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

福州    廈門    泉州    漳州    三明    龍岩    南平    莆田    寧德    平潭 

第十一屆海峽兩岸農博會·第二十一屆海峽兩岸花博會_fororder_福建1
推進知識産權強省建設 服務福建高品質發展_fororder_福建

詞明戲:嵐島明珠待擦亮

2019-03-15 11:12:43|來源:東南網|編輯:尹小兵|責編:葛寧遠

【圖説福建第六張】【平潭】【移動版】【Chinanews帶圖】詞明戲:嵐島明珠待擦亮

  林文遠和弟子在表演詞明戲的木偶提線功夫。福建日報記者 薛東 樹紅霞 攝

  東南網3月15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薛東 樹紅霞 文/圖)

  在平潭,有這樣一種戲:它傳承數百載,卻鮮為人知;它命運多舛,卻倔強生長。

  它就是有著“嵐島戲曲活化石”之稱的詞明戲。

  詞明戲,一度是當地民眾喜聞樂見的唯一劇種,而再次走進大眾視野,還是在去年的詞明戲藝術節上。

  這份古老的戲劇遺産,已被列入福州市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如何搶救才能讓其活起來?

  老腔唱古風遺韻今猶在

  3月2日,平潭敖東鎮霞海寺,詞明戲第九代唯一傳人林文遠,帶著本族7位徒弟,在一塊寫著“蒼霞壟詞明戲”的紅色帷幕下,臨時演了一齣木偶詞明戲。

  “漢代名臣,終年湯化身,蟠桃已熟,摘來獻神仙……”只見一人唱眾人合,沒有絲弦拖腔拉調,單用鼓鑼和嗩吶,唱、念、白中混有北方方言和地方土音,雖聽得不是太懂,但起伏跌宕的旋律和獨具韻味的唱腔,還是在不經意間擊中記者的心扉。

  一同前往的福建省音協常務理事、平潭綜合實驗區音協主席林愛淋,對這難得一見的嵐島古音並不陌生。去年,他想寫一篇民族民間音樂論文,接觸到詞明戲,從此對這一瀕危藝術的鍾愛一發不可收。

  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林愛淋發現,詞明戲的音樂來源應該在唐代,音樂結構屬於“板腔、聯曲”兼收並蓄的混合體。“詞明戲的唱腔屬於明代戲曲四大聲腔之一的弋陽腔,其音樂特點是‘一人領唱,眾人幫腔’,詞明戲藝人稱這種形式為‘拾三字尾’。弋陽腔中的正字腔和白字腔兩種腔調都存在於詞明戲中。”他説。

  300多年前,林文遠的祖上——浙江余姚縣詞明戲藝人林氏兄弟,流落遷居到平潭縣敖東鎮蒼海村。他們帶來的“弋陽腔”,經當地藝人們長期實踐,創作出許多鄉音土調,從而衍變産生了“弋陽腔”詞明戲,並在嵐島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更讓人稱奇的是,平潭詞明戲藝人還在正字腔曲牌《新水令》基礎上,吸收了崑曲音樂元素,使林家詞明戲曲牌《新水令》的旋律更加細膩婉轉,節奏柔和順暢。

  “詞明戲早期為宮廷樂,一代代傳承下來,老藝人們都接受過非常規範的音樂教育,其中‘滾白’技法與三四百年前的並無不同。特別是曲牌,很有章法,與四平戲的曲牌基本一樣,在遷徙過程中還有意識地吸納了民族民間音樂素材。目前已知曲牌有230多個,但總體數量仍偏少。”林愛淋説。

  詞明戲可謂四平腔的遺響。據史料記載,清光緒三十二年(西元1906年),平潭縣知事宋廷模從外省就任于海壇時,曾觀賞過詞明戲演出,並大叫“好四平”。由此亦可從一個側面證實,詞明戲與四平戲有其內在的淵源關係。

  詞明戲不但音樂唱腔頗具特色,善於表現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而且劇目也很豐富。因很少接觸政治,所以選材面寬,角色非常廣,已知劇本有近千部。上世紀60年代,縣裏曾組織有關人員到蒼海村調查,居然發掘出傳統劇本46本,其中《九使傳》係清雍正十三年(西元1735年)的藝人手抄腳本,此外還有嘉慶、道光年間的手抄本。

  百年古戲臺留住戲曲魂

  當日演出所在地霞海寺,創建自元代,修毀交替,幾經滄桑,前殿中間設有木構活動戲臺,林氏幾代藝人在此久演不輟。

  “作為藝術繁衍發展的平臺,霞海寺發揮著重要的載體作為,一方面成為詞明戲在平潭的發祥地、根據地,另一方面成為詞明戲向福安、寧德、羅源、連江、閩侯、長樂、福清等地傳播發展的輻射地、集散地。”林愛淋説。

  現年78歲的林文遠老人回憶道,他們林家祖傳的詞明戲藝術,早期都是以人扮演角色,擁有相當出色的陣容。祖上還曾走出縣城,到過“上四府”(即現在的福安、寧德、羅源、連江)、“下四府”(即現在的閩侯、長樂、福清、平潭)演出詞明戲。

  然而,至清嘉慶中葉,各地梨園興起,平潭林家詞明戲漸趨衰落,入不敷出。清道光年間,有一次赴東庠島演出,不幸中途遇風,不少詞明戲藝人葬身於海。為了生存,林家詞明戲班改用提線木偶(傀儡戲)演出,利用群眾祭祀謝神、祝壽慶生等機會,擴大演出市場。

  記者發現,詞明戲的臉譜並不誇張,輕描淡寫之間,將藝術之美詮釋得淋漓盡致,可謂難得一見。更重要的是,當日演出所有線偶的設計獨具匠心。線偶頭像為木雕,裝有髮鬚,繪有色彩,嘴眼可動,形象逼真,妙趣橫生。老藝人的木偶提線功夫甚是了得,13條絲線由一人靈巧地掌握。據説某年“賽臺”,林氏詞明戲木偶“小旦”可以手扯羅裙以拭眼淚,這項絕技讓觀眾大開眼界。

  一路走來,詞明戲傳承發展面臨不少困難。在福州方言地區,結合“弋腔腔”特點出現的平講班和緊接著出現的閩劇,無不擠壓著林家詞明戲的演出市場。至第六代,林家詞明戲班中個別藝人開始改學閩劇。那時下鄉演出,一半詞明戲,一半閩劇。

  1962年4月,為發掘保留傳統藝術,當地恢復了詞明戲提線術偶劇團,還給予經費支持,林家重新購置了新木偶。林文遠當時還是學徒,目睹了詞明戲一度的輝煌。

  後來,因歷史原因,木偶服裝、道具、頭像以及發掘的資料大都被焚燬,加上老藝人相繼謝世,詞明戲再度式微。

  但在目前平潭流傳的道士音樂中,仍保留一些曲牌“一人唱,眾人和,不用絲弦、專用鼓鑼”,與詞明戲腔調可謂是“同宗分族”的“弋陽”聲腔。

  如今,一度沉睡的古戲臺在甦醒,詞明戲再次走進人們的視野。

  既要唱得響更要傳得開

  隨著社會快速發展,詞明戲在傳承過程中面臨活力不足、人才斷檔、市場萎縮等問題,特別是表現力不夠直觀,缺乏吸引力,年輕人不了解、不喜歡。如何才能把這一珍貴的文化遺産“留得下,唱得響,傳得開”?

  在一次次走進村子調研,與老藝人深入交流中,林愛淋發現這個古老戲種技法嫺熟、嚴謹,蘊含的內容太豐富了,漸漸從認識到熟悉,從喜愛到執著。眼下,他正著手寫一本《詞明戲概論》,手稿已有10多萬字。

  “我寫這本書,現在感覺是一種社會責任。因為這麼好的東西傳下來不容易,如果在我們這一代人身上弄丟了,那就是千古罪人。”林愛淋説。

  為了拯救詞明戲,平潭林氏詞明戲第九代傳人林文遠再度出山,為族人教授詞明戲。不過,他帶的本族7位徒弟,已都不年輕,平均年齡56歲,最小的也近50歲。

  林文遠説,目前他正忙著收集曲牌,希望有朝一日能恢復真人表演,強化提線訓練,現在最急迫的是培養年輕化的傳承人。

  為了呼籲社會各界搶救詞明戲,2018年9月,敖東鎮牽手舉辦第二屆平潭“霞海文化節”暨首屆“詞明戲藝術節”。當天,林文遠和徒弟們帶來經典劇目《打八仙》中的《偷桃》唱段。他們雖只練了三個多月,卻演得恰到好處,不少當地老人很是驚訝,仿佛一下子回到了童年。

  意想不到的是,這次活動把台灣專家吸引了過來,他們發現詞明戲和阿里山歌舞可以在很多地方進行交流。這幾個月,台灣專家常駐村裏調研,近距離觸摸這份珍貴的歷史遺産,共同探討深化合作空間的多種可能。

  “不只是舉辦文化節,鎮裏還在加大經費補助的同時,將蒼海村納入美麗鄉村建設,以項目落地改變周邊環境,努力將其打造成文旅村。”敖東鎮黨委書記林華説。

  詞明戲不會成為絕響。

  當地鄉賢林心惠酷愛鄉音,他出資支持搶救詞明戲,希望能早日看到這門古老藝術發新枝:“這麼好的藝術,不能讓它消失。”

  “我們正組織力量,收集詞明戲劇本、曲譜、木偶等彌足珍貴的材料,還計劃建立詞明戲研習所,讓整個平潭加入到傳承詞明戲的隊伍中。”蒼海村黨支部副書記魏為才説。

  “詞明戲是戲曲界的瑰寶,對平潭地域文化的方方面面都有著長遠影響,需要後人厚待之。”林愛淋發出這樣的呼籲。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專稿”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國際在線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被授權人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國際在線”網站一切自有信息産品的版權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並出示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信息産品。

4、對謊稱“國際在線”網站代理,銷售“國際在線”網站自有信息産品或未經授權使用“國際在線“網站信息産品,侵犯本網站相關合法權益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委託律師,採取包括法律訴訟在內的必要措施,維護“國際在線”網站的合法權益。

5、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播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

6、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