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Observe

“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大陸數字經濟蓬勃發展的生態為台灣青年提供了技術轉化和項目孵化的沃土,希望更多台灣青年參與其中。” 近日,在參加第六屆皖臺青年創富交流營活動時,曾在北京、台灣兩地從事AI與教育領域創業的台灣青年吳雨涵這樣説。她還向交流營的小夥伴們分享了她自己團隊開發的智慧教育平臺在大陸落地的經驗。

 

大陸經濟前景好不好,事實最有説服力。兩岸經濟合作好不好,臺商最有發言權。國家統計局4月16日發佈的數據顯示,初步核算,一季度大陸生産總值(GDP)318758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同比增長5.4%,增速高於去年5%的增速,也高於去年一季度5.3%的增速,在全球主要經濟體中名列前茅。今年1至2月,兩岸貿易額達3103.4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0%;大陸實際使用台資7.1億美元,同比增長83.7%;新設臺商投資企業921家。

 

“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_fororder_臺商

 

中共中央臺辦、國務院臺辦4月18日在江蘇省南京市舉辦臺商代表座談會。(中國台灣網記者 尹賽楠 攝)

 

“一季度國民經濟起步平穩、開局良好,高品質發展向新向好。”國家統計局副局長盛來運在4月16日國新辦舉行的新聞發佈會上這樣表示。4月18日,中共中央臺辦、國務院臺辦主任宋濤在江蘇省南京市舉辦的臺商代表座談會上堅定表示:“美國發起的關稅戰,改變不了大陸經濟基礎穩、韌性強、長期向好的基本態勢,我們有足夠的智慧和能力應對並戰勝各種挑戰。大陸始終是臺商的堅強後盾。”宋濤説,我們將全面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對臺工作的重要論述精神,研究解決臺商臺企面臨的問題和困難,提出切實可行的政策措施,落實同等待遇、加大支持力度,強化兩岸産業鏈供應鏈連結,支持台資企業參與國家重大戰略實施,助力臺企轉型升級、拓展內需市場,融入新發展格局,實現高品質發展。

 

在促進兩岸交流、共謀同胞福祉的發展路上,大陸從未停步。4月20日,以“加強民生交流 增進同胞福祉”為主題的兩岸基層民生發展交流會在杭州開幕。中共中央臺辦、國務院臺辦主任宋濤在開幕式致辭中用樸素平實的語言道出了兩岸同胞的心裏話。他説,兩岸同胞是一家人,希望彼此過上好日子,是家人間天然且樸素的情感。只有辦好民生領域一件件關鍵小事,才能了卻兩岸同胞一樁樁心頭大事。要持續擴大兩岸交流合作,提升民生發展的動力;堅定守護兩岸共同家園,強化民生發展的保障;努力實現民族偉大復興,拓寬民生發展的前景。

 

“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_fororder_民生

 
                

  兩岸基層民生發展交流會4月20日在杭州開幕,中共中央臺辦、國務院臺辦主任宋濤在開幕式上致辭。(中國台灣網記者 尹賽楠 攝)

 

中評社發表快評指出,宋濤在這兩場會議上的講話,充分反映了大陸當前對臺工作的亮點和重點,也即在美國發起新一輪關稅戰、台灣當局則進一步阻撓兩岸交流合作、臺商臺企和台灣基層民生面臨新困難新挑戰的當下,大陸基於“兩岸一家親”理念,強調要一如既往尊重、關愛、造福台灣同胞,深化兩岸融合發展,讓臺商臺企和廣大台灣同胞共享大陸經濟發展的機遇和成果。這也是今年中央對臺工作的重要精神。宋濤的講話也反映了大陸對臺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反映了大陸的善意和誠意,與美國只會從臺掠奪資産(臺積電)、掠奪市場(被迫開放美豬美牛等進口)以及不斷提高“保護費”(要求擴大軍購等),形成鮮明對比;也與台灣執政者阻撓兩岸交流合作等逆民意施政作為形成對比。

 

據台灣中華經濟研究院4月18日發佈的預測顯示,2025年台灣經濟增長率將無法“保2”,僅有1.66%,若關稅戰時間拉長,台灣經濟只能勉強維持正增長。而1月時該院預估台灣全年經濟增長率為3.42%。台灣一金融機構4月21日公佈的最新調查顯示,受美國實施所謂“對等關稅”影響,台灣民眾對經濟景氣的樂觀指數顯著下降,達到近5年來新低。臺積電近日公佈的2024年年報顯示,在境外工廠中,臺積電南京廠表現出眾,2024年盈利259.54億元,高於2023年的盈利(217.55億元),近四年累計盈利超800億元。相較而言,臺積電美國亞利桑那州新廠2024年虧損142.98億元,較2023年虧損擴大33.73億元,近四年累計虧損超394億元。此外,日本廠去年也虧損43.75億元,歐洲廠虧損5.56億元。

 

“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_fororder_賴.JPG

 

“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兩岸經濟優勢互補、互利雙贏的基本格局,是經濟規律作用和市場自主選擇的結果,符合兩岸同胞的共同利益。兩岸同胞走近走親的願望、交流合作的大勢是任何政治勢力都阻擋不了的。在激流浩蕩的時代洪流中,廣大臺商臺企應堅定信心、著眼長遠,積極參與兩岸交流合作,攜手抵禦外部風險挑戰,共同壯大中華民族經濟,共同推進祖國統一和民族復興偉業;在波譎雲詭的動蕩政局中,廣大台灣同胞更應該認清大勢,與大陸同胞一道,堅持“九二共識”、反對“台獨”,反對外部勢力干涉和脅迫訛詐,堅決捍衛兩岸同胞的利益和福祉,同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者:常濱)

煽動兩岸經濟“脫鉤斷鏈”,只會損害台灣企業和民眾利益

2024-06-06

賴清德上任不足二十天,已經遭遇大陸強勢遏制“台獨”兩連擊:一是圍島軍演給予島內“台獨”分裂勢力當頭棒喝,充分顯示出大陸鐵腕遏制“台獨”的堅定決心與壓倒性實力,正如中國國防部長董軍所言,我們對待“台獨”武裝就像甕中捉鱉;二是5月30日,大陸在經濟領域出手,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發佈公告,決定自2024年6月15日起,對原産于台灣地區的134個稅目進口産品,中止適用《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協定稅率。

 

煽動兩岸經濟“脫鉤斷鏈”,只會損害台灣企業和民眾利益

 

ECFA是兩岸雙方在“九二共識”的共同政治基礎上簽署的,實施中如産生問題可通過兩岸協商予以妥善解決。但民進黨當局頑固堅持“台獨”立場,拒不承認“九二共識”,大肆宣揚“台獨”分裂謬論,煽動兩岸對立對抗和經濟“脫鉤斷鏈”,嚴重破壞兩岸協商和ECFA實施的基礎,是大陸有關部門不得不進一步中止ECFA部分産品關稅減讓的根本原因。搞“台獨”就沒有和平,就沒有發展,只會“禍臺”“害臺”,只會讓台灣企業、民眾利益受損。

 

中止ECFA部分項目關稅減讓震動島內,台灣在野政治人物和工商界都憂心忡忡,直言ECFA對台灣出口尤其是傳統産業出口極為重要,不及時處理將嚴重影響台灣經濟發展前景,要求民進黨當局必須及時釋出善意、減少挑釁,儘快與大陸對話協商。民進黨當局及其相關人士仍嘴硬聲稱影響有限,稱ECFA項目關稅減讓覆蓋面不大,佔台灣總體出口比重很小,強調以高科技産品為主的台灣出口不會受到太大影響。

 

事實上,台灣是一個典型的“外向型淺碟”經濟體,經濟增長高度依賴“境外凈需求”(出口減去進口)帶動。兩岸貿易至關重要,若台灣喪失了對大陸貿易的鉅額順差,將陷入貿易赤字、經濟發展停滯的巨大困境。

 

煽動兩岸經濟“脫鉤斷鏈”,只會損害台灣企業和民眾利益

 

而對台灣經濟更為緊迫的是,如果兩岸關係持續惡化,台灣傳統産業恐遭遇更大困境。一方面,沒有大陸的實質支持,台灣就難以參與區域經濟合作,就無法獲得最關鍵的關稅減免與市場準入。事實上,台灣無法參與《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已經對其傳統産業出口産生了嚴重影響,相當多中小企業面臨要麼丟失市場要麼外移的艱困局面。另一方面,相較于兩岸簽署ECFA的2010年,當前兩岸産業競爭力已發生巨大變化,台灣相當多傳統産業相較于大陸已無競爭力。若兩岸經濟無法深度融合,兩岸産業佈局不能按照市場規律與比較優勢原則進行優化佈局,台灣很多傳統産業將不得不面臨殘酷的擠壓甚至是替代。

 

但若民進黨當局置台灣傳統産業于不顧,並極力推動台灣部分高科技産業倒向歐美,那只會進一步加速台灣經濟産業的畸形化。畢竟台灣高科技産業就業惠及面太窄,島內絕大多數勞動者仍然集中在傳統産業及服務業。這種畸形的經濟産業結構不僅更為脆弱,也會使得島內貧富差距更大、社會矛盾更尖銳。島內多數學者反復強調,穩定兩岸關係是改善台灣投資環境、保持經濟發展的首要條件,台灣産業發展必須以兩岸和平為基礎,期待兩岸經貿關係回歸互利雙贏的正常狀態。

 

賴清德上臺伊始,拒不承認“九二共識”,大肆宣揚“台獨”分裂謬論,發出謀“獨”挑釁的危險信號。對此,我們決不容忍、決不姑息,決不聽之任之,必須反制,必須懲戒。挑釁愈甚,反制愈烈。但大陸始終尊重、關愛、造福台灣同胞,始終對促進兩岸經濟交流合作持積極態度。未來,大陸仍將繼續堅持強力遏制“台獨”,並與柔性“促融”相結合,一方面對“台獨”分裂勢力進行更精準更強力打擊,另一方面仍會加大力度促進兩岸經濟領域的融合發展,為臺胞臺企提供更多同等待遇,持續深化兩岸融合發展。(作者:李牧野)

展開全文

臺報社論:島內民眾應看清誰真心對台灣好

2025-03-14

台灣《旺報》3月11日刊登題為《讓台灣人看清 誰真心對台灣好》社論,社論摘編如下:

 

面對特朗普關稅壓力,臺積電決定加碼投資美國千億美元,額外新建先進製程晶片廠、封裝設施及研發中心,引起很大爭議。董事長魏哲家親上火線,強調可降低關稅成本與分散市場風險,滿足美國在地客戶的需求,符合特朗普總統對國家及經濟安全政策方向,讓台灣在接下來美國對等關稅議題上,取得有利談判地位。

 

但不能否認,臺積電擴大對美投資,很難避免資本支出的排擠效應,進而影響經濟增長與就業。尤其臺積電作為台灣半導體産業供應鏈的核心,上中下游相關IC設計、材料、設備、封裝及檢測等廠商,可能需要跟著臺積電腳步出走,難道不會引發産業空洞化現象?

 

2月最新出口數據顯示,台灣對美國出口117.7億美元,年增率65.6%,為史上單月次高紀錄,美國在時隔24年後,再度成為台灣最大出口市場。這意味著半導體産業供應鏈出走美國,台灣對美出口勢必跟著削減。對高度依賴出口的台灣來説,增長動能不會大幅減弱嗎?

 

自2018年中美貿易戰開打,台灣對美出口一路走高,2024年比重達23.4%,對大陸出口比重則是從高點43.9%逐步下滑,2024年僅31.7%。兩者對比鮮明。

 

當台灣對美出口比重一路上升,台灣經濟表現有變得更好嗎?數據會説話。若以2018年中美貿易戰開打為分水嶺,2018年到2025年的7年間,台灣經濟增長率年平均值為3.5%(2025年為預估值),若回推7年,2010年到2017年,增長率年平均值為3.8%,答案顯而易見。

 

整體而言,出口一邊倒傾向美國,未必對台灣經濟好。

 

相較于特朗普強力對臺施壓,大陸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卻展現出對臺友好的一面,除持續表態致力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外,更強調“完善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制度和政策”,把交流合作視為今年大陸對臺工作重點,借此深化兩岸融合發展。對台灣經濟來説,這自然有利無害,但問題在於民進黨當局願不願意接招,肯不肯認真思考兩岸關係改善問題。

 

美國對臺施壓,想挖走台灣硅盾,引起民眾反感,未來還可能對臺增加關稅。大陸趁機推出惠臺政策與措施,一定有助改善台灣民眾對大陸觀感,有利兩岸交流合作空間的擴大。

 

經濟共同體不是口頭説説就能水到渠成,台灣人應看清,誰才是真心對台灣好。

展開全文

臺胞憶清明:我的先輩是抗日英雄

2025-04-04

清明,是緬懷先烈、致敬英雄的時節。無數英烈在戰火紛飛中浴血奮戰,用生命捍衛國家的尊嚴。他們的故事,是中華民族不屈精神的生動寫照。

我出生於1981年。那一年,宋慶齡女士去世。家人為了緬懷她,就給我取了“慶齡”這個名字。我是台灣屏東人,祖籍在廣東梅州。在成長的過程中,我一直對大陸有著一種特殊的情感。雖然我在台灣長大,但內心深處總有個聲音在呼喚我去探尋祖籍之地。2023年中秋節,我到廣東省梅州市蕉嶺縣尋根。我仔細核對從台灣帶來的族譜和蕉嶺的族譜,知道了自己是丘逢甲的後代,祖上是丘氏第十六世代到了台灣。

 

臺胞憶清明:我的先輩是抗日英雄_fororder_1_副本

2023年,本文作者(後排右二)赴廣東省梅州市蕉嶺縣尋根謁祖,與家族宗親合影。(供圖:邱慶齡)

 

説起我的先輩丘逢甲,他可是中國晚清時期著名的愛國志士。丘逢甲是客家人,雖然祖籍是廣東梅州,但他出生在台灣。丘逢甲少年時就很有志向和抱負,“毅然以天下為己任”。26歲時,他赴京會試考取三甲進士,卻拒絕了朝廷授予的官職,回到台灣教書育人。

1895年4月17日,清政府被迫與日本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割讓台灣等地給日本。消息傳來,台灣人民非常憤怒,“聚哭于市,夜以繼日”。丘逢甲悲憤交加,咬破指頭,用鮮血書寫了“抗倭守土”四字血書,隨後召集紳民數千人集會,聯名向朝廷要求廢約抗戰。為了籌集抗日義軍的軍餉,他毅然變賣家産,還發動丘家的成年男子率先加入義軍。丘逢甲帶領義軍在台北、台中、新竹等地和日軍血戰數十場,最終義軍傷亡慘重,丘逢甲也在戰鬥中負傷,最後不得不撤回大陸,從事教育事業,並成為廣東省最有聲望的教育家之一。為了牢記復土雪恥的大志,丘逢甲在《春愁》詩中寫道:“春愁難遣強看山,往事驚心淚欲潸。四百萬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灣。”他在臨終前還囑咐家人:“葬須南向,吾不忘台灣也!”這飽含著丘逢甲對祖國深深的眷戀和對台灣回歸的期盼。

 

臺胞憶清明:我的先輩是抗日英雄_fororder_4_副本

本文作者參觀梅州丘逢甲故居時拍攝的照片(供圖:邱慶齡)

 

熟悉歷史的人都深深懂得,中國百年近代史也是中國人民持續反抗外侮侵略的血淚史。丘逢甲的抗爭精神猶如烈火,點燃了中華兒女的愛國熱情,不僅是台灣同胞的驕傲,更是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精神的象徵。他的事跡激勵著後來者在民族危難之際挺身而出。這種精神在中華民族的歷史長河中不斷傳承與發揚,尤其是在抗日戰爭期間達到了高潮。

我曾聽過很多抗日戰爭中的英雄故事。他們有的是參加了大陸抗日戰爭,有的是在台灣日據時期反抗日本侵略,有的經歷過槍林彈雨,有的在後方默默支援,還有的在海外為抗戰奔走呼號。我想説,他們都是中華民族的驕傲。台灣光復回歸祖國的歷程,也有力證明台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有一次,我和一位參加過大陸抗戰的老兵聊天。當他得知我來自台灣後,老人告訴我,他最大的心願就是兩岸能夠早日統一,這樣他就安心了。那一刻,我深深地感受到他盼望兩岸統一的熱切渴望。

 

臺胞憶清明:我的先輩是抗日英雄_fororder_3_副本

2023年9月,本文作者參觀上海歷史博物館舉辦的“且看鷹隼出風塵”臺胞家族抗日救亡歷史圖文展。該展覽以大量珍貴歷史圖片反映了在1895年至1945年期間,眾多台灣同胞誓不臣倭、團結禦侮,為中華民族抗日戰爭和台灣同胞反殖民鬥爭的最終勝利做出巨大犧牲和重要貢獻。(供圖:邱慶齡)

 

向英烈致敬,向老兵致敬!如今的和平年代是他們用生命和鮮血捍衛而來。他們在戰火紛飛的年代,為了和平與尊嚴奮勇抗爭。他們的故事必將在血脈中代代相傳。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80週年,也是台灣光復80週年。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民族精神的力量。同時,我們也要倍加珍惜來之不易的和平。

在清明時節,我閉上眼,思緒穿越時空。祖先的事跡如一幅幅生動的畫卷在腦海中徐徐展開。微風拂起歲月的塵埃,讓我聯想到無數先烈在那段艱苦卓絕的抗戰歲月中同仇敵愾的壯麗場景,心中涌起一股難以言喻的感動與自豪。這份感動,源於先輩們為民族付出的巨大犧牲。這份自豪,源於兩岸同胞血脈相連、命運與共的深厚情誼。

 

臺胞憶清明:我的先輩是抗日英雄_fororder_2_副本

本文作者參加兩岸交流活動的留影(供圖:邱慶齡)

 

如今,我在大陸就業、創業,成家立業,生活十分安穩。我也在大陸結識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大家一起為了共同的夢想而努力著。我們一起工作,一起生活,互相幫助,互相支持。在這裡,我感受到了濃濃的親情和友情,也感受到了大陸同胞的包容和溫暖。這些年,大陸出臺了一系列促進兩岸交流合作的制度和政策,為我們在大陸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和機遇。越來越多的台灣同胞在這裡實現了自己的夢想。

清明是追宗思源的時節。我們不能忘記歷史,更不能忘記那些為國家和民族做出貢獻的英雄。兩岸同胞都是中國人,這是永遠無法改變的事實。無論身在大陸還是台灣,我們的心始終相連。我相信,我們將共同創造更加美好的未來。(作者:邱慶齡)

展開全文

賴清德倡狂謀“獨” 正將台灣推向深淵

2025-03-16

賴清德近日高調叫囂,在所謂“國安高層會議”上再度宣揚兩岸“互不隸屬”的分裂謬論,妄稱“台灣是一個主權獨立的民主國家”,極力渲染“大陸威脅”,將大陸界定為“境外敵對勢力”,並拋出所謂“因應五方面威脅”的“17項策略”。賴清德拋出這些謬論的本質是推進“台獨”的又一重大步驟,其核心目的在於強化“台獨”立場、製造兩岸對立、拉攏外部勢力介入臺海局勢,同時意圖進一步妖魔化大陸,為未來的謀“獨”行動製造藉口。如此荒誕不經、倡狂挑釁大陸的言論,不僅暴露出其頑固的“台獨”立場,更證明其人是不折不扣的“兩岸和平破壞者”“臺海危機製造者”。

 

賴清德的這番言論,毫無疑問是迎合外部干涉勢力、押寶島內“台獨”分裂勢力,進一步推動台灣走向危險深淵的政治投機行為。台灣與大陸同屬一個中國的事實毋庸置疑,這是國際社會公認的客觀事實和基本原則,更是兩岸關係的共同政治基礎。然而,賴清德卻試圖以歪曲歷史、篡改事實的方式,進一步製造兩岸對立,拉升臺海緊張局勢。賴清德這一系列“台獨”言行不僅是對歷史的背叛,更是在拿台灣2300萬民眾的命運進行政治豪賭。

 

賴清德上臺以來就將個人政治野心淩駕於台灣同胞的福祉之上,頑固堅持錯誤立場,不斷鼓吹“台獨”主張。在他看來,煽動對抗、製造緊張,是獲取政治私利的捷徑。兩岸融合發展是大勢所趨,但賴清德卻一再阻撓兩岸正常交流交往,試圖以“去中國化”政策切割台灣與大陸的歷史文化聯繫。這種倒行逆施的做法,既阻礙了台灣經濟的發展,也割裂了兩岸同胞的情感紐帶,最終受害的只能是台灣。賴清德上臺後,瘋狂打擊異己,在島內施行“綠色恐怖”。他不顧台灣同胞的安危,加緊與美國反華勢力勾連,妄圖借助外部勢力為其“台獨”分裂野心鋪路。然而,現實早已證明,美國從來不會真正為台灣利益考慮,只會將台灣當作遏制中國崛起的工具,台灣一旦失去價值,就會被無情拋棄。賴清德妄圖與外部勢力勾連,鋌而走險踐踏兩岸關係底線的做法不僅無助於台灣的發展,反而會將臺海局勢推向危險邊緣,把台灣民眾綁上戰車。他的言行也暴露了其擔心淪為美國“棄子”的恐慌。

 

賴清德大肆渲染所謂“大陸威脅”,並將大陸定性為“境外敵對勢力”,不僅是徹頭徹尾的政治謊言,更是民進黨當局慣用的障眼法。其險惡用心就是為了通過妖魔化大陸,掩蓋民進黨執政失敗的現狀。自賴清德上臺以來,台灣産業外移、民生凋敝、民怨四起,社會問題層出不窮。面對島內民眾的憤怒,賴清德不是認真思考如何改善台灣的經濟發展和民生狀況,而是選擇炒作“大陸威脅論”,試圖轉移焦點,以此來掩蓋自身的無能。事實上,大陸始終願意以最大誠意推動兩岸和平發展和祖國和平統一。然而,賴清德卻故意歪曲大陸善意,極力製造對立,甚至不惜惡意煽動仇恨。他所謂的“因應五方面威脅”的“17項策略”,不過是將台灣推向更危險境地的騙局。台灣的真正威脅,不是大陸,而是賴清德以及民進黨當局的倒行逆施。

 

歷史證明,“台獨”沒有出路,任何妄圖分裂中國的企圖都註定失敗。賴清德頑固推行“台獨”路線,破壞兩岸和平,註定會被歷史和台灣民眾所唾棄。賴清德在大陸頒布實施《反分裂國家法》20週年紀念日的前一天,發表囂張分裂謬論,挑戰兩岸關係底線,其倒行逆施只會讓台灣陷入更深危機。他的言論和行徑已經在島內引起廣大民眾的反感和恐懼。任何逆潮流而動的人,都註定失敗!賴清德一再挑釁大陸,終將遭到人民的唾棄和歷史的審判。(作者:北京聯合大學政治學研究所所長、台灣研究院教授朱松嶺)

展開全文

新時代 新機遇 新期待

2024-12-12

“兩岸産業面對新情勢,應採取新思維,展開更大格局、更高層次、更寬領域的融合合作發展。” 12月9日至10日在福建廈門成功舉辦的2024兩岸企業家峰會年會上,兩岸企業家峰會台灣方面理事長劉兆玄這樣強調。

 

今年兩岸企業家峰會年會以“打造兩岸新時代産業鏈 促進兩岸經濟融合發展”為主題。當前,世界政治經濟、兩岸形勢都呈現出新的特點,兩岸企業家們針對新時代的新特點進行了交流研討,廣泛認為應該在新形勢下採取新的措施,加強兩岸經貿合作。

 

新時代  新機遇  新期待

 

劉兆玄認為,兩岸面臨美國關稅戰與科技壁壘等震蕩,兩岸産業應採用新合作思維因應嚴峻經濟環境挑戰。他還提出了包括擴大兩岸供應鏈融合發展,協助臺商參與信息技術應用創新,推動數字經濟融合,順應臺商策略轉變,以及參與區域經濟發展攜手進軍海外等建議。

 

“兩岸關係越緊張,越要加固兩岸經貿合作。”台灣中華經濟研究院區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劉大年表示,經貿合作是兩岸關係與臺海和平的“壓艙石”。雖然兩岸企業互有競爭,但互補和合作空間更大。

 

台灣《工商時報》報道指出,2024年兩岸企業家峰會年會登場,正值全球産業鏈供應鏈受地緣政治不穩定影響之際。希望通過這次會議進一步促進兩岸企業交流,探索兩岸經濟産業合作的新模式。

 

在2024兩岸企業家峰會年會開幕式上,峰會大陸方面理事長郭金龍對大陸經濟發展的新形勢進行了分析。郭金龍指出,今年以來,大陸推出一系列存量增量政策。今年前9個月,兩岸貿易額達2124.4億美元,同比增長9%;大陸新設臺商投資企業5725家,同比增長5.6%。他認為,這充分表明歷經數十載的深入交流合作,兩岸融合發展有基礎、有活力、有韌勁、有保障。

 

新時代帶來了新機遇。著眼未來,兩岸企業如何積極謀劃新的産業佈局,探索新的合作契機,協同參與全球價值鏈分工,共同應對國際貿易挑戰,成為與會嘉賓們熱議的話題。

 

“面對祖國大陸經濟發展的新格局,兩岸企業家如何攜手深化合作、共謀發展,是個非常重要的議題。”全國臺企聯常務副會長吳家瑩説。海南穎奕生物科技集團總裁淩楷鈞表示,在現在全球競爭這麼激烈的情況下,兩岸的産業共同融合發展,帶來了背靠大陸的一個廣闊市場,一個全面的發展機遇。

 

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協同創新中心經濟平臺執行長、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教授唐永紅指出,大陸經濟發展處於轉型時期,以生産要素投入層面為例,當前正在從粗放型發展向集約化發展方面調整,其中包括技術、産業的升級等。而集約化發展方面,大陸又提供了很多政策支持。所以,對於台資企業來説,既是挑戰,也是機遇。

 

新時代  新機遇  新期待

 

 12月10日拍攝的2024兩岸企業家峰會年會閉幕式現場。新華社記者 王承昊 攝

 

參與峰會年會的台灣企業家代表紛紛表示,對深化兩岸經濟交流合作充滿期待,對投資大陸發展充滿信心。吳家瑩説:“我對大陸市場更有信心,因為大陸有強大的産業鏈,再加上大陸每一年的政策對我們臺商的扶持,大家有目共睹,讓我更有信心在大陸發展。”

 

在峰會年會開幕式上,中共中央臺辦、國務院臺辦主任宋濤在宣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王滬寧的賀信中指出: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對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作出系統部署,為兩岸交流合作、共同發展、互利共贏注入新動能、提供新機遇。中國式現代化為兩岸經濟合作帶來了強勁動力和有利條件,展望兩岸融合發展,前景光明。希望兩岸企業家認清大勢,秉持大義,堅定紮根大陸發展的信心,攜手努力,共同壯大中華民族經濟。(作者:常濱)

展開全文

臺青大陸逐夢路:見證兩岸融合,共築統一願景

2025-03-11

我是一名來自台灣,在武漢創業多年的追夢人。在今年的全國兩會召開期間,我關注了媒體報道和關於全國兩會的話題,特別注意到政府工作報告中強調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和“九二共識”,堅決反對“台獨”分裂和外部勢力干涉,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這無疑為我們這些在大陸奮鬥的台灣同胞注入了一劑強心針。而報告中所提及的完善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制度和政策,更為我們的創業之路拓寬了前景。回顧過往,從初到大陸時的懵懂,到如今在事業上的逐步紮根,每一段經歷都與這片土地緊密相連,也讓我對兩岸關係有了更為深刻的體悟。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2_副本

 

本文作者參加第十五屆海峽論壇(供圖:薛穎穜)

 

2017年末,我懷揣著700元人民幣,獨自一人來到大陸。最初,我選擇在臺商集中的廣東省東莞市發展。我一邊在文化傳播領域摸索前行,一邊為後續的創作積蓄能量。直到有一次受邀參加“湖北・武漢台灣周”,我便與武漢結下了不解之緣。

 

武漢,一座英雄的城市。它的堅強和熱情讓我感受到了家的溫暖。在新冠疫情期間,我堅定地選擇留在武漢。我被身邊的人一次次地感動,創作了《為武漢歌讚》《英雄武漢》等歌曲,我讚美白衣天使,讚美志願者,也讚嘆著武漢英雄的人民。還記得有一次我去買熱幹面,有市民聽出我口音的不同,在得知我是一直留在武漢的台灣人後,他親切地拍拍我的肩膀,説了句:“都是兄弟!”那一刻,我真切地感受到自己已然成為武漢的一份子。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3_副本

 

本文作者參加兩岸交流活動(供圖:薛穎穜)

 

隨著復工復産的有序推進,我心心唸唸的網絡大電影《夢裏杜鵑花》得以重新開拍。這部電影講述的是在上世紀80年代,發生在武漢的愛情故事,風格類似電視劇《父母愛情》,又融入了時空穿越。我在改寫劇本時加入了台灣元素,有著台灣偶像劇的浪漫氣息。在拍攝團隊中,除了我之外,其餘50多人皆來自武漢。在電影后期製作的過程中,我通過線上溝通的方式與身在台灣的插畫師、音效師保持著密切聯繫。他們給予了我很多幫助。可以説,《夢裏杜鵑花》是兩岸攜手同心創作的一部作品,是“漢臺一家親”的真實體現。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8_副本

 

本文作者參加兩岸交流活動(供圖:薛穎穜)

 

文化公司逐漸步入正軌,我在大陸的創業夢想也在逐光而行。2021年,我發出倡議,在武漢紅樓前舉辦“台灣同胞閃聚武漢,白雲黃鶴歡迎你”快閃活動,現場60多名在漢臺胞與武漢市民攜手,共同唱響《朋友》,還有20多名在北京、廈門、瀋陽等地創業的臺胞通過“雲端”連線的方式參與。那一刻,歌聲傳遞著兩岸同胞濃濃的情誼,讓我更加堅定了推動兩岸青年交流合作的信心。同年,由我創作的紀錄片《76天中國台灣導演在武漢》被武漢檔案館收藏。

 

2022年,我有幸參與拍攝紀念辛亥革命110週年的“臺青雲遊覽”系列短視頻,讓台灣青年用文旅視角了解辛亥革命,用積極的心態面對兩岸融合,共擔民族復興的使命。很多台灣青年對我説,這個系列短視頻讓他們找到了久違的歸屬感。

 

2025年3月12日是孫中山先生逝世100週年紀念日。辛亥革命博物院為此舉辦《偉大先驅——紀念孫中山先生逝世100週年圖片展》。我有幸參與了布展工作,這對我而言是無上的光榮。我悉心安置每一張泛黃的照片,反復推敲每一段文字介紹。我仿若穿越了時空,與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親密相擁。兩岸同胞共同紀念中山先生的偉大功績,不正是證明了兩岸同胞有著共同的歷史記憶,我們與大陸同胞的血脈是永遠割不斷的嗎?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4_副本

 

本文作者參加《偉大先驅——紀念孫中山先生逝世 100 週年圖片展》布展工作(供圖:薛穎穜)

 

“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是一場歷史接力賽。兩岸雖然隔著一灣淺淺的海峽,但兩岸同胞的命運卻始終是緊密相連的。我衷心希望兩岸同胞能銘記歷史,攜手共進,堅定不移地推進祖國統一大業,攜手共創民族復興的宏偉藍圖。我也將繼續在這片我所熱愛的土地上,用行動書寫人生的精彩華章。(作者:薛穎穜)

展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