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花溪久安古茶園:在溪山好處 興來欲試一甌茶

2019-07-02 13:45:09|來源:多彩貴州網|編輯:周文進|責編:陳夢楠

  “溪山好處便為家,雨過山桃樹樹花。最是泉聲闌不住,興來欲試一甌茶。”——清·姚茫父《雨水題溪山好處》

  6月底,一場夜雨過後,多彩貴州網記者前往貴陽市花溪區尋訪古茶樹。

  “溪山好處便為家,雨過山桃樹樹花。最是泉聲闌不住,興來欲試一甌茶。”清末民初,貴州詩人姚茫父寫下的《雨水題山溪好處》,描繪了家鄉以茶為伴的詩意生活。進入姚茫父故里花溪久安鄉,鬱鬱蔥蔥的茶樹叢隨處可見,枝幹上老葉片大者如孩童手掌,嫩葉小者如蟬翼,枝頭招展惹人憐愛。

(旅遊)訪花溪久安古茶園:在溪山好處 興來欲試一甌茶

  花溪區久安古茶樹觀光園

  行走于石頭雜草小徑,一塊大石半隱于樹叢中,周邊被厚厚的腐葉所包圍,走近,“久安古茶樹觀光園”幾個字赫然醒目。落下的陽光穿梭于重重疊疊的枝丫葉片之中,折射在佈滿蒼綠苔蘚的石頭上,搖曳著細碎的光影,儼然一副“返景入森林,復照青苔上”的朱丹水墨畫卷。

  代代相傳的,不僅有意境悠遠的詩句,還有生動美好的傳説。唐朝年間,一位雲遊高僧至久安,山上幾叢茶樹初冒新芽,雲霧繚繞仿若仙境。高僧嗜茶且擅長制茶,於是駐留於此,修一寺廟,取名馬王廟,每天從山下洗馬潭汲來清水烹茶,茶香甘重滑,吸引不少村民慕名前來求茶。

  “洗馬潭的水,馬王府的茶”從此名揚四方,前來朝拜或求茶的善男信女絡繹不絕。當地農民從那幾株茶樹上採摘下茶籽,拿回家栽種培育,隨後漫長的時光裏,久安滿山都種上了茶樹。

  如今,久安境內便分佈了54000株茶樹,其中古茶園內有2100余株。年紀最大的一叢古茶樹樹齡近千年,被當地人譽為“茶王”。它長在田坎上,根系發達,樹高約5米左右,樹冠直徑約6米,樹榦上綠色苔蘚和灰白樹皮斑駁分佈,此時青青茶果挂滿枝頭。

  與古茶相伴的山野友伴,還有桃、梨、楊梅等。春日艷艷桃梨芬芳,夏日黃綠的梨沉甸甸壓彎枝頭,滿樹紅紅黃黃的楊梅果。當地村民説,為保證茶葉的綠色生態,久安種植的果樹都不會噴灑農藥,古茶園內的水果可直接採摘食用。

  忍不住摘下一個梨,清甜可口,滿口都是濃郁的汁水。據説曾有人用園內古茶制了一款紅茶,便是有著熟透梨的甘甜。

(旅遊)訪花溪久安古茶園:在溪山好處 興來欲試一甌茶

  花溪區久安古茶樹觀光園裏的“茶王。

  古茶園不遠處,是與古茶樹世代為鄰的村落。五叢百年曆史的茶樹掩映著久安村村民陳紹琴的家。清明前後,翠綠的嫩芽密密麻麻地綴滿茶樹枝頭,山風拂過,院子裏便瀰漫著沁人心脾的茶香。“我家山上的老茶樹有400多年曆史,越老的古茶樹,發芽越晚,採摘也越晚。”陳紹琴站在天臺上指著不遠處的山頭説,他家的“茶王”長在久安最高的地方——朱家岩,有800多年曆史。

  十年前,陳紹琴的侄兒娶了四川樂山姑娘劉娟,劉娟從小常飲茉莉花茶,至久安才接觸到綠茶。如今她深諳茶理,泡茶手法嫺熟,常在自己小院裏拿出古茶招待來客。她説,和新茶相比,古茶含香更為濃郁、持久,常帶花香。“客人們都説,我們這古茶泡出的茶水,還不止帶有一種花香。”

  或許在這大山深處,時間採集了山野友伴之長,醞釀出了古茶更濃醇的滋味更複雜的花香。一盞茶,便讓城市的人念起鄉間的自在悠然。

  和陳紹琴一樣,久安村民們祖祖輩輩都在此侍奉著茶樹,他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日復一日地耕種著山下的田地,年復一年地守望著山上以及房前屋後的茶樹林,等待每年春雨抵達,收穫茶樹的饋贈。

  在陳紹琴女兒何菊英的記憶裏,茶是每日飲用的必須。兒時一到採茶時節,全家人都忙碌起來。天濛濛亮,她跟著父母上山採茶。到中午,一籃子一籃子提回家。炒茶葉都是手工的,鍋子燒燙後,倒下茶葉,手帶著茶葉上下翻炒。家中老一輩人説,不是一掌一掌翻炒出來的茶葉,終歸不香。

  等她長大了,才明白,這是人和茶之間無聲卻又充滿情誼的交流。

(旅遊)訪花溪久安古茶園:在溪山好處 興來欲試一甌茶

  花溪區久安村村民陳紹琴家院落周圍,有五叢百年曆史的茶樹。

  茶,一點點在翻飛的手中變軟,溫度一點點升高又慢慢降下去。香氣不斷變化著,人細心去感知,最後做出自己最滿意的茶。品味的人,都能感受到這些古茶最美好的模樣。

  久安茶頗有來歷。久安境內還存有一段鹽茶古道,但年代尚未能考證。

  久安村已退休的老支書,村民都稱其為“項伯”。項伯昨日剛陪遠來的幾位客人探訪一次鹽茶古道,來回花了3個多小時。項伯告訴記者,鹽茶古道在久安鄉境內長約8公里,沿遊魚河流向自西向東,現能夠明顯辨別的約3公里,“古道大約有1.5米寬,有段繞山間、有些過農田,依著地勢堆成長短陡緩不一的石階。”

  “我曾花時間在《貴州志》《花溪志》裏找尋有關久安鹽茶古道的文字記載,沒有找到。”項伯説,他在靠近阿哈湖的一塊石階上,看到了清晰可見的深深馬蹄印。

  但《貴州志》裏有久安“煤炭窯”茶葉上貢朝廷的記載。據記載,久安“煤炭窯”茶葉曾在明朝永樂年間由時任貴州巡撫的江東之發現。有“水有三江水,茶有煤山茶,壸內涌出花,大哥來到處,小弟倒杯茶”的説法在當地廣為流傳。

  夏季在久安,路邊尋一農舍,坐在小樓中,手捧今年新焙的春茶,細細品味,可獲得與茫父一般的心境:“蓄意有時泄,野煙淡然起。”(作者 李思瑾)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