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新興産業看貴州】習酒窖藏1988見證貴州改革開放四十年系列報道 貴州畢節:譜寫林茂糧豐的烏蒙新篇

2018-08-29 15:27:45|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編輯:楊麗芳|責編:陳夢楠

  國際在線貴州頻道消息(楊雲):從“不適合人類居住的地方”到林茂糧豐花海勝地,貴州畢節試驗區用30年篳路藍縷創造出人類減貧奇跡。

  2018年,在畢節試驗區建立30週年之際,習近平總書記作出重要指示:確保按時打贏脫貧攻堅戰,努力建設貫徹新發展理念示範區。

  1988年6月9日,由國務院批准成立,承載著“開發扶貧、生態建設、人口控制”三大主題的畢節試驗區建立,貴州西北的歷史從此被改寫。

  這是中國扶貧開發大棋局中的關鍵落子。 

  生態財富 烏蒙磅薄綠意濃

  盛夏,貴州西北烏蒙山腹地畢節市赫章縣松林坡白族彝族苗族鄉,一座建在6000畝香蔥基地旁的配貨廠房裏,一輛輛貨車正在裝貨。

  收穫、清洗、裝配,已經形成一條流水線。

  高山冷涼氣候讓地裏的香蔥長勢喜人。放眼望去,連片鋪開,山風吹拂,“綠浪”翻滾

  廠房外,該鄉6個村民組518戶貧困戶在香蔥基地忙碌栽種。這518戶貧困戶以“特惠貸”資金入股香蔥種植企業,成為企業的“産業合夥人”。

  地塊邊立著“廣州園”、“上海園”、“浙江園”、“江蘇園”等牌子,記者詢問得知,原來基地實行精細化管理,按照香蔥銷售地廣州、上海等地消費者對香蔥品質的喜好,進行有針對性的種植,真正做到按需供貨。

  晨光之中,數百名村民在蔥地裏勞作。花寨村貧困戶徐明珍熟練地拔蔥、栽蔥。

  “做得多就掙得多,趁最近香蔥銷售好,自己多賺點錢。” 徐明珍説,在家門口就業,既能保障收入,又能照顧小孩。

  一個月幹活20天,徐明珍平均每天能收入約80元,加上每年700元的土地流轉費,一家的日常開銷基本沒問題。作為貧困戶,她從銀行貸款5萬元扶貧“特惠貸”入股到香蔥基地,每年年底享受分紅。

  “生態産業激活了山地鄉村。”香蔥基地技術人員介紹。

  一年多來,赫章縣級財政按每1000畝投入300萬元(人民幣),解決香蔥基地噴灌、機耕道、溝渠、動力電等基礎設施建設,生産企業按“企業+基地+貧困村+貧困戶”的扶貧利益連結機制,組織生産發展香蔥産業。

  畢節試驗區設立以來,畢節著力加大農業板塊經濟培育力度,唱好“山字經”,做活“水文章”,栽好“搖錢樹”,打好“生態牌”,走好“特色路”,做強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促進農業“接二連三”,堅持“生態産業化、産業生態化”,推進傳統産業綠色化、新興産業高端化、特色産業規模化,做到“宜工則工,宜農則農,宜商則商,宜遊則遊”“一鄉一品,一村一特”。

  生態建設是建設生態畢節的保障。

  畢節大力推進生態建設産業化。優化國土空間佈局,實施退耕還林、荒山造林、封山育林,推進山地林業結構調整和城鄉綠化美化,發展庭院林業經濟。推進石漠化綜合治理。通過封山育林與人促修復、岩溶景觀資源開發與生態旅遊、水土保持與基本農田建設、石漠化草地建設與生態畜牧業等多種綜合治理措施,合理開發和有效利用水土資源。加強森林資源保護,推動森林資源保護的常態化和規範化。

  近年來,畢節全力打好“治山、治水、治氣、治渣”持久戰,用好森林保護“六個嚴禁”和環境保護“六個一律”兩把利劍,深入推進藍天、碧水、寧靜、綠地、田園“五大環保行動”,守住山青、天藍、水凈、地潔“四條底線”。

  新時代農民講習所 通思想促脫貧

  在中國新劃分的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中,畢節處在烏蒙山區集中連片特困地區。

  畢節當前要解決的,是脫貧“最後一公里”的問題。

  黔西縣林泉鎮營腳村是貴州省級一類貧困村。在這裡,村民們由種玉米改為種大蔥,收入翻了數番。

  營腳村的改變得益於“新時代農民講習所”,“新時代農民講習所”統籌“講、習、幹、幫”,了解農民所需,服務農民所求。通過加大農民技術培訓力度,大力發展蔬菜、中藥材、食用菌、生態家禽等帶動力強的産業,讓每個貧困戶都加入合作社,建立穩定的産銷對接機制和利益聯結機制,更好更快地帶動群眾脫貧致富。

  “這種講習所跟我們常見的培訓班不同,它的特點是‘講’和‘習’並重,更注重實踐環節。”黔西縣委常委、宣傳部長羅智瓊説,“農民能聽得懂,感到管用,能解決問題,形式也是多種多樣,生動活潑,很接地氣,確實起到了開啟民智、凝聚民心、激發民力的作用。”

  畢節全市面積近2.7萬平方公里,是一個多民族聚居區,很多人散居在偏遠的山區,講習所要服務的農民人數眾多,只有黨和政府才有能力把如此廣大的農民組織起來。

  現在的畢節農村,村莊有黨總支,村民組有黨支部。這就形成了總支連支部、支部連小組、小組連黨員、黨員連農戶的格局。

  “它的顯著好處在於,能夠把每一個農戶緊緊團結在黨的周圍,更容易促成黨的基層組織和農民的良好互動。”黔西縣金蘭鎮黨委書記陳健認為。

  按照集中和分散相結合的原則,從方便農民的角度出發,畢節市充分利用黨校、鄉鎮文化站、村級文化活動室、精神文明活動中心、閒置校舍等場所,分別作為市、縣、鄉、村四級講習所的固定陣地。有條件的村民組、園區、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等等,也辦起了講習所,真正做到了村村掛牌、戶戶知曉。

  “我們的大原則是能者為師,誰有能力、誰有水準,就請誰講。”黔西縣洪水鎮黨委書記李民賦介紹説。

  在畢節,第一書記、駐村幹部,技術專家、農技能人、致富模範,鄉賢寨老、文明標兵、法治先鋒等等都可以成為講習員。

  現在,畢節各縣以鄉鎮、村(社區)為重點,深入田間地頭、居民院落、園區工地等生産一線,進行流動講習。板凳會、院壩會、群眾會、趕場天;課堂式大宣講、互動式小組會;政策宣傳、經驗介紹、技術培訓、討論交流、知識競答……形式和內容都是群眾喜聞樂見的。

  針對多民族聚居區這一特點,不少鄉村還辦起了彝語講習所、苗語講習所。即使在漢族人口聚居的鄉村,農民講師也常常用土話土語宣講,這樣村民更容易聽懂。

  講習,激活了農村黨建神經末梢,暢通了農村黨建毛細血管。“講”“習”並重,也就是注重知行合一。

  貧困村寨和人口將是“新時代農民講習所”講習幫扶重點。

  精銳盡出  確保打贏脫貧攻堅戰

  2015的12月19日,以996字的“恒大幫扶貴州大方縣精準扶貧協議”簽訂為標誌,恒大集團啟動對貴州大方整縣幫扶工作,其核心目標:自2015年12月1日起,計劃三年無償投入30億元人民幣,至2018年實現全縣18萬貧困人口全部穩定脫貧。

  大方縣鳳山鄉店子村的謝瓊,在恒大的幫扶下,搬進“恒大幸福二村”,分到産業扶持搬遷戶的兩個蔬菜大棚,“一年四季都可以種青椒、茄子、番茄,樣樣能賣好價錢。”笑容寫在她黧黑的臉上。

  中國民營企業與民營企業家“先富幫後富,進而實現共富”,被當下社會學者認為是:新社會階層代表人士的政治自覺,中國企業家正在探索民族地區扶貧的規律和經驗,或許成為可複製的模式。

  恒大扶貧“五個一批”是亮點。恒大三年幫扶使命完成時,要給大方留下一批普惠産業,建設一批基礎設施,培育一批鄉土人才,扶持一批龍頭企業,完善一批公共設施。

  貴州省畢節市大方縣馬幹山蒙古風情園內,42歲的陽大平正在給一台低壓配電櫃檢查電路,看到電筆亮著,電壓穩定,陽大平放心地把配電箱關上,上了好鎖;貴陽市恒大金陽新世界樓盤行銷中心,23歲女孩譚宇,正在接待一批又一批來自各地的購房者,整潔的穿著、專業的服務、甜美的微笑,讓每位購房者如沐春風;畢節市大方縣奢香古鎮二期工地,中建四局五公司30歲的鋼筋工人任林,正在給23號在建安置樓安裝鋼筋骨架,每月5000元收入,讓任林臉上挂滿了笑容……陽大平、譚宇、任林都曾經是烏蒙山偏遠地區的貧困戶,而現在,他們通過恒大集團“三個一批”吸納就業扶貧走上了工作崗位。

  扶貧先扶智!恒大集團為進一步強化智力幫扶,消除“精神貧困”,堅持以“吸納就業扶貧”作為精準扶貧工作的一項重要抓手,推動畢節各縣分部每月精心組織三期吸納就業培訓,邀請專家、講師、教官、當地政府幹部等為貧困勞動力授課,幫助貧困群眾樹立積極進取、勤勞致富的價值導向,激發他們的內生動力,由“幫你脫貧”變成“我要脫貧”。

  恒大集團從2015年12月1日結對幫扶大方縣,隨後又由整縣幫扶大方,拓展到整市幫扶畢節,高效推進“輸血”與“造血”並舉的吸納就業扶貧措施,精心組織了一批批18至50歲的貧困勞動力參加職業技能培訓,並通過引進的上下游企業就地吸納一批、恒大下屬企業吸納一批、恒大戰略合作夥伴吸納一批,截至2017年底,已助力畢節全市34569名貧困勞動力就業上崗。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飲水要思源,乘涼要想樹。”88歲的劉安國凝望著山林深情地説。

  劉安國的家在烏蒙山區的貴州省大方縣對江鎮大山村。

  曾經,由於山上無樹,山洪常毀壞山下的良田。讓當時劉安國感到痛心,他決心發動村民植樹造林。

  30餘年的生態“拉鋸戰”,劉安國組織植樹20余萬株。“其中185000棵杉樹,5200棵梧桐,8200棵杜仲。”劉老如數家珍。

  “造林就是保家,保家才能發展!”正是因為有許許多多像劉安國一樣的貴州人堅持不懈地“知綠植綠造綠”,才有昔日荒蕪的山頭如今一派生機。

  “開荒增地、治理水土、年復一年,從1990年到現在,總算是讓這方水土能養起這方人。”如今,四面環山的貴州省畢節市黔西縣林泉鎮海子村,中間為千畝良田,村域內水資源豐富,排灌溝渠通達。

  同屬於黔西縣的素樸鎮古勝村,自2006年開始實施生態修復工程以來,該村按照“高海拔自然恢復,中海拔退耕還林,低海拔种經果林”的思路,種植了經果林近3000畝、苦丁茶4.7萬餘株,全村森林覆蓋率從25年前不到10%增加到現在的55.4%。光禿禿的山坡變得植被茂密,曾經消失的水源也恢復了。

  1987年以前,赫章縣河鎮鄉海雀村森林覆蓋率為5%,農民人均純收入33元。海雀村是苗族、彝族聚居地,海拔2300米,山大、山多,土層薄。晴天多沙塵,雨天多洪澇。

  1987年冬天,時任村黨支部書記文朝榮帶領村民們開始植樹造林。1988年6月,以“開發扶貧、生態建設、人口控制”為目標的畢節試驗區建立。海雀村成為畢節試驗區的“發祥地”。

  在文朝榮的帶領下,經過3個冬天的苦戰,村民們共植樹12000畝。此後10年,文朝榮一直帶領村民分批次繼續植樹。

  1995年,海雀獲得“全國造林綠化千佳村”稱號。

  2014年2月,文朝榮因病世,享年72歲。2014年6月,中共中央組織部追授文朝榮“全國優秀共産黨員”稱號。

  山上成“綠色銀行”,山下增糧增畜。生態環境的改善,科技興農的實施,産業結構的調整,讓海雀村如今變成了美麗新農村。

  海雀之變,既有各方大力幫扶,又有海雀人自身的奮鬥,更離不開文朝榮的堅持和奉獻。

  經過30年的不斷探索實踐,畢節全面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堅持國家綠色發展戰略,堅守生態和發展兩條底線,因地制宜,走出了一條突出山地特色,統籌考慮山水、田園、産業等要素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從1988年到2018年,畢節的生産總值、財政總收入、固定資産投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全部工業增加值分別增長103倍、172倍、872倍、60倍、180倍,城鎮和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增長39倍、27倍,

  30年前的貴州畢節,生態環境嚴重破壞,百姓還為溫飽犯愁。如今,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綠水青山重現,藍天白雲可見,畢節人民艱苦奮鬥、開拓進取,給貴州省乃至全國交出了一份優異的答卷。

  900多萬畢節人,在磅薄烏蒙大地上,走出了一條以開發扶貧、生態建設、人口控制為主題,以統籌經濟與人口、資源、環境協調發展為主線,以改革創新為動力,實現從普遍貧困到基本小康跨越的發展道路。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