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城市遠洋    |    老外在廣西       直觀中國    |   視頻   |    原創    |    熱點專題    |    一帶一路    |    魅力東盟     |    輿情智庫
巧手織出幸福花 ——龍州壯錦“非遺+扶貧”就業工坊發展見聞
2020-09-04 09:57:31來源:廣西日報編輯:唐志強責編:趙瀅溪

巧手織出幸福花 ——龍州壯錦“非遺+扶貧”就業工坊發展見聞

  小織錦能手傳承技藝。

巧手織出幸福花 ——龍州壯錦“非遺+扶貧”就業工坊發展見聞

  織娘領到收益金喜笑顏開。

  本報記者 秦 雯 文/圖

  近日,龍州壯錦“非遺+扶貧”就業工坊收益發佈會在崇左市龍州縣金龍鎮雙蒙村板池屯中心廣場舉行,當地47名“居家就業”的織娘領到了廣西織繡發展研究會派發的今年第二季度的14.7萬元收益金,屯裏洋溢著一派豐收的喜悅。

  以文化為支點,力推精準扶貧;以織錦為重點,傳承民族技藝。在這個山青水明的小山村,壯錦工坊建立3年多來,越來越多的鄉村婦女憑藉自己勤勞的雙手實現了就地創業,增收致富。一幅幅色彩絢麗的壯錦,為山裏織娘們鋪就了一條奔向小康、通往幸福的錦繡大道,也為我區探索出“非遺+扶貧”的文化扶貧新模式、新思路。

  1  在家織錦,居家創收,“老手藝”變成致富“金鑰匙”

  一張機,兩隻手,幾縷線,伴隨“哐當、哐當”的節奏,48歲的織娘沈秀榮熟練地投梭、拉扣、踩踏板,經緯交織間,各色棉線慢慢織就一幅色彩絢麗的美麗壯錦……

  走進沈秀榮的家,全新的液晶電視、雙開門冰箱、品牌消毒櫃,墻上顯著位置貼著一份《脫貧光榮書》,宣告著這個2015年被識別為建檔立卡貧困戶家庭已于2018年順利脫貧。在大家的印象中,曾經因為家庭貧困與孩子病情總是愁雲滿面的沈秀榮,如今已大不相同。龍州壯錦“非遺+扶貧”就業工坊成立後,她成為第一批免費接受培訓的鄉村織娘。如今,家裏的5台腳踏提花織錦機成為她脫貧增收、邁向小康生活的“金鑰匙”。僅依靠居家織錦,沈秀榮今年第二季度就獲得純收益6166元,再一次成為村裏的季度冠軍。

  2016年,在自治區文化和旅遊廳的支持、廣西博物館的指導和當地政府的配合下,廣西有關文化企業、廣西織繡發展研究會等籌資在板池屯建立起了“龍州壯錦技藝工坊”。工坊以“政府+企業+基地+農戶+市場”的形式,組織鼓勵貧困家庭婦女參與免費技藝培訓,通過導師傳幫帶,讓她們掌握織錦技能,在兼顧農活、照顧家庭的同時,做到“居家創業,家門口賺錢”,增強憑著自己勤勞雙手致富的自信,助力廣西少數民族傳統技藝的“生産性保護”與“推廣性傳承”。

  走進板池屯,不時聽到歡聲笑語。如今,“在家織錦、居家創收”模式已成為當地村民增收脫貧致富的“金鑰匙”。記者在走訪中了解到,目前全村170多戶中加入壯錦“非遺+扶貧”就業工坊織錦隊伍的就有54戶,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18戶,織娘中最大年齡76歲、最小年齡12歲。她們在兼顧農活和家庭的情況下,每天織錦2至4小時,通過按件計酬的方式,年收入可達一萬元左右。截至2019年7月,織錦隊伍中的18戶貧困戶已經全部脫貧。目前該工坊年産值達80多萬元,系列織錦産品産量以每年15%的速度提升,越來越多的農村婦女加入工坊,織錦隊伍不斷壯大,她們用勤勞的雙手織就美好的生活。

  2 點燃記憶,傳承技藝,民族文化瑰寶重煥光彩

  龍州壯錦具有悠久歷史,壯錦中的蟒龍錦圖案就是1982年在龍州發現的,現已成為壯族織錦的經典符號,被廣泛運用。歷史上,壯族織錦是當地婦女的日常女紅,在板池屯,織錦技藝已傳承上百年。然而隨著現代生活方式的更新變化,古老的壯錦技藝日漸式微。如今,融入了先進的設計理念和行銷手段的壯錦生産,讓留守婦女在兼顧農活和家事的同時,通過織錦獲得實實在在的收益。織娘們臉上笑容變多了,也更加愛護和珍惜為她們帶來好生活的壯錦,上至耄耋老人,下至稚齡孩童,板池屯已經形成自覺傳承非遺技藝的濃厚氛圍。

  76歲的李艷芬是板池屯年紀最大的織娘,但她的幹勁和實力可不輸年輕人。白天空閒時,她織些色彩豐富、圖案複雜的壯錦,夜裏光線不好時,就織些相對簡單的素色織品,一季度織錦收益能達5千元左右:“我們老人家,能在家照顧孫子,還能掙錢,真的很好!”

  在織娘李雪嬌的家中一角,整齊堆放著不少成品壯錦,家中年近古稀的母親和小學在讀的女兒,祖孫三代如今都能熟練地運用織機:“這是我家的‘存摺’,壯錦堆得越高,我們的收益就越多。”剛滿12歲的潘俊欣,從小在織機旁長大,耳濡目染下,她對這項民族技藝發自內心的喜歡,佈置織機、張羅配線、織花編穗……她精挑細編的過程,儼然一副“接班人”的架勢。

  把非遺保護的重點放在村寨裏,以激發當地生産生活活力為目的進行活態保護,織錦這門古老的技巧,在時代浪潮中煥發新生,越加鮮亮。“把民族民間文化遺産轉化為都市消費的文化産品,既能改善農村婦女的生活,又可以培養民族織繡文化傳承人。”廣西織繡發展研究會會長賀卡表示,如今龍州壯錦技藝工坊不僅成為優秀民族傳統文化的展示空間,也是非遺保護的傳承空間、文化創意的發展空間,更是帶動村民增收致富的希望空間。

  壯錦織錦的生産既要有文化內涵,也要有市場發展意識,才能更好地贏得市場。廣西博物館黨委書記吳偉峰認為:“壯錦生産要充分挖掘本土文化元素,同時融入先進的設計理念和行銷手段,設計要‘時尚化、個性化、生活化’,市場開拓要‘大眾化、國際化’,最終使壯錦成為人們生活的必需品與剛需,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3 加強設計,開拓市場,非遺保護與文化扶貧雙豐收

  壯錦是廣西民族文化的“活化石”,如何讓壯錦産品更好地走向市場,通過“非遺+扶貧”方式成功創收?市場推廣是關鍵一環。“將民族文化的豐富內涵有效地利用到時尚創意設計中,緊扣生活細節,才能實現以文化傳承為基礎的市場發展。”廣西金壯錦文化藝術有限公司負責人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緊扣“設計+市場”這個終端,該公司在設計、物料、培訓、生産、銷售上實現5個“統一”,為非遺産品找市場,免去織娘後顧之憂,實實在在讓“居家創業”的織娘增收。他們聯合國際知名的意大利品牌設計團隊、中意文化交流協會共同建立了壯錦品牌運營團隊,並在意大利建立了中意壯錦設計中心、中國壯錦文化推廣中心,向海外推介廣西壯錦,向世界傳遞廣西文化名片。

  龍州壯錦技藝工坊在2018年成為文化和旅遊部、國務院扶貧辦支持的全國首批“非遺+扶貧”就業工坊之一。自治區文化和旅遊廳非遺處處長周建洪表示,壯錦工坊以文化扶貧助力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的方式,使就業工坊跟著鄉親走,鄉親跟著扶貧産業項目走,産業項目跟著市場走,體現了精準扶貧中的非遺力量,在“設計+市場”方面取得明顯效果。

  近年來,廣西因地制宜、因人施策,結合自身民族多樣、文化多元的特點,引導全區各地探索和實踐“非遺+扶貧”的文化扶貧之路,促進百姓增收,在就業培訓、文化傳承和産業發展等方面呈現出嶄新氣象。香氣四溢的豆豉、牛巴,造型別致的芒竹編、油紙傘,工藝精美的刺繡、服飾……這些留存在人們記憶中的非遺技藝,如今成了幫助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的“法寶”。目前,我區已建成自治區級非遺保護工作平臺386個,由生産性保護示範基地、示範戶、工坊、工作站和各級非遺保護中心、公共文化機構組成系統的培訓體系,為廣大群眾提供常態化技能培訓服務,拓寬群眾增收渠道,實現非遺保護與文化扶貧雙贏互利,讓更多民族文化瑰寶在更高舞臺上重煥光彩。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