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次“夜訪”看脫貧 貴州深度貧困縣見

2019-12-22 17:25:50|來源:新華每日電訊|編輯:周文進|責編:陳夢楠

  2019年下半年以來,記者在貴州四縣蹲點調研脫貧攻堅時,先後開展了五次隨機夜訪。

  這四個縣分別是畢節市赫章縣、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望謨縣、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劍河縣、銅仁市沿河土家族自治縣。它們的地理位置大致在貴州西北、西南、東南、東北四個角落,分別坐落于烏蒙山、麻山、苗嶺、武陵山區。

  貴州是2014年全國建檔立卡絕對貧困人口最多的省份,四縣同屬於貴州14個深度貧困縣之列,是貴州脫貧攻堅的難中之難、堅中之堅。鄉村晚上“歸巢”的人更多,夜訪可以更真實走近脫貧攻堅。

  深度貧困村:“多學點知識才有出路”

  暮色蒼茫,有的農婦牽著皮色黃、軀體大的安格斯牛回家,有的農民用背簍馱著青草回家,村委的大喇叭正在轉播新聞。村委會左側,擴建裝修的幼兒園即將完工,一群孩童在前面小廣場追逐遊戲;村委會右側,新建村衛生室墻體已經砌到一半。這裡是畢節市赫章縣松林坡白族彝族苗族鄉的箐營村,地處烏蒙山區,靠近貴州海拔最高峰韭菜坪,為深度貧困村。

  在村裏採訪中得知有兩個大學生回到村裏,記者於是聯繫上他們。他們也很有興趣探討“窮因”和未來,加上駐村扶貧的鄉村幹部,夜談從晚八點延伸到晚上十一點。

  白天在箐營村以及周邊村,記者訪問一批40到60歲的村民,有很多沒上過學,有的即使上過小學一、二年級,現在也不會認字。村部墻上的資料顯示,箐營村人口以苗族、彝族居多,佔比83.41%,貧困人口中文盲和半文盲達570人。

  今年23歲的羅得文,家住箐營村下寨組,是貴州盛華職業學院大數據專業大學生。高中畢業時,他跟人跑到山東工地打工兩月,賺了一筆開學生活費。2018年,他的父親因病去世,母親遠赴廣東打工。弟弟今年高中畢業,被一所大專院校的舞蹈專業錄取。雖然他在外讀書,但對家裏享受到的扶貧政策很清楚。

  “我們家除了享受低保外,還有大伯代養領取的養牛直補、教育資助等。”喜歡唱歌、打籃球的他滿懷感謝,“要不是有國家這麼好的政策,我們可能沒錢繼續上學”。正在準備畢業實習的他預計,待明年參加工作,“三年後”家裏的條件能夠好轉。

  “只要我們畢業出來了,就沒有什麼可擔心的。”雖然多年輾轉在外求學的過程很辛苦,他堅信,“多學點知識才有出路”。

  比較靦腆的羅華也認為,導致村裏貧困的直接原因除了交通不便,還有受教育水準低。家在箐營村上寨組的他,今年高中畢業、考到武漢工商學院學習金融。現在,羅華四兄妹中有三位在上學,父母在外的打工收入是供養他們求學的主要來源。

  26歲的羅松是箐營村村主任,大專畢業後,曾在貴陽市從事過房地産銷售、金融公司業務員。響應脫貧攻堅需要,他回鄉當選村主任。

  “過去村裏初中畢業出去打工的多,有的家長認為讀書無用,有的學生厭學。”羅松説,少數民族地區早婚早育的習慣,也是引起輟學的一個因素。村主任崗位每月基礎收入為2200元。他在做輟學少年返校思想工作時,説出重話承諾:“只要你返校讀書,我的工資都可以資助你們的生活費。”

  教育保障是脫貧攻堅的“三保障”之一。“過去箐營村中專生、大專生屈指可數,近年來基本每年都有學生考上大學,今年在讀的高中生就有15人。”駐村扶貧的鄉黨委書記周燚介紹。

  “像松樹一樣成長,像杜鵑一樣綻放”,這是鄉中心小學新建教學樓上懸挂著的校訓。中心小學由原五所小學合併而成,投資上千萬元,食堂、學生宿舍樓、操場等設施一應俱全,離家較遠的孩子可以寄宿。中心小學校長黃輔國介紹,目前全校有1200余名學生,其中有456人住校。“現在工作環境、辦公條件都不比城裏小學差,教師隊伍基本都能穩定下來。”

  “小學、初中對貧困戶免費提供教科書、免除雜費,並給寄宿生補助一定生活費——教育資助政策對減少輟學的效果很明顯。”多年來一直在此工作的黃輔國説,2008年以前小學輟學現象較多,近年來已逐步減少,但仍不能放鬆警惕。今年就有一名六年級的學生早戀,一度想輟學,經過多次做工作勸返。他欣慰地説:“今年下半年開學,六年級學生已整班移交給初中學校,一個不少。”

  移民安置點:“進城最大的好處,是對下一代”

  晚上7點30分,在路燈照耀下,記者從劍河縣城出發,跨過清水江,于正在開發的劍河新城一帶找到了江北岸易地扶貧搬遷移民安置點,名為“思源社區”。

  劍河山密,山多地少,當年因修建水電站搬遷縣城時,全縣境內難以找到合適的平坦之地,向鄰居臺江縣“借”地,新縣城沿著清水江兩岸的山谷延伸。儘管縣城土地金貴,當地不吝黃金地帶,建設了城西、城東、江北岸多個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

  思源社區矗立多棟高樓,樓間距較寬,還配套有籃球場,緊靠著一所對口新建的小學。社區服務中心樓上懸挂著紅色條幅:“易地搬遷實惠多,從此過上好生活”。一條大道從小區中間穿過,路旁是寬闊的草坪,安裝了座椅以及運動設施。不少移民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閒談,十來名上了年紀的婦女在跳廣場舞。

  入夜後,社區大多數燈都亮著,側面説明入住率較高。

  一輛新摩托車駛來停靠路邊,下來一個頭髮略稀疏,身著短袖、牛仔褲的中年男子,大方健談。他名叫劉光文,老家在柳川鎮,在這裡分到了100平方米房子。説及搬遷後的生活,他略帶焦慮地脫口而出:“什麼都要錢買,像水、菜、米等,不像農村很多東西可以自己供應。有的老農在社區旁種點菜,也被拔了。”

  “如果不出去打工,拿什麼來吃?”劉光文過去在浙江做過10多年電焊工,因此眼睛出了點問題。“我現在騎摩托只能慢,否則流淚。”為保護眼睛,他另外找了個行當,在浙江一家電器廠組裝電器。這次回來,是為了領取拆除老房的補償款,辦理程式要求他趕回來。

  社區宣傳櫥窗裏貼著簡介:新建安置房1138套,安置移民5028人;配套建設幼兒園、社區服務用房、體育休閒活動場所、休閒商業街等;集居住、休閒旅遊為一體的民族文化體驗區和搬遷群眾嚮往的城市新區;確保搬遷群眾搬得放心、住得舒心,能發展,有保障。

  聊起是否能適應城市生活時,他説家人都還好,難在過去一輩子在農村居住的母親。“進城最大的好處,是對下一代。”劉光文坦承這一點。山裏上學路遠,條件也不如城區,進城居住為孩子上學提供了最大便利。他指著旁邊新建小學説,這所小學容納移民子女後,才向外招生。他有兩個孩子,大的一個在縣城三中讀書,經常考全班第一,這讓他感到驕傲、充滿期望。

  燈光下,“劍河食用菌産業園思源社區家門口就業站”牌子顯眼。把扶貧車間引進社區,這是貴州倡導解決移民就業問題的舉措之一。當地政府除引導勞動力外出務工外,還設置了保潔、保安、樓棟長等扶貧公益性崗位。實現“有勞動能力易地搬遷家庭一戶一人以上就業”的工作目標。

  從2016年起至今年年底,為徹底改變深山貧民生存發展條件,貴州將完成易地扶貧搬遷188萬人目標,為全國最多省份,總量超過長江三峽移民。如何讓農民儘快適應城市生活,住得下、穩得住,貴州的很多安置點都在千方百計探索。在黔西南州興義市栗坪社區,為讓不識字、找不到樓棟單元的搬遷老人和孩子方便回家,社區在居民樓上貼了不同動物圖案。每當夜幕降臨,動物圖案就會發光“導航”。

  “老家還有不少親戚,但不屬搬遷範圍,他們家有紅白喜事,打電話或者捎信來,我們都要回去。”劉光文拍了拍摩托説,雖然進了城了,移民和家鄉的聯繫還是千絲萬縷。

  扶貧幹部:“已經連續6個星期沒休息了”

  山高、谷深、坡陡、地貧,位於望謨縣東北角的郊納鎮,是全省20個極貧鄉鎮之一。2014年,全鎮21500人中,貧困發生率超過40%。經過五年脫貧攻堅,目前還剩733戶3057人未脫貧,貧困發生率為14.2%。記者到來時,這裡正提出“鄉鎮停火,吃住在村”的要求,倒逼幹部下村,只最低限度提供留守股室幹部伙食,食堂為此解雇裁減了2名廚師。

  晚上九點,四週的山嶺沉浸在淡黑的夜色中。在鎮扶貧工作站,記者見到正在加班的站長陳萬雄,今年30歲、孩子才出生兩個月,家住黔西南州首府興義市,“已經連續6個星期沒休息了”。在談到怎麼兼顧家庭和工作的關係時,他説:“老人能理解,但是媳婦有時候會生氣。”

  晚上11點,記者來到二樓,三間辦公室還透著燈光。鎮民政專幹李永波正在思考起草“關於兜底保障工作的建議”。他説,脫貧攻堅已經到了衝刺階段,在實際工作中可能存在一種動向,即把一些脫貧比較困難的貧困戶,放到兜底戶當中,這樣不但增加了財政負擔、降低脫貧攻堅的品質,也會損害群眾滿意度。“兜底扶貧既要兜住底線,又不能養懶漢、助長不勞而獲的風氣。”

  劍河縣,晚十點半,當記者從偏遠村子回到南哨鎮辦公樓時,一樓一塊電子屏上跳動著“南哨戰區”脫貧攻堅倒計時。走入旁邊挂著“脫貧攻堅前沿指揮部”牌子的辦公室,裏面座無虛席。當天晚上,一輛卡車把一袋袋15公斤的“救助糧”運抵,把一間辦公室塞得滿滿噹噹。“在大家印象中,似乎吃、穿這‘兩不愁’都不存在問題了,但我們為了力爭萬無一失,在上級民政部門的支持下,為全鎮467戶可能會出現季節性缺糧的貧困戶和邊緣戶發放救濟米。”鎮黨委書記潘盛平介紹。

  後坪鄉是沿河縣最偏遠的一個鄉鎮,前往路上需要過烏江,穿重慶的酉陽縣、彭水縣,再翻越幾重大山。晚上7點的後坪鄉斯毛壩村,漆黑的夜中,風寒刺骨,一間農房內擠滿了一個村民小組六十多位村民,由於年輕人外出打工,他們幾乎都是中老年人。在旁邊牛棚不時傳來的牛叫聲中,一場主題為“2000畝蜂糖李推進工作群眾會”開始了。

  這個村目前主要種植烤煙,很難作為脫貧的長久産業。從氣候、海拔等自然條件優勢,到如何種植、管護和施肥,再到市場對接,縣、鄉駐村和村幹部們詳細地分析這次蜂糖李産業調整行動。換産業是大事,部分村民顧慮不少,石界坡組的村民余良華表示:“産業考慮比較週到,還規劃有冷庫,解決保鮮問題,應該能夠成功。”

  在貴州各地扶貧一線,無數下沉的基層幹部正不分白天、黑夜,週六、週日,為脫貧攻堅奮力拼搏。貴州很多縣衝刺脫貧攻堅,倣照作戰體系,在縣、鄉、村分設指揮部、戰區、前沿指揮所。不少駐村扶貧隊員們都喜歡穿迷彩服,他們對記者説,一是耐臟,可以節約洗衣時間用來工作;二是穿著提神,營造“作戰”氛圍。

  從2014年到2018年,貴州全省貧困人口從923萬減少到155萬,為減貧人數全國第一省份。“相約2020,貴州將徹底撕掉絕對貧困標簽!”這是貴州大地正為之奮鬥的目標、圖景。(記者 段羨菊、施錢貴)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