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Observe

跨越海峽的年味兒:台灣女孩的東北年夜 “食” 光之旅

作為一個來自台灣的女孩,我從小到大都是在台灣過年。這幾年,我與媽媽、弟弟來到大陸,跨越海峽感受過東北的春節,覺得東北的春節像是一場盛大的狂歡,與台灣有著太多的不同。     

   

跨越海峽的年味兒:台灣女孩的東北年夜 “食” 光之旅

 

蔡如瑜手拿福字,迎接乙巳蛇年春節的到來(作者供圖)

 

台灣地區的年俗充滿豐富的中華文化意涵。從除夕夜的祭祖儀式到全家團聚的圍爐夜宴,每一項年俗都代表著對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延續。除夕當晚的圍爐夜宴是重頭戲,全家人圍坐在一起享用年夜飯,象徵著團圓和睦。年夜飯菜色更有著深厚的寓意,比如“長年菜”就寓意著長命百歲且吃的時候要注意不能咬斷;年夜飯裏的雞則寓意能夠開創事業(閩南語:食雞會起家);甜粿、甜棗、糖果意味著甜甜好過年、甜甜大賺錢;在白飯上插紙糊的“春仔花”代表米飯有剩餘,意味著年年有餘。     

  

隨著時代的變遷,圍爐夜宴的形式也在悄然演變著。過去,傳統的圍爐多在廚房的灶臺旁進行,而如今則常見於客廳或餐廳,使用電磁爐或瓦斯爐進行各式料理。然而,無論形式如何改變,圍爐所承載的意義始終不變,那就是全家團圓、共享美味、共度佳節的情感連結。  

      

從烹飪方式上來説,台灣年夜菜肴更注重擺盤和食材的原汁原味,海鮮菜品多以清淡鮮美為主。東北的年夜菜則是豪爽大氣,很多都是大盆大盤的,分量十足,以實惠、飽腹為特點。東北的年夜飯充滿了濃濃的煙火氣,沒有過多的拘謹,只有毫無保留的熱情與歡樂。這種氛圍讓我深深感受到,東北的年夜飯不僅僅是一頓飯,更是一種情感的凝聚,是對家庭、對親情最熱烈的表達。在這個熱鬧的夜晚,我仿佛也成為了東北大家庭中的一員,被這溫暖的氛圍深深感染,內心充滿了感動和幸福。    

    

跨越海峽的年味兒:台灣女孩的東北年夜 “食” 光之旅

 

 在東北,蔡如瑜與東北老闆一家共度除夕,共品美食(作者供圖)

 

記得第一次在東北過年,我們與熱情的東北老闆一家共度除夕。為了這頓年夜飯,我們精心準備了台灣特色的姜母鴨,而老闆一家則備好了東北年夜飯的經典菜肴,諸如皮凍。皮凍通常用豬皮熬製而成,豬皮經過長時間的燉煮,其中的膠原蛋白溶入湯中,冷卻後凝固成晶瑩剔透的皮凍。吃的時候切成小塊,加入醬油、醋、蒜末等調料拌勻,口感爽滑 Q 彈,清涼爽口,是東北年夜飯上的開胃涼菜。“殺豬菜”是東北春節期間的一道傳統佳肴,一般由五花肉、血腸、酸菜等食材組成。五花肉肥而不膩,血腸鮮嫩爽滑,酸菜酸香開胃,三者搭配在一起,燉煮出濃郁醇厚的味道,是東北人過年餐桌上的常客,體現了東北人豪爽、實在的性格特點。溜肉段是將豬肉切成小段,裹上面糊炸至金黃酥脆,再與青椒、洋蔥等配菜一起炒制,加入適量的調料。成品外酥裏嫩,鹹香可口,是一道很受歡迎的下酒好菜,為春節的餐桌增添了豐富的口感。東北粘豆包則主要由黃米麵和豆沙餡製成。黃米麵的外皮軟糯香甜,包裹著細膩的豆沙餡,口感粘糯,味道香甜。粘豆包既可以蒸熟直接吃,也可以放在鍋中油煎,煎至表面金黃,別有一番風味。它不僅是美食,還寓意著生活甜蜜、幸福美滿。有的家庭還會準備一些甜品小吃如糖葫蘆,酸甜的山楂裹上一層晶瑩的糖衣,口感脆甜。還有凍梨、凍柿子等,這些獨具東北特色的甜品冰冰涼涼,別有一番風味,為年夜飯增添了一份甜蜜和歡樂。   

     

在東北,年夜飯的時間比台灣早些。大家圍坐在一起,熱熱鬧鬧地吃完年夜飯,春晚的節目恰好拉開帷幕。這時,只見主人家拿出麵粉,準備和面。在東北,春節吃餃子是雷打不動的習俗,寓意著新舊交替,更承載著團圓與吉祥。餃子餡的種類多得讓人眼花繚亂:豬肉白菜餡的白菜諧音 “百財”,寓意招財進寶;芹菜餡的芹菜諧音 “勤財”,象徵著勤勞致富;韭菜餡的韭菜諧音 “久財”,飽含著對長久財富的期盼。

 

跨越海峽的年味兒:台灣女孩的東北年夜 “食” 光之旅

 

蔡如瑜與家人一起在台灣過春節(作者供圖)

 

在台灣和大陸的東北,我感受到了兩種截然不同卻同樣溫暖人心的年味兒。從台灣到東北,跨越海峽的距離不再讓人感覺遙遠,更讓我體會到了兩種文化的交融和兩岸同胞同根同源的親切。每一道菜,每一個習俗,共同串起了我對春節最美好的記憶。(作者:蔡如瑜) 

台灣同學的回鄉路|回家過年,是遊子與家人的重逢儀式

2025-01-23

中新網1月23日電(李柏濤)傳統農曆春節,寓意著闔家團圓,作為中華民族最為重要的節日,它承載著海峽兩岸同胞的共同記憶,同時也是聯結兩岸情感與文化的紐帶。

 

在這個重要時刻,無論身在何處,兩岸同胞都會通過各種方式表達對家人的思念以及對故鄉的深情。許多在祖國大陸求學的台灣同學,也踏上返鄉之路,回家過年。

 

我們以第一人稱視角,記錄了幾位台灣同學歸家途中的點點滴滴,串聯起一段段溫馨的兩岸“年味故事”。

 

今天“講故事”的台灣同學,是在暨南大學讀書的吳怡萱。她的“年味故事”是這麼開始的……

 

“回家過年,是遊子與家人滿懷期待的重逢儀式。”

 

春節的腳步越來越近了,羊城的年味也變濃了。

 

街頭巷尾的商鋪中循環播放的賀歲歌曲,也好像在提醒在外求學的遊子們,“回家過年的日子快到了!”

 

對我而言,在海峽兩邊,有三個“家”,一個在湖南,一個在台灣,另一個在廣東中山,而今年,我要回中山過年。

 

從廣州到中山,只不過“一程車”的距離,但每一次春節前的歸家,總像是一場遊子滿懷期待的重逢儀式。

 

清晨,靜謐的校園門口,將要踏上歸家之路的同學們,大大小小的行囊中,裝滿了對家鄉和親人的思念。

 

“上車,回家吧。”父親輕輕的一句話,仿佛瞬間拉近我與家的距離。

 

坐在副駕上,路旁的樹影飛馳而過。

 

一路上,父親的每句話,總是離不開家,離不開家裏有關過年的事。

 

“家裏買了新春聯,佈置得特別喜慶。”

 

“你媽媽特意買了乳鴿,説是寓意平安吉祥。”

 

……

 

看著父親認真又期待的表情,心裏涌起一陣暖意。也許,這種樸實又真切的情感,才是歸家旅途中最打動人的風景。

 

“到家了。”

 

此時,清晨的寒意早已被和煦的陽光碟機散,家的氣息撲面而來。

 

母親早已站在家門口等候,一個熟悉而溫暖的擁抱,融化了旅途的疲憊。門楣上倒貼的“福”字和大大的春聯,為這份歸屬感增添了濃濃的年味。

 

“別忘了你的小任務。”父親提醒道。

 

我收拾好行李,趕忙把新買的“中國結”挂在客廳中央。

 

“紅彤彤的,這樣才有中國年的味道。”母親滿意地笑了。

 

“來吧,一起包包子吧。”母親一聲令下,我和弟弟妹妹們也加入做飯的隊伍中,大家雙手都沾滿麵粉,臉上都洋溢著幸福和團圓的笑意。

 

父親和我説,回家過年,“不僅是一段路程,更是一種情感的回歸。”

 

母親告訴我,回家過年,“承載了對團圓的渴望,也在無形中延續著親情的溫度。”

 

在新的一年裏,我的願望依然簡單而真摯,“願每一位歸家過年的人,都能感受到家的溫暖;願家人的笑容與新春的燈火,照亮未來每一個幸福的日子。”(完)

展開全文

“兩岸夫妻”盼除夕:年年回台灣今年留大陸

2024-02-01

中新網金華1月30日電(董易鑫)“之前,太太每年都會跟我回台灣過年。今年,我和太太在她的家鄉過年。這次,我還預定了好幾桌年夜飯,很期待大家除夕可以聚在一起。”1月30日,在浙江金華金東區,已來大陸發展二十餘年的臺胞盧國峰接受中新網採訪時説。

 

盧國峰與太太張園園在浙江義烏相識相戀,如今已結婚21年。此前,他一直從事鄉村規劃建設。2023年,在當地政府邀請下,盧國峰決定在太太的故鄉金東區落地“台灣水果智慧農業科技産業園”項目。如今,該項目已基本建成。

 

“很多朋友想趁著過年期間參觀一下,這也是我們沒回台灣過年的原因之一。”盧國峰説,到了春季,産業園將種植第一批産品,後續還可能迎來研學團隊。

 

據悉,該項目建設的核心板塊智慧大棚已基本完工。該大棚全部採用數字化管理,包含對空氣、土壤、水質的24小時監測預警,以及産出農作物的追根溯源等。此外,大棚本身也符合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在保證運作的同時將實現能耗最低,其鋼材結構還可以抵抗12級風力。

 

“産業園是我們倆一起打拼的事業,以後還會有很多配套設施建設。項目整個推進過程很辛苦,但是我太太幾乎每天都陪著在工地盯進度,不停地調整。”盧國峰説。

 

為此,忙碌了一年的二人決定“解放雙手”,把一大家子的年夜飯預定在餐廳——這對曾經一起開過台灣風味餐館的夫婦更懂得“將專業的事情交給專業的廚師”,親朋好友只需享受美食與歡聚。

 

談及在台灣過年和在浙江過年的不同,盧國峰坦言,有一點令他印象深刻。“台灣比較小,大家生活的區域比較集中,經常能見到。我太太這邊很多親戚不生活在浙江,大家離得比較遠,不能常常聚在一起,因此過年的團圓顯得尤為珍貴。”他説。

 

“我的奶奶、外婆今年已經九十多歲了,身體還很不錯。她們很疼愛我,總擔心我們因為太忙而照顧不好自己。他這次請大家吃飯,也是為了小小‘證明’一下,他把我照顧得很好。”張園園説,台灣有一道年菜叫紅鱘米糕,令她回味無窮。“有機會,我打算在家裏嘗試著做一做,看看能不能還原一下。”(完)

展開全文

返鄉臺商臺胞的過年“新心態”

2023-01-26

走親訪友、吃台灣小吃、分享大陸文創産品……從浙江紹興回到台灣後,臺商王俊評就開啟了自己的“臺式新春”。和往年不同,除了把傳統年貨帶回家,他還與親朋好友分享在大陸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

 

隨著防疫政策優化調整,今年春節假期,許多在大陸打拼、生活的臺商臺胞返回台灣過年。經歷了各種環境的“風雲變幻”,面對“迎新春”,不少臺商臺胞有了“新心態”。

 

郵票冊、文創手提包、黃酒禮盒……這些均是王俊評返鄉行李箱中的“新年貨”,他告訴記者,“以前主要是帶大陸特色美食回家,現在更多的是把文創伴手禮帶回家。”

 

王俊評長期專注文創事業,新的一年他希望用創意、創新的形式,把2500餘年歷史的紹興古城文明發揚光大。趁著春節返鄉,他特意“打包”了一些文創産品,“想借此機會跟家人朋友分享,讓他們知道大陸也有很多優秀的文創産品。”

 

“新年貨”折射的是臺商臺胞的過年“新心態”。不同於以往,在大陸創業的臺商陳建余和弟弟陳慶年“放平心態”,“空手”回了家,“以前香榧、珍珠等大陸特産都帶過,今年沒帶年貨,回家就是給家人最好的禮物。”

 

陪家人“喝上兩杯”,見多年未見的好友,約朋友打高爾夫球,逛熟悉的小道……這個春節,兄弟倆每天的行程都滿滿噹噹。經歷了疫情的“洗禮”,陳建余感覺到沒有什麼比健康更重要,“健康第一,一家人幸福就好”。

 

團圓是兩岸同胞的共同期盼。雖然過年的心態有所變化,但闔家團圓的期待未變。

 

在新春的爆竹聲中,臺胞許芷瑋與家人踏上了台北“放鬆遊”。平日裏,許芷瑋跟隨經商的丈夫在大陸工作和生活,春節期間她帶著藕粉、紹興黃酒等年貨返鄉。許芷瑋受訪時説,“今年我們一家人選擇住飯店、逛景點,大家都比較輕鬆。”

 

中新網紹興電 記者 項菁

展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