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海漁嫂:人勤快 日子就能“小康”
2020-12-15 10:07:55來源:大連日報編輯:王偉嘉責編:馮鈺穎

長海漁嫂:人勤快 日子就能“小康”

長海漁嫂:人勤快 日子就能“小康”

長海漁嫂:人勤快 日子就能“小康”

長海漁嫂:人勤快 日子就能“小康”

長海漁嫂:人勤快 日子就能“小康”

長海漁嫂:人勤快 日子就能“小康”

長海漁嫂:人勤快 日子就能“小康”

長海漁嫂:人勤快 日子就能“小康”

  12月中旬,農曆“大雪”已過,“冬至”將到,進入到一年中大連海風最“無情”的時節,刺骨的海風一個勁兒地往海邊人身體裏鑽。12月10日,記者在長海縣大長山島鎮小鹽場村拉樹溝一處海灘岸邊,看到了一群迎著海風忙碌的人們。二三十名男男女女都穿戴著厚重的棉衣、棉褲、防水棉鞋、防水膠皮手套,在岸邊進行著養殖加工操作。其中大部分都是漁家大嫂,她們捂得嚴實,儘管只露出兩隻眼睛,但頭上艷麗的頭巾卻給冬季單調的海邊帶來生機與活力。

  四季不閒,按勞分配,一天工資最低100多元

  這個季節是海島牡蠣分籠、櫛孔扇貝收穫的季節,漁家大嫂們坐在岸邊的小馬扎上,有的在“擴”扇貝丁,有的在給牡蠣裝籠。儘管腳下、身上佈滿了魚腥泥濘,但每個人都毫不在乎,説話間手裏的活兒也不停歇,各自麻利地操作著。

  記者來到幾位正在“擴”扇貝丁和海蠣子肉的漁家大嫂身邊,只見大嫂拿起一個比手掌還大的牡蠣,用工具使勁在殼邊撬開一個小口,將蠣刀從小口插進去一扭,堅硬緊實的牡蠣在漁家大嫂的手裏不到3秒鐘就破殼出肉了。“擴”扇貝丁的大嫂手頭更是麻利,兩下子直接將雪白的貝丁從扇貝殼裏“剖腹”而出。這些“擴”好的扇貝丁、牡蠣肉直接在海邊裝袋稱重,一斤一袋,這些大連人口中的“原漿蠣子”將直接發送到客戶手中。大嫂們告訴記者,“擴”貝丁、牡蠣這樣的活兒是“論斤計件”,大嫂們每“擴”一斤貝丁或者牡蠣肉,養殖戶會付3.5元錢。通常每人每天能“擴”三四十斤,收入可達一百多元。看到記者們感興趣地問東問西,大嫂們熱情地邀請記者嘗一嘗這些剛從海裏撈上來的牡蠣,其中一個大嫂仔細撬開一個牡蠣遞給記者説:“嘗嘗吧,可鮮了,管夠吃……”

  從米粒般大小的“小牡蠣”到鮮美的“大牡蠣”——他們辛勤養育了2年

  牡蠣分籠是大長山島海域當前主要的養殖工作之一。記者看到,男養殖工人們正用養殖船從海上養殖區將挂在一根根尼龍繩上的牡蠣運到岸邊,岸邊的漁家大嫂們將繩子上的牡蠣拽下來,分揀清理後再放回到養殖吊籠中。養殖吊籠好像燈籠,一個吊籠有數層,每層好似一個房間,“半大”的牡蠣從吊繩上“搬家”進入到吊籠,再放回海上浮筏養殖四五個月。

  事實上,這些牡蠣是去年5月播的苗,一共要經過兩年海上生長才能上市。將人工繁殖小米粒般大小的牡蠣苗附著在一元硬幣大小的扇貝殼上,養殖工人們把附著著牡蠣苗的扇貝殼一個個夾在一根手指粗細的尼龍繩上,形成了一根根附著著小牡蠣的“吊繩”,再將數根吊繩固定在海上浮筏上進行養殖,這個環節叫做播苗,和種地的“播種”異曲同工。其間,隨著牡蠣的長大,浮筏變得越來越沉,養殖工人們還要出海給海上浮筏增加浮力球;夏季,大量的海虹苗會附著在牡蠣養殖浮筏上,影響牡蠣生長,因此還必須將浮筏下沉到海面下一定深度,以躲避海虹附著;一年半後,當牡蠣在海上長到一定大小吊繩無力承擔時,就要把牡蠣從吊繩“搬家”到吊籠裏……“一年四季都不閒著,和陸地上種地是一樣的,每個階段都需要有不同的活兒,經過兩年扇貝才能養成。”漁家大嫂們告訴記者。一番操作下來,每一隻鮮美的牡蠣,都是經過了養殖工人辛勤雙手的精心撫育。

  有海鮮吃,有錢賺——海島生活真挺好!

  海上或海邊的戶外工作,寒冷泥濘的工作環境,繁重的勞動強度,沒有給這些海島勞動者帶來抱怨,反而造就了他們堅強樂觀的生活態度。在海邊,來自大長山島鎮三盤碾社區顧家大姐、二姐正坐在一起給牡蠣分籠,她們從事的工作是按小時付酬勞,20元/小時,而且養殖業戶負責“車接車送”,中午管飯。

  “這些年在黨的旗幟下,我們的日子挺好的,豐衣足食,想吃什麼都能吃上。在海島只要勤快肯幹,都能過上小康日子。國家興旺,我們的生活水準才能越來越好。”顧家二姐坐在馬扎上,一邊分揀著牡蠣,一邊笑著對記者説。顧家二姐的女兒在瀋陽讀大學,她和大姐平日裏一起給養殖戶打零工,日子充實還能有錢賺。

  “我們海島人愛吃海鮮,幾乎每天都吃。用海蠣子包著吃、做湯、炒辣椒、涮鍋……沒有海鮮吃飯沒意思,我們海島人從小就吃習慣了。只要有空我們還會去趕海,現在這時候‘波螺’可肥了,那些不用工作的老年人沒事就去趕海。”顧家二姐説。“你看我們海島人牙齒可好了,就是從小吃海鮮,各種營養素豐富。牙齒杠杠的!而且這些海産品都是綠色食品,沒有污染。”顧家大姐自豪地説。

  和顧家姐妹在一起的還有一位叫蓋德琴的大嫂,35年前她和做司機工作的丈夫從丹東寬甸老家來到長海縣工作。如今丈夫已經退休,唯一的孩子在深圳工作,家裏在大長山也住上了樓房。閒不住的蓋大嫂就經常組織左鄰右捨得婦女到養殖場工作。

  “現在可適應海島生活了,因為這裡錢好掙!我們兩口子一年退休工資5萬元,再打點工,能掙兩份錢。旺季一天工資就有300元左右,一年四季有活兒幹閒不著。海島人也好,實在,比陸地人好交,心眼好使。我一共7個兄弟姊妹,他們種地沒有我在島裏過得好,都很羨慕我們的生活。”蓋大嫂説,她一家人已經完全融入了長海當地的生活習慣,比如冬天她會給“俺家裏的”買海參吃,“一天一根”。

  “島裏的養殖工作不容易,但我們都習慣了。有些八十歲的老人還跟著一起‘擴’扇貝丁,活兒也不累,老娘們兒坐在一起手頭忙活著,説説笑笑,一天就過去了。比較重的體力活兒,一般都是男的幹得多。也有女的出海在海上工作,那一天也是將近300元。工作辛苦,但有活兒幹、有錢賺,大家發工資的時候最高興!一切辛苦都值得!”蓋德琴大嫂笑著説。

  一天採訪下來,不管工作多麼辛苦,幾乎所有的海島勞動者都對記者説:在海島生活挺好的!

  1.長海漁家大嫂將海上養了1年半的牡蠣吊上岸,分別裝到一個個吊籠中,再養四五個月就可上市。

  2.海島女性吃苦耐勞,和男養殖工人一起出海,在海上進行牡蠣分籠工作。

  3.在岸邊給牡蠣分籠,泥濘的環境和繁重的勞動卻造就海島勞動者堅韌樂觀的精神。

  4.冬季海島漁業生産忙,長海漁家大嫂在海邊“擴”扇貝丁和牡蠣肉。

  5.海島漁家大嫂在海上養殖船上進行牡蠣分籠工作。

  6.養殖船上兩男三女五名工人,從早出海,帶飯帶水吃喝拉撒在海上,進行海上牡蠣分籠操作,一天工資300元左右。

  7.堆成山的吊籠前,漁家大嫂將裝滿牡蠣的吊籠縫合,縫合好的吊籠即將搬家到大海上。

  8.海邊抬著吊籠的漁家大嫂,幹起活來不輸男人。(文 智曼卿 圖 王華)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