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首頁課本裏的新中國老外在中國外眼看中國我們身邊的變化幸福的奮鬥者評論分析

【國際銳評】“中國式減貧”照亮全球脫貧之路

2019-10-04 11:02:16 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 編輯: 范琪妍

  在新中國成立70週年之際,90歲的知名農業科學家袁隆平被授予“共和國勳章”。袁隆平長期從事雜交水稻研究推廣,為中國糧食安全和世界糧食供給作出傑出貢獻。他畢生追求的事業被視為中國推動減貧、造福民生的標誌符號。

  新中國成立之初,是當時世界上最貧窮的國家之一,老百姓普遍吃不飽、穿不暖。依靠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特別是在上世紀70年代袁隆平的雜交水稻技術獲得成功之後,中國人將飯碗牢牢端在了自己手上。中國以佔全球9%的耕地養活了世界近20%的人口,糧食産量連續多年穩居世界第一。同時,中國減貧事業也取得巨大成就:70年來,中國累計減少貧困人口8.5億以上,2013年至2018年,每年有1200多萬人穩定脫貧,對全球減貧貢獻率超過70%。

  按照規劃,中國明年將實現基本消除絕對貧困的目標。中國最高領導人習近平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招待會上自豪地表示,“千百年來困擾中華民族的絕對貧困問題即將歷史性地劃上句號,書寫了人類發展史上的偉大傳奇!”

  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70年來減貧成就的直接影響就是加速了全球減貧進程。中國不僅率先實現聯合國減貧目標,還力所能及地向亞非拉國家提供不附加任何政治條件的援助。70年來,中國累計向170個國家和國際組織提供援助資金4000多億元,派遣60多萬援助人員,實施各類援外項目5000多個,為發展中國家培訓各類人員1200多萬人次,展現了大國責任與擔當。

  中國減貧模式與經驗,為全球減貧事業貢獻了中國智慧與中國方案。作為執政黨,中國共産黨將減貧作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制定了明確的任務時間表,不斷探索和創新減貧方法。從最初的救濟式扶貧,到如今的精準扶貧,中國各地通過旅遊減貧、産業減貧、生態減貧等各種方式,不斷提高貧困地區的可持續發展能力,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減貧道路。這正如習近平所指出的:“發展是甩掉貧困帽子的總辦法”。他結合地方扶貧工作經驗撰寫的《擺脫貧困》一書,在發展中國家引發積極反響。不少非洲國家的政府官員認為,這本書不僅是寫給中國讀者的,更是寫給所有非洲人和所有致力於擺脫貧窮泥沼的國家和人民的。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認為,中國精準減貧方略是“幫助最貧困人口、實現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中宏偉目標的唯一途徑。”

  受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發展失衡、恐怖主義抬頭等多種因素影響,目前全球仍有7億多人掙紮在貧困線上,世界減貧工作依然任重道遠,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將消除極端貧困列為首要目標。對此,作為負責任和富有減貧經驗的大國,中國在對外開放合作中更加注重互利合作,通過增加進口、擴大投資,幫助其他發展中國家提高可持續發展能力。

  世界銀行研究報告數據顯示,“一帶一路”倡議將使相關國家中760萬人擺脫極端貧困,3200萬人擺脫中度貧困。2015年,中國設立 “南南合作援助基金”,截至2018年已在30多個國家實施了200余個有關救災、衛生等領域的發展合作項目。在去年9月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上,中方承諾與非洲國家開展産業促進、能力建設合作,獲得了非洲國家領導人的高度評價。

  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説,他的夢想是“讓雜交水稻覆蓋全世界”。這將幫助那些貧困國家的人們告別饑餓,過上幸福的生活。袁隆平的夢想也是中國的責任擔當。未來,中國將繼續與世界分享減貧經驗與成果,為構建新型國際減貧合作交流關係貢獻中國力量,讓共同發展的陽光衝破貧窮落後的陰霾,照亮人類共享繁榮的未來。(國際銳評評論員)

標簽: 國際銳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