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安德烈·蓋什(Ondřej Geršl),捷克24小時資訊網(ac24.cz)資深評論員
編譯:蔡亮
2020年由於新冠疫情而導致全球經濟蕭條。在第一波大流行之前的上半年,中國經濟也受到重創,但是在控制了疫情之後的下半年,中國經濟逆勢增長。與此同時,歐洲經濟在這一年急劇下滑,至今尚未完全復蘇。在經濟如此不景氣時期,令人吃驚的是,歐盟對中國的商品出口卻增長了2.2%,從中國的進口甚至增長了5.6%。中國首次取代美國成為歐盟最大貿易夥伴。
近年來,中國同歐洲國家之間的合作日益緊密,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雙方的關係得到了進一步深化。作為中國-中東歐國家經貿合作的重要表現之一,中歐班列迄今已經覆蓋大部分中東歐國家,累計開行3萬多列。越來越多的貨物沿著這條路線在歐亞大陸流動和運輸,其速度遠遠超過了船舶。
中國經濟迅速從疫情重創中恢復,除自身重新煥發活力外,還有能力滿足他國的迫切需求。為了幫助控制疫情,中國以低廉的價格向歐洲提供了各種急需的醫療用品和抗疫物資,保證了供應鏈的正常運轉,並大大加強了歐亞大陸間貿易往來。
中歐貿易逆勢上揚的同時,歐美貿易卻急劇下滑。這緣于上一屆美國政府施行的貿易保護主義,試圖通過經濟制裁將其意志強加給中國和歐洲,嚴重阻礙了歐美貿易發展。如果美國政治鷹派的夢想是“能夠在中國和歐盟之間實現某種分離”,那麼他們的措施顯然迎來了完全相反的結果。就算沒有新冠疫情,美歐貿易前景也很難重現“昔日榮光”。
中歐雙方都支持多邊主義和自由貿易,在平等互惠的原則下,《中歐地理標誌協定》已於今年3月1日正式生效。2020年底,中歐達成雙邊投資協議,雙向投資流動無疑將加速。在這種情況下,試圖以某種方式消極地干擾中歐貿易關係升溫並分裂歐洲和中國,必將非常絕望,也註定要失敗。
在不久前舉行的慕尼黑安全會議上,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很不情願地談到了與中國可能發生的對抗。歐盟顯然不想加入這一行列,如果美國繼續上一屆政府“分裂中國和歐洲”的政策,將給不樂觀的美歐貿易“雪上加霜”。
到目前為止,歐洲和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兩個市場已連通。去年11月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正式簽署。自此,一個世界上人口數量最多、成員結構最多元、發展潛力最大的自貿區建設正式啟動。建立“跨地區、跨文化、跨政治和經濟集團的並且具有自由意志的多邊主義合作夥伴關係”的夢想正在實現。中國是RECP的重要成員,相信隨著中歐間合作日益緊密,歐盟經濟也將從中獲得值得期待的巨大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