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秋決戰”再作為 貴州各地農村産業革命如火如荼

2019-07-02 10:47:35|來源:多彩貴州網|編輯:周文進|責編:陳夢楠

  夏日炎炎,穿行貴州鄉間,四處欣欣向榮。

  一場振興農村經濟的深刻的産業革命,讓村村寨寨煥發無限生機與活力。

  6月28日至29日,省委十二屆五次全會在貴陽舉行。全會指出,一年多來,全省農村産業革命取得階段性明顯成效,積累了許多成功經驗,要在實踐中不斷完善,推動農村産業革命取得更大成效。要對照“八要素”找差距強弱項,深入推進農村産業革命,全力打好“2019夏秋決戰”,為按時打贏脫貧攻堅戰提供更加有力的産業支撐。

  産銷一體化 田間地頭變“直銷市場”

  每日清晨6點,姚本鐵、吳廷亮、楊藍花等村民們會來到銅仁市萬山區下溪鄉興隆村堃豐蔬菜基地,忙著採摘蔬菜、整理裝箱、搬運上車……不到10點,這些等候多時的萬山翠豐農業公司貨車滿載新鮮絲瓜、黃瓜、番茄等蔬菜駛向銅仁城區。

  銅仁市萬山區下溪鄉興隆村堃豐蔬菜基地面積約有35畝,其中這季的黃瓜種植就佔地13畝。目前這批採摘的黃瓜已經是第五批了,每次運到市場就被銷售一空。“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模式催生了萬山農民內生動力,村民們每天堅持到基地打工,每月收入保持在2000元收入以上。萬山區堃豐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法人姚本鐵説道。

(社會)“夏秋決戰”再作為 貴州各地農村産業革命如火如荼

  姚本鐵在採摘黃瓜

  姚本鐵説,以前種植的農産品需要自己聯繫銷路,長久下來,不僅影響了蔬菜的新鮮度還減少了收入。自今年4月,與翠豐農業有限責任公司簽訂了生産訂單合同以後,基地裏的蔬菜再也不愁銷路。自信滿滿的他,下半年還將在大棚蔬菜基地裏種植豇豆和玉米,進一步提高産量和收入。“簽了合同後,當天不管你有多少,公司都會來裝運,讓我們的産銷有了保障。”堃豐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只是萬山區蔬菜種植基地的其中一個縮影。

  “黨支部+合作社+農戶” 助推産業發展

  走進鎮寧自治縣六馬鎮,只見街頭人頭攢動、車水馬龍,採購商和種植戶的叫賣聲此起彼伏,一片熱鬧非凡的景象映入眼簾。

  “蜂糖李在成都太好銷了,這車幾千斤拉回去,會立馬搶售一空。”來自成都的採購商江海棠説,蜂糖李的味道很受成都的市民喜歡,每逢蜂糖李成熟,他都會早早到六馬來採購蜂糖李,來晚了怕被其他客商搶先收購。

  為帶動更多的群眾發展李子種植,六馬鎮採取“黨支部(村委)+合作社+農民”的發展模式,村(居)合作社建立實現全覆蓋,100%貧困戶實現全加入。堅持培育扶持種植大戶,帶動群眾自覺投入。

(社會)“夏秋決戰”再作為 貴州各地農村産業革命如火如荼

  農戶展示蜂糖李

  六馬鎮産業扶貧子基金蜂糖李基地,整合了六馬鎮紅旗、看牛新村、廣益村、納建村四個深度貧困村和六馬鎮平臺公司資金,共計投資480萬元,建設230余畝種植基地,帶動周邊勞動力800余人,人均勞動年收入1600元,4個入股的深度貧困村每年實現分紅36萬元。

  目前,全鎮培養發展了60余名致富帶頭人為中共黨員,培養了一批致富帶頭人為科技副主任,建立六馬種植養殖致富帶頭人才庫,45名村幹部加入了李子種植示範戶的行列。

  現在的鎮寧六馬鎮,家家戶戶都種上蜂糖李,曾經的窮溝溝,到如今遍地“金果果”。  

  聽取蛙聲一片“稻田+”生態立體農業實現多贏

  平塘縣大塘鎮是貴州省20個極貧鄉鎮之一。近年來,大塘鎮依託貴州大學的科技幫扶,把培育富民産業、增加農民收入作為工作核心,制定藍圖,確定發展目標和實施方案,積極探索致富之路,抓點帶面促落實,實施“稻田+”生態立體農業發展模式。

  在大塘鎮勝安村掌奤組,貧困戶羅國強正在自己家的稻田中飼養幼蛙。這是繼貴州大學陳卓教授團隊前期與貴州卓豪農業聯手,專門挑選適合大塘氣候的優質谷種後,又一新舉措。“我們這個田本來是收500斤,但是現在我們養這個蛙,還要多十倍的錢”。

(社會)“夏秋決戰”再作為 貴州各地農村産業革命如火如荼

  村幹部與幫扶人員現場查看蛙苗生長情況

  由於常年氣溫比周邊鄉鎮偏低,這也為大塘發展産業創造了得天獨厚的條件。為實現高效農業,貴州大學在大塘鎮勝安村掌奤組建成水稻稻田生態工程結合稻田綜合種養基地120畝。

  貴州大學幫扶大塘脫貧攻堅指揮部前線工作隊聯絡員徐進介紹説,我們在通過前期調研以後,覺得這個地方可以利用它的優質的水源,還有習慣種植水稻的習慣,實現一水兩用,一田兩用,推廣“稻田+”模式。

  前不久,掌奤組的5戶貧困戶在收到優質秧苗後,又收到了貴州大學的免費“大禮包”,5萬隻蛙苗分別放養在了稻田中。“現在在稻田裏養蛙,我要把它們精心的管護好,過幾個月肯定能有不錯的收益。”村民羅國強笑呵呵地説。

  自開展結對幫扶以來,貴州大學依託科技、智力優勢,積極開展科技扶貧,以“綠色生態”為導向,積極探索稻田養蛙技術,開拓以稻養蛙,以蛙護稻,稻蛙共生的綠色生態立體農業新模式。通過充分利用青蛙吃害蟲的天性,減少水稻田間害蟲,少用或不用農藥,稻田恰恰又是青蛙的生活區域,達到“還田以肥、變廢為寶”的良好生態,實現通過綠色防控、提高生産效益、提升水稻品質、改善生態環境等多效合一的目標。 

  大塘鎮勝安村黨支部書記王小剛説,“水稻不愁銷路,是訂單式種植,現在有5戶貧困戶作為示範進行了水稻養蛙模式,預計在水稻收入的基礎上,每戶還可以增收2萬元左右。”

  據了解,待此次實驗養殖成功後,“稻田+”模式將在全組、全村推廣,真正的讓群眾實現“稻花香裏説豐年,聽取蛙聲一片”的致富場景。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