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Observe

臺青:我家的族譜與紀錄片《國土重光》的歷史對話

當 AI 技術復原的1945 年 10 月 25 日台北公會堂場景在螢幕上亮起,當 “台灣光復了” 的宣告穿越八十年時光回蕩在耳畔,我不禁想起父親常做的事——他總捧著那本藍色布封面、清朝年代的手抄本薛家族譜,雖然族譜的邊角早已被磨出卷邊,卻被父親一直視若珍寶。父親經常告訴我:“咱薛家的根在大陸,是從泉州渡海來的台灣。”六集紀錄片《國土重光——紀念台灣光復80週年》用鐵證如山的史料與震撼人心的敘事,完成了一次跨越時空的歷史對話。而父親手中的族譜,恰是這兩岸同根同源最鮮活的注腳,讓我對“國土重光”四個字背後的重量,有了遠超旁人的切身感悟。

 

 

紀錄片開篇的歷史回溯給我帶來了直擊心靈的衝擊。1895 年《馬關條約》簽訂現場的黑白影像,與我曾無數次眺望的台灣海峽湛藍海水形成強烈對比。“割讓台灣島及其附屬島嶼、澎湖列島、遼東半島給日本” 的文字,不僅是清政府的屈辱印記,更是刻在每一位中國人心上的一道傷痕。但紀錄片並未止步于展現苦難,而是將鏡頭對準了那些挺身而出的脊梁 —— 汪春源帶動的 “公車上書” 裏,有士人“與其生為降虜,不如死為義民”的吶喊;丘逢甲領導的反割臺鬥爭中,有“願人人戰死而失臺,決不願拱手而讓臺” 的悲壯;莫那・魯道發動的霧社起義中,有少數民族同胞以血肉之軀對抗殖民暴政的決絕。這些散落于歷史長河中的抗爭故事,被紀錄片串聯成線,清晰地告訴我們:台灣同胞的抗日鬥爭從未停歇,台灣同胞心向祖國的民族情懷從未斷絕。

 

 

最令我動容的,是紀錄片中首次披露的珍貴史料。美國國會圖書館保存的1943年12月1日《開羅宣言》新聞公報原件,用鐵一般的資料和歷史事實證明台灣回歸中國不容篡改和質疑。這讓我立刻聯想起我家那本藍色布封面、清朝手抄本族譜開篇“源自閩地,根系中華”的題字,宏大的歷史與微觀的家史在此刻完美契合;台灣抗日誌士林正亨重傷後寫給母親的家信,字裏行間既有“為國盡忠”的堅定,又有“未能盡孝”的愧疚。讓我憶起父親所説,薛家先祖渡臺後每逢清明必遙祭泉州祖地的規矩;更想起老爸老媽特意來大陸旅遊的經歷,他們沿著長江走過許多城市,還來到我現在居住的湖北,在黃鶴樓前合照留念。看到93歲高齡的台灣義勇隊少年團團員劉惠敏現場哼唱的“欲救台灣必先救祖國”的隊歌,更讓我在心中握緊了父親手中那本邊角早已被磨出卷邊的族譜——咱們薛家世代相傳的 “不忘故土” 的家訓,與這份信念何其一致。這些細節打破了歷史的隔閡,讓我清晰看到:我們台灣同胞的根始終在大陸,台灣的命運從來都與祖國緊密相連。

 

 

紀錄片採用的歷史與現代雙線敘事手法,更讓歷史照進了我的現實生活。當鏡頭從台灣義勇隊的抗戰歷史切換到今日兩岸青年共同祭奠抗日先烈的場景;當 AI 復原的丘逢甲與當代臺胞隔空 “對話”,一種跨越時空的民族認同感在我心中油然而生。紀錄片清晰地揭示:台灣光復是二戰勝利的必然成果,是包括台灣同胞在內的全體中國人民浴血奮戰的結果,更是戰後國際秩序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不僅是對歷史真相的還原,更是對 “台獨” 勢力扭曲歷史的有力駁斥。正如紀錄片中專家所言,台灣與大陸同根同源的歷史事實,不會因任何謊言而改變;兩岸同胞血脈相連的民族情感,不會因任何形式的“台獨”分裂行徑而割裂。對於這一點,我深信不疑。

 

 

本文作者開發的台灣光復主題的文創産品

 

清代學者龔自珍曾説“欲亡其國,先滅其史”。《國土重光》這部紀錄片的價值,在我看來正是守護歷史。它用日本國會圖書館館藏的日本軍官樺山資紀的日記揭露了日本覬覦台灣的野心,用《恢復台灣同胞國籍令》檔案證明台灣同胞的民族氣節。而當鏡頭掃過台灣光復後臺胞祭祖、拜謁中山陵的盛況時,我不禁在心中翻開那本藍色布封面的族譜。父親曾告訴我,台灣光復後家族往來書信裏總提起“要記牢泉州祖地”,這份對根的牽掛,讓“對中華文化的認同”不再是抽象的詞彙,而是看得見、摸得著的家族記憶。這些無可辯駁的史實與家史,共同構成了反對 “台獨”分裂行徑的堅實根基,也讓 “中國終將統一、也必將統一” 的歷史大勢,在我心中愈發清晰。

 

走出螢幕裏的歷史時空,台灣海峽的浪濤聲仿佛仍在耳邊,父親捧著那本薛家族譜的身影,以及父母在黃鶴樓前合照時的笑容也愈發清晰。觀看《國土重光》,讓我們兩岸同胞共同感受和平來之不易,更讓我們堅信,只要兩岸同胞銘記共同歷史、堅守民族大義,就一定能挫敗任何形式“台獨”分裂圖謀。今後,我會鄭重接過父親手中的薛家族譜,把紀錄片裏的歷史、族譜中的故事一同講給下一代。這便是對那段崢嶸歲月最好的告慰,也是對父親教誨、父母期盼、兩岸同胞共同心願的最堅定的傳承。(作者:薛穎穜)

台灣青年參觀武漢中山公園受降堂 台灣光復的歷史瞬間不容忘記

2025-11-10

武漢中山公園受降堂是承載民族記憶的重要日軍受降點。1945年9月18日,中國第六戰區司令長官孫蔚如將軍在此主持華中戰區日軍投降儀式。台灣青年莊益昌在這裡了解到華中戰區日軍投降史實。一幅幅老照片和一份份文獻記錄著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也定格了台灣擺脫殖民統治、重回祖國懷抱的永恒瞬間。

展開全文

寶島重光——紀念台灣光復80週年系列報道

2025-11-10

2025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週年,也是台灣光復80週年。日前,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華語環球節目中心《海峽兩岸》欄目製作的5集系列專題報道《寶島重光》播出,廣受好評。

 

《寶島重光》由總臺駐點記者在台灣採訪拍攝完成。記者歷時兩個月,實地走訪台南噍吧哖事件紀念園區、台北中山堂等歷史遺跡,採訪數十位抗日誌士後代與歷史學者,獲取了珍貴的口述史料。以嚴謹的態度挖掘和呈現一手材料,講述日本殖民統治給台灣帶來的沉重災難,展現島內民眾前赴後繼、抵禦外侮、保家衛國的愛國主義精神和民族氣節;用鐵證如山的史料,有力回擊了“台灣地位未定論”等謬論;以人證、物證雙重敘事,戳破了民進黨當局美化日本殖民統治、掩蓋歷史真相的圖謀。

 

本片展現了宏大歷史敘事下個體命運的鮮活與溫度。以武器、書信、車票等符號為線索,以“人的故事”為核心,串聯起一段段有血有肉的抗爭記憶。台灣抗日名將李友邦之子李力群表示,父親親筆所書“復疆”二字,正是父親將“光復台灣、回歸祖國”作為畢生心願的見證。台灣同胞楊炳輝家族反抗日本侵佔台灣,多名親人獻出生命。他面對鏡頭時動情地説:“今天有機會向全中國同胞介紹我先祖的英烈事跡,夠了,我們萬分慶倖”。台灣民謠歌手胡德夫清唱《台灣光復紀念歌》,引發眾多台灣觀眾的共鳴,他們紛紛留言道“台灣光復,不能忘”、“我是堂堂正正的中國人”。

 

《寶島重光》播出後,在島內引發深刻共鳴,獲得各界廣泛讚譽。台灣《旺報》、梅花新聞網等媒體主動推廣,盛讚該片為兩岸記憶的傳承與歷史敘事提供了新的視角。《中國時報》社長王豐坦言受到極大震撼,呼籲兩岸同胞銘記歷史,台灣和大陸更應該緊緊相依相偎。島內民眾反響尤為真摯感人,疾呼民進黨當局還原歷史真相,別再欺騙台灣人民。

 

回望一九四五,九州同慶台灣光復。聆聽穿越時空的吶喊,講述歷史背後的歷史。《寶島重光》通過鏡頭語言,有力詮釋了兩岸同胞命運與共,只有團結一心、攜手同行,才能抵禦外部勢力干涉,維護國家主權與領土完整。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兩岸同胞秉持民族大義,和衷共濟,共同奮鬥,定能完成祖國統一的韆鞦偉業,共創民族復興的美好未來。

展開全文

熱評兩岸丨紀念台灣光復 兩岸同聲盼統一

2025-11-10

從媒體報道,到學界研討,再到島內民眾自發紀念,祖國大陸以國家名義設立台灣光復紀念日後,連日來持續在兩岸引發共鳴:

 

展開全文

台灣光復昭示祖國必定統一

2025-11-10

11月2日至3日,由北京大學主辦的“全球視野下的中國抗戰”國際學術研討會在京舉辦。兩岸暨港澳以及來自美國、英國、日本等國家的近百位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就抗戰與台灣光復、台灣的抗日運動等話題分享學術成果。與會專家認為,台灣光復、回歸中國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重大成果,是戰後國際秩序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堅如磐石的法理基礎和歷史事實,決不容歪曲和否定。

 

台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這是鐵的歷史事實。甲午戰敗,乙未割臺,台灣問題因民族弱亂而産生。1945年抗戰勝利,台灣光復,洗刷了半個世紀的民族恥辱。台灣政治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劉維開表示,“光復”是“失去再收回”的意思,正因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勝利,台灣才復歸中國。

 

台灣光復、回歸中國是兩岸同胞為國家生存而戰、為民族復興而戰的勝利成果,深刻昭示了一個堅強統一的國家始終是包括台灣同胞在內的全體中華兒女的命運所繫的深刻道理。台灣“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呂芳上介紹了時任英國牛津大學中國中心主任拉納·米特的著作《中國,被遺忘的盟友:西方人眼中的抗日戰爭全史》,“抗日戰爭中,中國軍民傷亡3500多萬人,直接經濟損失1000多億美元,間接經濟損失5000億美元以上,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犧牲。”

 

台灣光復是中國政府恢復對台灣行使主權的重大歷史事件,是台灣作為中國不可分割一部分法理鏈條的重要一環。包括《開羅宣言》《波茨坦公告》在內的一系列國際法文件,早已無可辯駁地明確了中國對台灣的主權,明確台灣回歸中國的歷史和法理事實,其權威性不容質疑和挑戰。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宣告成立,取代中華民國政府成為代表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這是在中國這一國際法主體沒有發生變化情況下的政權更替,中國的主權和固有領土疆域沒有改變,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理所當然地完全享有和行使中國的主權,其中包括對台灣的主權。中國人民大學兩岸關係研究中心主任王英津表示,台灣回歸中國是戰後國際秩序的一部分,這既是歷史事實,也是國際定論,捍衛一個中國原則是維護戰後國際秩序的必然要求。

 

台灣地位問題早在1945年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時就已經徹底解決。賴清德及民進黨當局頑固堅持“台獨”分裂立場,不僅歪曲歷史事實,“只提終戰,不提光復”,甚至勾連外部勢力鼓噪所謂“台灣地位未定”的謊言謬論,妄圖“倚外謀獨”“以武謀獨”、改變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的地位。鼓吹“台獨”就是分裂國家,支持“台獨”就是干涉中國內政,縱容“台獨”就是破壞臺海穩定,這些謊言和謬論公然挑戰聯合國權威和戰後國際秩序,十分荒謬和危險,絕不會得逞。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提出,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推進祖國統一大業。兩岸統一既是歷史定論、法理必然,也是大義所在、大勢所趨,更是不可阻擋、不可逆轉的時代洪流。截至目前,183個國家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了外交關係,均支持中國政府在台灣問題上的原則立場。想要走歷史的回頭路,妄圖將台灣再度從中國分裂出去,14億多中國人民絕不答應,國際社會也不會支持。

 

《 人民日報 》( 2025年11月04日 07 版)

展開全文

紀念台灣光復80週年,台灣青年這樣説

2025-11-10

10月24日,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八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於設立台灣光復紀念日的決定,以法律形式將10月25日設立為台灣光復紀念日。10月25日,紀念台灣光復80週年大會在北京隆重舉行。而“紀念台灣光復80週年”這一承載著重大歷史意義與深厚民族情感的表述,在廣大台灣青年群體中激起了熱烈且深刻的反響,彰顯出台灣青年對歷史真相的追尋與對民族認同的堅守。

展開全文

兩岸同胞共同紀念台灣光復80週年,反對“台獨”, 期盼民族復興

2025-10-16

2025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週年,也是台灣光復80週年。1895年,因甲午戰爭落敗,清朝政府被迫割讓台灣及澎湖列島給日本。1945年,日本戰敗投降,被殖民統治半個世紀的台灣,終於重新回到祖國懷抱。同年10月25日,中國政府在台灣省台北市莊嚴舉行中國戰區台灣省對日本受降典禮,這一天,被正式定為“台灣光復節”。台灣光復是抗戰勝利的重要成果,是包括台灣同胞在內的全體中國人民前赴後繼、浴血奮戰鑄就的偉大勝利,值得兩岸同胞共同紀念。

 

兩岸同胞共同紀念台灣光復80週年,反對“台獨”, 期盼民族復興_fororder_光復1.JPG

 

近一段時間,兩岸多地舉辦了多場活動紀念台灣光復80週年,反映了兩岸同胞銘記歷史、緬懷先烈、反對“台獨”、 期盼祖國統一的共同心聲。

 

8月29日,“歷史不散場:抗戰勝利暨台灣光復八十週年的見證與省思”紀念座談會在台北舉行。國民黨主席朱立倫表示,經歷艱苦戰爭後,最終抗戰取得勝利並實現台灣光復,這是人類歷史上的重要時刻。過去的歷史永遠不應忘記,應該牢記在心,並且正確認知、傳承下去。國民黨前主席馬英九表示,當前,民進黨當局不願意正確面對抗戰勝利和台灣光復的歷史,賴清德用“終戰”而非“抗戰”的字眼,刻意媚日,對不起抵抗侵略的台灣前輩。歷史不容扭曲和遺忘,凡是中華兒女都不應該遺忘日本侵略的這段歷史。

 

9月20日,“紀念台灣光復八十週年”座談會在台北舉行。《祖國》雜誌社社長、台灣史研究會理事長戚嘉林表示,日本佔據寶島半個世紀,台灣同胞被屠戮保守估計超過50萬。他呼籲,要建構台灣正確歷史敘事,捍衛“中華史觀”,喚醒台灣社會的真實歷史記憶。夏潮聯合會會長陳福裕説,台灣曾在民族衰敗中被迫割讓,飽嘗異族統治的痛苦。“如今,作為生活在台灣的人,我們絕不允許任何勢力用任何方式再將台灣從祖國的版圖上分裂出去。”

 

10月11日,“隔海呼喚祖國的臺胞心聲——紀念抗戰勝利與台灣光復80週年”圖文展在位於武漢市的湖北省圖書館開幕。該展覽通過450余張歷史照片和3.5萬餘字的文字敘述,展示了16世紀初至1945年間,台灣所經歷的西方殖民主義者覬覦、鄭成功收復台灣、清朝建省、武裝抗日、反殖民文化抗日、少數民族抗日、抵抗“皇民化”、民眾呼喚祖國、回歸光復等重要歷史事件。圖文展策劃人、台灣辜金良文化基金會董事長藍博洲以《讓隔海呼喚祖國的臺胞心聲發揚光大》為題作主旨演講表示,本次展覽聚焦1895至1945年台灣歷史,新增戰國至三國時期涉臺史實、台灣同胞詩文及反日宣言,既還原“台灣自古屬於中國”的鐵證,也印證日據時期台灣同胞心向祖國的主流民意。他強調,兩岸同胞應了解真實歷史才能破除對立,實現民族復興。

 

兩岸同胞共同紀念台灣光復80週年,反對“台獨”, 期盼民族復興_fororder_捕獲2.JPG

 

台灣少數民族抗日紀事座談會嘉賓合影(攝影  狄兆仁)

 

10月14日,台灣少數民族抗日紀事座談會在北京舉行。兩岸抗日先賢後裔、專家學者及各界代表齊聚一堂,以山河為證、以歷史為鑒,共同追憶台灣少數民族同胞在抗戰中的英勇壯舉,凝聚民族復興的磅薄力量。北京市臺聯副會長蘇偉在座談會上表示,80年前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使台灣得以光復、重回祖國懷抱,這是全體中華兒女不屈抗爭的共同榮光。台灣少數民族同胞在這場全民族抗戰中書寫了不可磨滅的歷史篇章,這些壯舉與盧溝橋的槍聲、東北抗聯的烽火共同構築了中華民族的血肉長城,昭示著台灣的命運始終與祖國休戚與共。台灣少數民族同胞楊品驊説,日本殖民台灣期間,我們遭受了巨大的災難和痛苦。這期間,我們保護我們的文化和傳統,台灣各地發起了很多大大小小、規模不等的同日本人的鬥爭。台灣光復80週年對兩岸同胞、全球華人來説,意義重大。我們現在變得越來越強大,再也沒有人敢欺負我們中國人。

 

“現在台灣地區的百姓和青年很多對這些歷史都不了解,很多資料我也是第一次看到,對我而言收穫很大。” 在10月13日于南京大學主辦的“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週年——台灣光復與南海諸島收復主題展”上,台灣學者宋燕輝這樣表示。整個主題展清晰回溯了因《馬關條約》而起的國土淪喪之痛,生動展現了抗戰勝利後依據《開羅宣言》《波茨坦公告》光復台灣、收復南海諸島的正義之舉,並描繪了新時代中國與周邊國家攜手共建海洋命運共同體的宏偉圖景。宋燕輝希望兩岸的年輕人可以有更多的機會去了解南海的歷史,也到太平島去看看,這能激發青年一代共同捍衛我們的領土主權和海洋權益。

 

兩岸同胞共同紀念台灣光復80週年,反對“台獨”, 期盼民族復興_fororder_捕獲.JPG

 

“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週年——台灣光復與南海諸島收復主題展”詳細呈現了戰後中國光復台灣、收復南海諸島的歷程(主辦方供圖)

 

歲月如歌,山河可鑒。從1895年日本侵佔台灣到1945年抗戰勝利、台灣光復的50年裏,具有光榮愛國主義傳統的台灣同胞懷著“與其生為降虜,不如死為義民”的愛國情懷,不畏強暴,奮起反抗,開展轟轟烈烈的抗日鬥爭,數十萬台灣同胞慷慨赴死,用生命完成感天動地的壯舉。我們將永遠銘記台灣同胞英勇抗日的精神和為中華民族解放事業所付出的努力。台灣光復的歷史無可辯駁地證明台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兩岸同胞是休戚與共的命運共同體。

 

賴清德當局刻意淡化、否認台灣光復的歷史意義,歪曲抗戰歷史,甚至粉飾美化日本殖民統治,是對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成果的公然否認,是對兩岸同胞巨大民族犧牲的嚴重褻瀆,是典型的數典忘祖、民族敗類。鑒往知來,希望兩岸同胞都能銘記抗戰歷史,捍衛台灣光復、回歸祖國的勝利成果,堅守民族大義,堅決反對“台獨”分裂和外來干涉,守護中華民族共同家園,共促祖國統一,共同實現民族復興偉大夢想。(作者:左鎮) 

展開全文

守護歷史記憶 增進國家認同

2025-09-11

前不久,由福建師範大學閩臺區域研究中心與福建省檔案館、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聯合編纂的《館藏民國閩臺關係檔案彙編》(以下簡稱《彙編》)出版面世,受到社會各界廣泛關注。該《彙編》作為國內首次大規模系統性地對民國閩臺關係檔案原件進行整體影印出版之厚作,收錄了從清朝宣統三年(1911年)至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期間的9000余件檔案及30余種期刊文獻。這批檔案記錄了台灣日據時期和台灣光復初期福建與台灣之間在各領域各層面的密切往來,揭示了兩岸命運共同體的歷史脈絡,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與現實意義。

 

見證閩臺命運與共的緊密聯繫

 

福建與台灣地理相近、血脈相連,自古以來就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有清一代,台灣作為福建省下轄的行政單位延續二百餘年,台灣單獨建省後的初期,台灣依舊保有與福建特殊的行政關係,以“福建台灣省”之形態運作。在民國時期,儘管台灣長期被日本侵佔,時局動蕩,但閩臺兩地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交流始終未斷。《彙編》所收錄的大量檔案文獻,真實再現了這一歷史脈絡。例如,民國時期福建地方政府與台灣民眾組織之間的往來公文,反映了雙方在生産、商貿、賑災、教育等方面的協作;又如,檔案所記錄的台灣光復初期“閩臺區”的政治現象,説明瞭在閩、臺兩地,福建省政府、福建省參議會、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等機構,以及教育、會展等各界,有明確的“閩臺區”之實踐,以及“閩臺一家”和“閩臺共濟”的觀念。

 

尤為難得的是,《彙編》收錄的大量原始檔案和期刊文獻為首次公開披露,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與研究潛力。其中,既有福建省政府與台灣地方官員之間的往來公文,也有民間團體與個人在經貿、文化等方面的互動記錄,生動再現了閩臺兩地在動蕩年代中彼此扶持、共克時艱的歷史畫面。檔案不僅涉及福州、廈門等福建主要城市與台灣台北、台南等地區交流情況,還涵蓋了福建漳州、泉州與台灣高雄、基隆等次級區域間的往來記錄,全面展現了閩臺兩地在不同層級上的互動網絡。這些檔案不僅是歷史的見證者,更是兩岸同胞共同記憶的重要載體,為深入研究兩岸關係提供了堅實基礎,也為新時代推動兩岸融合發展提供了歷史鏡鑒。

 

展現台灣同胞抗日復臺光輝事跡

 

《彙編》收錄了大量有關抗日復臺的檔案文獻,其中就涉及台灣抗日名將李友邦率領的台灣義勇隊在閩活動事跡、台灣革命同盟會的活動等。這些檔案文獻系統呈現了台灣同胞與祖國一道並肩作戰,抵禦外辱、光復台灣與維護祖國統一的光輝事跡,有力證明了台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客觀事實。

 

其中,有關台灣義勇隊的檔案十分引人注目。這是一支由生活在祖國大陸的台灣同胞組成的、主要活躍在東南沿海地區積極參加抗日衛國和光復台灣之鬥爭的隊伍。《彙編》收錄了1937年至1946年有關台灣義勇隊活動的眾多原始文獻資料,涵蓋台灣義勇隊從成立之初到發展壯大,再到活躍于抗日戰場以及參與復臺工作不同階段的文獻。這些檔案無聲訴説著兩岸同胞共禦外侮、保家衛國的歷史記憶和愛國情懷。

 

當前,“文化台獨”陰謀論者甚囂塵上,他們鼓吹和美化日本殖民統治帶來了台灣“現代化成就”,甚至不惜歪曲歷史、數典忘祖,企圖割裂台灣與祖國的歷史文化聯繫。歷史不容篡改,事實不容抹殺。《彙編》中真實的歷史檔案有力地回擊了此類謬論,清晰地展現了台灣同胞在抗日復臺鬥爭中所展現出的愛國情懷與民族氣節,為捍衛兩岸共同歷史記憶提供了堅實依據。

 

訴説兩岸血濃于水的骨肉親情

 

從《彙編》所展現出的歷史脈絡中,人們不難發現,兩岸關係的發展始終紮根于兩岸民眾的密切聯繫與深厚情感。無論是商貿往來的頻繁互動、交通運輸的互相支援、生産生活的守望相助,還是文化習俗的交融傳承,無不訴説著兩岸同胞之間血濃于水的骨肉親情。這種歷史積澱不僅構建了兩岸共同的文化認同,亦是兩岸民眾勠力同心、團結禦外的精神源泉。通過回顧檔案中的溫情往事,我們更加堅信,只有以史為鑒,秉持“兩岸一家親”理念,持續深化兩岸融合發展與交流互動,才能真正實現互利共贏、共謀發展。

 

面對當下複雜多變的兩岸關係,《彙編》檔案所揭示的歷史經驗更顯珍貴。它提醒我們,任何人為製造的隔閡與對立都無法割裂兩岸同胞之間的親情與聯繫。檔案中記錄的一個個生産建設、賑濟撫難、政策保障、資源互通、生活互助的鮮活實例,都是兩岸同胞心手相連、命運與共的生動體現。唯有秉持歷史的客觀性與包容性,才能從歷史中汲取智慧,以更加理性的態度推動兩岸關係正向發展。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那些鐫刻在檔案中的情愫卻從未褪色,如同一座座橋梁,連接著兩岸同胞的心靈。這些檔案用事實揭示了兩岸關係的深厚根基與廣闊前景。每一份檔案都如同一扇窗,打開歷史的記憶,映照出兩岸人民水乳交融、攜手並肩的往昔歲月,也必將為新時代兩岸同胞增進互信、深化融合發展增添精神動力。 

展開全文

越來越多的台灣同胞勇敢發聲 台灣光復的歷史不容扭曲

2025-10-29

今年是台灣光復80週年。順人民之意,以國家之名。10月24日,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八次會議經表決,通過了關於設立台灣光復紀念日的決定,以法律形式將10月25日設立為台灣光復紀念日,並規定國家通過多種形式舉行紀念活動。此消息公佈後在台灣島內引發熱烈反響,越來越多的台灣同胞勇敢發聲,表示台灣光復的歷史不容扭曲,兩岸同胞攜起手來定能共創美好未來。

 

越來越多的台灣同胞勇敢發聲 台灣光復的歷史不容扭曲_fororder_2

 

“台灣光復紀念日不僅是追憶抗戰勝利、台灣光復的重要日子,更是凝聚民族力量、共創統一未來的重要契機。”新黨主席吳成典説,設立這個重要紀念日,是兩岸中國人攜手同心開創民族復興的新起點,希望兩岸同胞共同銘記這段歷史,傳承民族精神,為祖國統一、民族復興共同奮鬥。

 

“作為一個生在台灣、長在台灣的中國人,我的心情無比激動。”台灣勞動黨主席吳榮元感慨道,“台灣光復這段歷史,是兩岸同胞共赴國難、共承苦難、共享勝利榮光的歷史證明。紀念台灣光復,不僅是回望一段所有中國人都不能、也不該忘記的歷史,更是為了從歷史的發展規律中,看清台灣的現實處境,找到走向未來的正確道路。”

 

台灣統一聯盟黨榮譽主席戚嘉林説,台灣光復紀念日的設立有助兩岸同胞建構抗戰集體歷史記憶,特別是,使兩岸榮辱與共的中華民族意志在台灣更為茁壯,鑄牢大一統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越來越多的台灣同胞勇敢發聲 台灣光復的歷史不容扭曲_fororder_1

 

台灣網紅“館長”陳之漢日前展開在北京的參觀行程。他感慨地説,參訪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讓他想起6月份在上海參觀四行倉庫時,也是深受感動。而這些歷史在台灣已經被遺忘,這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維繫歷史的傳承很重要,反觀台灣卻是在篡改歷史,民進黨是歷史的罪人。為何台灣會變成“親美”、“親日”、“仇中”?就是因為民進黨。館長強調,自己並非要大家記得仇恨,但歷史不能忘記,兩岸都是同胞。

 

中時新聞網以《台灣光復的歷史不容否認》為題發表文章表示,80年前,台灣民眾張燈結綵、敲鑼打鼓、興高采烈地慶祝台灣光復,每一個角落、每一個人、每一張臉上都充滿了笑容,台灣終於結束了被殖民、被歧視、被壓迫、被掠奪的歷史。台灣光復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的重要成果,是兩岸同胞的共同榮光和全體中華兒女的民族記憶,是中國政府恢復對台灣行使主權的重要鐵證。近年來,某些國際反華勢力與島內“台獨”分裂勢力試圖通過曲解聯合國大會2758號決議,宣揚“台灣地位未定論”來否定“台灣是中國不可分割一部分”的法理事實,為“台獨”分裂製造輿論,可謂顛倒黑白。賴清德站在日本侵略者立場將抗戰勝利改稱“終戰”,民進黨秘書長徐國勇甚至宣稱“台灣沒有光復節”,這種言行既是對歷史的歪曲,也是對廣大台灣抗日先賢先烈的背叛。

 

《中國時報》日前發表署名文章指出,台灣光復80週年,不只是台灣的大事,更是中華民族的盛事。臺大教授許介鱗生前提及,光復之初十余歲的他已經學會唱《義勇軍進行曲》這首抗日名曲,因為“起來!不願做奴隸的人們!”這句歌詞,道盡日據時期台灣同胞的心聲。令人費解的是,80年後,“光復”兩字對於賴清德而言,竟難以啟齒,這對台灣歷史是多麼大的諷刺。

 

越來越多的台灣同胞勇敢發聲 台灣光復的歷史不容扭曲_fororder_3

 

“如何在台灣新生代中恢復這段歷史記憶至關重要”“兩岸同胞應聯結起來,讓共同的歷史記憶重新在島內得以恢復”——台灣國際戰略學會理事長王崑義呼籲,我們不能忘記台灣被日本殖民那段屈辱的歷史,也不能忘記台灣光復這場光榮的勝利,這是屬於全體中華兒女共同的民族記憶和共同的民族榮光。特別是在民進黨當局一邊拋出“終戰”“台灣地位未定”等“台獨”論調,一邊阻撓限制兩岸交流、妄圖讓兩岸越走越遠的當前,設立台灣光復紀念日,對於維護國家主權、領土完整,對於激勵海內外中華兒女共同反對“台獨”、反對外來干涉,具有不可替代的現實意義。

 

除了表達台灣光復的歷史不容扭曲外,許多台灣同胞還表示,兩岸同根同源,是血濃于水的一家人。兩岸同胞要一起攜手同行,為實現祖國完全統一、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共同奮鬥。

 

“台灣光復的歷史告訴我們,兩岸同胞命運與共,應當團結一心、攜手同行。”台灣高雄市眷村文化發展協會總幹事孟繁珩説,兩岸同胞本就是一家人,當前,不僅要共同紀念台灣光復,更應當共同守護中華民族大家庭,共同推進祖國統一大業,攜手共創民族復興偉業。“台灣光復是全體中華兒女前仆後繼、浴血奮戰的結果,是中華民族的共同榮光。”台灣師範大學退休教授潘朝陽説,以國家名義設立台灣光復紀念日,彰顯台灣是中國不可分割一部分這一無可辯駁的歷史事實,“身在台灣的我,期盼早日實現祖國統一,對此我很有信心。”

 

歷史因銘記而永恒,正義因捍衛而昭彰。民族復興、國家統一是大勢所趨、大義所在、民心所向。台灣問題因民族弱亂而産生,必將隨著民族復興而終結。相信廣大台灣同胞定會站在歷史正確一邊,同大陸同胞攜手同心,同憶歷史、捍衛成果、守護家園,共創中華民族綿長福祉,續寫中華民族歷史新輝煌。(作者:常濱)

展開全文

AI微短劇《寶島英雄》劇本研討會舉辦

2025-11-10

中國台灣網11月8日訊(記者 劉琳) 11月7日下午,AI微短劇《寶島英雄》劇本研討會在京順利舉辦。國務院臺辦新聞局、國家廣電總局網絡司、上海市廣播電視局相關領導,黨史研究專家、台灣史學者、烈士親屬代表、出品方代表等參會。會議圍繞劇本主題立意、史實把控、藝術表達及宣發路徑等展開研討、凝聚共識、明確方向。

 

AI微短劇《寶島英雄》劇本研討會舉辦

 

AI微短劇《寶島英雄》劇本研討會現場(中國台灣網記者 劉琳 攝)

 

與會嘉賓紛紛表示,《寶島英雄》不僅是一部動漫作品,更是連接兩岸歷史記憶、凝聚民族認同的文化橋梁。涉臺紅色題材是傳承革命精神、打通兩岸青年情感聯結的重要載體,以“台灣英烈”為核心的創作,對填補兩岸共同歷史記憶、增進民族文化認同具有特殊意義,期待該微短劇能夠被打造成為兩岸青年願意看、看得懂、有共鳴的紅色文化精品,助力紅色基因在兩岸同胞間代代相傳。

 

黨史研究專家、台灣史學者等圍繞“歷史研究與文學創作的邊界”提出了寶貴意見。在創造基調上,建議創作團隊遵循“大事不虛,小事不拘”原則,以中央審定的出版物和成熟史料為基礎,確保基本史實準確的同時,允許在人物對話、生活細節等方面進行合理藝術加工和精準表達;堅決規避爭議性表述,突出家國情懷和民族凝聚力。

 

據悉,AI微短劇《寶島英雄》劇本以中央臺辦組織編寫的《中國共産黨與祖國統一》《血沃寶島》兩本書為藍本,講述了中國共産黨積極培育台灣革命力量,領導台灣同胞開展抗日鬥爭的故事。作為大陸首部聚焦“台灣英烈”的AI微短劇,《寶島英雄》將填補相關題材市場空白。該劇由九洲音像出版有限公司、臺海出版社有限公司及上海福煦影視文化投資有限公司聯合出品,預計于 2026 年年初完成製作並與觀眾見面。

展開全文

隆重紀念台灣光復意義重大,堅決捍衛台灣光復、回歸祖國的勝利成果

2025-10-25

2025年10月25日是台灣光復80週年紀念日。10月24日,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八次會議經表決,通過了關於設立台灣光復紀念日的決定,以法律形式將10月25日設立為台灣光復紀念日,並規定國家通過多種形式舉行紀念活動。這集中反映了包括台灣同胞在內的全體中華兒女的共同心願和集體意志,是捍衛台灣光復、回歸祖國這一重要史實和民族榮光的有力舉措。

 

隆重紀念台灣光復意義重大,堅決捍衛台灣光復、回歸祖國的勝利成果_fororder_5_副本

 

1945年10月25日,中國戰區台灣省受降典禮在台北公會堂(今中山堂)隆重舉行。被日本殖民者竊據了50年的台灣終於光復,回到祖國懷抱。台灣光復的歷史表明,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事實無可辯駁。在台灣光復80週年之際,美國卻又重新翻炒所謂“台灣地位未定”謬論,用心險惡,這是對二戰勝利成果和戰後國際秩序的公然否定,是完全站不住腳的。

 

隆重紀念台灣光復意義重大,堅決捍衛台灣光復、回歸祖國的勝利成果_fororder_一九四五年十月二十五日,中國戰區台灣省受降儀式在台北公會堂(今為中山堂)舉行。

 

一九四五年十月二十五日,中國戰區台灣省受降儀式在台北公會堂(今為中山堂)舉行。

1943年12月1日,中美英三國政府發表《開羅宣言》,明確規定“日本所竊取于中國之領土,例如滿洲、台灣、澎湖群島等,歸還中國”。1945年7月26日,中美英三國共同簽署、後來蘇聯參加的《波茨坦公告》,重申“《開羅宣言》之條件必將實施”。1945年9月,日本簽署《日本投降書》,承諾“忠誠履行《波茨坦公告》各項規定之義務”。這一系列具有國際法效力的文件構成了環環相扣、具有強制力的國際法鏈條,徹底解決了台灣作為中國領土的法律地位問題,其歷史和法理事實不容置疑,為戰後國際秩序奠定了堅實基礎。

 

1971年10月25日,第26屆聯合國大會以壓倒性多數通過第2758號決議,“決定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利,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的代表為中國在聯合國組織的唯一合法代表並立即把蔣介石的代表從它在聯合國組織及其所屬一切機構中所非法佔據的席位上驅逐出去”。該決議從政治上、法律上和程式上乾淨徹底地解決了包括台灣在內全中國在聯合國的代表權問題。聯大第2758號決議鄭重確認並充分體現了一個中國原則,明確了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而不是一個國家,明確了中國在聯合國的席位只有一個,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代表包括台灣在內全中國的唯一合法代表,不存在“兩個中國”或“一中一台”。

 

隆重紀念台灣光復意義重大,堅決捍衛台灣光復、回歸祖國的勝利成果_fororder_2

 

位於台灣台北的“抗日戰爭勝利暨台灣光復紀念碑”(10月5日攝)。新華社記者 齊湘輝 攝

 

當前,台灣島內“台獨”分裂勢力強推的“倚外謀獨”路線遭遇了島內主流民意的強烈反對,賴清德與民進黨當局深陷執政困境,台灣社會民意出現顯著變化,“親美”謀“獨”“拒統”氛圍趨淡,“疑美”“厭賴”“盼和”氛圍更為濃厚,尤其是要求強化與大陸交流合作的聲音大為增強。但島內“台獨”分裂勢力不甘心、不願意放棄謀“獨”路線,與美國反華勢力一唱一和,並極力配合其進行認知操作,歪曲抹黑聯大第2758號決議,炒作所謂“台灣地位未定”,企圖誤導台灣民眾和國際輿論,這是對事實的歪曲,對國際法的踐踏,對國際秩序和規則的公然挑戰。民進黨當局再怎麼胡編亂造,都改變不了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一部分的事實,都動搖不了國際社會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格局。

 

隆重紀念台灣光復意義重大,堅決捍衛台灣光復、回歸祖國的勝利成果_fororder_4

 

遊客從台北中山堂門前的廣場經過。新華社記者 朱祥 攝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80週年,也是台灣光復80週年,兩岸同胞都以多種方式舉行紀念活動。 然而,民進黨當局不僅不舉辦抗戰勝利80週年紀念活動,賴清德更是絕口不提“抗戰勝利”,而是沿襲日本侵略者立場稱“終戰”。 賴清德完全喪失民族立場,刻意無視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史實,以偷換概念、混淆是非來歪曲二戰歷史,鼓吹“民主對抗威權”虛假敘事,兜售“台獨”分裂謬論,其本質還是“以武謀獨”“倚外謀獨”。正告賴清德,任何歪曲二戰歷史的企圖都不可能得逞,任何挑戰戰後國際秩序的行徑都是自取其辱,任何分裂祖國的圖謀都是癡心妄想。

 

隆重紀念台灣光復意義重大,堅決捍衛台灣光復、回歸祖國的勝利成果_fororder_3

 

位於台灣花蓮的太魯閣戰役紀念碑(9月11日攝)。新華社記者 齊湘輝 攝

 

隆重紀念台灣光復意義重大,我們要清楚大聲地告訴全世界,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事實清晰、法理依據充足。 設立台灣光復紀念日,在國家層面舉行紀念活動,有利於體現台灣是中國不可分割一部分這一無可辯駁的歷史事實,鞏固國際社會堅持一個中國的格局,引領兩岸同胞傳承、弘揚偉大抗戰精神,激勵全體中華兒女為祖國統一、民族復興而團結奮鬥。 歷史不容扭曲,真理必須堅持。 我們堅信只要兩岸同胞堅持中華民族身份認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持續努力、久久為功,“台獨”分裂勢力以及外部干涉勢力這些認知操作伎倆就註定失敗,祖國統一也必然能實現。 (作者: 李牧野)

展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