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新興産業看貴州】習酒窖藏1988見證貴州改革開放四十年系列報道 貴州黔西南:書寫綠色發展的山水長卷

2018-08-29 15:37:58|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編輯:楊麗芳|責編:陳夢楠

  國際在線貴州頻道消息(楊雲):鎖寨村曾是一個常年被“鎖”在石漠化山中的布依族村寨,位於貴州省黔西南州興仁縣北面約5公里的城北街道轄區。這樣一個“開門見山”的小山村,隨著浙江省寧波市對口幫扶黔西南州被“解鎖”了。

  2014年以來,在寧波市北侖區幫扶支持下,鎖寨村先後完成1800米進村道路改擴建、兩座具有民族特色的風雨橋建設和6000米園區生産道路建設。如今的鎖寨村,平坦寬闊的通村大道讓村民雙腳不再泥濘,滿山遍野的枇杷樹鼓起了村民的腰包、一眼望不到邊的蔬菜大棚成了村民的“綠色銀行”,吸引了眾多遊客,村民的日子也越過越紅火。

  鎖寨村的改變是貴州改革開放40年的農村縮影。

  地處滇黔桂石漠化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的貴州黔西南,40年如一日,以只爭早夕的奮進之態,天人合一,知行合一,以黔西南的山水為畫布不斷繪就百姓富生態美的發展長卷。

  山地旅遊 黔西南有“位”

  地處中國西南腹地的貴州生態良好、氣候宜人、風光秀麗、文化多彩,素有國家“公園省”的美譽。

  黔西南州則有“西南屏障”和“滇黔鎖鑰”之稱,是黔桂滇三省毗鄰地區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和商貿中心。

  黔西南境內有國家級風景名勝區馬嶺河峽谷(含國家地質公園萬峰林、萬峰湖),有“興義人”古文化遺址,萬屯、交樂古墓群,貴州龍化石;還有安龍招堤、明十八先生墓、興義府試院、五省會館、晴隆“二十四道拐”抗戰文化遺址、何應欽故居、劉氏莊園等風景名勝。

  360多年前的明代地理學家、旅行家徐霞客面對萬峰林,發出了“天下山峰何其多,唯有此處峰成林”的感嘆。

  “物以稀為貴,好山好水就是貴。自然生態、特色文化是黔西南州獨特的資源稟賦。”曾到訪興義的美國芝加哥《芝加哥華語論壇報》社長張大衛感慨,生態優勢明顯,自然風光優美,旅遊資源豐富,已經大力改善的旅遊交通和不斷提升的旅遊接待能力,使黔西南州顯現發展旅遊産業的基礎優勢。

  萬峰林腳下的興義市納灰村,連綿的峰林,嫋嫋的炊煙,菜畦中的犬,木凳上小憩的貓,構成了人們對鄉村所有美好的"眷戀"。沿著石頭路踱步進入層層村舍,布依族風情民居映入眼簾,只一眼,就讓人感受到在精緻裝扮的民族風情木屋中,透露著濃濃生活味。

  ”石墻、木梁、木梯、灰瓦,是我的田園印象,體現民族特點、農耕文化、鄉愁味道,目的就是讓遊客能找到鄉村的記憶。"。"90後"方文璽經營特色鄉村酒店的想法。

  在古樸的木屋坐著,很難想像曾經的落寞古院如今會有這等大變化,據方文璽所言,方家古院開辦古院農家樂營業以來已經吸引了不少遊客,假期更是一房難求。 

  "幾年前,納孔村村民大多還住著破爛瓦房。三岔河景區旅遊熱和雙乳峰景區旅遊熱為納孔布依古寨帶來了經濟效應。"據納孔村支書鄭繼承介紹,"小、精、特、美的風貌贏來了大量遊客,如織的遊人讓當地餐飲業、鄉村客棧、布依特色小吃及民族服飾的經營與發展紅火起來。" 

  貞豐縣納孔村是布依族聚集、依山傍水、民族文化豐富的村寨。近年來,納孔村憑藉迷人的自然風光和濃郁古樸的民族風情,大力發展鄉村旅遊業。 

  坐擁"好山好水"的"中國山地旅遊慢城"貴州黔西南,已開闢出一條鄉村旅遊新路,以"山地玩都"建設為切入點,在鄉村積極打造民宿經濟,將深山裏的村落與大都市的遊客相連,撬動了旅遊大市場。 

  "十三五"以來,黔西南州以建設美麗宜居鄉村為目標,以傳承農耕文明、展示民俗文化、保護傳統民居、建設美麗田園、發展休閒農業為重點,通過向公眾推介一批天藍、地綠、水凈,安居、樂業、增收的美麗休閒鄉村,進一步促進鄉村振興發展。 

  “抓住特點和亮點,用唯一性、差異化的東西來吸引人,留住人,形成獨具特色的品牌。”黔西南州長楊永英認為,發展大山地旅遊,通過産業聯動,用山地旅遊帶動體育産業、休閒産業、形成可持續的産業鏈條,實現全域發展。

  “雲上貴州” 黔西南有“數”

  通過數據比對貧困戶信息,黔西南州精準扶貧大數據支撐平臺已對1925戶“異常戶”進行了核查,清退562戶“貧困戶”,有效確保了扶貧對象的精準。

  2017年7月該平臺正式上線,目前已實現扶貧與公安、民政、住建等9個部門數據實時共享、動態比對,消除了部門間數據“孤島”,精準了貧困戶信息。通過貧困戶姓名、身份證號或地區篩選等方式,一鍵查詢基本資料、幫扶幹部、幫扶計劃等信息,為掌握信息提供便利。

  通過數據實時自動比對,及時了解到貧困戶是否有車有房、是否身患重疾無力醫治、家中是否有子女考上大學、是否有人考上公務員等情況,實現預警提醒,有針對性地採取措施,對失職失責、優親厚友等問題進行問責,精準貧困戶出入列;通過數據統計功能可以實時掌握管轄區域內貧困戶致貧原因、脫貧指標、男女比例、年齡分佈等數據,為行政管理和決策提供數據支撐。

  黔西南州在大數據建設中,充分發揮智慧金州平臺在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中的支持和服務作用,為全州脫貧攻堅精準識別、“兩不愁三保障”進行監管,同時讓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腿、幹部少填表,全方位、全過程助推脫貧攻堅和“新市民計劃”,最大限度地惠及新市民,確保易地扶貧搬遷群眾“搬得出、穩得住、快融入、能致富”。

  “加快大數據與實體經濟的融合,推動大數據與工業、農業、服務業深度融合,推動實體經濟轉型升級。” 黔西南州喀斯特研究院副院長、黔西南州大數據籌備組組長龍聲衛介紹説。

  在已建成的“河長雲”平臺上,通過電腦上的一張圖,可實現對河流、水庫、山塘、地質災害隱患點、工業企業、污水處理廠等14個項目進行實時監測,還可對河長檯賬、巡河統計、巡河動態等進行可視化監測,如某某河長何時在何地巡河等,都能通過平臺監測到其動向。

  黔西南州以水利信息化建設為基礎,結合轄區內河長制的管理特點,利用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感測器、移動監測等新技術,打造的河道保護監管利器——“黔西南州河長雲”,有力地推動了河長制組織工作的規範化、高效化、實時化、準確化、公開化,為貴州省河長制信息化建設提供了可供借鑒的經驗。

  黔西南州以大數據為支撐,通過積極培育和引導,已涌現出“淘手遊”“貞豐一品”“普安紅”“新瀅工藝”“田園巴士”“晴隆羊”等電商品牌,其中“淘手遊”的賬號庫存量和交易量均為全國第一,預計2018年交易額將突破10億元,從成立至今業績持續增長近300倍。這正是黔西南州以大數據助力經濟結構調整、提升數據經濟佔比、推動電商發展、助力脫貧攻堅所取得的成效。

  目前,黔西南州已繪就大數據産業的藍圖和目標:到2020年,大數據産業規模預計達到500億元,帶動旅遊、大健康等其他産業的産業規模擴大1500億元以上,把黔西南州建設成為西部領先、國內重要、國際知名的國家級大數據産業聚集區、綠色生態城市園區,讓大數據産業成為黔西南州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

  脫貧決勝 黔西南有“路”

  “以前,一家人擠在一間約為50平方米的老舊平房裏,現在,我們住的是樓房。”羅遠芳感慨,這一切的變化,得益於易地扶貧搬遷的惠民政策。

  布依族婦女羅遠芳現居住在貞豐縣珉谷街道辦珉城社區。像羅遠芳一樣,已有229戶1297人從偏遠的沙坪鎮金山村告別低矮平房,搬進基礎設施好、各方面都便利的珉城社區,就在家門口就業,過上了城裏人的生活。

  文化水準較低、缺乏就業技能、年齡偏大,是搬遷群眾最普遍的問題。

  為了實現以産定搬,讓搬遷農戶搬得進、穩得住、能發展、能致富,珉谷街道辦以巷諾小鎮、輕工業園區、物流園區為依託,按照“新市民+工業園區+就業創業”模式發展産業,在珉城社區設置120個商鋪和315個農貿市場攤位,通過超市、餐飲、建築工地、公益性崗位等吸納新市民就業2316人。

  ”‘新市民’培訓是我們引導搬遷群眾向新市民轉變的重要方式。”珉城社區黨支部書記吳國燕説,珉城社區有了黨支部之後,以每棟樓作為一個黨建網格,由搬遷群眾、入住企業共同組建社區管理委員會,成立珉城社區服務中心、警務室、新市民講習所、就業培訓中心等,讓搬遷群眾儘快適應“新市民”這個角色。

  進珉城社區服務中心,志願服務、計生服務、黨員示範崗等8個窗口十分顯眼,社區工作人員正忙著為搬遷群眾協調處理事情。服務中心的建立,為搬遷群眾快速融入城市搭建了橋梁。

  易地扶貧搬遷主要是著力解決居住在“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地區貧困人口的脫貧問題。中國農業大學農民問題研究所所長朱啟臻教授認為,易地扶貧搬遷這是解決扶貧攻堅裏面最困難的一部分人口的一個有效手段。

  近年來,黔西南通過運用“四方五共”融合式地開展易地扶貧搬遷工作,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效。“四方五共”是黔西南州在實施易地扶貧搬遷工作中運用和總結出來的一種工作方法。四方是指項目各參與方,包括政府、群眾、企業、社會力量,五共是指各參與方在項目實施中的共商、共識、共建、共享與共擔。

  “‘四方’實際上是指在最大限度地調動各方面力量積極投身於扶貧攻堅,‘五共’是在各參與方中尋求最大的公約數,使各個參與者利益最大化,達到共贏的目的。”中國應急管理學會副會長喬仁毅認為,“四方五共”把各種資源的優化組合,把易地扶貧和産業發展有效結合,不僅使異地扶貧能夠搬得出,而且能穩得住、實現可持續發展。

  黔西南州結合地方實際,緊緊圍繞“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生活好”的目標,以“七個搬出”(搬出渴望、搬出文化、搬出産業、搬出倍增、搬出尊嚴、搬出動力、搬出秩序)為工作要求,依託“搬心、搬神、搬産、搬家”的工作思路,著力抓好遷出地、安置地自然、人文、社會等資源整合,確保搬遷移民在新家園留住“故土情”,體會“鄉愁味”,增強“獲得感”。 

  “一樣的土地,一樣的種植蔬菜,有沒有科技含量效果大不一樣。”貴州省冊亨縣者樓街道辦羊場村,二十餘年來靠種植早熟蔬菜,闖出了一條脫貧致富的路子。

  曾經飯都吃不飽的貧困村,如今依靠科技扶貧種植早熟蔬菜脫貧致富,大部分人家蓋起了新房,一部分人還購買了農用車或小轎車。

  羊場村地處貴州黔西南州冊亨縣東面,是典型的布依族聚居村寨,是一個以種植蔬菜為主産業的專業村。

  “窮則思變,作為一村的當家人,總要想辦法讓家人吃飽飯。”村支書岑南光説,冊亨縣者樓河河谷日照豐富,氣溫適宜,全年無霜期達345天,素有“天然溫室”之稱,非常適合種植早熟蔬菜。“20世紀80年代中期,我帶人到臨近的黔南州羅甸縣學習早熟蔬菜種植技術後,回來便開始試種早熟蔬菜。”

  在岑南光等人的示範帶動及黔西南州“星火計劃、科技扶貧”的政策支持下,羊場村早熟蔬菜種植面積逐年擴大,從最初的4畝到100多畝,再到現在的1800多畝,品種也從最初的單一化逐步走向多樣化,有辣椒、西瓜、棒豆、茄子、番茄、黃瓜等。

  最近這幾年,每到4—6月份早熟蔬菜上市季節,外地商販就直接開車到農戶的田邊地頭收購新鮮蔬菜,價格也比較可觀,一畝早熟菜可收入5000元左右,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者樓模式”。

  在羊場村的輻射帶動下,冊亨縣早熟蔬菜面積不斷擴大,如今,冊亨已經形成沿者樓河河谷地帶72公里的蔬菜長廊,早熟蔬菜生産覆蓋了冊亨縣6個鄉鎮,“者樓模式”已成為黔西南州石漠化治理四大模式之一。

  黔西南州地處石漠化山區,脫貧攻堅任務繁重。為了幫助黔西南州加快發展,1990年,國家有關部委和各民主黨派中央在黔西南州啟動了“星火計劃、科技扶貧”試驗區建設,20多年來,統一戰線建立試驗區聯合推動組,全力幫扶黔西南州提升自我發展能力,成為了“多黨合作、智力扶貧”的生動實踐,促進了黔西南各項事業可持續發展。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