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老外在湖北     |     直觀中國     |     視頻     |     原創     |     熱點專題     |     文旅      |     輿情智庫
見證長江大保護 水生生物博物館收藏退捕漁船
2021-01-08 10:19:13來源:長江日報編輯:蘇喜茹責編:石麗敏

見證長江大保護 水生生物博物館收藏退捕漁船_fororder_01

水生生物博物館對漁船進行了刷油等修復工作,漁船修復完成後將於近期對外展出。長江日報記者潘璐 攝

  1月7日,在東湖畔的水生生物博物館,一艘木質漁船擺放在院子裏,散發著濃濃的桐油味道。博物館館長告訴長江日報記者,自從去年12月中旬漁船被運到博物館,已經進行了數次修復,爭取在近期對外展出。

  2020年7月1日零時起,武漢市正式實施長江流域重點水域“十年禁漁”,漁船被拆解,漁民上岸再就業。截至2020年11月中旬,620艘漁船已經拆解583艘、集中封存20艘、另作他用17艘。水生生物博物館館長張先鋒看到這個消息坐不住了,他迅速聯繫了武漢市禁捕辦,提出博物館想收藏一艘漁船的想法。這個想法得到市禁捕辦的大力支持,經過一系列審批操作,去年12月中旬,張先鋒館長在江夏區封存漁船的倉庫裏,找到一艘木質漁船,把它運回了博物館。

  張先鋒館長認為,由水生生物博物館來收藏一條漁船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曹文宣院士早在2006年就建議長江十年禁漁,在博物館裏有一個專設的曹文宣院士與長江十年禁漁展區。水生生物研究所的很多研究人員都是研究長江魚類的,十年禁漁和水生生物的保護息息相關。

  “收藏一條漁船,我認為是非常有意義的。首先從科學研究的維度來看,科學家提出的宏大的十年禁漁建議被接受、被採納,漁船可以作為展示這一事件的載體,是科學家用研究成果支撐國家重大決策的一個好見證。從長江大保護的角度看,不再江上捕魚的漁船也是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一個見證。最後從保護漁獵文化的角度來看,捕魚這個行當暫時沒有了,漁船作為傳統文化的一個符號代表,也要被保存下來。”張先鋒館長説。

  在江夏區封存的漁船中,張先鋒館長從十幾條漁船中挑出了這艘經典木質捕魚船,船主人是金口花園社區(原八一漁業隊)的彭定華。記者在金口採訪時,他已經在青山區某小區當起了保安。副船主、彭定華的父親彭運香依舊生活在金口。73歲的彭運香告訴記者,漁船的年數是多少,他真記不清了,因為船牌是隔幾年就換新,所以最早的船牌是哪一年已經無從考證,反正是他年輕的時候就有這條船了。這艘木船特別好用,不漏水,別家都換鋼制船了,他家依舊用這艘木船捕魚。彭家父子兩個人一條船,一直在長江上捕魚,年成好的時候,一年能攢下三四萬元錢。後來父親年紀大了,長江的魚也少了,兩人都隱隱覺得,捕魚不再是長久之計,也正因為這個原因沒舍得換鋼制的船。 

  沒有想到禁捕是如此的雷厲風行。“雖然我們支持禁捕,漁船的補償款和我們的社保都及時到位,但心裏還是捨不得船和江。以前,漁船就是我們的家。雖然小,但上面真是什麼都有呀。有艙門,艙門還有門栓。漁船的篷子是竹篾編織的,給我們這些水上人家遮風擋雨,破了我們及時修補,就像現在人裝修房子一樣。”彭運香感慨道。記者告訴彭運香,他家的船以後可以去博物館看,他説:“那好呀,到時候趁我走得動,一定和兒子去看看。”

  木質漁船被運到水生生物博物館後,已經開始了首輪修復,木質破損的地方需要補,船整體需要重新刷上桐油才能保證防水性。等全部修復完畢,就可以放入展館展出。

  據武漢市禁捕辦相關負責人介紹,集中封存的20艘漁船將用於展覽等用途,另作他用的17條漁船多是比較新的鋼制船,經過嚴格的審批轉成護漁巡護船。金口花園社區書記告訴記者,他們目前想申請一艘封存漁船,放在社區的文化廣場上,還配上漁網、魚鉤,讓年齡大的退休漁民可以“懷舊”,也告訴來這裡的人們,這裡的居民曾經以在江上捕魚為生,現在支持長江大保護,讓自家的“物件”變成了歷史。(長江日報記者 潘璐 通訊員 黃敏)

  曹文宣首倡長江“十年禁漁”

  從2006年開始,長江“十年禁漁”政策首倡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曹文宣提出要實行長江“十年禁漁”,他通過學術報告會、新聞媒體等各種渠道建言獻策。2019年1月,農業農村部等部門出臺了《長江流域重點水域禁捕和建立補償制度實施方案》,明確了長江“十年禁漁”制度。

  “我國作出長江‘十年禁漁’的決定是下了很大決心的。”曹文宣坦言,曾經還有漁民給他寫過聯名信,直言“十年禁漁”將斷了他們的生路。

  曹文宣説:“我了解漁民的生活十分困難,但是竭澤而漁對他們來説也並非好事。中央和地方政府花了很大力氣,做好退捕漁民的安置工作,希望上岸後他們的生活能夠得到保障。”(據新華社電)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