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新興産業看貴州】習酒窖藏1988見證貴州改革開放四十年系列報道 六盤水從江南煤都到中國涼都的華麗轉身

2018-08-29 15:36:43|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編輯:楊麗芳|責編:陳夢楠

  國際在線貴州頻道消息:8月初,炎炎夏日,全國多數地方進入蒸籠桑拿模式。但在夏季平均氣溫只有19°的六盤水,人們正盡情地享受著那裏的涼爽、舒適和清新。全國各地的遊客一波接著一波地趕往六盤水避暑消夏。

  近年來,六盤水市積極謀求城市轉型升級,提出“走穩走好走快山地特色産業生態路、現代農業路、健康旅遊路、城鄉一體路‘四條新路’”; 大力推動旅遊業的發展,並提出“狠抓特色旅遊業轉型升級推動旅遊業從高速增長轉向優質發展。”

  因煤而興的六盤水,如今正以“中國涼都”城市品牌聲名遠播。這一切,無疑是六盤水建市四十年城市轉型升級的成果體現。

  因煤而興 六盤水市在三線建設中應運而生

  1978年建市前,六盤水因山高坡陡,溝深水惡、交通閉塞,一直被視為“漳蠻之邦,化外之地”,是中國西部最為貧困的地區之一,森林覆蓋率只有7.55%,石漠化面積近半,水土流失面積達八成以上。 “天無三日晴,地無三里平,人無三分銀”是這裡的真實寫照。

  1965年,隨著三線建設的啟動,六盤水煤炭基地建設全面展開,中央在六盤水的投資主要集中在能源、鐵路、冶金等方面。六盤水煤炭基地作為三線建設的代表作,為西南三線建設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一位社會學家稱:攀鋼建設、成昆鐵路建設,貴州六盤水煤炭基地建設,影響當地及輻射區2000萬人的命運,它使西南荒塞地區整整進步了50年。

  三線建設是六盤水開發史上一個重要的里程碑,它改變了六盤水的生産力佈局和社會經濟結構,使六盤水市經濟、社會面貌發生了歷史性的深刻變化。

  三線建設對六盤水工業基礎的形成和經濟社會的發展起了決定性作用,大批三線企業的建成投産,提高了六盤水在貴州經濟格局中的地位,“江南煤都”開始叫響全國。

  有人總結,三線建設在六盤水至少取得了五大成就:

  一是初步建成以六盤水為樞紐的交通網絡,形成輻射全國的交通大動脈,運輸條件大為改善。

  二是奠定了六盤水規模工業基礎,經濟實力大為增強。

  三是增強了六盤水的科技實力。科技大軍開創了六盤水經濟建設的新局面,促進了社會進步。

  四是促進了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帶動民族地區工農、交通、文教衛生、科技等事業的發展,增強了民族地區的經濟實力,對鞏固民族團結、發展民族關係具有重要意義。

  五是三線精神成為激勵六盤水廣大幹部群眾振興六盤水,從根本上改變六盤水貧窮落後面貌的重要精神財富。

  獨特的戰略地理位置,優越的煤炭富集資源讓國家從建設煤炭基地、支援工業建設理念出發,將當時的六枝特區、盤縣特區、水城特區組合成一個地級市編制,取三個特區的第一個字為市名,六盤水市由此誕生。

  六盤水市自1978年建市以來,因為三線建設打下的良好基礎,公路、鐵路、水路、航空立體交通網絡陸續建成,為今天的六盤水轉型升級、提速發展卯足了後勁。

  從江南煤都到靚麗涼都 六盤水正華麗轉身

  建市初期,六盤水市是國家重點建設的60個資源型城市之一。建市以來,六盤水市主要以發展煤炭、能源、鋼鐵、裝備製造、建材等産業為主,有“江南煤都”之稱。

  然而,因煤碳開採的粗放性,對六盤水河流、環境的污染十分嚴重。那時的六盤水,旅遊業近乎空白,給人的印像是黑、臟、亂、差,人們只知道這裡是中國的煤都,只知道六盤水是一個“黑色的城市”,一個“煤灰飛揚的城市”,加之環保設備不完備,造成大量二氧化硫排放,一下雨就變成酸雨。在全國酸雨城市中,六盤水曾經位列全國之首,登上國家環保總局黑名單。

  為了改變“黑、大、傻、粗”形象,六盤水在改革開放戰略中,規劃出一系列具有長遠戰略轉型意義的發展目標,不斷延伸和完善産業鏈,在改造提升傳統産業的同時,優化發展壯大特色輕工業,培育新興綠色、循環、低碳經濟。

  在資源型城市轉型升級中,大力推進“煤電+”一體化發展;培育發展新興産業,培育壯大旅遊裝備製造業;推動形成産業集群。

  在招商引資上,著力打造六盤水品牌,按照綠色經濟“四型十五種”産業編項目、引項目、建項目,將附加值高、發展潛力大、技術領先的産業引進落地。

  在對外開放上,六盤水深度融入“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貴州內陸開放型經濟試驗區,優化投資貿易便利化環境,不斷加強與東盟國家之間的經貿往來和合作。

  在“循環經濟”發展上,六盤水抓住轉型契機,以涼爽的氣候環境為賣點,著力打造特色旅遊。2005年8月,六盤水市被中國氣象學會授予“中國涼都”稱號,成為全國首個以氣候資源命名的城市。六盤水市緊緊抓住這一良好發展機遇,不斷深化轉型理念,借助消夏文化節等載體,以涼爽的氣候環境為賣點,著力打造“中國涼都”特色旅遊。

  六盤水境內風光旖旎,旅遊資源豐富,民族文化濃郁,六盤水依託獨特的氣候優勢、壯美的自然景觀、良好的生態環境和濃郁的民俗風情,在全市範圍內傾力打造集“峰叢濕地城市”、“涼爽舒適城市”、“休閒運動城市”、“美食購物城市”于一體的“中國特色休閒旅遊城市”。

  如今,六盤水已經成為一座集實力、魅力、活力、文明、幸福為一體的旅遊城市,多次被評為“中國十大避暑旅遊城市”、“全國十佳綠色環保標誌城市”稱號。

  2017年,六盤水市區空氣優良率全年達到100%,接待遊客突破3000萬人次,旅遊收入突破200億元,分別增長57%和60%以上,增幅均為貴州省第一,實現了由“江南煤都”向“中國涼都”的華麗轉身。

  如今六盤水,遊客蜂擁而來,旅遊業持續井噴。

  轉型發展給六盤水城市建設帶來巨變

  作為貴州省第一個全國地級試點城市,在轉型升級發展建設過程中,六盤水全面啟動“多規合一”城市建設試點工作,實現了市、縣、鄉、村建設規劃的全覆蓋。

  這幾年,六盤水的城市建設日新月異,尤其是市容市貌的巨大變化,讓市民切實體會到城市快速發展帶給他們的紅利,老百姓的獲得感日益強烈。

  如今,無論是市中心城區,還是德烏、雙水、紅橋、董地、水月等外延城區一體化建設;無論中心城區的高樓建築還是四通八達的城區交通網絡,用六盤水市民的話説,真可謂既養眼又便捷,是“中國涼都”唱響神州大地的最好明片。

  外環快線、康樂南路、麒麟北路、紅橋隧道、紅橋東路等市區道路相繼建成通車,鍾山、水城、紅橋互聯互通路網的串連、優化,讓六盤水城區變大了。

  三湖三池、水城河、錦繡地下商城、地下綜合管廊、涼都大劇院、萬達廣場、涼都體育館、水城古鎮、鳳凰山城市綜合體等建成投用,讓這座城市增色不少。

  2017年,六盤水市在全省率先實現所有縣區省級以上文明城市全覆蓋,創建全國文明村鎮4個、全省文明鄉鎮25個、全省文明村35個,20個民族村寨被命名為省級特色民族村寨,六枝特區落別鄉牛角村獲2017年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為全面推進六盤水市森林城市和海綿城市建設夯實了基礎。

  轉型發展為六盤水勾勒美好未來

  目前,六盤水正努力實現五個突破,開闢轉型發展新路。

  一是在基礎設施建設上求突破。六盤水市正大力構建連通內外、覆蓋城鄉的現代綜合交通運輸網絡,加快推進快速鐵路、高速公路建設,實現通江達海快捷大通道,形成城鄉互聯互通。大力構建數據融合安全運行的信息基礎設施網絡,加快基礎數據庫、雲計算平臺、城市公共信息平臺建設,推進智慧城市建設。

  二是在大健康産業發展上求突破。六盤水市提出全力打造大健康旅遊目的地城市,立足六盤水獨特氣候、富集資源、良好生態、多元文化優勢,加大“中國涼都”品牌宣傳力度,加快發展避暑納涼、休閒度假、康體健身 、戶外體驗等旅遊新業態,全力打造生態綠色、養心養身健康之城。大力培育大健康産業集群。

  三是在循環經濟發展上求突破。加強清潔能源推廣利用,重點在煤層氣、頁巖氣開採上下功夫。積極推廣天然氣、太陽能等潔能源使用。

  四是在生態環境建設上求突破。全民叫響“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美麗涼都拒絕污染”新口號,全力實施“綠色六盤水”三年行動計劃,守住山上、天上、水上、地上四條底線,實現天藍、地綠、水清、氣凈,讓六盤水成為遊客的世外桃源、美麗天堂。

  五是在統籌城鄉發展上求突破。全力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統籌推進鍾山、水城、紅橋以及市中心、六枝、盤州兩個“三地同城化”發展。集中力量打造一批美麗鄉村,讓六盤水的美麗鄉村處處可見,以此提升美麗涼都新形象。

  同時,六盤水面向未來夯實轉型升級的三個基礎。

  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的歷史時期,六盤水正面向未來打牢三個基礎。

  六盤水地處貴州西部,位於川、滇、黔、桂四省(區)結合部,六盤水將打牢“通江達海”交通網絡基礎,讓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

  六盤水作為貴州省唯一被定位為“西電東送”電煤基地和“黔煤外運”基地地區,是全國水電和火電建設成本最低的地區之一。六盤水將繼續打牢煤電開發、風電開發基礎。

  六盤水旅遊資源十分豐富且獨具特色。是集喀斯特景觀、人文景觀、民族風情和探險、避暑為一體的旅遊勝地,六盤水為此提出,打牢“中國涼都”品牌宣傳基礎。

  六盤水旅遊資源豐富,山地旅遊是篇大文章,搞好山地旅遊,無疑將使六盤水實現轉型多元化。

  六盤水境內奇山秀水遍佈,喀斯特景觀獨領風騷,風景漂流、峽谷河段隨處可見,溫泉、森林、草場眾多。

  目前,六盤水全市擁有30多個省級風景名勝區、3個省級自然保護區、1個國家森林公園、2個國家濕地公園。較有影響的景點包括:“三池三湖”景區,三個滑雪場景點、六枝梭戛苗族風情文化景區、夜郎牂牁江景區、月亮河布依民族風情景區、盤縣古銀杏風景名勝區、大洞竹海風景名勝區、盤縣烏蒙大草原風景名勝區,噠啦仙谷、娘娘山等景區,水城野玉海風景區,天生橋景區,月照溶岩盆地景區、楊梅林場、茶園及玉舍森林公園等等。此外,六盤水豐富多彩的少數民族節慶活動加上冬無嚴寒、夏無酷暑的自然氣候優勢,無疑為遊客休閒度假提供了良好的目的地。

  近年來,六盤水每年舉辦的消夏文化節、滑雪文化節、夏季國際馬拉松等賽事,讓六盤水的知名度遠播國內外,遊客每年都成倍增長。

  自1978年建市以來,六盤水的發展速度驚人,尤其是近兩年,經濟增長名列貴州省前列。2017年,六盤水完成生産總值1461.71億元,同比增長11.1%。

  如今六盤水,依然是“西電東送”電煤基地和“黔煤外運”基地,是全國水電和火電建設成本最低的地區之一。但走進六盤水,看到的不再是“黑大粗”,取而代之的是“三湖三池”旖旎風光。是被梅花山、野玉海、大河堡、月照養生谷……環繞的現代化城市。是被眾多來了不想走,走了還想來的遊客惦記、牽掛的“中國涼都”。昔日的“江南煤都”、“西部鋼城”已經實現華麗轉身。(文 何維江)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