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30歲的河南籍快遞員小李來説,農曆牛年春節不同尋常——在北京工作多年來,他第一次留在當地過年。在公司安排組織下,他與同事們一塊兒吃年夜飯,品味一種別樣的團聚味道。
小李的選擇,也是很多中國人的選擇。他們這麼做,是為了響應政府號召,為疫情防控盡到自己的一份努力。
這個決定對中國人來講並不容易。要知道,春節是中華民族最重要的傳統節日。辛苦勞作一年的中國人都把它視為與親人團聚的最隆重時刻,路途再遠也要返回家鄉。因而,一年一度的春運被形容為世界規模最大的“人口遷徙”。
今年春節,為了降低大規模人員流動可能帶來的疫情傳播風險,很多中國人自覺響應官方號召,停下了返鄉的腳步。在經歷殊為不易的2020年後,中國人又一次展現了可貴的家國情懷。
人們看到,昔日火車站、飛機場人流穿梭的場面不見了。據預測,今年中國春運期間,旅客發送量比2020年下降兩成多,比2019年下降六成多。一項調查顯示,超過77%的受訪農民工選擇留在企業或城裏就地過年。
從“流動中國”的紅紅火火,到“就地過年”的安寧喜慶,中國老百姓過年方式的變化,折射的是社會治理水準與溫度的提升。
外界注意到,從政府到社區和企業,中國社會為這個特殊的春節做足了準備。春節前夕,在赴貴州考察期間,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特地走訪當地一家超市,詢問市民的年貨置辦情況,要求地方政府確保老百姓安心過年。
在北京、上海等大型城市,隨著就地過年人數的大幅增加,年貨採購的需求量明顯增多,當地都採取有力措施,確保市場供應充足和價格穩定。同時,為了讓“年味濃濃”,中國各地紛紛推出有針對性的政策,讓異鄉過節的人們感受到春節的溫暖和喜慶。
以北京為例,當地政府免費開放市屬公園,發放惠民文化消費電子券、冰雪公益體驗券,組織線上文藝展演、旅遊資源推介、春節廟會等豐富多彩的活動。在浙江、廣東等外來務工人員集中的地區,當地政府通過為就地過年打工者發紅包、給補貼、送手機話費流量等方式,留人又暖心。不少地方還出臺職工春節錯峰放假、彈性休假等政策,保障職工的合法權益。
這個別樣的中國春節,也吸引了不少外媒的目光。英國《每日電訊報》網站日前寫道,從現金補貼到免費電影票等福利,中國用各種方式鼓勵人們就地過年。德國《威悉信使報》網站刊文稱,中國各地制定了許多積極的激勵措施,以鼓勵民眾開展祥和、健康的春節慶祝活動。
疫情之下,對那些外出和返鄉過年的人,中國各地採取的防疫政策也更加科學理性。比如,很多省市降低了核酸檢測費用,以減少老百姓的經濟負擔。浙江省創新思路,根據返鄉人員的數量和來源地,分別用紅、黃、藍三色區分農村地區的疫情風險等級,因地制宜地實施防疫舉措。
在經歷過去一年的疫情考驗後,中國社會治理能力顯然更加精細化和人性化。
“該管起來就能夠迅速地管起來,該放開又能夠有序地放開,收放自如,進退裕如,這是一種能力,是一個國家治理水準的表現。”在農曆牛年春節,這一理念在中華大地上得到了生動印證。
當中國人對團圓的期盼與國家防疫需要相遇時,社會治理所展現的溫情和溫度,令外界印象深刻。需要點讚的,不僅是中國公民的責任感,還有整個社會文明的進步。(國際銳評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