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六成受訪者稱是嚇大的 嚇唬式教育留下負面影響

分享到:

核心提示

警察在人們的心目中應該是正義而且可以依靠的形象,然而近日的一條消息卻讓很多人頗為唏噓。有媒體報道,近日某地派出所民警在轄區巡邏時,發現一名疑似走失的小女孩。不料民警靠近小女孩準備詢問情況時,小女孩竟然哇哇大哭起來:“警察叔叔,我沒有做壞事,你別抓我好嗎!”隨後轉身就跑。“別拿警察嚇唬孩子!”巡邏民警借此呼籲。

時下,很多毫無根據的話語成為家長震懾或者是威脅孩子的招數,這種方式往往會造成孩子的童年陰影。父母究竟應該如何使用語言教育和引導孩子?聽聽專家怎麼説——

現象

老一輩的父母

較愛用嚇唬式教育

在你平時對待孩子的教育中,有沒有使用過警察等形象對孩子進行威脅和嚇唬?記者為此針對一些家有兒女的家庭進行了隨機調查。調查發現,老一輩的父母在教育方式上與新一輩的父母確實存在差異。

記者一共調查了25個家庭,其中10個家庭的父母較為年長,其中大多數人都坦誠在孩子小的時候,或多或少都以“不聽話叫警察叔叔抓你”為警示語言,教育過孩子。現年45歲的黃女士説,以前帶孩子的時候,每當遇到孩子不好好做作業只想玩玩具,或者是吃飯前只吃零食的情況,她就會使用類似的語言力圖讓孩子聽話。市民黎女士則認為,之所以這麼嚇唬孩子,是因為眾所週知警察叔叔是抓壞人的,因此“叫警察抓你走”是暗示孩子不聽話就會被歸為壞人的行列,這樣一來他就自然而然會聽話了。

另一方面,此次調查有15個家庭的父母為80後、90後,這些家長確實較少使用嚇唬式的語言教育孩子,他們多采取講道理、對比其他好的孩子,或者是依靠一些玩具、糖果作為交換條件來引導孩子正確對待某件事情。

南寧一所中學的劉校長指出,老一輩的父母、長輩確實有不少人會採用這種方式來震懾孩子。由於那個時期消息流通不發達、接觸面小,孩子就比較容易受到震懾,父母親普遍覺得這種方式效果較好。自然而然的,一些類似警察這樣的身份就會被臉譜化和妖魔化。不少基層民警都覺得此舉不妥,“去年我就看到一個這樣的案例,一個孩子遭到綁架,被困在車裏,可是他發現車外有警察經過卻不敢呼救。”某派出所民警小劉認為,成人不應為了某種短期的效果,採用不正確的方式誤導孩子,這種方式輕則會讓孩子形成膽小謹慎的性格,重則可能産生影響終身的消極影響。

調查

“抓你”“不要你”

成多數人童年陰影

另一方面,記者又做了這樣一個調查:你小時候有沒有被長輩語言嚇唬的經歷?在28位受訪者的回執中,幾乎清一色都是“有過”。這些用於嚇唬的語言內容五花八門,不少受訪者直呼“真的是童年陰影”。

受訪者中,有接近六成的人表示,“叫警察叔叔來抓你”是令他們小時候感到最為恐怖的語言。“從小就知道警察叔叔穿制服,父母和長輩還會告訴我抓到監獄裏面去就是坐牢、槍斃,因此警察給幼年的我的感覺是嚴厲、不可接近的。”現在已經擔任教師的黃先生提到,自己還未形成自我意識之前,這句話確實給他帶來了很大的影響。很多受訪者表示,小時候聽到“交給警察叔叔”“告訴你老師”等臉譜化的形象時,都會讓他們心有餘悸。

還有超過三成的人提到,小時候聽到長輩説過最可怕的語言,就是“媽媽不要你了”或者“把你賣掉”。剛剛畢業參加工作的女孩小蘇説,以前小時候總有嘴饞的時候,有時候會偷幾毛錢買糖,被父母發現後總是威脅她説“把你賣掉”,這句話曾經讓她感到父母不再愛她了。另外一個23歲的女孩也坦言:“我甚至自己躲在被窩裏面偷偷哭,生怕第二天起來真的就被拋棄了。”而其他一些諸如“叫壞人賣掉你”、“那個誰家的孩子什麼都比你好”等語言,也是受訪者提到次數最多的語言威脅內容之一。

對此,一些受訪者認為,父母語言上的震懾有利有弊,適當使用能起到一定的教育或輔助作用,但是使用不適當的話就會適得其反,給孩子的心理留下陰影。

專家

父母的互動模式

不能落後於成長

那麼,對於孩子的頑皮搗蛋,家長應該用什麼方式來引導和教育,才是適當的呢?資深培訓師、廣西社會心理學會兒童心理諮詢師趙勇軍認為,老一輩的父母親在對孩子進行心理威懾的時候,經常出現一些語言諸如“你不聽話我叫鬼來抓你”等等。這都是借助具象化的人或物或具有一定威懾力的東西,來制止孩子的行為。這種教育方式有消極的一面也有積極的一面,處理不當的話會形成一定的“連結”,從而對孩子的心理産生印刻效應。例如説利用警察的約束力和威懾力來嚇唬孩子,一旦處理不好的話,久而久之孩子就會産生下意識的軀體反應,一看到警察就發慌、手心出汗、心跳加速等,這都是不利的方面。

實際上,孩子慢慢長大以後,自主意識會不斷加強,這個時候再想依靠這種僵化的語言來約束和控制孩子,以便達到“聽話”的目的,是毫無意義的。趙勇軍認為,很多父母忽略了孩子的成長需求,例如一個9歲孩子的心理髮展和6歲孩子的心理髮展需求是不一樣的,因此父母應該跟孩子同步成長,在互動模式上也不能落後。

趙勇軍建議廣大家長,不妨考慮採取其他引導的方式。例如借助廣泛流傳的、約定俗成的故事,或者是民俗類的善惡觀,來引導孩子明白做了壞事會怎樣、做了好事會怎樣;或者通過一定的文化傳説如西遊記裏的角色,來區分善與惡。也可以利用網絡電視等資源,去了解現有的法律,有意識地讓孩子接觸一些是非分明的法律判決事件,一起分析和了解,讓孩子潛移默化地吸收法律知識。在孩子還未形成價值觀之前,可以劃分出一個“警戒區”,將是非準則、善惡好壞以及自身行為約束等作出具體的規定,慢慢去提升孩子的道德觀和價值觀,這樣比簡單依靠語言嚇唬來約束孩子要好得多。

廣西新聞網-當代生活報記者 梁如雪 實習生 黃軍霞

logo_fororder_教育logo

國際在線教育頻道

  • 68890812
  • 68891547
  • yangdongxia@cri.cn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_fororder_QQ截圖20200109113906教育部官網新華網教育新華網教育人民網教育人民網教育央視網央視網央廣網教育央廣網教育中國網教育中國網教育光明網教育_fororder_QQ截圖20190715162912光明網教育中國青年網教育中國青年網教育中國教育新聞網中國教育新聞網半月談_fororder_QQ截圖20200109112942半月談中國科技網_fororder_QQ截圖20190726164356中國科技網中工網教育_fororder_QQ截圖20190726164613中工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