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觀察|Observe
臺胞憶清明:外公給我講的那些抗戰往事
編輯: 馬曉葉 | 時間: 2025-04-05 19:05:10 | 來源: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海峽飛虹專稿 |
八十年前,中華民族經歷了一場關乎生死存亡的戰爭,無數先輩浴血奮戰,終於換來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歷史的長河奔騰不息,時光帶走了很多人的記憶,卻無法抹去那些血與火的印記。對於許多人來説,抗日戰爭是教科書上的篇章,是影視劇裏的故事,但對我來説,它是刻在家族血脈中永遠無法磨滅的記憶。又是一年清明時節,在這個緬懷先人的日子裏,我又想起了我的外公。
我叫蘇允愷,我的外公是雲南昭通人,他曾經親身經歷那場民族存亡之戰。我的外公年輕時便投身軍旅,先是在臺兒莊戰役中浴血奮戰,後來又加入中國遠征軍,輾轉于滇緬戰場,參與了松山戰役、畹町戰役,最後在殘酷命運的安排之下被迫滯留緬甸。對於外公來説,在緬甸的那些年是痛苦的深淵,是生與死的掙扎。最終,他拖著一身傷痕輾轉去到台灣。清明時節,我追憶外公的過去,緬懷那一代為國家犧牲的英靈,心中滿是敬意與感慨。
台灣青年蘇允愷站在畹町橋邊。當年,10萬中國遠征軍就是從這裡跨出國門赴緬抗日。(蘇允愷 供圖)
其實,我的外公很少談論起那些年的經歷和戰爭往事,只有在特定的時候,他才會緩緩説起那段歲月。臺兒莊戰役是他年輕時經歷的第一場大戰。那是1938年,中國軍隊與日軍在山東臺兒莊展開了一場驚天地泣鬼神的戰鬥。外公對我説,那場戰役持續了一個多月,戰場上到處是燃燒的村莊,廢墟中殘存著破敗的墻壁,硝煙與屍體的氣味瀰漫在空氣中。抗戰士兵們隱蔽在城墻後面,等待日軍的衝鋒,一波接著一波。戰士把彈藥打光了,就用刺刀拼殺,甚至徒手搏鬥。他的戰友一個個倒下,鮮血浸透了戰袍,但沒有人後退一步。臺兒莊戰役的勝利是中國軍隊在正面戰場上對日作戰的首次大捷,極大地鼓舞了中國軍民的抗戰士氣。然而,這場勝利背後,是無數將士的犧牲。外公的心中始終記得那些未能走出戰場的戰友。
台灣青年蘇允愷(第一排左四)和家人的合影。站在中間位置的是他的外公。(蘇允愷 供圖)
臺兒莊戰役後,外公隨部隊轉戰各地。直到1942年,中國遠征軍組建,他成為其中一員,從此便踏上了更加殘酷的戰場——滇緬戰場。那時候,日軍佔領了緬甸,切斷了當時中國唯一的國際補給線——滇緬公路。如果這條“生命線”失守,中國抗戰將陷入絕境。因此,組建遠征軍就是要派遣中國最精銳的部隊與盟軍並肩作戰,共抗日軍。
剛進入緬甸時,遠征軍面對的是極端惡劣的戰場環境。熱帶叢林濕熱難耐、蚊蟲肆虐,很多人還未上戰場就已經感染瘧疾,高燒不退。在缺乏補給的情況下,士兵們經常斷糧,甚至只能靠樹皮和野草充饑。然而,最可怕的還是日軍,他們裝備精良,對中國軍隊展開了殘酷的圍剿。許多將士因為補給不及時,被迫撤退至緬甸北部的野人山,那裏是“人間煉獄”,饑餓、瘴氣、毒蛇、野獸,奪走了無數戰士的生命。外公的很多戰友就這樣消失在密林深處,成為無名英魂。
1944年,遠征軍開始反攻,外公參與了松山戰役。外公曾説,那是一場“血戰到底”的戰役,中國軍隊以極大的代價攻破日軍陣地。戰場上到處是炸裂的泥土與殘肢,天空被濃煙遮蔽,空氣中充滿火藥與血腥味。衝鋒過程中,身邊的戰友不斷倒下,屍體堆積成山,但沒有人後退一步。在這場戰役中,有一群特殊的戰士——娃娃兵。這些娃娃兵大多是13至16歲的少年,有些甚至只有11歲、12歲,他們或是因為家園被毀,或是因為親人被殺,懷著保家衛國、報仇雪恨的心情參軍,與成年士兵一起奔赴戰場,成為抗日戰爭中一股令人心痛又敬佩的力量。外公對我説,有些娃娃兵在最後時刻還緊握著槍,嘴裏喃喃地喊著“報仇”“不能退”。最終,遠征軍成功攻克松山,為全線反攻打開了通路。
2024年8月,台灣青年蘇允愷走訪雲南畹町“老兵村”,與抗戰老兵交流,了解滇西抗戰歷史。(蘇允愷 供圖)
今年是抗日戰爭勝利80週年。作為抗戰老兵的後人,我深知今天的和平來之不易。當我站在松山抗戰遺址、畹町鎮、騰衝國殤墓園,看著那些刻滿英烈名字的石碑,心中充滿無限的敬仰與悲痛。這些先烈曾經年輕鮮活,他們也有家人、有夢想,卻在戰爭中獻出了寶貴的生命,再也沒有回來。他們的犧牲換來了今天的和平與繁榮。雖然這段歷史漸漸遠去,但我堅定地認為,我們這代人必須要承擔起講述歷史、傳承歷史的責任,讓更多台灣年輕人了解這段歷史,了解今天生活的來之不易並珍愛和平。
我的外公雖已離世,但他的故事將永遠留存在我的記憶裏。每當我想念他,便想起他的戰場、他的戰友,以及那一代人無畏犧牲的抗戰精神。我會記住這一切,並把它講給更多人聽,讓那些英靈和他們的抗戰精神永遠不被遺忘。(作者:蘇允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