

 

臺青追夢人 │ 新夢想 新發展 新責任

 

林星宇幫助年輕人進行實習參訪(供圖:林星宇)

 

在深圳工作多年的經歷讓我感到這裡比台灣的發展環境要好很多。我的太太和女兒、兒子來深圳以後,都覺得城市很現代化,經濟發達、生活便利,就定居在了深圳。隨著年齡的增長,我會更多地考慮帶動和扶持年輕人,這也是一種責任。我認為台灣青年來大陸發展是比較好的選項,因為兩岸同文同種,台灣青年過來比較容易適應。我一直鼓勵島內的大學生利用寒暑假到大陸實習。去年暑假,我讓女兒帶了幾個同學來深圳。我讓他們住在家裏,還安排他們去一些單位參訪,多開闊眼界。從身邊人做起,兩岸的溝通交流就都有了。大陸的市場很大,發展機遇也比較多,台灣青年應該來走一走、看一看,最終做出有利於自身發展的選擇。(作者:常濱)

展開全文

跨越山海共話青春 從青年交流看渝臺融合發展

2024-08-16

兩岸共發展,關鍵在青年,剛剛結束的“青遊重慶 情融兩岸”——2024渝臺青年融合季,通過舉辦一系列豐富多彩的活動為兩地青年搭建起交流交往交融平臺。

 

用文墨描繪山城印象,用腳步丈量巴渝大地,用鏡頭記錄所見所聞……渝臺兩地青年跨越山海相聚大美重慶,在藝術創作、歷史文化、産業發展、城市風貌、研習實踐中留下一串串互學互鑒、相依相伴、同心同行的印記,不僅加深了相互之間的了解,更在人文交流與合作中展現出渝臺兩地的深情厚誼。

 

跨越山海共話青春 從青年交流看渝臺融合發展

 

2024年台灣青年學子重慶研習營活動合照。華龍網記者 李夢婷 攝

 

交流與交心的“火花”

 

人文山水中留下青春記憶

 

七八月的山城,驕陽似火,比天氣更熾熱的是渝臺青年相聚的熱情。

 

第十三屆渝臺藝術直航交流活動,以藝術為橋梁,搭建起兩地青年情感交流的舞臺。活動中,大家互相交流彼此的畫作,暢談創作構思,藝術的共鳴讓兩地青年的心更加貼近。

 

“川渝山水、親親少年”——第三屆兩岸青少年成渝雙城研學營,讓兩地青少年在行走中感受巴渝歷史的厚重與文化的魅力。他們穿梭于重慶的古老街巷,探訪大足石刻、建川博物館等歷史遺跡,近距離接觸並了解巴渝悠久歷史和中華燦爛文化。

 

跨越山海共話青春 從青年交流看渝臺融合發展

 

台灣青年在榮昌安陶小鎮體驗。華龍網記者 李夢婷 攝

 

變臉、茶藝、手影戲……徜徉古色古香的磁器口古鎮,渝臺青年仿佛穿越千年時光,步入了非物質文化遺産的長廊;沉浸榮昌安陶小鎮工坊,一件件充滿創意的陶藝作品在他們的手中漸漸甦醒,演繹著兩地青年心靈契合的故事;更有重慶火鍋等特色美食,讓他們的味蕾暢遊在美食的海洋,感受著山城獨特的美食文化。

 

跨越山海共話青春 從青年交流看渝臺融合發展

 

渝臺青年圍坐一起吃火鍋。華龍網記者 李夢婷 攝

 

“這是我第一次來重慶,雖然在網絡上看過很多關於重慶的訊息,但親眼見到如此有活力的城市更加讓我驚訝”。台灣青年王怡文,通過此次活動結識了很多重慶朋友,更讓她印象深刻的是行走山水之間,重慶江峽相擁的城市風貌。

 

“明年,還要再來重慶!”

 

跨越山海共話青春 從青年交流看渝臺融合發展

 

台灣青年觀看傳統表演。華龍網記者 李夢婷 攝

 

青山綠水間,渝臺情誼在文化交流中不斷生長。

 

兩岸同胞血脈相連,文化相通,自古以來,渝臺兩地就有著密切的交往與合作。

 

“在台北,有重慶南路和北路;在重慶,有26個村鎮與台灣鄉鎮同名。這些路、這些村是兩岸共有的歷史印記。”台灣青年學子分享道。

 

近年來,渝臺兩地多次舉辦兩岸文化交流活動,重慶積極推動各項惠臺利民政策措施落地見效,為臺企臺胞在渝發展營造了良好環境。同時,兩地還通過舉辦各類藝術交流活動、青少年研學活動和大學生實踐活動等,不斷增進渝臺青年的相互了解和信任。

 

“這些努力促進了渝臺兩地經濟社會發展。”重慶市政府臺辦有關負責人介紹。青年是國家的希望和民族的未來。在此次2024渝臺青年融合季中,六大活動相繼展開,兩地青年在巴山渝水中留下美好的青春記憶。

 

創新與創造的“火花”

 

高品質發展中見證重慶魅力

 

跨越山海共話青春,近年來渝臺青年交流活動推陳出新、日甚一日,越辦越精彩。

 

系列活動中,“渝”見台灣煥發“媒”力——兩岸大學生新媒體創客營活動和2024年台灣青年學子重慶研習營均為首次舉辦,他們走進企業、園區、學校,通過面對面的交流和心與心的溝通,共同探討合作與發展的新機遇,渝臺青年交流領域也從人文藝術不斷豐富拓展至研習實踐。

 

跨越山海共話青春 從青年交流看渝臺融合發展

 

渝臺青年近距離感觸智慧網聯新能源汽車。華龍網記者 李夢婷 攝

 

在長安汽車全球研發中心,渝臺青年近距離感觸智慧網聯新能源汽車的自動泊車功能。現場,有好奇的同學坐進車裏一探究竟,通過一番操作,這輛“聰明”的車給他們帶來了炫酷的駕駛體驗。

 

“真是大開眼界,要是自己開車遇到這種斷頭路的停車位,果斷就放棄了。”台灣聯合大學學生董盈瑱告訴華龍網記者,她表示整個操作過程行雲流水,甚至比很多有經驗的“老司機”停車技術還要靠譜。

 

走進規劃展覽,未來城市的藍圖與過往歲月的記憶交相輝映。站在巨大的模型前,渝臺青年凝視著山城的變遷與發展,從山川地貌到城市佈局,從歷史脈絡到未來規劃,每一幅畫面都讓他們感受到時代發展的脈搏。

 

跨越山海共話青春 從青年交流看渝臺融合發展

 

渝臺青年體驗低空飛行。華龍網記者 李夢婷 攝

 

讓台灣青年感慨更多的是,重慶這座地處西南腹地的城市,通過構建現代化産業體系,如今智慧製造、低空經濟等新興領域處處生氣勃勃,讓他們對重慶的發展未來充滿了期待和憧憬。

 

這些活動點燃了交流熱情、播撒了文化種子、構建了心靈橋梁,將長久地影響著每一位青年,為深化渝臺融合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追夢與築夢的“火花”

 

合作深化中見證渝臺情誼

 

文化交流與經濟融合發展相互促進、相輔相成,渝臺青年交流活動正是這樣一個增進兩地青年相互了解、相互學習的平臺。

 

今年,六大活動各有特色。比如,兩岸青年藝術家揮毫潑墨、同臺獻藝,展現出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與多元魅力;青少年研學營讓兩岸學子在行走中感受歷史的厚重與文化的魅力;新媒體創客營活動則激發了青年的創新思維,為兩岸交流交往注入新的活力;而研習營和實習實踐活動則讓台灣青年能深入重慶了解經濟社會發展情況。

 

跨越山海共話青春 從青年交流看渝臺融合發展

 

台灣大學生在重慶參加實習實踐活動。華龍網記者 李夢婷 攝

 

其中,第十屆台灣大學生重慶實習實踐活動是時間跨度最長的渝臺青年交流活動,在為期一個月時間裏,20多名台灣青年從崗位實習到社區服務,深入了解重慶的社會肌理,在實踐中學以致用,既收穫了職場的初體驗,又了解了大陸的發展機遇,更加深了他們對促進兩岸交流合作中所肩負的使命擔當的體會認識。

 

活動期間,渝臺青年還合力製作了十余部短視頻作品,記錄並講述了一個個絢麗的青春篇章,成為渝臺交流交往中最密切最生動的縮影。

 

跨越山海共話青春 從青年交流看渝臺融合發展

 

渝臺青年新媒體創作。華龍網記者 李夢婷 攝

 

重慶,這座充滿“青和力”的城市,以其獨特的山城風貌、豐富的文化底蘊和蓬勃的發展態勢,深深吸引著台灣青年的目光。

 

“通過開展渝臺青年學子的各種交流活動,積極為兩岸青年學生搭建溝通平臺,進一步增進歷史認同、文化認同、民族認同。我們歡迎和鼓勵更多的台灣青年到大陸走一走看一看,抓住大陸的發展機遇,實現人生的夢想。”重慶市政府臺辦有關負責人介紹。

 

隨著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西部陸海新通道、長江經濟帶高品質發展等國家戰略的深入推進和兩岸融合發展的不斷向前,渝臺兩地在産業對接、科技創新、人文交流等領域的交流合作將會更加緊密,這為兩岸青年成長、成才、成功提供了更多便利條件。

 

當前,重慶正傾力打造“兩岸交流新高地”“台資西移集聚地”“臺胞築夢嚮往地”,這也將為台灣青年來渝追夢、築夢、圓夢提供更多機遇、創造更大空間。

 

(海峽飛虹中文網轉載自“渝臺視窗”微信公眾號)

展開全文

重慶南川:金佛山上杜鵑香

2024-04-29

重慶南川:金佛山上杜鵑香

 

4月,在重慶市南川區金佛山上,一簇簇盛開的杜鵑花點綴山頭,呈現出一幅繁花似錦的動人畫卷。新華網發(汪新 攝)

 

重慶南川:金佛山上杜鵑香

 

秀麗的青山、輕薄的雲霧、絢麗的杜鵑,共同繪就錦繡山川。新華網發(汪新 攝)

 

重慶南川:金佛山上杜鵑香

 

遠望金佛山,杜鵑花點綴其間,姹紫嫣紅的美麗畫卷徐徐鋪展。新華網發(趙志 攝)

 

重慶南川:金佛山上杜鵑香

 

杜鵑花漫山遍野,一路斑駁絢爛。新華網發(汪新 攝)

 

重慶南川:金佛山上杜鵑香

 

遊客用鏡頭捕捉杜鵑花之美。新華網發(汪新 攝)

 

重慶南川:金佛山上杜鵑香

 

綠樹林中杜鵑紅。新華網發(汪新 攝)

 

重慶南川:金佛山上杜鵑香

 

俯瞰視角的杜鵑花如同一塊花布。新華網發(汪新 攝)

 

重慶南川:金佛山上杜鵑香

 

春天裏的金佛山因杜鵑更具浪漫色彩。新華網發(汪新 攝)

 

重慶南川:金佛山上杜鵑香

 

金佛山上杜鵑香,繁花似錦又一春。新華網發(趙志 攝)

展開全文

推動西部大開發是一項世紀工程——習近平總書記在重慶考察並主持召開新時代推動西部大開發座談會紀實

2024-04-26

4月22日至24日,重慶。一場調研、一次座談會,共同聚焦于新時代推動西部大開發。由點及面去運籌,由面到點去落子。

 

習近平總書記這次調研,看重慶的物流園區,著眼開放;觀科技創新和産業發展成果展示,謀劃創新;到社區、“城市大腦”,思考推進城市治理現代化的新路子。開放、創新、城市治理等領域,也都因西部大開發這項國家戰略發生了巨變。

 

這是黨的十八大後,習近平總書記首次主持召開西部大開發主題的座談會,也是黨的二十大後第八次召開區域協調發展的專題會議。大漠戈壁、雪域高原、巍巍群山、滾滾江河……長久以來,對佔中國國土面積七成多的西部地區,總書記傾注了許多心血,飽含著深厚的感情與希望:

 

“推動西部大開發是一項世紀工程。我們要保持戰略定力,繼續腳踏實地、埋頭苦幹、穩紮穩打,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奮力譜寫西部大開發新篇章!”

 

一條開放路

 

“進一步形成大保護、大開放、高品質發展新格局”

 

以開放促開發,是地域廣袤、發展水準迥異的西部地區共同的夙願。當40多年前,改革開放的春風吹綠了東部和南方沿海,西部也在翹首期盼更多機遇。

 

格局決定思路。2013年的秋天,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西部地區也由此澎湃出新的發展勢能。

 

重慶是西部大開放的一個縮影。

 

22日下午,考察第一站,習近平總書記走進重慶國際物流樞紐園區。

 

園區內,西部陸海新通道重慶無水港運營調度中心。大螢幕上的地圖,以重慶為坐標點,繪就了聯通世界的“大動脈”:向西,中歐班列直抵歐洲;向北,“渝滿俄”鐵路縱貫南北;向東,長江黃金水道聯通中部地區和長三角;向南,西部陸海新通道跨山越海。

 

西部陸海新通道,這是習近平總書記近期考察中,多次關注的一條貿易線。“這條通道有哪些成本優勢?效益如何?”“沿途還有什麼障礙?”現場,總書記問得細緻。

 

“從重慶到廣西欽州,再過馬六甲海峽,比沿長江黃金水道,經東部沿海再南下節約了十多天甚至二十天。”

 

還有一組數據令人感嘆。重慶相關負責同志介紹:“西部陸海新通道覆蓋121個國家和地區503個港口,2023年‘新三樣’出口88.2億元、同比增長近一倍。”

 

多少年來,滔滔江水帶著西南各地的山貨土産順流而下,東南的布匹棉紗,伴著鏗鏘的川江號子溯流而上。而今,鐵路、公路、航線輻射八方,也將重慶的發展放在中國、放在歐亞大陸、放在世界的視野下去考量。

 

“物流是實體經濟的‘筋絡’。”習近平總書記有感而發,“建設西部陸海新通道,對於推動形成‘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對外開放格局具有重要意義。要把這一標誌性項目建設好、運營好,帶動西部和內陸地區高水準對外開放,形成交叉聯網的樞紐。”

 

園區內,重慶鐵路集裝箱中心站晝夜吞吐不息。過去這裡是個不起眼的小站,如今因中歐班列和西部陸海新通道聯通世界。鐵軌、火車、集裝箱,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中國經濟和世界經濟深度融合。

 

十年前,習近平總書記在德國杜伊斯堡,見證了最先開行的中歐班列“渝新歐”的強勁運力。火車正是從重慶這座車站出發,向西、再向西,越山嶺、穿戈壁、過邊境,古老的絲綢之路重煥生機。

 

這些年,西部陸海新通道的“朋友圈”不斷擴容。西部地區與周邊13個國家接壤,邊境線長達1.8萬多公里。南向、北聯、東融、西合,又何止重慶一地?座談會上,每一個省份都列出了開放的成績單:陜西,去年對中亞國家進出口總額增長178%;新疆,去年外貿進出口總額增長45.9%;廣西北部灣“一灣相挽十一國”,平陸運河的建設如火如荼,建成後將成為西南地區最便捷的水運出海通道。

 

貨車司機、列車司機、裝卸工人,還有場站管理人員,向總書記爭相講述:

 

“出口的主要貨物由傳統産品向‘新三樣’轉變”;

 

“重慶製造的新能源汽車、筆記本電腦,在海外銷路好得很”;

 

“回程空箱率低了,國外的産品,從這裡走向全國”;

 

…………

 

西部陸海新通道的建設,要義是暢通,關鍵是協同,而核心正是創新。

 

開放,對於西部來説,不僅是擰成一股繩走出去,也是發展實力的一把量尺,要到國際市場上去經風雨。

 

擁有中國41個工業大類中的39個、全部31個製造業大類,重慶是當之無愧的製造重鎮。從新中國成立初期的三線建設,到改革開放後的工業振興,再到新時代高品質發展的提質增效,共同鑄就了開放的底氣。

 

習近平總書記走進重慶科技創新和産業發展成果展示廳。

 

中德合資研發的氫動力發動機、技術領先的納米時柵、中國最大型號船舶渦輪增壓器、中國首臺“大排量小型化活塞式發動機”,還有首創三位一體技術的血液透析機……琳琅滿目的創新創造,都在傳遞著新質生産力之於開放的意義。

 

聽聞研製的海上風電機組整機國産化率99%,習近平總書記很是感慨:“當年我在福建工作的時候,中國還沒有海上風電。曾幾何時啊!”

 

“重慶的製造業有自身的結構特點、有相應的優勢。家財萬貫不如一技在身。盯準了就持續幹,堅定不移、久久為功。”

 

一道治理題

 

“在西部地區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車在街巷穿行,車窗外的高樓鱗次櫛比。

 

重慶,中國最年輕的直轄市,集大城市、大農村、大山區、大庫區于一體。8.24萬平方公里、38個區縣、3000多萬人口,區域協調發展、城鄉融合發展任務十分繁重,面前擺著探索西部地區現代化建設之路的一道考題。

 

九龍坡區謝家灣街道民主村社區,曾是遠近聞名的“老破小”,房子差、管網舊、污水多、配套缺。22日傍晚,總書記走進小區。

 

青石板、紅磚房、黃桷樹,敞亮的社區會客廳、功能齊全的黨群服務中心,還有飯菜飄香的社區食堂。

 

飯碗裏,盛著民心。見到總書記走進來,老人、孩子們都興奮地站起身來,掌聲、笑聲、問候聲此起彼伏。總書記微笑著和大家嘮起家常。

 

“多少錢一份飯菜?”

 

“60歲以下的18塊,60歲以上的15塊。我們社區60歲以上的老人有2600多人,佔比32%。”

 

“運營方是哪的?實現盈利了嗎?”

 

“第三方運營,社區監管,實現了微利。”

 

習近平總書記叮囑:“一定要可持續。”

 

食堂門前,過去是個排水渠,後來變成了臭水溝。經過治理,成為居民們休閒的小廣場。這一切的變化,都源於社區2022年初啟動的更新改造項目並納入全國有關試點。

 

居民們紛紛來到了小廣場,掌聲響徹樓宇間。

 

“中國式現代化,民生為大。黨和政府的一切工作,都是為了老百姓過上更加幸福的生活。”習近平總書記語重心長地説,“黨中央很關心的一件事,就是把老舊小區改造好。改舊換新,完善服務設施。希望各級黨委和政府都能為解決民生問題投入更多的財力物力,每年辦一些民生實事,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基層減負,事關民生福祉,鏡鑒黨的作風。在社區的黨群服務中心,總書記看到了一份報表。

 

“‘渝快政’APP上有一個全市的一表通智慧報表應用,以前我們要填很多報表,有些信息差不多,總是在重復填寫。之前我們一年要報上百張表,現在只需要報12張表。”

 

5年前,同是4月,也在重慶。總書記當時也談到了整治形式主義、官僚主義:“讓基層幹部從繁文縟節、文山會海、迎來送往中解脫出來。”那一年,是黨中央確定的“基層減負年”。

 

減負賦能,治理提效,5年攻堅見韌性、顯實效。這一次,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為基層減負要明確權責,不能什麼事都壓給基層,基層該承擔哪些工作,要把職責事項搞清楚。”

 

減負,減掉的是形式主義的桎梏,增添的是實幹擔當的精氣神。在考察第三天召開的市委和市政府彙報會上,總書記又談到了為基層減負:

 

“前天去九龍坡,我問社區黨委書記,現在負擔重不重。她説,過去填很多報表,通過報表開展工作。那不行。不能形式大於內容,表面大於實效。形式主義少一些、真抓實幹多一些,矛盾也會少一些,實績也會多一些。這個事情要堅持不懈地抓下去。”

 

23日上午,重慶市數字化城市運行和治理中心。習近平總書記考察了重慶的“城市大腦”。

 

過去散落各處的數據,聚合、賦能。水、電、氣、訊、橋、隧、軌道、管網等城市體徵指標一目了然,重慶在探索實現超大城市治理體系整體重構。

 

相關同志講述了去年一次山體滑坡預警的案例,並視頻連線了剛處置完一場火災的北碚支隊的消防員。

 

習近平總書記思考良多:“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應有之義。這個問題我是非常關注的。”“城市治理涉及方方面面,首要的是以‘時時放心不下’的責任感,做好預案、精準管控、快速反應,有效處置各類事態,確保城市安全有序運行。”

 

對“城市大腦”觀感深刻,總書記在之後的考察中又數次提起城市治理課題:“信息化時代,要加快智慧城市建設步伐,構建城市運行和治理智慧中樞,建立健全‘大綜合一體化’城市綜合治理體制機制,讓城市治理更智慧、更高效、更精準。”

 

一幅戰略圖

 

“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奮力譜寫西部大開發新篇章”

 

統籌區域協調發展從來都是一個重大問題。迢迢民族復興路的關鍵一程,它在治國理政的大架構中被置於前所未有的醒目位置。

 

探究原因,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説,“區域一體化乃大勢所趨”。循勢而行,順勢而為,隨著調研的深入、佈局的精準,一幅戰略圖躍然紙上。

 

黨的二十大後,圍繞區域協調發展主題,總書記接連主持召開座談會。從京津冀到長三角,從東北振興到中部崛起,從長江經濟帶發展到西部大開發,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在960多萬平方公里大地上相連成勢。

 

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先來捋一捋我們走過的歷程”。

 

1999年,“西部大開發”第一次出現在黨中央的文件中。之後,這一戰略融匯時代特徵,持續而深刻地塑造著壯闊的西部地區。

 

20年後的2019年,黨中央、國務院再度推出《關於新時代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的指導意見》。萬字重磅長文,定義了“大保護、大開放、高品質發展”的新格局。

 

座談會上,説到這裡,總書記總結道:“西部大開發作為國家戰略,是一以貫之的。沒有任何動搖,更沒有削弱,而是不斷加強和完善。我們現在還在繼續推動這項工作。久久為功,自強不息,止于至善。”

 

而這一次,座談會進一步鎖定新格局,也將“一張藍圖繪到底”再一次夯實:“要一以貫之抓好黨中央推動西部大開發政策舉措的貫徹落實,進一步形成大保護、大開放、高品質發展新格局,提升區域整體實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奮力譜寫西部大開發新篇章。”

 

“在全國改革發展穩定大局中舉足輕重”,這是西部的戰略地位。關注、關懷西部,是使命使然,也是情懷所在。

 

“我們黨從這裡走來。”在西部的紅色沃土上,他一次次前往革命紀念地瞻仰,感悟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

 

總書記一直牽掛著西部,那裏“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多”。黨的十八大後,“30多次到西部調研,而且每次都有針對性地提出一些要求”。

 

新時代推動西部大開發,習近平總書記盤點這些年沉甸甸的成績,也深刻分析亟待解決的短板和困難:“看看咱們的家底,梳理梳理咱們的長短板。”

 

入山問樵、遇水問漁。新格局如何謀篇佈局?座談會上,總書記鮮明提出六個“堅持”。

 

錨定新質生産力,“堅持把發展特色優勢産業作為主攻方向”;

 

突出大保護,“堅持以高水準保護支撐高品質發展”;

 

聚焦大開放,“堅持以大開放促進大開發”;

 

提升安全保障能力,“堅持統籌發展和安全”;

 

落腳於民生,“堅持推進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有機結合”;

 

放眼民族團結和邊疆穩定,“堅持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黨的十八大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實踐中不斷形成、豐富和拓新。這六個“堅持”所蘊含的思想理念,融匯于習近平經濟思想、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總體國家安全觀等蔚為大觀的思想體系之中,在西部地區因地制宜、因時就勢,煥發出盎然生機。

 

恒者行遠,蘊含其中的方法論一以貫之。

 

有“一張圖”視野下的辯證思維。

 

談到“要加快傳統産業技術改造”,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傳統産業不能説是落後産業,傳統産業裏面也有新質生産力,也有高科技。”

 

説到煤炭等能源行業的發展,總書記拿“窩窩頭”和“精面細面”打比喻:“先吃飽肚子再吃好。我們要實事求是,既不能放慢綠色低碳發展步伐,也不能太理想化,首先要保證能源供應。”

 

有“一體化”進程中的創新思維。

 

總書記十分關心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佔全國1.9%的這方沃土,産出了佔比超6%的地區生産總值。如何唱好新時代西部“雙城記”?習近平總書記寄望川渝兩地“緊密合作,不斷提升發展能級”。

 

路越走,越清晰;越往前,越是信心充盈、步履堅定。

 

黨的領導是決勝的關鍵。

 

“抓好黨紀學習教育。”習近平總書記敲響警鐘,“溫水煮青蛙,前車之鑒不可忘卻,每個人還是要好好復習一下。腦子裏要有個‘緊箍咒’。反腐敗永遠在路上,沒有敬畏感就會迷了道。”

 

自我革命的堅韌,映射出如磐的初心。聚陽才能生焰,握指才能成拳。西部大開發的磅薄偉業是黨領導人民來創造的。

 

“打造忠誠乾淨擔當的高素質專業化幹部隊伍。”總書記叮囑,“關心關愛基層幹部特別是條件艱苦地區幹部,激勵幹部銳意進取、大膽開拓、擔當作為”,“加強年輕幹部在西部地區的培養鍛鍊”。

 

西部,一片大有作為的廣闊天地。

 

(人民日報記者杜尚澤、李增輝 新華社記者張曉松、朱基釵)

展開全文

日月譚天丨臺胞驚嘆大陸發展,“我們也要參與其中!”

2024-07-13

當前正值暑期,臺胞青年千人夏令營、海峽兩岸青年發展論壇等各種海峽兩岸交流活動輪番登場,不少島內民眾也把旅遊目的地鎖定在大陸,越來越多台灣同胞來到大陸行走、探訪。

 

譚主注意到,不管是“首來族”還是“常來族”,不管是來交流學習的台灣青年還是來觀光旅遊的台灣遊客,都感慨大陸發展速度之快、品質之高,驚嘆“變化好大”“超乎想像”!很多人表示,“我們也要參與其中!”

 

“幾年不來就大變樣!”

 

一些“常來族”對大陸發展迅速的感受尤為強烈,他們最常提到“幾年不來就大變樣”。

 

台北市議員侯漢廷時隔7年再次“登陸”,他接受媒體採訪表示,“過幾年再看大陸,感覺自己已經是個‘鄉巴佬’。從台灣來到大陸有一種從‘井’到‘海’的感受,真是天差地別”。

 

日月譚天丨臺胞驚嘆大陸發展,“我們也要參與其中!”侯漢廷接受譚主採訪感嘆大陸發展迅猛

 

台灣青年林景茂從基建速度直觀體會到了大陸的發展速度,表示“前段時間重遊廣州,發現短短幾年時間地鐵線多了好幾條,我都差點不會搭了”。

 

台灣中華海峽經貿交流協會理事長蘇恒告訴譚主,“之前在上海有處社區改造,按照‘台灣經驗’我以為要好幾年才能蓋好,沒想到過一陣子再去就已經完成了。這種民生項目,大陸建設得尤其快,速度‘噌噌噌’”。

 

有島內學者告訴譚主,除了驚嘆“大陸速度”,近年來大陸的台灣同胞還對“大陸品質”深有體會。

 

台灣《工商時報》綜合在陸臺商觀點指出,以臺商集聚的昆山為例,隨著一個又一個五年計劃,昆山推動實施了城市衛生、基建、綠化、減量發展、引進高技術産業等一系列新政,當地政府招商對象也已轉成綠色、永續、科技含量高的高新産業與服務業。

 

日月譚天丨臺胞驚嘆大陸發展,“我們也要參與其中!”台灣《工商時報》報道截圖

 

在大陸紮根發展十幾年的台灣青年范姜鋒見證了大陸新能源汽車産業的崛起,他告訴譚主,“我自己就開新能源汽車。幾年時間,大陸自主品牌的新能源汽車就已百花齊放,自動駕駛技術在世界領先,這其實是生産力更高更好更智慧的一個縮影”。他讚嘆稱,智慧化的技術不僅讓汽車更“聰明”,還能實現智慧家電家居的互聯互通,打造真正的“萬物互聯”。

 

蘇恒用大陸高鐵舉例表示,大陸的發展不僅硬體遙遙領先,軟體和配套服務也很給力。“不管是什麼季節或是不同的地形地貌,大陸高鐵都能做到快、準、穩,背後必定是強大科技實力的支持”。她還特別強調,在高鐵上可以點外賣,享受沿途站點的當地美食,“這表明大陸在發展科技技術的同時,對於人性化的考量和服務的建設非常細緻”。

 

在北京師範大學就讀碩士研究生的臺青劉育宇特別談到了大陸鄉村,“我這幾年五次到鄉村支教,學校的基礎設施和孩子的學識水準都比我想像中好很多”“有一所中學建在大山裏,去的時候都是柏油路,學校裏有圖書館,都實現了數字化教學”。劉育宇在支教過程中也留意觀察新農村建設,“在湖北山村,當地政府出資在山地上建的太陽能光伏板,既保護環境,保障當地用電,額外所得還會補助村民”。

 

日月譚天丨臺胞驚嘆大陸發展,“我們也要參與其中!”臺青劉育宇在大陸鄉村支教

 

島內學者告訴譚主,隨著台灣同胞深入走進大陸,他們時刻都能感受到大陸發展的“速”和“質”。尤其是民眾最關心、離民眾最近的事務,大陸真的做到又快又好。

 

“來過之後更想加入!”

 

不僅是驚嘆連連,還有台灣同胞表示,“來過之後更想加入,想要留下來發展”。

 

許多台灣同胞都經歷了看到真實的大陸,進而被大陸魅力所吸引的過程。譚主在成都寬窄巷子的一間咖啡館遇到了一個台灣親子旅行團,領隊謝柏園説,社會安全進步、百姓豐衣足食,“很舒心,考慮退休後來這邊定居”。臺青曾宥凱第一次來大陸就喜歡上了廈門的人文風情和居住環境,認為“這裡機會很多,整體創業環境都非常舒服”。在大陸創業的台灣屏東青年劉維鎧告訴譚主,在大陸十幾年,我成功搭乘大陸發展快車,成家立業,組建兩岸婚姻家庭,找到了真愛,也實現了發展夢想。

 

大陸近年推出落實臺胞同等待遇、助力臺企紮根大陸、深化兩岸融合發展等一系列惠臺利民政策舉措,讓台灣同胞更容易也更願意留在大陸。

 

范姜鋒用臺胞證的變化舉例,“最開始臺胞證是一個本子,很多時候只能去櫃檯處理事情。後來換了卡式臺胞證,在買火車票、辦理住宿時都更便利。現在有了居住證,在政務系統都是被認證的,可以辦理的事務範圍更廣,也更不分你們還是我們了”。他還表示,大陸的舞臺和機遇一直對台灣同胞持開放和支持的態度,不管是科技創新、鄉村振興、農業林業還是社會治理,都有細緻到位的措施和方案,“讓臺胞只要願意參與就能找到機會”。

 

島內學者指出,大陸近些年的改革發展和創新突破,開創了有別於西方的現代化新路。隨著不斷推進,世界都對中國式現代化充滿信心,這也更讓我們台灣同胞自豪和嚮往。

 

台灣銘傳大學兩岸研究中心主任楊開煌教授認為,大陸的發展已經從“迎頭趕上”發展到“帶頭應變”,中國正在領導世界趨勢。中國國民黨前主席洪秀柱告訴譚主,“我參觀大陸很多地方,看到新質生産力帶給大陸經濟發展的信心,很有勢頭。信心堪比黃金,中國發展起來了,帶動整個世界的經濟都發展起來了”。新黨主席吳成典表示,中國式現代化體現了多方面的自信,“跟著祖國走,是台灣再出發的良機、再繁榮的開始”。

 

大陸的發展、臺胞與大陸的雙向奔赴讓民進黨當局坐立難安,因此想方設法阻撓臺胞“登陸”,但西進大陸、融入大陸的熱潮在島內已經勢不可擋。就連島內“深綠”網紅來過大陸之後都轉變看法,在社交平臺上向島內網友客觀評價大陸,甚至還二度來到大陸,深入東北家庭,感慨“這就是我夢想中的社區”。島內前民意代表鄭麗文表示,“台灣年輕人去到大陸後都喜歡大陸,讓民進黨混不下去、騙不下去了” 。

 

譚主最後想説,大陸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航船必將劈波斬浪、揚帆遠航,對台灣同胞的影響力和吸引力只會越來越大。未來必然會有越來越多的台灣同胞不只滿足於“驚嘆”,更要來到大陸、融入大陸,與大陸同胞共享機遇、共謀發展,參與中華民族復興的偉業。

展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