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滾動   |   電影   |   電視   |   演出   |   綜藝   |   時尚   |   星途   |   圖庫   |   環球星訪談   |   熱詞   |   1+1觀影團   |   微博
首頁 > 綜藝 > 正文
左手文藝,右手科技 《國家寶藏·展演季》用跨界融合讓文物的DNA動了
2021-11-09 11:27:17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編輯:王卓

  國際在線消息:一檔兼具人文情懷和科技素養的節目,應該是什麼樣的?持續讓“國寶宇宙”大放異彩的《國家寶藏·展演季》,給出了激動人心的答案。

  繼“少年十八歲”“乾隆乾隆”兩期主題後,于11月6日晚在央視綜藝頻道播出的第三期《國家寶藏·展演季》迎來“星漢燦爛”之約。在三場各有韆鞦的國寶創演中,由重塑雕像的權利樂隊帶來的《天·眼》極為震撼。

  “美麗的宇宙太空,會以它的神秘絢麗,召喚我們踏過平庸”,樂隊採樣“天眼之父”南仁東的聲音,在先鋒電子音樂中融入“天眼”FAST收集到的脈衝星的聲音進行編曲,演繹青銅縱目面具“眼中”的人類發展史,以此致敬古蜀先民的探索精神,更致敬偉大的天文工作者們。節目播出之後,有觀眾感慨:“這氣場穿越古今、縱橫天地,文物的DNA動了!”

  在即將印發的“十四五”文物保護和科技創新規劃中,“大力推進讓文物活起來”被作為了一個專門的章節。以文理交叉的方法手段,做好對考古成果的創新展示、精準闡釋和融合傳播,是新時代文物保護工作的重點所向——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作為“文博”領域的文藝領軍隊伍,再度做出了極具探索性的破題嘗試。

  《國家寶藏·展演季》融合多媒體資源、匯聚全社會才智,疊加前沿科技打造“文藝展品”,通過“電視策展”傳播中國故事,有力彰顯了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文藝節目中心“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的創新格局和創作實力。

  文博數字化的新嘗試

  以“電視策展”拓展觀展渠道

  由國家文物局指導、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與故宮博物院歷時三年時間企劃、聯合所有合作博物館打造的《國家寶藏》文物特展,即將亮相故宮文華殿。在特展拉開帷幕之前,《國家寶藏·展演季》以打造“文藝展品”之名,力求陪伴廣大觀眾踏上一場綻放藝術想像力、激發文化創造力的國寶創演之旅。

  “萬萬沒想到,我們還能以這樣的方式進入文物的大千世界!”《國家寶藏·展演季》自開播以來,各種新奇創意令人目不暇接:王希孟《千里江山圖》卷的青綠山水化作舞臺上的翩翩起舞,孩子們用童謠唱出各種釉彩大瓶上凝結的“中國瓷器史”,商周十供上的獸面紋在眼前活靈活現……

  《國家寶藏·展演季》最為鮮明的特點,就是以文藝的方式展示國寶。相比起傳統的科普,它在遵循知識嚴謹性的基礎之上,更強調故事性、感染力和細節感,彰顯出濃烈的人文底蘊和藝術魅力。

  近年來,數字化不斷賦予文物以新的活力。在近日發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中,不僅文物工作內容篇幅明顯提升,並且兩次提到“博物館數字化”,文博數字化大發展時代已經到來。

  電視是一種視聽語言的藝術,而藝術與技術的加速融合,正讓電視在數字化時代大展拳腳。早從2017年起,《國家寶藏》就以酣暢淋漓的“線上觀展”體驗,不僅讓一大批國寶親切走進了大眾,也帶動了線下場館的空前火爆。當下,進入秋冬季以來,疫情防控形勢較為複雜,各大博物館(院)的參觀人數明顯下降。《國家寶藏·展演季》以“電視策展”拓展觀展場景,昇華沉浸體驗,既恰逢其時滿足了社會所需,也顯露了總臺人不斷刷新自我的創新抱負和職業理想。

  在“電視策展”的氛圍營造上,《國家寶藏·展演季》頗為用心,張國立老師仍作為“001號講解員”為節目穿針引線,同時,基於雄厚的專家學者資源庫,節目每期都會邀請一位嘉賓擔任特展講解員,關聯三件文物。例如,最新一期節目邀請到第三季《國家寶藏》中“金嵌珍珠天球儀”的今生嘉賓黎耕老師,作為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副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大學副教授,他側重從科學家的視角品鑒創演作品,開展趣味科普,讓觀眾足不出戶開眼界、漲知識。

  科技創新下的新突破

  用“五維時空”激活歷史場景

  即將印發的“十四五”文物保護和科技創新規劃,首度將“科技創新”寫入題目,並以專門的篇章對提升文物科技創新能力進行了全鏈條的佈局。

  在這場科技創新行動中,主流媒體特別是受眾輻射範圍甚廣的文藝節目應該怎麼做?《國家寶藏·展演季》率先作答。

  第三期節目中,北京演藝集團的文藝工作者們帶來舞劇《五星出東方》選段。在舞臺技術的加持下,出土“五星出東方利中國”錦護膊的尼雅遺址從歷史的廢墟中鮮活了起來,埋藏在黃沙之下的殘垣斷壁重現光彩,絲綢之路上的西域樂舞再展生機,各族人民相親相愛的生活畫卷從遙遠的過去一直延伸到火熱的當下,民族大融合的歷史篇章和“命運共同體”的時代理念交相呼應,將國寶內涵昇華到了新的境界。

  重塑雕像的權利樂隊創作的《天·眼》將腦洞開得更大,他們在未來感十足的電子音樂風格中,融入“天眼”FAST收集到的脈衝星的聲音進行編曲。這支沒有歌詞的作品,借由青銅縱目面具的“一眼萬年”,串聯起了一部恢弘的“人類發展簡史”。它以編鐘、川劇、號角、蒸汽火車等聲音開篇,以南仁東教授的聲音引至高潮,以航空航天的聲音收尾結束,讓觀眾既能聆聽宇宙的心跳和脈搏,也能聽見歷史進程的鏗鏘鼓點,極具科技感和未來感。

  陳列在博物館展櫃中的國寶,因為脫離了本身的歷史場景,讓今人難以直觀想像它們如何誕生、如何使用、如何流轉。在《國家寶藏·展演季》中,歷史場景的還原甚至再造幾乎成了每個創演節目的標配。三期以來,觀眾隨著節目入畫、入器,更入魂、入神,大家看到的不光是被拂去塵埃後重放光彩的文物,還有文物背後燦爛的文明史、厚重的思想史、奔騰的發展史。

  當然,創意能夠大膽馳騁,離不開堅實的技術支撐。《國家寶藏·展演季》從“展陳空間”起就利用了“AI+VR裸眼3D”拍攝技術,打造無限延展的五維時空,穿越國寶的歷史場景。在展演時刻,節目又從歷史情境中攫取特殊的切角和視角賦能文藝表演,讓演員突破了傳統舞臺空間呈現形態,打造出新穎炫酷的精品節目。

  值得一提的是,“AI+VR裸眼3D”是總臺在積極推進超高清視音頻制播呈現國家重點實驗室的科研工作中研發的拍攝技術,並於2021年春晚首次採用。《國家寶藏·展演季》的推出,也是總臺強化技術引領、以科技創新奮力打造“爆款”精品節目的有力體現。在這檔節目中,”虛擬展示”突破了“實體陳列”的時空局限,讓蘊含在珍貴文物中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科技賦能下實現創新性發展和創造性轉化,真正走進千家萬戶,更好融入人民群眾的生活。

  跨學科融合的新範本

  為“文藝攻堅”集結各方力量

  “十四五”時期,我國將全面加強文物保護研究利用,全面深化對中華文明的認知,全面提升中華文化影響力,全面推進文物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推動實現從文物資源大國向文物保護利用強國的歷史性跨越。這種跨越不只是文博人的任務和使命,開展多學科、跨學科研究,進行多維度、多層次探討,被擺在了十分突出的位置。

  從電視綜藝節目在文博領域的開山之作到扛鼎之作,《國家寶藏》在“讓國寶活起來”的主旨下,集結了大批多學科、跨學科的權威專家學者,從幕後到臺前為節目保駕護航,無論是航空、航天、建築、機械、給排水,還是音樂、美術、舞蹈、表演、手工藝……大家的群策群力,讓節目在立意高度、創意強度、思想濃度、藝術亮度、專業精度、傳播熱度上全面引領。

  作為《國家寶藏》IP的一次再出發,《國家寶藏·展演季》厚積而薄發,節目巧妙借鑒科技攻關領域的“揭榜挂帥”機制,以國家級平臺的號召力,匯聚“英雄不問出處”的文藝人才為國寶創演匯智聚力,讓節目呈現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喜人氛圍。

  與此同時,在依託文物資源、講好中國故事的實踐上,得益於《國家寶藏·展演季》匯聚的館(院)資源足夠豐富,集結的人才隊伍足夠多元,這場“電視策展”有了更加充沛的構建脈絡、組織故事、揮灑創意的空間。

  繼青春主題“少年十八歲”、名人專場“乾隆乾隆”、天文主題“星漢燦爛”之後,串聯起石質文物的主題“惟石能言”,定格文字演變發展的“一字千鈞”等等,都將陸續為觀眾帶來耳目一新的欣賞體驗。和《國家寶藏》以館(院)為單元串講文物的方式顯著不同,主創團隊在《國家寶藏·展演季》中更多釋放了他們對過往三季81件文物的思考和總結,在表達上也顯得更加自由且自信。

  左手文藝,右手科技。迎來“展演季”的《國家寶藏》依然是“最能打”的優等生,這也讓大家不禁期待即將揭幕的文物特展,又將如何在融合創新中光芒四射……

標簽: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