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近半個月國際媒體報道,“全球治理倡議”是一大熱詞。根據大數據分析,自9月1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上合組織天津峰會上提出這一倡議以來,該詞條的全球搜索熱度在次日即達到峰值,之後持續保持高關注度。連日來,從上合組織天津峰會,到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週年活動,再到金磚國家領導人線上峰會,多國領導人紛紛對全球治理倡議給予支持與贊同,表示樂見中方為完善全球治理體系作出更大貢獻。
這樣的全球熱度背後,原因是什麼?不妨從時、勢、人三個維度去觀察。
第一個維度:正當其時。
全球治理是否管用,關鍵在於能否解決實際問題。全球治理倡議,針對的是時弊,解決的是真問題。
當前,百年變局加速演進。個別國家推行霸權主義、保護主義,嚴重衝擊二戰後伴隨聯合國成立而形成的國際治理秩序。與此同時,全球南方整體崛起,但在現行國際治理機制中的代表性嚴重不足。此外,氣候變化、數字鴻溝、人工智能、外空治理等新舊全球性挑戰相互疊加,迫切需要國際社會共同創建行之有效的治理機制。
從全球治理倡議的核心理念看,無不體現了問題導向。比如,將“奉行主權平等”作為首要前提,強調各國無論大小、強弱、貧富,都享有平等參與國際事務的權利,針對的是“誰拳頭大誰説了算”的霸權邏輯;強調“遵守國際法治”“踐行多邊主義”,是對個別大國搞“家法幫規”、單邊主義的有力遏制;強調“注重行動導向”,則為確保全球治理真正解決各國尤其是廣大發展中國家關心的實際問題。
基於全球治理倡議鮮明的時代性,多國領導人認為,這一倡議是解決現行全球治理體系問題的關鍵。西班牙中國問題專家胡利奧·裏奧斯近日撰文指出,中國提出全球治理倡議旨在糾正當前國際機構當中存在的“嚴重缺陷”:發展中國家代表性不足、聯合國和國際法權威遭到削弱。還有一些分析人士指出,全球治理倡議直面當前治理赤字不斷加劇的嚴峻挑戰,提出了全面系統的解決之策,十分及時、十分關鍵,符合當今世界緊迫需求。
第二個維度:順應大勢。
全球治理是否管用,還要看它是否因勢而行、謀劃長遠。
當前,國際力量對比發生深刻變化,新興市場國家和一大批發展中國家整體崛起,是近代以來國際力量對比中最具革命性的變化。然而,現行國際機制沒有反映這一深刻變化,導致廣大發展中國家的代表性不足、發言權不夠。
全球治理倡議包含的“奉行主權平等”“遵守國際法治”“踐行多邊主義”等重要理念,就是要讓全球南方聲音更響亮。正因此,全球南方國家的反響尤其熱烈。
俄羅斯科學院中國與現代亞洲研究所專家葉卡捷琳娜·扎克利亞茲明斯卡婭表示,全球治理倡議順應了大多數國家構建更加公正世界秩序的願望,這正是其對全球南方國傢具有吸引力的核心所在。伊朗媒體刊文稱,全球南方的人民不再是看客,而是塑造未來的積極參與者。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王義桅與《國際銳評》交流説,中方倡導的全球治理觀展現了“天下為公”的文明觀和哲學觀,力爭讓佔世界人口八成以上的全球南方國家公平參與全球治理、共同決策、共享成果。這與美西方以自身利益優先的治理觀截然不同。
第三個維度:人心所向。
全球治理説到底,就是把各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變成現實,共同建設一個讓人人享有富足安康的世界。全球治理倡議“倡導以人為本”,強調各國人民是全球治理的根本參與者和受益者。這一價值取向為各國民眾提供了信心和穩定預期,必然會得到廣泛支持並有效運作。
巴西247新聞網網站日前刊文稱,全球治理倡議是一個新的全球里程碑。通過提出基於平等、相互尊重和合作的新治理理念,並倡導以人為本,中國將許多發展中國家數十年來的訴求付諸實踐:建立一個沒有霸權、沒有強加的外部議程的全球治理體系。
下一階段,如何改革與完善全球治理?中方的設想是——國際社會要依託聯合國、有關國際組織及區域次區域多邊機制,匯聚合力,優先聚焦國際金融架構改革、人工智能、網絡空間、氣候變化、貿易、外空等緊迫性突出議題,支持聯合國落實《未來契約》等。這充分説明,中方提出全球治理倡議並不是要推倒重來、另起爐灶,而是增強現行國際體系和國際機制的執行力、有效性,使它們更及時、更有效地應對各種全球性挑戰,更好地服務各國特別是發展中國家利益。
過去4年,中方分別從發展、安全、文明、治理維度,提出四大全球倡議,為動蕩不安的世界注入穩定性和確定性,彰顯了大國擔當。這些倡議廣受讚譽和歡迎,印證了中國主張行大道、順大勢、得民心。
展望未來,無論國際風雲如何變幻,中國都將堅定維護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國際體系和以國際法為基礎的國際秩序,堅定站在歷史正確一邊,與各方共同推進全球治理體系向好向善,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人類和平與發展崇高事業作出不懈努力。(國際銳評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