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胡楊一樣紮根大漠——記億利集團董事長王文彪

2018-08-27 09:20:13 | 來源:經濟日報 | 責編:陳晨

像胡楊一樣紮根大漠 ——記億利集團董事長王文彪

像胡楊一樣紮根大漠 ——記億利集團董事長王文彪

曾被稱為“死亡之海”的庫布其沙漠現在已變成鳥語花香的綠洲。 (資料圖片)

像胡楊一樣紮根大漠 ——記億利集團董事長王文彪

圖為庫布其沙漠億利生態治理區。(資料圖片)

像胡楊一樣紮根大漠 ——記億利集團董事長王文彪

採用風向數據植樹法種樹,庫布其沙漠中的沙丘高度明顯降低。 (資料圖片)

像胡楊一樣紮根大漠 ——記億利集團董事長王文彪

隨著生態環境改善,天鵝開始在庫布其沙漠七星湖安家落戶。 (資料圖片)

  

  在距離北京幾百公里的內蒙古庫布其沙漠,有一位“治沙狂人”。30年來,他帶領團隊孜孜不倦地在大漠深處植樹種草,把被稱為“死亡之海”的庫布其沙漠變為鳥語花香的綠洲,讓“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在沙海中變為現實。他因為在治沙方面的突出成就,被聯合國授予“地球衛士終身成就獎”,成為第一位獲此殊榮的中國人。他就是億利集團董事長王文彪。

  初心,守護綠色家園

  今年是改革開放第40年,也是王文彪在庫布其治沙的第30個年頭。王文彪説,是改革開放改變了他的命運,改變了他的人生方向,讓他走上了治理沙漠這條路。

  王文彪的家鄉在內蒙古杭錦旗獨貴塔拉鎮杭錦淖爾村,地處庫布其沙漠邊緣。在他的記憶中,村裏一年到頭風沙瀰漫。“風起明沙到處流,沙壓房子人搬走,沙篷窩窩沙蔥菜,養活一代又一代。”那時,他最大的願望就是逃離沙漠。通過考學,王文彪離開了故鄉,成為了一名教師,後來又成為杭錦旗縣政府的一名普通公務員。

  但他命中註定與沙漠有緣。1988年,改革開放的步伐加快,市場經濟大潮涌動。這一年5月,28歲的王文彪被任命為一家地處庫布其沙漠腹地的鹽廠廠長。他至今清楚地記得第一天到鹽廠報到的日子,1988年5月8日。他乘坐著一輛吉普車在沙漠中顛簸了3個多小時才到達目的地。走進鹽廠,沒有機器的轟鳴,沒有鼎沸的人聲,只有隨風飛揚的沙塵。

  一個更為嚴峻的問題是,鹽廠賴以為生的鹽湖面臨被沙漠吞噬的威脅。是求生還是等死?王文彪認為,被沙漠吞噬是死,與沙漠抗爭還有活的希望。當時,他毅然選擇種樹來保衛鹽湖。

  鹽廠職工和沙區農民都認為,在沙漠種樹是癡人説夢。但是,王文彪力排眾議,説幹就幹。他從每一噸鹽的收入裏拿出5元錢專門用來種樹,並選出27名工人組成林工隊,專門負責種樹。剛開始沒有經驗,沒有技術,一年也種不活幾棵樹。樹種了死,死了再種……王文彪和林工隊靠著鍥而不捨、百折不撓的精神,終於實現種樹規模化成活。鹽湖保住了,鹽廠生産回歸正常,企業效益不斷提升。

  但是,沙漠再次成為企業發展的“攔路虎”。鹽廠距離火車站直線距離僅有65公里,但由於沙漠阻隔,不得不繞行330公里的路程把鹽運出去,一噸鹽要增加六七十元錢的成本,企業利潤基本都耗費在了路上。是繼續繞行,還是穿越“死亡之海”?王文彪再次做出一個大膽的決定,投資修建一條穿沙公路。

  在沙漠中修建公路,前無古人。他的這一決定遭到全廠職工一致反對,他一邊做職工的思想工作,一邊尋求當地政府的支持。1997年初春,庫布其開始修建第一條穿沙公路。在沙漠裏修路,艱難程度超出想像。王文彪説,他們第一天剛把路基打好,第二天路基就被黃沙掩埋了。路埋了推,推了再埋,反反復復,短短65公里的公路,用了兩年多時間才修好。1999年10月,當地第一條穿沙公路正式通車。

  公路就像一條條血管,給庫布其沙漠注入了血液。王文彪説,他們一邊修路,一邊種樹固定沙丘,路修到哪,樹就種到哪。現在,庫布其沙漠裏已經修建了5條公路。公路的修通,打開了庫布其沙漠走向外面世界的最後瓶頸,億利也從一家小鹽廠發展成為當今世界治沙領導企業。

  一腳踏上治沙路,便再也沒有回頭。王文彪本著守護家園的初心,在生態修復這條路上越走越堅定。現在,走進庫布其沙漠,放眼望去,胡楊林、樟子松、沙柳、甘草等沙漠植物恣意生長;白天鵝在七星湖上嬉戲,丹頂鶴在林間優雅漫步,雞、鴨、鵝在太陽能光伏板下的草地上自由覓食;沙漠越野賽、自行車賽、沙漠徒步旅行等各種各樣的活動,一年四季不斷。庫布其沙漠已經發展成為生態綠洲、人間仙境。

  探索,為沙漠賦予生機

  生長在沙漠的王文彪,自稱是有沙漠基因的人,對沙漠有著與別人完全不同的感情。在長期治理沙漠的過程中,他對沙漠的認識也在不斷深化,在他眼中,沙漠是地球上一種特殊的生態系統,是一種蘊藏著巨大財富的自然資本。要讓沙漠永葆生機和活力,就要找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選擇發展什麼樣的生態産業是一個艱苦的過程。作為一個企業家,他一直試圖找到把“綠起來”與“富起來”相結合、生態與産業相結合、企業發展與生態治理相結合的治沙模式,在保護和改善沙漠生態環境的基礎上,通過持續不斷地開發利用,把沙漠負資産變成能産生GDP的綠色資産,實現“治沙、生態、産業、扶貧”均衡發展。

  庫布其沙漠再一次啟發了王文彪的智慧。他在修建庫布其第一條穿沙公路時,偶然在沙漠裏發現一些野生甘草。甘草是一種名貴藥材,耐乾旱,適合在沙漠生長,甘草根瘤菌能夠增加土壤氮肥含量,培育土壤肥力,具有明顯改良土壤的作用。有著敏銳經濟頭腦和商業眼光的王文彪立刻意識到,如果甘草種植能夠形成規模,就可以發展甘草産業,既實現了沙漠綠化,企業也可以賺錢。於是,他開始探索發展“公司+基地+農戶”甘草産業化經營模式。目前,庫布其沙漠甘草種植面積達到132萬畝,以甘草産業為核心的健康産業已經成為億利重要的支柱之一。

  不馳于空想,不騖于虛聲。王文彪堅信,只要腳踏實地去奮鬥,就能把理想變為現實。30年來,王文彪不斷挖掘沙漠植物經濟價值,適度開發甘草、肉蓯蓉等種植加工業;發展牛、羊、雞、鵝、鴨生態養殖業;利用生物、生態、工業廢渣和農作物秸稈腐熟等技術,發展土壤改良劑、復混肥、有機肥等製造業;利用沙漠日照資源充足的優勢,發展太陽能光伏治沙産業,實現“板上發電、板下種草、板間養殖”立體化發展。然而,令他苦惱的是,生態産業一直找不到清晰的政策支撐,企業發展異常艱難。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五位一體”總體佈局,黨的十九大更是把生態文明建設上升為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特別是關於“生態産業化、産業生態化”的論述,給了王文彪治沙事業巨大的推動力。億利生態産業猶如插上騰飛的翅膀,走上了快速發展的道路。目前,億利已經形成生態修復、生態農牧、生態健康、生態工業、生態旅遊、生態光伏六大産業體系,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多贏。

  生態文明建設是老百姓的最大福祉。億利把生態産業發展與當地脫貧攻堅結合起來,帶動10萬農牧民走上脫貧致富的道路。嘗到甜頭的農牧民成為庫布其治沙事業最廣泛的參與者、最堅定的支持者和最大的受益者。

  庫布其沙漠滄海變桑田的這些年,正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取得重大發展的時期。作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早期的探索者和實踐者,王文彪把“生態産業化、産業生態化”這些在很多人看來十分抽象的概念,在庫布其沙漠變成了生動的實踐。

  2017年,聯合國環境署在《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第13次締約方大會上正式發佈《中國庫布其生態財富評估報告》,認定庫布其治沙共創造生態財富5000多億元,其中80%是治沙所産生的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

  經驗,經得住看更經得住算

  如今,庫布其沙漠治理模式已經走出了庫布其,具有了世界性的意義。2017年12月,在第三屆聯合國環境大會期間,作為庫布其治沙人的代表,王文彪獲得了全球生態環保領域的最高獎項——地球衛士終身成就獎,他也是第一個獲此殊榮的中國人。

  王文彪認為,現在全球陸地大約四分之一是沙漠,十幾億人仍然生活在沙漠裏。聯合國把這個榮譽授予他,是因為庫布其治沙的成功經驗,讓那些沙漠中的貧困人口看到了脫貧的希望,從而帶動了全球更多人關注沙漠,參與沙漠綠色産業發展。

  而且,庫布其治沙的貢獻,不僅在於形成了世界上第一片被整體治理的沙漠,更形成了一套成熟先進的治理模式,創造了一系列可借鑒、可複製的經驗。過去有些地方防治荒漠化主要是由政府唱“獨角戲”,但是庫布其治沙模式的核心要義,是地方黨委政府政策推動、企業規模化産業化投資、社會和農牧民市場化參與、技術和機制持續化創新的“四輪驅動”,四個條件缺一不可。

  庫布其治沙模式已經得到世界高度關注。庫布其沙漠被聯合國指定為國際沙漠論壇永久會址,從2007年以來,庫布其國際沙漠論壇已經成功召開了六屆,先後有1000多位國內外政要、專家學者和公益環保代表來到庫布其,學習中國的防沙治沙經驗。2014年庫布其沙漠被聯合國環境署確定為“全球沙漠生態經濟示範區”。2016年6月份,聯合國環境署執行主任索爾海姆在考察了庫布其治沙成果之後,希望把庫布其治沙模式介紹給“一帶一路”沿線飽受沙漠之苦的非洲、中東、中亞等地區,讓世界分享庫布其治沙經驗。

  庫布其治沙模式能得到國際社會的關注,有兩個關鍵的因素,一是要經得住看,二是要經得住算。王文彪清楚地記得,在第四屆國際沙漠論壇召開的時候,聯合國邀請了42位專家出席庫布其國際沙漠論壇,研究和檢驗庫布其沙漠治理模式是怎麼治理的,以及這種治理模式是不是可持續的。王文彪用了幾天時間來回答幾十位聯合國專家的輪番提問,最終給聯合國專家們交了一份滿意的答卷。

  今天,庫布其治沙模式已經被寫入聯合國決議,眾多深受荒漠化影響的國家和地區希望中國輸出庫布其經驗,為世界防治荒漠化提供“中國方案”和“中國智慧”。這是讓王文彪倍感驕傲、自信的事情。他認為,億利作為世界沙漠治理的企業領導者,有責任幫助世界各地沙漠深處的人們治理沙漠,並承諾把公司集30年之力研發出來的先進沙漠植樹技術無償傳授給他們。

  王文彪始終認為,他個人的榮譽與改革開放、國家發展密切相關。如果沒有改革開放,如果沒有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如果沒有“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生態理念的支撐,如果沒有當地黨委、政府和廣大人民群眾的共同努力,庫布其沙漠治理模式沒有走向世界的機會和可能。現在,庫布其沙漠治理模式已經成為中國走向世界的一張名片。他現在要做的,就是讓世界清楚地了解庫布其治沙模式,為生態文明全球化做出中國應有的貢獻。

  寄託,沙漠是永遠的精神家園

  家鄉是一個人永遠的精神家園。一個心裏裝著家鄉的人,在前行的道路上才能走得更遙遠。

  庫布其沙漠就是王文彪的精神家園。沙漠已經成為他生命的一部分,他的歡樂、痛苦都與庫布其沙漠息息相關。每當他感到倦怠、困惑、迷茫的時候,就會去看看一望無垠的沙漠綠洲,整個人就會完全放鬆下來,內心也會奇妙地強大起來,重新找回奮鬥的動力。

  王文彪最大的快樂來自於沙漠。庫布其沙漠是一塊充滿希望和機遇的處女地,是一個激勵人不斷創新的試驗場。億利在這裡種樹、種草、種花,發展生態産業,都是在做前人沒有做過的事情。當一種植物在庫布其沙漠引種成功了,當一個新的動物夥伴在沙漠裏出現了,就是他最開心最快樂的時候。在庫布其沙漠,有一片胡楊林,那是2003年從內蒙古巴丹吉林沙漠引種過來的1000棵胡楊樹。胡楊樹引種難度大,成活率很低。2013年,當他看到這些枝繁葉茂的胡楊樹茁壯成長,激動得無以言表,有一種再造生命的快感。

  他最大的痛苦也來自於沙漠。1998年,他聽説美國西雅圖沙漠地帶生長著一種樹,當地依靠這種樹發展造紙産業,效益很不錯,就立刻飛過去實地考察,花2000多萬元引進,結果因為水土不服,樹全死了。經歷過多次引種失敗後,他開始轉向培育沙柳、甘草、樟子松、胡楊等本土沙地植物。在保護、引進、馴化、開發沙漠種質資源的基礎上,2015年建成了中國西部最大的沙生灌木及珍稀瀕危植物種質資源庫,保護和培育了200多種耐寒、耐旱、耐鹽鹼的種質資源。這些沙漠種質資源成為億利集團從事生態修復産業的核心競爭力。

  他最大的希望同樣來自沙漠。從沙漠到城市,從中國到世界,億利為開拓人類生存空間不斷探索。近年來,億利源源不斷地把成熟的技術、理念、經驗和模式輸出到西藏、青海、甘肅以及內蒙古其他沙區,實施一系列治沙扶貧基礎性、關鍵性生態産業化項目,致力於把荒漠荒山變成綠水青山,為這些沙漠化地區帶來新的希望。億利把生態修復和精準扶貧緊密結合起來,不僅修復了生態環境,同時也帶動千萬貧困戶脫貧致富。

  王文彪説,一個人的精神比什麼都重要,億利人最大的財富就是艱苦奮鬥、百折不撓、開拓創新、不辱使命的精神。如果用沙漠中的一種植物來形容自己的話,王文彪説,他會毫不猶豫地選擇胡楊樹。胡楊樹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一個樹種,生命力極其頑強,有著“活一千年不死、死一千年不倒、倒一千年不朽”的説法。胡楊樹的根系長到10米以下,只要10米以內有水,它就能存活。胡楊樹朽了以後,根系仍然牢牢地紮在沙漠裏,固定住一個沙堆。這種頑強的精神始終激勵王文彪無悔地堅守著。(記者 劉 慧)

聲明:國際在線作為信息內容發佈平臺,頁面展示內容的目的在於傳播更多信息,不代表國際在線網站立場;國際在線不提供金融投資服務,所提供的內容不構成投資建議。如您瀏覽國際在線網站或通過國際在線進入第三方網站進行金融投資行為,由此産生的財務損失,國際在線不承擔任何經濟和法律責任。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