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Observe

美軍頻頻染指臺海,意欲何為?

新冠肺炎疫情在美國本土持續蔓延,美國軍機、戰艦的身影卻頻頻現身臺海領域。據台灣“中央社”4月25日報道,一架美國海軍P-3C反潛機航經巴士海峽,由東北往西南朝南海方向飛行。報道稱,這是美國軍機4月以來第12次航經台灣南方週邊空域。此外,30天之內,美軍戰艦還三次穿越了台灣海峽。

 

美軍頻頻染指臺海,意欲何為?

 

與對外軍事輸出的“霸氣外露”相較,美國國內呈現的卻是另一番光景。截至美國東部時間26日17時,美國新冠病毒感染病例超過96萬例,死亡54614例,疫情防控不利導致美國國內矛盾日益突出。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此次美軍成為聚集性疫情暴發最嚴重的群體之一。美國國防部最新統計數據顯示,截至4月24日晨,美國各軍種共有3919名現役人員感染新冠病毒。此外,有40艘軍艦出現疫情,佔海軍全部297艘艦船的13.5%。目前,美國海軍正處於歷史上可用航母最少的時間點,僅“杜魯門”號可用。而美空軍疫情同樣嚴峻,本土69個空軍基地中已有56個發出了“疫情警報”。

 

在這樣的背景下,美軍卻頻頻染指臺海,究竟意欲何為?

 

轉移國內失控局勢

 

美國因疫情引發的國內矛盾已經劍拔弩張,亟待紓解。另外,今年適逢總統選舉年,伴隨疫情形勢的持續惡化,美國總統特朗普的支持率也已由漲轉跌,尤其進入4月後,經濟活動停擺效應持續發酵與積澱,已嚴重衝擊到美國民眾對特朗普的認可度。

 

因此,美國此時需要延續其依靠外交強硬政策轉移國內矛盾的政治傳統。可以預見的是,由於疫情對總統選舉的不利影響,美未來在臺海持續加強軍力部署的可能性仍然很大。為了迎合選民偏好,美國兩黨在大選週期中,對外一般都持強硬立場,而對中國更是首當其衝。美國《政治報》24日曝光了美國共和黨為選舉精心炮製的“反華劇本”,預示著“反華”將成為美國總統大選的重要議題之一。可見,美軍多次現身臺海除了承擔轉移國內矛盾的任務外,或還肩負著拉抬總統選情的“重任”。

 

安撫盟友穩定國際地位

 

作為超級大國,美國在公共衛生事件的應對與處理受到全球矚目,也具有重要的指標意義。然而,美國這次交出的抗疫“成績單”令人大跌眼鏡,也使別人對美國的應對能力産生了懷疑。因此,美國不斷在臺海甚至整個印度——太平洋地區規劃各種軍事行動,並刻意開啟軍機的識別器或通過新聞稿直接宣傳,都是在傳達一種信號。

 

一方面表達政治宣示,意在鞏固與盟友的合作關係,以表示:既定的印太戰略將持續推進,不會戰略收縮。儘管受到疫情的嚴重衝擊,美國仍有能力對其提供支持。另一方面發出政治警示,其他國家,尤其是“具有競爭性”的國家彰顯其軍事實力及其在疫情背景下的軍事能動性。

 

新一輪遏華戰略中的重要一環

 

伴隨疫情在全球的持續蔓延及其影響的不斷深化,美國新一輪對華圍堵的戰略佈局已全面開啟,台灣仍是其手中的一枚重要“棋子”。自疫情暴發以來,美臺屢屢勾連,炒作政治文章,近來美方頻頻在臺海“秀肌肉”,增強在臺海的軍事存在,無疑也是其強化“台灣牌”在整體戰略部署中的應用,與中國在臺海周邊形成對峙之勢,同時向全力配合美國遏華政策的民進黨當局表示安撫與激勵。

 

美軍頻頻染指臺海,意欲何為?

 

當然,從國際政治關係走向和美軍在臺海的實際表現來看,美軍近來頻頻染指臺海更像是一場高調的“走秀”,政治意義大於軍事意義,象徵意義大於實質意義。美國並不想使臺海真正進入軍事衝突,只是借此升高與中國的談判籌碼。(特約作者 李雯心)

解放軍戰機再次飛近“海峽中線” “兩個罕見”引發島內關注

2020-03-18

環球時報援引臺媒報道,大陸多架戰機3月16日晚在台灣西南方海域貼著所謂的“海峽中線”飛行,臺空軍多架戰機自嘉義及台南基地升空“警戒”,在島內引發高度關注。

 

解放軍戰機再次飛近“海峽中線” “兩個罕見”引發島內關注

 

台灣防務部門對此回應,對於解放軍此次航訓,臺軍空中偵巡戰機“適切應對”,實施“廣播驅離”,意在安撫民心。然而,有兩個“非常罕見”的現象引起了臺媒的高度關注,一是此次飛行訓練的時間發生在夜間,大陸戰機進行夜航訓練的情況非常罕見;二是大陸方面繞臺航訓的頻率較高,相當罕見。

 

今年2月9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東部戰區組織海空兵力實施戰備巡航,成體系出動驅護艦、轟炸機、殲擊機和預警機等多種武器裝備,檢驗多軍種一體化聯合作戰能力。空中兵力經巴士海峽、宮古海峽巡航飛行,並進行針對性實戰科目演練。2月10日,臺媒稱多架解放軍戰機,幾乎循前一日的路線,從西南海域穿越巴士海峽。2月28日,臺媒再次曝出解放軍殲11、轟-6等多型號戰機聯動飛越“海峽中線”。繞臺訓練的頻發引起民進黨當局的高度緊張。

 

筆者認為,在兩岸氣氛緊繃之際,解放軍連番繞臺的軍事行動起到了兩方面的積極效應。一方面是以實際行動宣示對台灣及其附屬島嶼的主權。所謂“海峽中線”是美軍協防臺海期間虛擬的中線,後演變為避免擦槍走火的“兩岸默契”,不存在任何文字與口頭的承諾,連共識都算不上。2019年3月31日,解放軍空軍派出兩架殲-11戰機飛越“海峽中線”。此後,飛越或貼近“海峽中線”的訓練更加常規化,充分展現了中國政府維護祖國統一與領土完整的決心與能力。

 

另一方面有助於力挫“台獨”氣焰,擊碎“台獨”幻想。此前一段時間內,美國在臺海的軍事活動也比較頻繁,2月12日1架美軍MC-130J型機、2架美軍B-52轟炸機分別在台灣西部的台灣海峽中線、台灣東部空域飛行。美軍一架P-3C反潛機13日上午又出現在台灣鵝鑾鼻外海。此舉助長了“台獨”勢力“挾洋自重”的信心與氣勢。另外,在新冠肺炎疫情不斷蔓延的形勢下,民進黨當局及“台獨”勢力打起“以疫謀獨”,“趁疫台獨”的政治盤算,不斷操作“台灣參與世界衛生組織”議題。解放軍連續的軍事活動有助於擊碎“台獨”的“心理防線”,力挫其試圖借助美國“護航”不斷挑釁一中的囂張氣焰。(特約作者 李雯心)

展開全文

臺海和平掌握在兩岸同胞手中 “台獨”終將身敗名裂

2020-01-19

贏得連任的蔡英文接受英國媒體採訪口出狂言,再次發表“台獨”言論,筆者認為,蔡英文此舉不顧台灣的未來和台灣同胞的福祉,以及臺海和平穩定,包括台灣同胞在內的所有中國人都必須對蔡英文的“台獨”言論保持高度警惕。

 

國臺辦發言人馬曉光對此表示,台灣從來不是一個國家,台灣是中國神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妄圖挑戰這鐵一般的事實,只能碰得頭破血流,落得身敗名裂。

 

從蔡英文這三年多的表現看,尤其是兩岸政策,已經讓兩岸的和平發展遭受重大衝擊,台灣網友甚至諷刺蔡英文,説她是中國實現完全統一的“神助手”。大陸的網友在一次組織投票過程中,也希望蔡英文能夠連任,因為只有她連任中國的統一才能早日到來。

 

對於兩岸和平而言,“台獨”的聲音和力量阻擋不了兩岸統一的步伐,也改變不了兩岸統一的趨勢。

 

因為台灣的穩定和臺海的和平,不是掌握在台灣某個政黨或者某個團體手中,而是掌握握在包括台灣人民在內的全體中國人手中。不管島內哪個政黨上臺,哪個政黨贏得了大選,在兩岸統一的進程和步伐中,他們都是小丑。他們的所作所為也只是鬧劇罷了。

 

倘若蔡當局認為贏得了選舉,就可以在兩岸關係和平穩定上玩火,誤判形勢,定會粉身碎骨。正如國臺辦發言人馬曉光所言,民進黨當局領導人不要自我膨脹,誤判形勢,進一步製造臺海緊張動蕩,把台灣帶向危險的境地。我們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決心堅如磐石,決不允許任何人、任何組織、任何政黨、在任何時候、以任何形式、把任何一塊中國領土從中國分裂出去!

 

隨著兩岸交流交往的深入開展,兩岸和平發展的主流民意越來越大,台灣同胞到大陸學習、工作、創業、打拼也越來越成為常態。我們有萬千的理由相信,事實也充分證明,兩岸統一牢牢掌握在包括台灣同胞在內的所有中國人手中。所有的中國人都希望兩岸早日統一,唯有兩岸早日統一,台灣同胞才會得到更多的利益和福祉,台灣的未來才會充滿陽光與力量。(中國台灣網網友:賈永輝)(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中國台灣網觀點)

展開全文

臺媒:臺海若動蕩台灣是最直接的受害者

2020-03-09

臺媒:臺海若動蕩台灣是最直接的受害者 

 

台灣“大華網絡報”9日發文指出,改善兩岸關係不僅是所有在臺外商的期盼,更是所有台灣工商農漁各界的強烈要求。最具代表性的“工業總會”及“商業總會”每年都在向執政者提出的建言白皮書中,呼籲恢復兩岸協商及推動合作互利。眾所週知,和平發展的兩岸關係乃經濟活動和工商發展的基本條件,這是執政者對所有海內外工商人士的基本責任,然而蔡當局始終一籌莫展。

 

文章內容摘編如下:

 

今年一月蔡英文勝選後的兩天,台灣中小企業總會也立即呼籲加強兩岸交流。不過現在看來,島內各界的這項希望非但無法樂觀,甚至還朝著相反方向而去。“反中抗中”是蔡英文與民進黨一年來在選戰中的主訴求,並透過犀利的宣傳手段來促使多數民眾相信這樣有助“保臺”。在一般情況下,勝選者會在選戰激情過後設法調整原本的激進作風,但是蔡英文反而公開以所謂的“中華民國台灣”姿態來面對兩岸關係,以致臺海情勢愈趨悲觀。

 

疫情發生後,原本可以借此表達兩岸重啟合作心願,也被蔡當局操作成進一步“反中仇中”的機會,加上一些島內媒體和綠營人士的添油添火,兩岸的敵對氛圍更為擴大,使得台灣工商業者所期盼的兩岸關係之改善,都更加看不到希望。其後果無疑就是兩岸經貿互利尤其台灣獲利的減損,受此影響最大的正是最應受到照顧的基層民眾和蔡當局引為自豪的年輕選民。

 

如果蔡當局自恃四年來美國國會通過多項“友臺”法案而無懼和大陸升高對抗,終究台灣會是臺海動蕩最直接的受害者。執政者對此形勢實在不能視而不見。蔡當局挾著高票連任之姿,再藉這次疫情來推動兩岸“脫鉤”,會加劇臺海的動蕩,給台灣製造更多安全上的麻煩。(中國台灣網 張亞靜)

展開全文