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Observe

兩岸聯手賺世界的錢不再是夢

在日前博鰲亞洲論壇上,以“如何打造兩岸共同市場”為主題的對話論壇期間,40多位兩岸企業人士、經濟專家圍繞“實現台灣同胞台灣企業同等待遇”“推進兩岸經濟合作制度化”“實現兩岸應通盡通”等話題進行討論。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圖為:“兩岸企業家圓桌”論壇現場。海報集團全媒體中心記者 袁琛 攝

圖為:“兩岸企業家圓桌”論壇現場。海報集團全媒體中心記者 袁琛 攝

參加論壇的全國臺企聯會長王屏生表示,兩岸共同市場的含義不僅僅是指大陸的這一個巨大市場,更是指兩岸共同開發第三方市場,兩岸更是要聯手起來賺世界的錢。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台灣企聯會長王屏生(中評社 李娜攝)

台灣企聯會長王屏生(中評社 李娜攝)

大陸率先同台灣同胞分享大陸發展機遇,為臺胞臺企提供同等待遇,深化兩岸融合發展,通過更多的善意、親情、誠心,讓“兩岸聯手賺世界的錢”不再是夢。

 

在當前兩岸融合發展的境況下,這種發聲和呼籲,詮釋了兩岸同胞互利雙贏的最大利益所在,折射了兩岸同胞同心攜手的最大心願體現。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圖為:與會嘉賓互相交流。海報集團全媒體中心記者 袁琛 攝

圖為:與會嘉賓互相交流。海報集團全媒體中心記者 袁琛 攝

大陸改革開放40多年來,台灣同胞是見證者更是參與者。臺胞聲音,臺胞智慧,臺胞建議,臺胞方案成為兩岸共享、共榮、互利、互惠的動力因子和成長源泉。

 

有的臺胞更是坦言,兩岸發揮經濟互補優勢,不僅推動了兩岸經濟繁榮發展,使兩岸企業共同應對金融海嘯等各種外部環境挑戰,也給兩岸同胞帶來巨大福祉,臺商對此有很深刻的感觸。臺企在大陸從無到有、由少變多,不斷發展壯大就是最好的證明。所以,臺商、臺企、臺生都在大陸獲得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幸福感榮譽感,臺胞在大陸的利益和福祉也是看得見摸得著的。

 

習近平總書記要求,像為大陸百姓服務那樣造福台灣同胞。大陸“31條惠臺措施”實施一年來,為臺胞做實事,辦好事,解難事,有包括25個省區市在內的72個地方分別制定了具體的落實舉措,有2000多家臺企獲得了稅收方面的優惠,100多家臺企獲得了專項政策支持,800多位臺胞考取了熱門專業執照,100多名臺胞獲得了五一勞動獎章等榮譽稱號。

 

所以,大陸會繼續秉持兩岸一家親理念,為臺胞做實事、辦好事,解難事,讓廣大臺胞有實實在在的獲得感、榮譽感、幸福感。最高法發佈36條措施,依法全面平等保護台灣同胞合法權益,讓臺胞登陸創業增添了打拼信心,較少了後顧之憂。

 

臺生廖淑志直言,台灣沒有辦法找到好的工作,歡迎來大陸創業。全國臺企聯會長王屏生認為,大陸已經有145個城市成立了臺商協會。兩岸共同市場的含義不僅僅是指大陸的這一個巨大市場,更是指兩岸共同開發第三方市場。臺商們也紛紛表示,大陸的“減稅福利” 給臺企帶來改革紅利和發展機遇,對臺企的發展産生積極的推動作用。

 

不管是臺生的直言,還是臺商的建言,都表明越來越多的台灣民眾願意把自己的學業、事業和生活的重心放在大陸;都可以看出台灣同胞在大陸的收穫、利益、福祉是實實在在的和貨真價實的;都反映出臺生、臺企、臺商在大陸的所感、所聞、所受的安心與溫馨。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圖為:“兩岸企業家圓桌”論壇現場。海報集團全媒體中心記者 袁琛 攝1

圖為:“兩岸企業家圓桌”論壇現場。海報集團全媒體中心記者 袁琛 攝

兩岸融合發展,為臺胞在大陸更大發展提供了巨大機遇。發揮兩岸語言優勢、情感優勢、文化優勢,打造兩岸共同市場,發揮1+1>2效應,即可以解決台灣“悶經濟”的困境,還能提振台灣經濟復蘇的動力,最終在兩岸聯手起來賺世界的錢中讓兩岸同胞共享民族榮耀。

 

有大陸的便利政策舉措,有臺胞的信心動力認可,兩岸聯手賺世界的錢不再是夢想,即便在當前蔡當局變本加厲的搞“綠色恐怖”和“去中國化”,也擋不住兩岸同胞的攜手同心共圓民族復興和互利共贏的腳步。

 

兄弟同心,其利斷金。任何風雨、坎坷、干擾、威脅都只會讓兩岸同胞更加心連心、肩並肩、手牽手,在機遇中合作,在互利中共贏,在攜手中奮進,彼此包容,彼此支持,彼此幫助,最終實現兩岸聯手賺世界的錢的夢想。(本文係兩岸觀察欄目觀察員賈永輝,僅代表其個人觀點)

李克強博鰲釋放哪些開放重磅信號?

2019-03-28

李克強博鰲釋放哪些開放重磅信號?

 

【李克強:中國將抓緊制定外商投資法配套法規】國務院總理李克強28日在博鰲亞洲論壇演講時表示,外商投資法是中國打造法治化、國際化、便利化營商環境的重要舉措。為確保外商投資法有效實施,目前中國政府已啟動配套法規、規章制定工作,以細化外商投資法確定的主要法律制度,形成可操作的具體規則。這將在年底前完成,確保明年1月1日與外商投資法同時實施。我們堅持擴大開放,落實競爭中性原則,還在全面清理有關法規、規章和規範性文件,凡是與外商投資法不一致的,都要堅決予以廢止或修改。

 

李克強博鰲釋放哪些開放重磅信號?

 

【李克強:中國將進一步放寬外資市場準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28日在博鰲亞洲論壇演講時表示,中國將進一步放寬外資市場準入,全面實施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今年6月底之前,我們將再次修訂發佈外商投資準入負面清單、自由貿易試驗區外商投資準入負面清單、鼓勵外商投資産業指導目錄。進一步縮減負面清單條目,擴大增值電信、醫療機構、教育服務等現代服務業,以及交通運輸、基礎設施、能源資源等領域對外開放。我們的負面清單只做減法、不做加法,而且“非禁即入”將全面落實。我們將對各類所有制企業一視同仁,以公正監管保障中外企業公平競爭、共同發展。我們還將加快提升貿易便利化水準,今年要明顯降低通關成本,提高通關效率。

 

李克強博鰲釋放哪些開放重磅信號?

 

【李克強:中國將加強外商合法權益保護】國務院總理李克強28日在博鰲亞洲論壇演講時表示,我們平等對待內外資企業,切實維護各類企業合法權益。加強知識産權保護是中國政府的一貫立場。目前,專利法修正案草案已經提請中國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這次修法將引入加倍懲罰的賠償機制、大幅提高法定賠償額,要讓嚴重侵權假冒者承擔付不起的代價。不允許強制轉讓技術。我們言出必行,對違法者依法嚴肅處理。我們還將健全外商投資企業投訴工作機制,暢通政府與外商溝通協調渠道,使之成為維護外資企業合法權益的有效平臺。

 

李克強博鰲釋放哪些開放重磅信號?

 

【李克強:中國將持續擴大金融業對外開放】國務院總理李克強28日在博鰲亞洲論壇演講時表示,中國將持續擴大金融業對外開放。銀行、證券和保險業對外資全面放開市場準入正在加快推進,外資銀行業務範圍大幅擴大,對外資證券公司和保險經紀公司業務範圍不再單獨設限,徵信、信用評級服務、銀行卡清算和非銀行支付的準入限制大幅放寬。我們將進一步便利外商投資企業舉辦創業投資、設立投資性公司,完善外國投資者對上市公司戰略投資、並購境內企業的相關規定。推進債券市場對外開放,完善相關政策,為境外投資者投資和交易中國債券創造更便利的條件。

 

李克強博鰲釋放哪些開放重磅信號?

 

【李克強:我們將保持港澳臺投資政策的連續性穩定性】國務院總理李克強28日在博鰲亞洲論壇演講時表示,廣大港澳台資企業是改革開放事業的重要參與者、貢獻者,也是受益者。我們將一如既往支持港澳台資企業發展。在外商投資法配套法規中,將對港澳臺投資作出明確、具體的規定,過去已經實施、行之有效的對港澳臺優惠政策不會改變。不僅要讓港澳臺投資企業合法權益受到有效保護,還要讓其有更多發展機遇。我們將進一步對港澳臺投資放寬市場準入,擴大金融、專業服務、高端製造等領域開放。我們還要不斷推出便利內地與港澳人員往來和生産要素流動的政策措施。隨著投資興業環境不斷改善,港澳臺同胞將更好共享國家開放發展新機遇。

展開全文

臺媒呼籲:抓住機遇 勿錯失大陸擴大金融開放良機

2019-04-02

台灣《旺報》近日發表社評稱,大陸以開放促改革,將成為全球資本市場歷史上最重大、最令人期待的變化之一。在兩岸融合發展背景下,對台灣來説挑戰與機遇並存,應當發揮優勢、抓住機遇。

 

文章摘編如下:

 

以“堅持擴大開放,促進合作共贏”為主題的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19年會,日前在北京舉行,金融業擴大開放成為焦點。大陸“一行三會”(人民銀行、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皆給出了明確的開放信號,大陸金融業開放的寬度與深度均將加大。

 

實際上,自2018年博鰲亞洲論壇確定擴大金融市場開放後,相關政策的落地效率明顯提高。2019年新年至今已有信用評級市場開放、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準入條件和投資範圍放寬、“熊貓債”發行指引發佈、《外商投資法》表決通過。

 

各地亦在抓緊行動,廣州提出設立粵港澳大灣區國際商業銀行,上海提出加快全球資産管理中心建設,北京銀行于近日宣佈,與荷蘭國際集團全資子公司ING Bank N.V成立大陸首家外資持股比超過50%、絕對控股的合資銀行。

 

金融業對外開放,契合大陸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經濟轉型升級的目標,大陸以開放促改革,將成為全球資本市場歷史上最重大、最令人期待的變化之一。

 

而這對台灣的影響是多重的。一方面市場開放更為充分、競爭更為公平,臺企在大陸發展的整體環境優化、機遇增多;另一方面,外資享有充分的“國民待遇”,與台資的競爭將更為激烈,臺商若不強化競爭力,營運將如逆水行舟。可以判斷的是,內外資一視同仁將成趨勢,特殊化安排會減少。

 

當然,在兩岸融合發展背景下,台資在大陸對外開放格局中的優先地位不會改變,各地會延續《惠臺31條》精神繼續出臺便利措施。對台灣來説挑戰與機遇並存,應當發揮優勢、抓住機遇。

 

掌握機遇,一是赴陸佈局,擴大金融業務量。2018年台灣銀行業在大陸獲利大幅增長,遠高於其他地區。登陸限制減少意味著金融業業務空間的擴大。

 

從服務對象來看,臺企、陸企和外企皆可以成為台灣金融業的服務對象。大陸居民的高儲蓄率以及對理財産品的需求,台灣金融業可發揮産品豐富、創新快的優勢。

 

從服務領域來看,銀行、保險、證券、信託行業,台灣均可延伸業務。

 

從地域上來看,除了沿海,內陸廣袤區域是台灣金融業可進一步拓圍的空間。大陸的重大國家戰略,比如粵港澳大灣區、海南自貿港建設等,台灣金融業也可參與其中。

 

二是善用點對點模式,拓展兩岸金融機構合作。兩岸金融合作的最佳途徑當然是兩岸官方形成框架性制度安排,在當前兩岸政治環境下,可以先用點對點的模式──企業對企業、地方對地方來推進合作。

 

兩岸有意願的銀行可以多開闔資銀行。昆山試驗區近些年在兩岸金融合作創新方面,積累了大量可行經驗,可進一步推廣。

 

兩岸還可以共同培育金融業人才、共探防範金融風險的路徑。台灣資本市場雖較大陸小,但自由化、市場化、國際化水準較高,擁有眾多受過西方教育和國際投行工作經驗的管理人才,可以赴大陸從業、交流,創造個人與社會價值。

 

此外,大陸高層及業界格外關注金融監管,台灣金融業的風控機制較為完善,兩岸金融生態較西方也有更多共同點,兩岸可以在風險分析、技術創新、機制設定、路徑選擇上,共探可行的監管之路。

 

三是共同開拓“一帶一路”第三方市場。2019年大陸政府工作報告論述“一帶一路”時,首提“拓展第三方市場合作”。這是大陸首創的國際合作新模式,將大陸的優勢産能、發達國家或地區的先進技術,和廣大發展中國家的發展需求有效對接,實現1+1+1大於3的效果。

 

台灣的金融服務、法律服務優勢,與大陸的基建實力相組合,恰恰取長補短。“一帶一路”涉及的地域範圍非常廣泛,市場廣闊,同時伴隨著風險,台灣金融業與大陸合作可有效減少風險,借大陸走向世界。尤其在東南亞領域,臺商深耕多年,熟悉在地情況,“新南向”正後勁不足,兩岸可在此思量如何共贏。

 

兩岸金融合作的必要性和緊迫性都在提升,而現實情況是,兩岸金融合作程度與這一需求和廣闊前景不相匹配。首要原因是政治障礙,民進黨當局以政治至上和安全第一為由,限制兩岸金融合作,不認“九二共識”致兩岸金融交流機制停擺,非常可惜。機不可失,臺當局不給力,只能靠業者多多加油,自求多福。中新網4月2日電 

展開全文

“減稅降費”政策落地讓臺企“有感”

2019-04-02

從今年4月1日起,大陸不少行業的企業再度獲得“減稅福利”,包括製造業等行業增值稅稅率由16%降至13%,交通運輸和建築等行業增值稅稅率由10%降至9%。

 

在當天于廈門舉行的“營造良好發展環境,推動兩岸融合發展”座談會上,廈門稅務相關人士向中新網記者表示,廈門在兩岸交流中具有獨特優勢,將繼續優化稅收服務,做好服務台商的各項工作,推動“減稅降費”政策落地實施,讓在廈門台資企業發展和臺胞在“第一家園”幹事創業有獲得感、幸福感、歸屬感。

 

幾十位老臺商、臺青代表受邀參加座談會,聚焦“減稅降費”“應通盡通”主題,暢談企業發展成就和規劃以及對未來提升發展的建言。

 

來明工業(廈門)有限公司董事長、廈門市臺商協會榮譽會長吳進忠,1989年跨海前來廈門投資問路,30年來親眼目睹了臺商投資區對臺商發展的重大作用。他説,大陸各級政府推出的措施,給臺企帶來改革紅利和發展機遇,“幫助很大”;相信在這裡發展的臺商臺企,“未來會有更蓬勃發展的機會。”

 

30年來,伴隨大陸改革開放的步伐,臺商項目和資金的引進,既為廈門帶來了資金、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也推動了廈門産業結構的優化與提升。廈門集美區委常委、統戰部部長范啟德説,1989年始相繼獲批設立的杏林、集美臺商投資區已累計吸引台資企業413家,合同利用台資8.2億美元。

 

“去年以來,從中央到省、市均出臺一系列惠及臺胞舉措,集美區也採取了一系列舉措推動臺企、臺胞同等待遇的落實。”范啟德説。

 

臺企廈門建霖工業有限公司協理徐立民“登陸”發展也有30年了,對此次大陸“減稅降費”新政有深切感受。他説,這是繼1994年、1995年之後“第二次大跳躍”,將會是大陸經濟發展的第二次大跳躍。

 

他認為,臺商目前在大陸發展,人才需求很重要;有關部門努力吸引臺青到廈門來發展,要讓臺青人才“進得來,留得住”,把臺商投資區建設成台灣青年人才聚集的高地。

 

為給兩岸經濟交流合作營造良好營商環境,廈門市稅務局多年來致力於用好稅收加減法,簡化辦稅流程,減並納稅環節,從服務內容、服務手段、服務方式等方面構建全方位服務格局。

 

臺企廈門新凱復材科技有限公司財務協理陳玉洪告訴記者,近兩年尤其是今年,大陸的稅收優惠力度越來越大,對臺企的發展産生積極的推動作用。“有這麼好的創業創新環境,有這麼好的稅收優惠政策,再加上稅務機構這麼貼心的服務,企業未來發展必定還有很大的空間。”

 

陳玉洪表示,今年深化增值稅改革政策落地後,企業可省下數百萬元人民幣的資金;企業把節約下來的資金用於先進設備再投入,“源源不斷地享受減稅紅利,我們才得以在自主創新這條道路上走得有底氣、有信心。”

 

座談會上,與會臺商代表也對行業稅收政策優惠、工業用地支持和製造業轉型升級支持等方面提出新的期望。對此,范啟德表示,未來將進一步突破政策瓶頸,在臺企參與先進製造業、現代服務業、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提供更加高效的服務,幫助臺企轉型升級,降低人力、環境和資源成本,提高産品的市場競爭力。(中新網廈門4月1日電 楊伏山 林麗萍)

展開全文

兩岸經濟交流不能與國家認同“脫鉤”

2019-04-02

華廣網4月1日發表上海台灣研究會研究員周忠菲的評論文章指出,最近,兩岸關係和島內政局發生一些變化。重要事件有:開啟大陸7天訪問行程的高雄市長韓國瑜,其28人訪問團走訪香港、澳門、深圳和廈門,跨越粵港澳大灣區;李克強總理在博鰲論壇期間會見台灣兩岸共同市場基金會榮譽董事長蕭萬長。兩岸關係中,出現兩岸經濟交流重新活躍的現象。

 

一、如何看兩岸經濟交流的重新活躍

 

本文提出這樣的觀點:在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中,兩岸經貿交流具有重要的促進功能。但兩岸的經濟交流不能與國家認同“脫鉤”。堅持以“九二共識”為兩岸的政治基礎,就是強調“政經不能分離”的原則。貫徹和執行這一點,不僅有利於保障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的順利進行,而且直接關係到台灣是否能夠産生一個接受“兩岸一中”的政黨。即,這樣做能夠減少實現國家統一的政治成本。

 

二、警惕民進黨經濟策略的變化

 

2016年民進黨上臺執政以來,始終將阻礙兩岸的交流和聯繫置為“頭等大事”。政治上不接受“九二共識”;經濟上推動“脫中”與鼓動“新南向”,文化上搞“去中國化”。民進黨“拼政治”、罔顧台灣民生經濟的種種“台獨”作為,帶來其在“九合一”縣市選舉中的大敗。然縣市長選舉後,民進黨政治上“反中”的行為,並未有絲毫的收斂,“外交”上還“出訪南太”,“一中一台”,“過境”夏威夷,大念“大陸打壓”的歪經。不同的是,經濟上出現一些變化:一方面,民進黨繼續用行政等手段,對兩岸經貿設置阻礙,對到大陸賣高雄農水産品的國民黨新當選市長韓國瑜“酸言酸語”,陸委會甚至在韓國瑜回臺後直接出面“惡言相向”,要韓國瑜“説清楚”在大陸的“所有行蹤”。另一方面,民進黨當局又試圖搶回在兩岸關係上的部分“主動權”,釋放出未來民進黨可能不再反對台灣縣市長赴大陸等“真真假假”的信息。

 

民進黨的意圖非常清楚,只要“印把子”繼續捏在手裏,他們阻撓兩岸關係發展的政策就不會“輕易改變”。因為他們擔心兩岸的經濟與文化融合,會導致他們失去“台獨”社會基礎。此外,民進黨還認為憑藉美國的“加持”,2020“大選”前,民進黨在兩岸關係方面的被動境況可能會有所改變。民進黨內的極端勢力,還借機強化了對“九二共識”的挑釁立場。面對民進黨有意設置的行政障礙,大陸的一些惠臺政策仍然很難落地,但大陸推進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的決心不會改變。自十九大以來,大陸對臺方針始終如一,即對“台獨”分裂勢力實行精準打擊。大陸也越來越具備條件,就推動兩岸融合發展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並在實踐中取得了明顯的效果。對民進黨經濟策略的變化,對以兩岸經貿為“臺階”,暗地裏仍然繼續搞“台獨”的分裂勢力,大陸決不會放鬆警惕。

 

三、兩岸經濟交流不能與國家認同“脫鉤”

 

兩岸的大勢已經非常清楚,兩岸經濟社會的融合發展將成為不可抗拒的潮流。在這樣的大勢面前,兩岸經貿關係除了為兩岸民眾創造更多福祉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功能,那就是為推進兩岸經濟社會雙向融合發展創造政治上的條件。

 

大陸在政策上從來不回避“希望通過經濟社會融合發展,為將來的和平統一創造條件”。國臺辦發言人安峰山3月4日回答記者詢問時就清楚地表示,大陸對韓國瑜參訪的定位是:“歡迎並支持在堅持‘九二共識’基礎上,開展兩岸城市交流合作,共同增進兩岸同胞利益福祉。”當蕭萬長先生在博鰲會見中強調他關注的重點僅僅是兩岸經濟發展時,李克強總理就兩岸關係必須堅持以“九二共識”為政治基礎,再次做出了清楚的表達。大陸在這兩個重要場合的表態,都突出了兩岸的經濟交流,不能與國家認同“脫鉤”的政策含義。這是台灣任何執政黨必須面對的現實。

 

四、越來越多的台灣民眾將接受兩岸經濟社會的融合

 

在經濟層面,兩岸經貿關係的互補性、台灣民生經濟的需求,會使兩岸的交往更趨緊密。韓國瑜的“走出去”、“發大財”,正是反映了當前台灣的需求。大陸提供的商業發展機會客觀存在,有利的經貿往來,是台灣社會需求的重要外部條件。

 

在社經融合發展方面,大陸推出的各種配套政策,例如近期推出的立足於“給台灣同胞提供同等待遇”的“31條措施”,對促進台灣資本在大陸投資,對幫助台灣民眾在大陸創業、就業、生活,求學,具有明顯的作用。台灣同胞在捍衛和平發展的環境,在促進兩岸統一方面,將逐漸承擔起一些力所能及的社會責任。這種單向的、台灣同胞在大陸的融合發展,今後將成為推進兩岸經濟與社會融合的“播種機”。

 

從目前島內的一些動向看,未來依靠經濟力量形成兩岸共同行動,例如兩岸共同市場等方面,也許條件會更趨成熟。兩岸經濟社會融合有助於推進國家統一,這一認知有可能成為兩岸關係的主旋律。

 

但也要看到,利用手中行政權力,挑起兩岸關係對抗,針對兩岸和平釋放不穩定因素,對實現統一的前景進行顛覆,正在成為民進黨的選擇。面對這種態勢,面對台灣的社會生態,不論任何政黨執政,如果仍然宣稱“只談經濟,不談政治”,這實際上是站在民進黨的立場説話。這種“只經不政”的政策,有悖于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的理念,只會在兩岸關係的長期走向上,起到負面作用。

 

兩岸經濟交流不能與國家認同“脫鉤”。相信越來越多的台灣民眾會日漸對此有所認識。(作者周忠菲,為上海台灣研究會研究員) 

展開全文

深化兩岸融合發展是目標 更是機遇

2019-04-01

深化兩岸融合發展,是目標,更是機遇。兩岸城市取長補短,為發展引入活水,增添動能。

 

3月19日,台中市副市長令狐榮達率團在福建省福州、泉州、廈門等多個城市展開大陸行;3月22日—28日,高雄市長韓國瑜率市府團隊、兩岸工作小組委員及高雄市農會、高雄區漁會代表對香港、澳門、深圳、廈門等地展開考察,此前連江縣長、金門縣長、澎湖縣長等人也陸續登“陸”,兩岸城市交流緊密熱絡。

 

去年台灣地區“九合一”選舉,台灣民眾用選票表達了渴望繼續分享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紅利”、改善經濟民生的強烈願望。選後,台灣諸多縣市紛紛表達希望與大陸相關城市交流合作的意願。國民黨主席吳敦義邀集15個縣市長,針對兩岸城市交流舉行會談,並在會中達成共識,將增設“兩岸城市交流委員會”,以促進兩岸城市交流。國臺辦發言人也多次表示,我們對兩岸城市交流一直秉持積極開放態度,在對兩岸關係性質和兩岸城市交流性質有正確認知的基礎上,歡迎台灣更多縣市參加兩岸交流合作,共同為兩岸同胞福祉打拼。

 

所謂正確認知,就是“九二共識”。國臺辦負責人在會見韓國瑜時再度重申,歡迎和支持兩岸城市在堅持“九二共識”基礎上加強交流合作,攜手發展,讓台灣同胞有更多獲得感。選前選後均明確表示堅持“九二共識”的韓國瑜,此次大陸行確實收穫滿滿。驚嘆于深圳“從小草變成大樹”,他自己“很有感”;簽下可觀的訂單,讓高雄民眾“很有感”。

 

韓國瑜此行更加證明,“九二共識”是塊試金石,堅持“九二共識”,台灣同胞就可以分享大陸發展機遇,就可以持續深化兩岸融合發展。因為不管是參與交流的縣市,還是普通農漁民、旅遊業者,都實實在在感受到了兩岸城市交流帶來的利好。

 

深化兩岸融合發展,是目標,更是機遇。“貨出去、人進來”,對台灣很多縣市來説,是最有效的“拼經濟”成果,也能夠給民眾帶來最直接的收入。除此之外,兩岸城市交流可以做和需要做的事情還有很多。兩岸同根同源、同文同種,兩岸城市交流合作有著非常廣闊的空間。在青年創新創業、科技發展、高等教育互學互鑒、中華文化傳承等諸多方面,兩岸許多城市已經展開有益探索,並正努力挖掘更深入合作的機遇。抓住融合發展機遇,也需要與時俱進,在不斷深化的過程中解決問題。比如,如何借助新興的電商平臺,讓台灣的農漁産品直接進入大陸消費者的購物車,使果農漁民得到更多實惠。當然,這需要解決物流、機制等方面的問題,而這正是融合的機遇和作用。

 

在交流合作中,兩岸城市應取長補短,為發展引入活水,增添動能。(禾 立)

 

兩岸城市交流讓同胞更有獲得感(觀滄海)  《 人民日報 》( 2019年03月31日 06 版)

展開全文

評論:大陸的發展是台灣的機遇

2019-03-18

“大華網絡報”18日發表評論説,臺當局領導人蔡英文日前主持會議並決定的所謂反制“一國兩制”七項綱領,都以塑造兩岸藩離、抵制互利雙贏為考量,包括在經貿方面。然而,多年來的事實已經證明,行政導向不僅不敵市場導向,而且會傷害台灣自己的利益。

 

七項綱領中的經貿方面是:“積極協助臺商回臺投資,強化國際佈局,積極與主要貿易夥伴洽簽多邊、雙邊經貿協議”。從文字來看,説的都對,也應該做,可是臺商回臺投資問題和台灣企業界近年所高聲疾呼的“五缺”,沒有兩樣,不解決這“五缺”,臺商回臺必然受限,加上企業界和外商都憂心忡忡的兩岸關係,也大大減損了台灣的投資環境。

 

至於對外洽簽經貿協議,除了美、日各有他們所要求的開放牛豬及有食安疑慮的産品進口台灣無法解決外,各國均忌諱兩岸關係惡化,致使台灣希望洽簽經貿協議難以跨步。若非馬英九執政時兩岸互動良好,新西蘭、新加坡與台灣的經貿協議就簽不下來。蔡英文執政的兩年多,只與經濟力薄弱、人口僅百餘萬的史瓦蒂尼簽了經貿協議,幾乎沒有實質意義。蔡既無意改善兩岸關係,對外經貿協議其實寸步難行。

 

反倒是中國大陸經濟力旺盛,給外界提供了廣闊空間和機會。台灣每年從大陸賺取八、九百億美元的出超,若非如此,台灣每年將有數百億美元的貿易赤字,根本不是臺當局和民眾能夠承受得起的。可見大陸和市場對台灣絕對不可缺。遺憾的是,馬當局時兩岸簽署及實施兩岸經濟合作協議ECFA後,服務貿易協議、貨品貿易協議均遭民進黨所阻,斷送了台灣更大的機會。相對於各國各地區更積極地搶進大陸,台灣對大陸市場的佔有率逐年下降,意味著的是台灣的經濟損失。

 

1990年時,大陸的GDP僅及日本的八分之一,去年已是日本的兩倍多。而大陸在改革開放最初的1980年,GDP只有美國的10.7%,至2018年已追到美國的66.3%。

 

以兩岸來説,1993年大陸的GDP為台灣的2.5倍,此為雙方差距最小的時候,23年後的2018年,大陸已是台灣的22.3倍,其一年的增量即達台灣GDP的兩倍有餘。以廣東一省而言,在2007年追上台灣,10年後的2017年已達台灣的兩倍半;在這一年,江蘇省GDP也是台灣的兩倍;至2018年,除了這兩省外,加上山東、浙江、河南、四川、湖北共7個省,GDP均超越台灣;未來的兩年裏,緊追在後的湖南、湖北、福建三省都會逼近台灣。

 

因此,改善兩岸關係、加強兩岸經貿合作,才是台灣“貨出去、人進來、發大財”的坦途。蔡英文、民進黨怕台灣對大陸依賴太深,那是從脫離大陸、推動“台獨”的角度作思考。

展開全文

緊盯“31條惠臺措施”落地實效 促進兩岸融合發展

2019-03-08

全國兩會各項議程正在進行。3月7日,政協分組會議上,委員們再次將目光聚焦“31條惠臺措施”的落地。

 

緊盯“31條惠臺措施”落地實效 促進兩岸融合發展

 

圖為江利平接受採訪(張笛攝)

 

“對標‘31條惠臺措施’,我們湖北省的武漢市、黃石市、孝感市都出臺了相關的實施細則。”

 

來自湖北的政協委員江利平接受海峽之聲採訪時表示,為了更好了解臺胞需求,湖北省政協委員們走進臺商協會調研、廣泛聽取臺生、臺胞的意見。“我們把調研結果匯總到一起,根據臺胞的訴求提出具體的建議,再跟湖北省臺辦、發改委等各個部門去溝通。我們希望解決政策落地的最後一公里。”

 

2018年的全國兩會前夕,《關於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簡稱“31條惠臺措施”)一經發佈,便受到臺胞的熱烈討論。“31條惠臺措施”涉及加快給予台資企業與大陸企業同等待遇的措施12條,包括台資企業參與“中國製造2025”行動計劃適用與大陸企業同等政策。台灣青年則對為臺胞在大陸學習、創業、就業、生活提供與大陸同胞同等待遇的19條措施最“有感”。

 

“我覺得‘31條惠臺措施’出臺後,辦事效率高很多。”談到“31條惠臺措施”實施一年來的感受,臺胞林承鐸如是説。林承鐸是中國人民大學中法學院經濟學系主任,來大陸工作、生活已整整二十年。在他看來,“31條惠臺措施”讓台灣青年可以在大陸“通學、通婚、通就業”。“過去我們遇到一個問題,大陸的一些單位招聘時,不確定能不能臺胞就業政策,所以他們不敢承諾,台灣青年就會猶,到最後時間會拖得很長。‘31條’發佈以後,效率很高。比如我們學校當時要招台灣老師,他們問:是不是正式編制?我能不能在事業單位任職?有了這個條款就非常明確。”

 

“條條有案例、項項有著落”,“31條惠臺措施”實施一年來,已有25個省區市的72個地方分別制定具體落實舉措。不少地方公佈了包括政策解讀、辦事流程和聯繫電話等內容的實施細則。據不完全統計,一年來,已有2000余家臺企享受到高新技術企業等各類稅收優惠,100多家臺企獲得工業轉型升級、綠色製造、智慧製造等專項資金支持,一批優秀臺企中標北京新機場、港珠澳大橋、武漢天興洲長江大橋、杭州城市名片燈光秀等政府採購項目;800多名臺胞考取多個熱門行業資格。

 

緊盯“31條惠臺措施”落地實效 促進兩岸融合發展

 

圖為江爾雄接受採訪(張笛攝)

 

來自福建的政協委員江爾雄説,“31條惠臺措施” 中,取消了臺胞的就業許可的限制,臺胞可報名參加53項專業技術人員職業資格考試和81項技能人員職業資格考試,僅僅這一條就為廣大臺胞提供了廣闊的就業機會。“我們打破了一個玻璃門,真正和台灣同胞分享祖國大陸發展的機遇”。

 

“31條惠臺措施”的內容非常豐富,其中19條涉及逐步為台灣同胞在大陸學習、創業、就業、生活提供與大陸同胞同等待遇。委員駱沙鳴説,與台灣一水相隔福建省,出臺了“66條惠臺措施”,讓臺胞感受到全方位的關懷。“惠臺政策出臺後,台灣青年來大陸創業補貼更多了;臺胞子女就學更便利了;出行更便捷了……”

 

為了更好向台灣同胞提供優質的兩岸資訊服務,2019年全國兩會前夕,名為“31條”的APP上線。在臺胞林承鐸看來,這款集合了兩岸資訊、權威信息發佈和社區問答互動三大功能的APP猶如一個“金牌媒人”,為兩岸民眾的交流提供更多的便捷。“原來很多臺胞想到大陸來就業,都是通過熟人介紹。現在有了‘31條’APP就可以有更加暢通的溝通方式了。”

 

緊盯“31條惠臺措施”落地實效 促進兩岸融合發展

 

圖為楊毅周接受採訪(張笛攝)

 

“2019年,我們委員也會持續關注‘31條惠臺措施’的實施。而且我們委員也提交了更多提案,為臺胞爭取更多優惠政策,真正實現臺胞在大陸學習、創業、就業、生活與大陸同胞同等待遇。”7日的分組會後,委員楊毅周接受海峽之聲專訪時表示,2019年,臺聯將緊盯“31條惠臺措施”落地實效,促進兩岸融合發展。海峽之聲廣播電台北京3月7日消息(記者 張笛)

展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