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

福州    廈門    泉州    漳州    三明    龍岩    南平    莆田    寧德    平潭 

第十一屆海峽兩岸農博會·第二十一屆海峽兩岸花博會_fororder_福建1
推進知識産權強省建設 服務福建高品質發展_fororder_福建

屏南龍潭村:古村成了“聚寶盆”

2019-09-09 14:48:08|來源:東南網|編輯:尹小兵|責編:葛寧遠

屏南龍潭村:古村成了“聚寶盆”

  龍潭村由古民居改建的“隨喜書屋”。福建日報記者 莊嚴 通訊員 張聲平 張尚瑤 攝

  初秋,賦予屏南縣熙嶺鄉龍潭村別樣的景色,這裡入目即是風景,入心便是歸處。一眼望去,青石板路,小橋流水,黃墻黛瓦沿溪而建,村中“穎水三墩駐,西溪七拱橋”美景,讓人流連忘返。入夜時分,瀰漫著醇厚酒香的民居中,珠圓玉潤的“四平戲”曲聲扯出了愜意時光,所謂小橋流水人家也不過如此。

  中國的民居文化源遠流長,被作為一種凝固的藝術與文化載體保留至今。曾幾何時,龍潭村邂逅了“外出大潮”,原本1400多人口僅余200多人留守。如今民居文化興起,龍潭村又恢復了往日生機,村裏古厝修復一新,村中人丁興旺,公益畫室、四平戲博物館、黃酒博物館等煥然一新的院落,既保存了傳統風格,又融入新的現代氣息,龍潭村成為令人矚目的“網紅村”。

  涅槃新生

  龍潭村地處熙嶺鄉東南部,是省級傳統古村落,文化底蘊深厚,村落保存相對完整,房屋建築風格鮮明,非物質文化遺産“一台戲、一壇酒”獨具特色。

  “我們村原來有120多棟明清建築。由於建造年代久遠,並不適於人們居住,繼續保存又需要重金修繕,拆除重建又於心不忍,取捨之間,只能看著古民居被歲月慢慢侵蝕。”村支書陳孝鎮感慨地説道。

  近年來,為了推動文創産業扶貧,屏南縣因村施策、創新實踐,闖出了“黨委政府+藝術家+農民+古村+互聯網”的“屏南文創”模式,民居文化成了其最具魅力的部分,這也讓許多村民對龍潭村的復興有了信心。

  龍潭村第一書記夏興勇説,傳統民居是當地村民的時代記憶,是一筆可貴的精神財富,它承載著村莊的靈魂,延續著村莊的文脈。建新中如何守舊,革故後怎樣傳承,這是不得不面臨的現實問題。龍潭村針對古宅大多為土木結構的特點,聘請老工匠藝人,以“拯舊如舊,保持原貌”的原則,修建如初。

  為了活化文化遺産,龍潭村在傳統村落保護開發時,也注重傳統文化的挖掘傳承。龍潭村是目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四平戲唯一留存的地方,這個劇種沒有曲譜,只有少數的手抄劇本,數百年來,它就依靠著農民藝人口傳心授得以傳承,隨著時光的流逝,這個劇種日益衰落。為此,龍潭村建起四平戲博物館,復興“戲窩子”,戲班子重新開班。

  屏南紅曲製作與黃酒釀造技藝作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是龍潭村家家必會的手藝。如今村裏也建起了黃酒博物館,傳承酒文化。此外,村裏還建設有公益藝術教學中心、圖書館、美術館、音樂廳等一批文化休閒公共設施,搭建了古村的文化平臺。

  “移民”助興

  “屏南文創”賦予了民居文化新的文化功能和價值,在文創模式的助力下,龍潭村顯現出由裏及外的復興之態,也帶來了嶄新的旅遊體驗。

  為保護古民居,龍潭村創新投融資機制,引來海內外新“移民”出資修繕古民居。誰租房誰修繕,村委代租代建,將古民居以每平方米3元錢、使用期為15年租予新“移民”。目前,龍潭村有32棟古民居採取這種做法,吸引了來自英國、香港、北京、南京、重慶、上海、杭州、廈門等地的100多人落腳龍潭,承租修繕古民居,並長期定居。

  來自北京的何素珍,放棄都市生活,來到龍潭村定居,將已經廢棄多年的老院落改造成有品位的文創空間“悠然之家”。在村裏,何素珍和村民一起從零基礎開始學習油畫,邊畫畫邊經營文創空間。她開心地説:“這裡的民風淳樸,人情味濃,相處融合十分自然,不感覺有絲毫隔閡。”

  “我和朋友合租了一幢古民居作為文創空間,名為‘靜軒’。還與妻子租下了兩幢,按照我們理想中的樣子改造成了書屋和咖啡屋,取名‘隨喜’。”來自江西的曾偉説,白天,他的妻子去村裏小學支教,而他或是創作或是向老鄉們學習種菜、釀酒技藝;晚上,新村民們哼上幾首流行音樂,老村民們唱上幾段“四平戲”,此起彼伏,日子過得悠閒自在。

  村新業旺

  清晨,陽光透過樹梢,撒向晨霧中的村舍。在藝術愛好者眼中,龍潭村任何一個地方都是留影的絕佳背景,是寫生和攝影首選外景地。短短幾年時光,龍潭村成為國內外遊客旅行目的地和宜居的心靈家園。村裏休閒旅遊業火了——節假日遊客爆滿,週末常常一房難求;村民開的四個農家菜館門口經常排起長龍,農副産品賣得紅紅火火。

  “我在這住了大半輩子了,怎麼也想不到還能過上這樣的好日子。”50多歲的陳孝高家裏的百年老屋如今十分熱鬧,他與妻子辦起了民宿,生意紅火,看著舊房子變成“聚寶盆”,陳孝高的妻子喜上眉梢。

  目前,龍潭村已有80幢古民居進行了修復性建設,既保存了村莊原有風貌,又發展起書吧、咖啡屋、民宿等新興業態,每逢雙休日,龍潭村廣場都停滿了來自全國各地的旅遊大巴。許多在外的村民和大學生開始返鄉創業,他們或出租閒置院落,或成為文創項目員工,或自營餐飲、民宿、傳統手工藝等項目……

  “文創團隊的植入,是通過藝術家的眼睛發現被我們忽視的遺産價值,也通過藝術家的思維拓寬村民的發展思路。”龍潭村村委會主任陳孝起説,隨著新村民們來到龍潭村,老村民們在思想和生活上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滴滴”聲響起,在村委會邊上開農家樂的陳坤又接到了微信訂單,他開心地説:“平日,每天都有兩三桌客人。遇到小長假和週末,幾乎爆滿。”陳坤覺得村子最大的改變就是有了人氣,“單憑元旦、春節的收入,就比之前在外打工一個季度掙的還要多。”

  民居文化的興起,給龍潭村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效益。新老村民的共存共生,讓原本死寂的龍潭重新煥發了生機,也給鄉村發展打開了一條新的思路。青山依舊,黛瓦如故,與絢麗油彩交相輝映後,終將是一個不一樣的龍潭村。(福建日報記者 莊嚴 通訊員 張聲平 張尚瑤 文/圖)

>>相關新聞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專稿”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國際在線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被授權人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國際在線”網站一切自有信息産品的版權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並出示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信息産品。

4、對謊稱“國際在線”網站代理,銷售“國際在線”網站自有信息産品或未經授權使用“國際在線“網站信息産品,侵犯本網站相關合法權益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委託律師,採取包括法律訴訟在內的必要措施,維護“國際在線”網站的合法權益。

5、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播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

6、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