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新興産業看貴州】習酒窖藏1988見證貴州改革開放四十年系列報道 黔東南:用濃濃鄉愁書寫百姓富生態美新畫卷

2018-08-31 11:52:32|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編輯:楊雲|責編:陳夢楠

  國際在線貴州頻道消息(梁晉毅):“出走那麼多年,想得最多的還是那個老問題:‘我從哪來?又到哪去?’……來路,越來越清晰;去路,反而越來越迷惘了。為此,我又走了很久,走得很遠。直到後來。我在雲貴高原深處發現了一些人跡,一些炊煙,一些歌聲,才在心頭隱隱自問:這裡,也許是歸程?”這是知名文化學者余秋雨先生2007年在黔東南的鄉間田野考察,有感於當地濃濃的鄉景、鄉韻、鄉味和鄉魂寫下的文字。

  黔東南一直都是人們心靈所嚮往的地方。

  它是《紐約時報》評出的一生必去的旅行地;

  它是聯合國世文會確定的全球10大旅遊首選地之一;

  它是世界鄉文保護授予的全球18個生態文化保護圈之一;

  它是《孤獨星球》推薦的中國最值得去的地區之一;

  不過彼時的黔東南,世居在那裏的人們,日子過得並不富裕。當地通過大力發展鄉村旅遊,讓慕名而來的遊人在這裡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黔東南的廣大秀美鄉村也由此書寫出一幅百姓富生態美的嶄新畫卷。

  “西江樣板”和“肇興旋風”

  7月7日,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十週年之夜上,“四十年四十詞——世界眼中的貴州”大型國際調研成果發佈。 “西江千戶苗寨”作為民俗文化方面世界眼中的新時代貴州印象進入榜單。

  西江苗寨入圍“世界眼中的貴州”40個關鍵詞可謂實至名歸。

  今年以來,西江旅遊持續井噴。進入7月份,西江景區遊客猛增,每天接待遊客量在3萬人次左右,迎來了暑期旅遊旺季小高峰。而在10年前的2007年底,西江苗寨村民的人均收入不足2000元,那時的西江還只是一個經濟滯後、貧困面較廣、民族文化保護乏力的傳統民族村落。

  2008年,西江苗寨正式進行旅遊開發。經過十年的發展,西江苗寨的遊客量已由當年的77.73萬人次增加到2017年的750萬人次,旅遊綜合收入從1億元增加到64億元。

  2017年,西江苗寨村民人均收入達15000元。當地一千多戶人家中,千萬元戶達到10戶,百萬元戶超過20戶,十萬元戶超過100戶;紮根在西江苗寨參與分享旅遊發展紅利的企業和個體工商戶有1300多戶;西江苗寨還直接帶動了臨近村寨2000余人就業。

  如今的西江已經一躍成為經濟旺、百姓富、産業興、民族文化得到前所未有的傳承與保護的現代村寨。2017年8月,在國家旅遊局對外發佈的“中國優秀國際十佳鄉村旅遊目的地”名單中,西江千戶苗寨榜上有名,它也是貴州省唯一上榜的景區。

  前往遊玩體驗的遊客無不被西江的鄉景鄉韻鄉味鄉魂所折服。

  一位來自昆明的網友在遊玩了西江後感慨道:“來了西江,你會後悔為什麼這麼美的地方你不早點來,你是不是還天南地北到處跑,這麼美的小寨哪找?來了西江,你會後悔在大城市花在燈紅酒綠的錢太不值得了。”

  如果説,西江是因守住了濃濃鄉愁而得以讓遊客放鬆疲憊心靈的貴州苗族村寨典範,那麼在它東南面100多公里外的肇興,則同樣可以説是用濃濃鄉愁撫慰天涯遊子的侗寨樣板。

  “五矗傑閣,千家侗寨,花橋流水田園。

  童叟成群,朝耘地夜織棉。

  大歌侗戲來天外,稻魚香,極盡清歡。

  最和諧,身在桃源,樂在天然。

  消魂更待黃昏後,漸星寥月滿,風軟雲閒。

  如此良宵,肯將分付孤眠。

  行歌坐夜纏綿會,鬧鼓樓,歌女弦男。

  遇知音,未竟衷情,斜月依山。”

  一首詞作《高陽臺·肇興侗寨》,可謂讓肇興侗寨的鄉景、鄉韻、鄉味、鄉魂躍然紙上。

  肇興侗寨于2012年入選第一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2018年央視春晚4個分會場其中的一個就選在了肇興。鼓樓,風雨橋,大銀角;侗族大歌,苗族飛歌;蘆笙,木鼓舞,錦雞舞……2月15日除夕夜,肇興侗寨在2018年中央電視臺春節聯歡晚會上的驚艷亮相,吸引了全國人民乃至世界的目光。

  2017年,肇興侗寨景區旅遊接待人數達124.08萬人次,旅遊綜合收入10.82億元,人均收入9700余元,直接帶動肇興464人實現脫貧;肇興村集體經濟收入達150萬元,各專業合作社實現收入1250萬元,僅侗品源傳統工藝專業合作社,就有繡娘213人、染娘186人、織娘87人,人均年收入3萬多元。

  春晚之後的整個春節期間,肇興景區遊客井噴現象持續,遊客接待量屢創新高。據統計,春節期間肇興景區購票遊客達3.48萬人,同比增長192.43%,實現門票收入145.24萬元,同比增長54.43%,累計接待遊客21.50萬人次,同比增長203.67%,旅遊綜合收入達1.5億元,同比增長323.72%。

  “以前寨子裏80%的勞力都外出打工,現在掰指一算,外出務工的人不會超過20個,剩下的全部在景區就業,人人有事做,戶戶有收入。”説起肇興侗寨的發展,村民如今個個底氣十足。

  一北一南,一個苗寨,一個侗寨,兩個民族村寨可謂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大力發展鄉村旅遊的縮影。

  自然生態民族文化 黔東南的兩個寶貝

  西江苗寨和肇興侗寨無疑是黔東南州所有民族村寨裏最耀眼的兩顆明珠,但並不是的全部。黔東南州是全國少數民族人口最多的自治州,也是全國苗族、侗族人口最集中的地區。

  黔東南全州有民族村寨3000多個,入列中國傳統村落309個。黔東南傳統村落佔貴州省545個的56.7%,佔全國的7.44%,入選數量位居全國市(州、地、盟)一級的首位。毫無疑問,黔東南是中國傳統村落分佈最密集、保存最完整、最具民族特色的地區。黔東南州有民族節日近400個,被譽為“百節之州”、“歌舞之州”。

  同時,黔東南州還是長江、珠江上游重要的生態屏障,根據第四次森林資源規劃設計調查,全州森林面積達200.6萬公頃,活立木蓄積量為 1.69億立方米,森林覆蓋率為66.68%,為貴州之冠。

  風格迥異的民族構成、異彩紛呈的節慶風俗、古老多彩的音樂歌舞、別具一格的建築技藝、豐富多樣的飲食民俗等鑄就了浩瀚的傳統農耕文化遺産,加上良好的自然生態,成為黔東南發展鄉村旅遊的基礎和創新的源泉。而黔東南對民族文化的保護和傳承也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從廣西乘高鐵進入貴州,第一站便是從江。走出侗族民居特色的站房,往東大約10公里便是黎平縣肇興侗寨。往西20多公里的從江縣城周邊,則分佈著芭沙苗寨、高增侗寨、小黃侗寨……

  高鐵是現代文明的標誌性産物,為人們帶去快捷、舒適的出行外,往往還帶去最前沿、最時尚的訊息。2014年底,隨著貴廣高鐵的開通,原本因大山阻隔而長期閉塞的黔東南苗鄉侗寨,一下子和中國最發達的珠三角連接在一起,時空距離最短不過3小時。兩廣的遊客開始蜂擁而至黔東南這片神奇而神秘的土地,那裏的人們也因為高鐵而有了更頻繁的對外交往和更廣闊的視野。但幾年後人們驚奇的發現,苗鄉侗寨裏的人們,他們的生活方式、他們的信仰並沒有因此改變。侗家的小夥子依然會在華燈初上後彈起三弦去行歌坐月;芭沙人依然生生死死都和一棵樹聯繫在一起。

  近年來,黔東南州各級政府高度重視對傳統村落的保護。為將傳統村落保護傳承發展工作引向深入,在成功舉辦了 2015 首屆和 2016 第二屆 " 中國傳統村落 · 黔東南峰會 " 的基礎上, 2017 第三屆 " 中國傳統村落 · 黔東南峰會 "以" 保護•傳承•發展——傳統村落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 為主題在雷山西江•苗界舉辦。

  據介紹,這屆峰會形成三大成果:一是全面推進傳統村落人居環境整治。2017年,黔東南州全面啟動了傳統村落 " 清潔風暴 " 行動,重點抓好村落垃圾治理、污水治理、河道溝塘整治、道路環境整治、農業廢棄物整治、村容村貌整治、綠化美化提升工作,通過努力,黔東南州村落的環境衛生得到明顯改善,農村文明風尚得到了有效提升,保護好、傳承好、發展好老祖宗留下來的傳統村落這個寶貝,已越來越成為全州上下的共識。二是建設 10 個傳統村落數字博物館。利用網絡、計算機、通訊等數字化手段,以行政區劃、文化圈、地理文化分區等為引導,集權威性、知識性、趣味性、實用性于一體,展示每一個傳統村落的風貌、傳統建築、非物質文化遺産,展現輝煌燦爛的農耕文明。三是建立 " 百企•百村 " 合作機制。黔東南州與國務院扶貧開發協會、中國扶貧志願服務促進會等國家級扶貧機構合作,聯合發達地區企業和社會資本方,在 10 個具有特色和打造潛質的村落,進行一對一精準幫扶和保護活化工作,率先在全國開展傳統村落保護和活化示範區、旅遊項目集群區示範建設行動。

  在民族文化保護傳承方面,黔東南通過自治州立法,對民族文化建立起最嚴格的保護制度。如該州出臺了傳統村落保護條例,落實“不破壞就是最大的保護”理念。持之以恒實施民族文化保護傳承工程,在村寨建立民族文化傳習所,推進民族文化進校園,培育民族文化傳承人,扶持民族文化節慶活動,培育民族文化隊伍和民間文藝社團,苗侗村寨人人能歌善舞,全州有農村“繡娘”20余萬人。在2018央視春晚黔東南分會場,90%的演員都是來自村寨和中小學校的群眾演員,為全國觀眾奉獻了一場精彩的演出。

  黔東南處處積澱著美不勝收的民族民間工藝和民居建築,編織成了一幅幅色彩斑斕的苗嶺侗鄉高原風情畫。黔東南還是生態之州,森林覆蓋率68%以上,富氧離子是全國平均值的22倍,是全國空氣品質最優良的地方。

  在這裡,“綠水青山養眼,藍天凈土養肺,傳統美食養胃,民族文化養心,田園生活養神”,處處彰顯自然之美,人文之美,和諧之美,是一個“以美麗回答一切”的地方。

  黔東南深挖民族傳統文化價值,堅持以民族文化為魂,以民族村寨為體,大力發展民族文化旅遊業,黔東南民族文化旅遊已然成為全國旅遊靚麗名片,近年來旅遊業持續“井噴”。

  據統計,2017年黔東南全州接待遊客9351萬人次,同比增長39.5%,旅遊總收入777億元,同比增長40.5%。2018年一季度,黔東南遊客超過3180萬人,全年有望突破1億人,旅遊業已經成為黔東南的主導産業、富民産業。這其中,民族文化和自然生態無疑是黔東南州大力發展鄉村旅遊的兩大法寶。

  人們有理由相信,在大力發展鄉村旅遊快速引入現代文明的黔東南,和依然保留著濃濃鄉景、鄉韻、鄉味和鄉魂的黔東南,將一直是 “人類疲憊心靈棲息的家園”,一直是世界十大“返璞歸真、回歸自然”旅遊勝地,一直是全球最值得到訪的52個旅遊目的地。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