濱州沾化:56株“庭院棗樹”長成富民大産業
2021-09-19 15:07:53來源: 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編輯: 曹可凡責編: 趙瀅溪

  國際在線山東頻道報道(曹可凡):從最初的56株“庭院棗樹”,到現在的“冬棗園林”,沾化冬棗歷經了30多年的發展,在拉動農民增收致富、推動沾化經濟發展中做出了令人矚目的貢獻。2018年、2019年、2020年“沾化冬棗”連續三年品牌躋身全國地標産品100強,連續10年産值突破30億元,帶動棗農人均冬棗純收入連續9年超過8000元,成為全國種植面積最大、産量最高、品質最優的冬棗主産區。

  56株冬棗樹點燃産業燎原之火

  下洼鎮是沾化冬棗的原産地和主産區,轄62個行政村,現有耕地10.3萬畝,其中僅沾化冬棗種植園就佔了9.8萬畝。在沾化,可以説人人種冬棗,家家都和冬棗産業息息相關。

  提起與冬棗結緣,被稱為“沾化冬棗之父”的于洪長講述道,1984年,他偶然發現村民于金義家的庭院裏有一棵棗樹,雖在深秋,卻碩果纍纍,果實吃起來甘甜清脆。於是,于洪長將冬棗枝嫁接到自家庭院的5棵小棗樹上。

  第二年清明節過後,于洪長驚喜地發現,院子裏嫁接的冬棗樹有3棵吐出了新芽,“這證明冬棗是可以繁育的。”于洪長從此悉心呵護著這3棵冬棗樹。每澆一次水、施一次肥、噴一次藥,他都作詳細記錄,有時還打著手電筒在樹旁蹲守一夜觀察棗樹生長情況。

  1993年春,沾化大面積推廣冬棗,開始實行産業化發展。1994年,沾化建起了沾化縣冬棗研究所,于洪長擔任冬棗研究所所長,並辦起年産80萬脫毒冬棗成苗的高科技冬棗苗木繁育場。“吃的苦多,育的果才甜。”于洪長感慨當初創業的艱辛。

  從1984年發現沾化冬棗這一獨特資源,沾化區歷屆黨委、政府始終把沾化冬棗作為富民強區的支柱産業,接力棒一屆接著一屆往下傳,把沾化冬棗發展成了群眾的“命根子”“錢袋子”,産業産值已連續10年突破30億元、帶動棗農人均冬棗純收入連續9年超過8000元。2020年,沾化冬棗總産量5.5億斤,實現銷售收入30億元、産業産值37億元,棗農人均收入過萬元。在“2020中國品牌價值評價信息發佈”活動中,“沾化冬棗”品牌價值為56.11億元,位列榜單第57位,棗類第一。

  “雙增雙提”工程開啟沾化冬棗“二次創業”

  經過30多年的深耕發展,沾化冬棗産業經歷了從無到有、由小到大的階段性輝煌,又經歷了産業發展在設施化、標準化、産業化等方面的現實瓶頸,冬棗産業“二次創業”重整行裝再出發。

  在沾化區下洼鎮“棗戀谷”田園綜合體,一眼望去,棚中棗樹整齊排列,鬱鬱蔥蔥,卻不見棗農忙碌的身影。沾化區生源冬棗專業合作社負責人耿濤在棚邊的控制器上操作幾下,棚上的自動噴霧機即刻運轉起來,為棗樹降下“甘霖”。“只要我在這裡操作,棚裏打藥、澆水、施肥全部一鍵啟動。”耿濤指著棗樹説,“誘蟲罐、色誘燈、粘板都上了,減少用藥量,結出來的冬棗品質更好。”

  在沾化區馮家鎮大流村“沾冬2號”示範園內,45畝冬棗樹全部按寬行密植、劃線成一要求栽植,整個示範園區實現冬棗標準化、機械化和水肥一體化生産。棗農張亦明説:“隨著冬棗品質的提高,收入也逐年提升,去年‘沾冬2號’每斤價格不低於50元,供不應求,今年俺的示範園估計收入能到六七十萬元。”“種棗先養樹,養樹用技術”已成為沾化區廣大棗農種棗的一致共識。

  為謀求更高品質發展,沾化區大力推廣“設施農業+‘沾冬2號’”黃金搭檔模式。2021年以來,沾化區新建冬棗大棚14378畝、改良“沾冬2號”10363畝,是歷年來發展大棚、改良品種最多的一年。

  一棵冬棗樹從“秋”到四季的蛻變

  為徹底改變沾化冬棗産業一産打天下,二三産業鏈條短、産值低的突出問題,沾化區大力發展冬棗生態旅遊、精深加工、設計包裝等相關産業,進一步拉長産業鏈條、膨脹産業規模,真正把沾化冬棗産業打造成“接二連三”的綜合産業。

  四五月份採摘冬棗芽、加工棗芽茶,6月份棗花盛開時,原汁原味的棗花蜜又搶鮮上市,一棵冬棗樹給棗農們帶來了四季的甜蜜收穫。

  曾被隨意丟棄的棗樹根也成了搶手的“金疙瘩”。沾化區成立了棗木雕刻協會,開發棗木雕刻系列産品,研發棗木馬扎、手杖、挂件系列棗木工藝品。目前,下洼鎮已發展木雕經營企業、業戶近30家,帶動棗農實現木雕創業就業。

  如今,在沾化,一棵冬棗樹上不僅有鮮食的冬棗,還能“種”出茶、蜂蜜、棗酵素、冬棗啤酒,當地還可以發展採摘遊、盆景製作、棗木雕刻等産業,小小的冬棗樹長成了富民的大産業。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