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

福州    廈門    泉州    漳州    三明    龍岩    南平    莆田    寧德    平潭 

第十一屆海峽兩岸農博會·第二十一屆海峽兩岸花博會_fororder_福建1
推進知識産權強省建設 服務福建高品質發展_fororder_福建

廈門:一方龜糕印遊歷四海 五代人傳承初心不改

2020-06-03 09:26:18|來源:東南網|編輯:尹小兵|責編:路晶森

  “摸龜首,起大樓;摸龜嘴,大富貴;摸龜尾,有頭又有尾……”近日,稚氣而歡快的童聲從廈門鼓浪嶼食品廠朗朗傳出,這裡正舉辦一場製作龜糕親子DIY活動。在家長們的幫助下,孩子們手中的龜糕成功脫模,成了一隻只惟妙惟肖的“小烏龜”。

廈門:一方龜糕印遊歷四海 五代人傳承初心不改

  用龜糕印印製脫模出的糕點。(廈門外圖集團 供圖)

  自古以來,閩南就有崇龜的習俗, 每家每戶逢年過節祭祀的供桌上總少不了龜糕。人們用這種糯米製成的糕點敬神、祝壽、辟邪,象徵著吉祥如意。而印製龜糕的模具就是手工刻製而成的龜糕印,作為閩南獨有的雕刻技藝,龜糕印技藝至今已傳承百年。

  2013年,龜糕印技藝被評為廈門市第四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潘海員作為潘家第五代傳人,是項目的代表性傳承人,也是廈門地區唯一一位龜糕印手工雕刻師。隨著電腦雕刻和機器制模的出現,曾經十分興盛的龜糕印技藝日漸式微。為了留住這門手藝,左腿殘疾的潘海員扛起重任,在有關部門的支持下,開設公益培訓班、走進校園、走出國門,為老手藝找尋昔日榮光。

  耳濡目染

  多年基本功刻出一方龜糕印

廈門:一方龜糕印遊歷四海 五代人傳承初心不改

  潘海員刻製龜糕印。 東南網記者 盧超穎 攝

  潘海員的工作室位於廈門市思明區中山路南轎巷,七八平方米的屋子裏擺滿了大大小小的龜糕印。在祖輩傳下來的色澤發亮的老木桌上,只見潘海員手裏的刻刀上下翻飛,刀起刀落,樟木特有的清香四溢,一隻活靈活現的“龜”就在刀下慢慢呈現。

  潘海員祖籍安溪,他的太祖父潘儀一輩就開始從事龜糕印雕刻,祖父潘乾帶著這門手藝落戶廈門。在潘海員只有3、4歲的時候,祖父就將他帶在身邊。“爺爺口袋裏總揣著2分錢買來的12顆糖珠,只要待在他身邊,看他刻製龜糕印,就能有糖吃。”從小的耳濡目染和祖父的循循善誘,讓潘海員對龜糕印有了不一樣的情感。

  1979年,高中畢業的潘海員開始跟著父親專職學做龜糕印。為了讓潘海員拿穩刻刀、紮實基礎功,光是打洞磨邊,父親就讓潘海員學了三年。之後的三年時間裏,潘海員一邊給父親打下手,一邊學習刻製月餅模具和龜糕印。

  “龜糕印一面是‘龜’,一面是‘壽桃’。剛開始學的時候,總是把握不住下刀的深度,常常把兩面刻穿。”直到1985年,潘海員才完整地刻出了人生中第一把龜糕印。

  回憶起當時的場景,潘海員眼裏仍閃爍著光。潘海員説,學習刻龜糕印看起來容易,其實並不簡單。剛開始學的那幾年,手不是被木槌砸到,就是被刻刀扎傷。最多的時候,雙手被刻刀扎了十幾個洞。雖然日復一日的雕刻學起來很枯燥,但他卻從未想過放棄。

  現在,年近六旬的潘海員仍時不時拿出他的“處女作”把玩,一邊向旁人展示,一邊笑説,“現在來看,當時確實刻得十分粗糙,但我捨不得扔掉,當時刻製完成後的自豪和成就感,我這一輩子都記得。”

  固守初心

  堅持手工雕刻更有生命力

廈門:一方龜糕印遊歷四海 五代人傳承初心不改

  祖輩傳下來的各式各樣的刻刀和潘海員的龜糕印。東南網記者 盧超穎 攝

  在潘海員的工作臺上擺放著從祖輩傳下來的一套100余把各式各樣的刻刀,還有一把金黃锃亮的黃銅刀把。潘海員説,“創作一件龜糕印作品,需要選材、制材、裁鋸、拋光、繪圖、刻製、再拋光等多道複雜工序,製作過程中要使用木槌、木鋸、刨刀、量尺、斧頭、大小刻刀、畫規、砂紙、漆刷等數十種工具。”

  單就選材來説,樟木買回家後,要先放上一年,讓木材水分蒸發,以便下刀。但挑木頭就和賭石一樣,遇到樹榦內裏有樹結或樹坑,往往只能雕制中小型的龜糕印或乾脆棄之不用。

  潘海員説,龜糕印雕刻包含了圖騰雕刻、文字雕刻、形態雕刻等工藝。他所雕刻的龜糕印具有濃郁的閩南特色,龜甲、龜爪、龜首十分逼真,在雕刻的技法上也很是講究。

  “龜爪一定是前面五爪,後面四爪,寓意做人做事都要腳踏實地,才能走遍五湖四海。”潘海員説,打從記事起,父親的諄諄教導就像家訓一般,被他牢牢記在心中。

  如今,隨著電腦雕刻和機器制模的出現,曾經十分興盛的龜糕印手工技藝日漸式微,但潘海員仍守著初心,堅持手工雕刻,他説“手工雕刻賦予了作品靈魂,我們懷有一顆敬畏之心,讓作品更有生命力,這是機器做不到的。”

廈門:一方龜糕印遊歷四海 五代人傳承初心不改

  潘海員的匠心作品。東南網記者 盧超穎 攝

  面對日益變化的市場需求,潘海員在傳承祖輩技藝的基礎上不斷創新、求新求變。從畫紙上的涂涂畫畫,到下刀後的行雲流水,潘海員設計刻畫出了更多寓意深刻的代表性花紋,如魚、銅錢、蘭花等。同時,他還應對市場需求,設計推出了十二生肖月餅和心形月餅等造型各異的模具,不少閩南地區的酒店慕名而來批量訂購。來自港澳臺地區和東南亞的客商、遊客更是常常上門訂購,龜糕印因此從小小的工作室走出國門,帶著中國傳統文化傳播到世界各地。

  承載鄉愁

  找尋傳承人讓老手藝延續

廈門:一方龜糕印遊歷四海 五代人傳承初心不改

  孩子們對龜糕印傳統雕刻技藝很是好奇。(廈門外圖集團 供圖)

  從實用工具到具有吉祥寓意和收藏價值的工藝品,潘海員以刀代筆,讓壽龜從一塊塊木板中“脫殼而出”,變得栩栩如生,也將這一傳統雕刻工藝載著鄉愁,遊過台灣海峽。

  2012年,潘海員參加在台北舉行的“台灣國際文化創意博覽會”。剛剛開展的第一天,他帶去的68方大小不一的龜糕印就被一搶而空。不少前來購買的台灣民眾很是激動,“這是我們小時候,常常看著阿嫲做的龜糕啊,都是兒時的記憶!”

  潘海員説,龜糕是兩岸民眾共同的民俗記憶。相傳古時候,在閩南地區的天空有一塊隕石即將砸落人間。當時,四靈之一的玄武以龜背之力,擋住隕石,避免了一場人間的浩劫。從此,閩南人在祭祀中常用龜糕祭拜,以此感念玄武的恩德,龜糕印也就由此誕生並沿用至今,這一習俗也被閩南移民帶到了台灣。

  參展時候,台灣民眾在感受鄉愁的同時,也為潘海員的精湛技藝所折服。40多年來,潘海員堅持手工雕刻,將時光和精力傾注于一件件作品中,詮釋著“工匠”精神。如今,已到花甲之年,年歲漸大也覺力不從心,年復一年的伏案刻製更讓他落下了腰椎病等老毛病。即便如此,作為廈門地區唯一一位龜糕印手工雕刻師,潘海員仍堅守初心,為老手藝找尋傳承人努力不懈。

  為了留住這門老手藝,不僅潘海員在努力,思明區文體出版局、思明區文化館等相關部門也給予了大力支持。目前,廈門外圖集團有限公司作為龜糕印的保護單位,專設保護資金,設立了龜糕印展廳和精品銷售門店,同時開創文創路線,設計出具有龜糕印印記的手提袋等文創周邊産品。

  2017年起,公益培訓班在外圖廈門書城定期開展。受疫情影響,培訓班只能暫停,潘海員就將學員帶到了自己的工作室,手把手地傳授雕刻技藝。潘海員説,這是祖輩傳下來的技藝,盼有更多年輕人學習傳承,不讓傳統雕刻技藝在歲月中消失。(東南網6月2日訊 記者 盧超穎 李奇 劉瑋)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專稿”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國際在線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被授權人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國際在線”網站一切自有信息産品的版權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並出示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信息産品。

4、對謊稱“國際在線”網站代理,銷售“國際在線”網站自有信息産品或未經授權使用“國際在線“網站信息産品,侵犯本網站相關合法權益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委託律師,採取包括法律訴訟在內的必要措施,維護“國際在線”網站的合法權益。

5、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播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

6、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